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2课时详细版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2课时详细版教案

大道之行也(详案)姓名:座号:教学课题《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jǔ)、亲、子、矜、寡、孤、独等实词教学难点理解大道社会理想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2 授课教师备注Ⅰ.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大道之行也》,在进入课文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时提出了一个特别美好的执政理念,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个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两千年多前,我国也有一个类似于“中国梦”的对社会的美好构想,给它定名为“大同”,我们今天就要来领略大同社会的美好。

二、全文串讲(附全文翻译)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社会。

1、全班齐读(1)提点字音全班同学朗读一遍,在同学们朗读之前,老师先提醒同学们几个易错字词读音,请拿出笔将读音标注在字上面。

第178页,正文第一行“选贤与能”的“与”(jǔ),第三行“幼有所长”的“长”(zhǎng),“矜、寡、孤、独、废疾者”的“矜”(guān),第179页,第一行,“男有分”的“分”( 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恶”(wù)。

好,现在齐读,大道/之/行也(断句,提顿语气),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第 个)
作业布置
默写课文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③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⑥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上。)
翻译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第 个)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抄课文一遍
电子备课用纸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大道之行也(第二课时)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课文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阻塞)
2、朗读课文
采用各种方式
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学生大声读课文,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提高自学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其次,关于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教授,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现场分析句子结构,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对于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大道之行也》的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文章的主旨和道德观念;探讨古代礼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性写作练习。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典籍,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道德观其更具现实意义。
(4)创意性写作练习:学生在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创意性写作时,可能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况。
突破方法:提供写作模板,引导学生进行仿写,逐步培养其创意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语言表达与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代礼制的内涵,提高文化自信;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分析文章结构与修辞,培养逻辑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联系实际生活,激发道德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e、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请学生自行翻译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字词有意思。
探究讨论a、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反思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2《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2《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材分析本课的两篇文章,是古人对学习生活的看法和对理想社会的希望,体现了情趣、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判断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思,积累文言词语;2.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3.比较阅读,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4.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学习《大道之行也》。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

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也设想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一同去感受感受。

补充课文选文的前情,注意孔子的“叹”代表了什么情绪。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昔日,孔子曾参加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之后,孔子从宗庙出在楼台上游玩,不禁感叹。

孔子的感叹,大概是在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孔子身边,问孔子:“您在叹息什么?”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赶上,但仍然对它们心向往之。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提高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受孔子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激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一)生字生词的掌握与运用1. 明确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矜”、“寡”、“孤”、“独”等。

(二)文言文的朗读与鉴赏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体会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三)“大同”社会理念的理解1. 深入探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理念,理解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深层含义理解1.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思想。

(二)“大同”社会理念的现代价值1. 引导学生思考“大同”社会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古老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构建一个社会,你会希望它是怎样的?是充满爱与和平,还是科技发达、生活便利?现在,请大家自由讨论,分享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2. 古今对话我们将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古今对话。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来到我们的班级,他会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什么看法?同样,如果我们能回到孔子的时代,我们又会如何向他描述我们的社会?请大家分组讨论,每组准备一个小短剧,展示你们的想法。

3. 课文朗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大道之行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生词的发音,尝试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课文解析在朗读之后,我们将逐句解析课文,特别是那些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句子。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我们不仅要理解每个词的意思,还要思考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 1一、教学内容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并能独立运用此词语;2.感悟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皆需逆行;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思维启发、情感升华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意义。

2.理解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需要逆行。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2.让学生意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出“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原文,叫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情感渗透:通过演讲、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知识点讲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个语句是出自《礼记•大学》中的一节,意思是大道的行为是为了所有人的福利。

2.教学活动1.互动讨论(15分钟)教师先引入话题,让学生们前后对比考虑“大道之行也”的含义。

让学生们自行思考,之后让他们逐个发言,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启发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这个词语。

2.阅读原文(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先阅读原文《大学》中有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节的文段,鼓励他们思考个中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解一些原文中的文化知识。

3.口语表达(30分钟)让学生们围绕“逆行”的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可以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起一段口语表达,让他们意识到心灵成长的道路是不容易的,有时只有逆行才能够走得更远。

3.教学总结学生在几个小时的教学学习中,对“大道之行也”的含义、意义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同时,他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起起伏伏和挑战。

这个道理不仅仅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六、课后作业1.预习本周的课程,准备参加下周的课堂讨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大道之行也 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二、教学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社会,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是名篇,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课堂上有琅琅书声,才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 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⑴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⑵教师分层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⑶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⑷全班齐读课文(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⑵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⑶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四)、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⑴解释加粗的词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归⑵翻译下列句子: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教学反思:《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一、整体感知部分: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二、研究探讨部分: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 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拓展延伸部分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没有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的铃声中结束了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需要我进一步耐心引导和讲解。通过举例和对比现代汉语,学生们逐渐能够理解“大同”、“小康”等词汇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欣慰。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我尝试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和“礼治”。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儒家礼治思想:文章所表达的儒家礼治思想是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
举例解释:
-例如,文章中的“是故”一词,表示原因或理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接词,需重点讲解其在句中的作用,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句子,阐述“仁爱”和“礼治”的关系,强调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治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难点: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词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中所阐述的理想社会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高尚道德和智慧。它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理想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天下为公”的理念。这个理念展示了在理想社会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人们应该如何选贤与能,实现社会和谐。
6.相关文化知识拓展:介绍与《礼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深入了解《礼记》及儒家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课堂活动方面,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们通过书面表达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பைடு நூலகம்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2.《礼记》两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2)讲信和睦.(mù)(和睦)(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 - 大道之行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 -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东洲中学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礼记>二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学段,新课标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归纳主要内容及主旨”。

本文处于教材较后的位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一步强化文言文阅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读中解题,读中品韵,读中解意,读中探旨,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优美典雅,言简意丰。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虽然课文内容稍有的难度,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还比较有限,但是课下的注释详尽,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就内容讲解,可以采用反复朗读与小组合作、难点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八年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少,但在思品、历史及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生硬地讲解难点问题,要巧妙地设计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理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诗句替换白话2、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我们刚刚学过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有怎样的特征?3、了解《礼记》4、解读课题“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呢?5、朗读品韵一读,质疑。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教学设想】: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2、对诵读作具体指导。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二、简介时代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4),事毕,出游于观(gu1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举手提问,老师予以集体解决。

㈠需掌握字的读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㈡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选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大道之行也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二、教学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社会,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这是名篇,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课堂上有琅琅书声,才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 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⑴ 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⑵ 教师分层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⑶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⑷ 全班齐读课文(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⑵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⑶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四)、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⑴ 解释加粗的词① 选贤与能② 讲信修睦③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 男有分,女有归⑵ 翻译下列句子:①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一、整体感知部分: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二、研究探讨部分: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拓展延伸部分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没有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的铃声中结束了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第23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同课异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行大道,探大同设计依据(一)课标依据本课的设计理念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思想和情感体验中,加强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同时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理论依据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到“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发现、理解文章在语言、结构方面的美感,同时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三)教材及文本依据《大道之行也》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人文素养目标要求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反思现实生存状态,憧憬美好生活的经典篇章,其中对“大同社会”的论述及期望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排偶铺陈的手法也让整篇文章气势充沛,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学情依据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字词释读、文言大意理解,培养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同时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先秦的散文尤其是说理论辩文,对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经典的作品有所了解,对诸子思想也有一定涉猎,这都为本文的理解、品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教案大道之行也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2、关于《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 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

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

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

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4、和我国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相比哪个更好?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5、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3.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归(2)翻译下列句子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