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湿法路线确立,全球隔膜需求高景气
2019年湿法隔膜行业实例分析报告
8% 制造成本
10% 劳动力
4% 其他材料
正极 36%
9% 壳体盖板
负极
13% 电解液
隔膜 5%
6%
9%
隔膜分类:因制备工艺不同,分为干法、湿法
因制备工艺不同,隔膜分为干法、湿法 干法:干法隔膜通过物理拉伸造孔。薄膜先在低温下进行拉伸形成微缺陷,然后在高温下使缺
陷拉开,形成微孔。干法工艺又可细分为单向拉伸工艺和双向拉伸工艺。 干法工艺流程:1.投料-2.流延-3.热处理-4.拉伸-5.分切
一致性 稳定性 安全性
厚度
孔径分布 孔隙率 横向拉伸强度/Mpa 纵向拉伸强度/Mpa 横向热收缩率/120度 纵向热收缩率/120度 穿刺强度/gf 闭孔温度/℃
熔断温度/℃
12-30μm
0.01-0.3μm 30%-40%
<100 130-160
<1% <3% 200-400 145
170
环境友好性 适用基本材料
图:锂电池组成结构
图表:隔膜材质、性能、作用
湿法隔膜:高壁垒构建行业护城河
隔膜性能:隔膜厚度、孔径、孔隙率、强度、热稳定性、一致性等,对锂电池的 充放电性能与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
隔膜的技术壁垒较高:主要难点在于原材料配方设计、隔膜制备工艺和设备设计; 技术关键:微孔制备工艺,决定了隔膜的性能和收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
隔膜基膜成型工艺(图示)
隔膜基膜成型工艺及结构控制: • 挤出系统-Cast系统-拉伸系统-萃取系统-热定型系统-收卷系统 膜结构演变: • 混成均相的基体-分相后的混合基体-含微孔的初相品-适应电池用成品;
图:隔膜基膜成型工艺及结构
干法VS湿法:湿法隔膜整体性能优于干法
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
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内容目录隔膜是锂电池关键组件 (4)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隔膜快速增长 (4)隔膜终端应用主要是:3C电子、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 (4)新能源汽车放量带动隔膜快速增长 (5)隔膜进口替代:技术积累成熟,国产化率提升 (5)技术升级+需求驱动,湿法隔膜加速替代干法隔膜 (6)技术优势确立,湿法隔膜性能优于干法 (7)三元动力电池兴起,拉动湿法隔膜需求 (8)隔膜需求测算 (9)3C电池进入成熟期,3C锂电隔膜需求增速放缓 (9)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动力隔膜需求受益拉动 (10)储能电池潜力巨大,隔膜需求当下规模较小 (11)湿法和干法隔膜需求测算 (12)隔膜供需分析:干法产能供大于求,湿法2017年供需平衡 (13)干法隔膜供需分析:产能已经供大于求 (13)湿法隔膜供需分析: 2017年供需平衡,2018年供大于求 (13)价格承压+壁垒高筑,快者为王 (15)价格短期趋缓,依然承压 (15)行业壁垒高:技术工艺难、资金投入大、认证周期长 (16)快者为王:产品良好+扩产迅速企业将具有优势 (17)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创新股份 (18)图表目录图表1:18650电池结构 (4)图表2:动力锂电池材料成本构成 (4)图表3:隔膜产业链 (4)图表4:2010-2016隔膜产量 (5)图表5:2010-2016隔膜产值 (5)图表6: 2011-2020年中国锂电池应用终端产量及预测(单位:MWH) (5)图表7:我国隔膜国产化率 (6)图表8:我国隔膜发展历程 (6)图表9:2014-2016湿法和干法隔膜产量 (7)图表10:2014-2016隔膜分类占比 (7)图表11:隔膜性能要求 (7)图表12:隔膜生产工艺比较 (8)图表13:2017年三元和铁锂电池装机预测 (9)图表14:2015-2016数码电池与动力电池湿法应用比例 (9)图表15:3C锂电池需求及预测 (10)图表16:3C进入成熟期 (10)图表17:3C隔膜需求测算 (10)图表18:动力电池需求及预测 (10)图表19: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10)图表20:动力电池隔膜需求测算 (11)图表21:储能锂电池应用量 (11)图表22:2016年中国化学储能装机占比 (11)图表23:储能锂电池隔膜需求测算 (11)图表24:湿法和干法隔膜需求测算 (12)图表25:2016年主要国内企业干法隔膜产能(万平米) (13)图表26:2016-2018主要湿法隔膜企业产线产能(万平米) (13)图表27:2016-2018湿法隔膜企业有效产能(万平米) (14)图表28:干法隔膜供求 (14)图表29:湿法隔膜供求 (14)图表30:隔膜行业高毛利 (15)图表31:2014-2017Q1隔膜价格变化 (15)图表32:干法生产工艺 (16)图表33:湿法生产工艺 (16)图表34: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17)图表35:生产设备价格昂贵 (17)图表36:2016隔膜出货前15强 (17)隔膜是锂电池关键组件⏹隔膜是锂离子电池关键内层组件之一,1kWh 动力电池大约需要用到20平方米隔膜,目前隔膜占电池成本的比重为10%左右。
重磅!锂电行业隔膜企业扩产生存之战湿法快者为王
重磅!锂电行业隔膜企业扩产生存之战湿法快者为王隔膜是锂离子电池四大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制备方法主要有湿法和干法。
其成本占比仅次于正极材料,约为10%-14%,在一些高端电池中,占比甚至达到20%。
隔膜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更加关键的是由于隔膜性能的优劣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充放电电流密度等关键特性,因而要求隔膜需具有合适的厚度、离子透过率、孔径和孔隙率及足够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力学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性能。
由于隔膜的高性能要求,我国隔膜的工艺水平也是经历了困难的发展时期。
目前,干法隔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进口替代基本完成,主流干法电芯厂均采用国产隔膜。
但在湿法隔膜领域,国内隔膜企业受限于工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产品水平还较低,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高端电池隔膜市场仍以海外企业为主导,日本旭化成、日本东燃、美国Celgard (于2015年2月被湿法技术代表公司旭化成收购,干法停产,新建湿法生产线)、SKI、W-scope、日本宇部基本形成垄断。
其中日本宇部主要生产干法隔膜,日本旭化成、东丽、韩国SK等企业主要生产湿法隔膜。
其产品耐高温、抗挤压性能远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对于隔膜孔径和孔隙率等控制技术需要国内隔膜企业加速追赶。
未来湿法隔膜将超干法隔膜成市场主流在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电池能量密度成为补贴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三元电池也将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成为未来市场主流,但前提是三元电池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恰恰湿法隔膜涂覆技术可完美解决此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三元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普及应用,湿法隔膜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增速或将远超干法隔膜,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起点研究(SPIR)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隔膜厂商产量为9.29亿平米,其中,湿法隔膜产量达到3.9亿平方米,占比42%,超越干法单拉隔膜,成为隔膜市场主要供应类型。
业内机构预计,2017年国内需求7亿平,市场规模40亿左右,全球14亿平,市场规模80亿左右。
锂电池产业专题报告
锂电池产业专题报告一、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主题投资价值1.1、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车行业迎发展机遇2016年全球178个国家缔结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对2020年以后减排目标与行动作出统一规划,该协定长期目标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并尽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此后中、美、欧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其中美、欧将碳中和时间点定为2050年,中国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以中国为例,中国将碳中和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7年交通运输占中国石油消费的57.7%,减少交通运输油耗量成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耗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汽车电动化成为了节能减排的必选项,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1.2、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2012年以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尚未突破1.5万台,行业处于发展初期。
