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1、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惊醒,萌发了以林、魏为代表 的“师夷”的新思潮; 2、《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 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阶段特征:
“师夷”和《资政新篇》只是提出了思 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
(2)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期)
主要表现:
1、洋务派引进和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 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 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2、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 最早的近代教育。 (1)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 模实践,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 主要特征: 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 (2)仅仅停留在科技表层,政治体制的现 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带有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4)过程艰难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研究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首先进行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民族独立的国家。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

)。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

因此,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

“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

中国现代化经营进程

中国现代化经营进程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差不多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进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进展的差不多走向为工业化、都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全然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全然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然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全然性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进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

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进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进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那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实际进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尽管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如此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同时对经济进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进展战略。

这确实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差不多实现现代化。

经济进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如此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进展专门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

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

从温饱到现代化,时刻跨度专门大,社会经济进展水平有重大差不,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克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作者:胡鞍钢来源:《求是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是指引中国发展之路的核心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之路先后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1980—2050)、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2000—2050),这些目标具有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性。

目前,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胜利在握,在继承此前中国发展任务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2030—2050—2078)。

第一步是2030年建成共同富裕社会;第二步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2078年,建成高度發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两个百年目标;三个百年目标;2030中国;共同富裕作者简介:胡鞍钢,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从事宏观经济与国情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与展望”,项目编号:20135010085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36-09196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西方通过“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

他预言:“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1](P302)现在看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是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

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

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需要充分体现伟大的历史使命,既要一以贯之1,又要与时俱进2。

这是“中国之路”的“中国之道”。

中国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她的基本国情和文化文明又大大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通往现代化之路必然是一条“万里长征之路”,总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机遇,面临不同的发展挑战,无论哪一时期的领导人都有共同的总任务,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碰到并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的蓝图是什么?二是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它的路线图是什么,它的步骤是什么?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路线图,但其本质都是追赶战略,即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特别是快速追赶最发达的也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 1.19世纪60年代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 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 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 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 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 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 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在从重工业 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 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 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 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 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 和速度。
近现代中国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鸦片战 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渡而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 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 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 发展。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 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 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 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 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 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 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 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共14页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共14页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19~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

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

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

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 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

【精品】中国现代化进程

【精品】中国现代化进程

【精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是指中国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程。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不断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引入了市场经济,推行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

城市化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

再次,科技创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中国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教育的改革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教育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力资源。

最后,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开放的外交政策为中国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的发展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开放、城市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外交开放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中国不断推进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成功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但在封建社会长达千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相对缓慢。

直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

当时,中国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而改革开放为中国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机遇。

中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注重保护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中,强调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注重扶持和引导市场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

在文化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这种文化理念被称为“中西合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逐渐向全球推广。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亚欧大陆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国也在推动全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这种过程在不断地演化中,也为中国
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 各个领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体线索。这一过 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指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指民主化)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指 合理化和世俗化)。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 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 义冲击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日本等。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近代中国,近代化也就 是指工业化(机器大生产)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阶 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 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 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化理论并不排斥生产力和革命论的观点,仍承认生产力是 带动一切领域变化的动力。就中国近现代史来说,民族独立和革命, 其起点和归宿都是现代化。建国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和推进 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学观点,按多数学者的观点,把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 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 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3、结合民族工业的发展对资产阶级政治斗争 的影响,简要分析说明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 的历史地位。
①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反映新兴民 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②中日早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 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 ③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发展,为孙中山领 导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 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短暂的春天,导致资产阶级力量 的壮大,他们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掀起了新文化运 动。同时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 基础。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政治的民 主化。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是个开始。
19世纪末,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 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高举改革 的旗帜,把挽救民族危亡与资产阶级 的政治经济要求结合起来,在推动中 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变的道路上 前进了一大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此后,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开始 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 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 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寻求 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 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 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
原 因
2、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人才准备不足;思想观念不足
3、后天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制下,发展畸形)
[讨论] 2、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
利 因素,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 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 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 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 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 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 了社会 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 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⑴一个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⑵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⑶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民主政治的确 立与形成时期;1956~1976年,民主政治曲折发 展时期;1976年至今,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
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 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是过渡时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二是全面建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三大 改造完成到文革前 三是文革时期(1966~1976) 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⑴一次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 特点:转变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 关系:材料一、二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 为材料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了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基础,材料一、二经济发展方式为 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材料三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历史借 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鉴。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主 要特点,分析材料一、二和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 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 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
1860
1927
1949 1956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第十四章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十四章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极大的国土上。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灿烂多彩的文化,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最先进的国家之列,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使得自近代以来,我国没有对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做出成功的反应,社会现代化进程长期停滞,成为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大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在西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l9世纪下半叶开始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学者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从19世纪中叶(约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旧的封建王朝体制下探索现代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

现代化运动的领导者在初期主要是来自于旧王朝的上层统治阶级,后来逐渐转向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中下层士绅;现代化的进程主要是在器物层面上进行,没有推进到制度和文化层面。

如果对这一阶段进行细分的话,还可以根据当时所发生的重大运动,依时间先后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阶段。

(二)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从1911年辛亥革命起至1949年约40年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型,即从封建王朝制度转向了共和制度,在形式上建立起了与现代化潮流相一致的政体,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向制度层面的转型。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的高潮(1914—1924、1927—1937),工业化、城市化有了明显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在城市中普及,并扩展到广大农村,一系列思想和文化运动相继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

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

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

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

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

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

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

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

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

)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成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因。

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正确的。

经过20世纪最后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可以作出四点基本判断:1.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年增长9%;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0810亿美元,人均850多美元。

由于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并由此引起宏观经济政策带根本性的转折,即从过去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为扩大消费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

2.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构成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变动趋势。

1978~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由28%下降到15.9%;农业劳动者占总就业的比重由70%降到50%;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由50%下降到10%,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0%提高到90%。

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瓶颈”得到缓解,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

总的判断,中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

3.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从单纯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1/3,其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0%左右。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中国已经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

中国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1979~200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451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宪法进行了修改。

中国已经走上民主与法治的发展道路。

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到达小康。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9.1%。

2.5亿农村贫困人口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30%下降到3%。

由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研究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确定了关于小康水平的16项基本测评指标及其临界值。

(注:这16项指标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为85%;9.恩格尔系数为50%;10.成人识字率达到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低于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为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为100%。

在2000年,上述16项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80年价格计算1066元,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3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的县占80%,尚未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差别。

)据此对小康进程进行综合评估,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大约有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大约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剩下约12%的居民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

[1]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

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走了头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两步,并不是说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

因为,前两步用了20年,第三步要用大约50年。

中国经济总量不是相当可观吗?是的,按汇率法计算,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六位,但是考察中国经济,要注意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

按人均计算,中国刚达到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

(注: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按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划分,并按当年汇率计算,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56美元~2995美元。

中国GDP略高于GNP,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要更多一些,但也还是中等偏下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何况,购买力平价是有缺点的方法,现在世界普遍采用的仍是汇率法,虽然汇率法也有缺点。

中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第一,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到现代化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发展阶段,现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第二,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近6000万人口虽已脱贫,但还是低水平和不巩固的温饱。

城镇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

这说明,低水平的小康尚未全面达到。

第三,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展也不平衡。

一般说来,吃饭穿衣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得比较好,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比较差。

可见,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中国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时间是2001~2050年。

这半个世纪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样的战略构想,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衔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有两重含义:一是覆盖面的全面,即使十几亿人口共享建设成果;二是建设领域的全面,就是说,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