2013年-2015年,中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这一时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复合增速分别达314.9%与333.2%。
2016年财政部曝光骗补事件,行业整顿开始,中央调整了补贴政策,新设补贴上限并将事前拨款变为事后清算。
2017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补贴政策逐年退坡,后补贴时代双积分政策接力,续航里程长的新能车所获积分高,多余正积分可通过交易转让。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69.7%,销量同比增长165.1%,进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根据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20%、40%、50%。
湿法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湿法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Titl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of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of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growth in recent years, driven by factors such 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clean water,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advancements in membrane technology. This report will discuss the market size, key play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growth prospects in the coming years.Introduction: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sectors, including water treatment, pharmaceuticals,food and beverages, and biotechnology.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have gained prominence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efficiently remove impurities and contaminants from liquid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rke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Market Size and Key Players: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substantial growth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market research, the global wet process membrane market was valued at USD XX billion in 2020 and is projected to reach USD XX billion by 2025, growing at a CAGR of XX during the forecast period. The key players in this industry include Company A, Company B, Company C, and Company D, among others. These companies are investing heavily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o introduce innovative membrane technologies and expand their market presenc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Despite the growth prospects,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faces several challenges. One of the primarychallenges is the high cost associated with membrane manufacturing and installation. Additionally, the lack of awareness about the benefits of membrane filtration among end-users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Moreover, the availability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for water treatment and purification also hampers the growth of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However, numerous opportunities exist for the industry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and achieve substantial grow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lean water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vides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regarding water quality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further drives the demand for wet process membranes.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Looking ahead,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witness several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Firstly, there will be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mbran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that offer improved performance, higher durability, and lower costs. Secondly, there will be an increased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in membrane processes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reduce operational costs. Thirdly, the industry will witness a growing demand for customized membrane solutions to cater to specific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Lastly, there will be a rise in the adoption of membrane bioreactor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owing to their ability to combine biological processes with membrane filtration.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is poised for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coming years. Despite the challenges,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lean water and string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provide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y. By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cost reduction, and customized solutions, the wet process membrane industry can thrive and contribute to a sustainable future.标题:湿法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湿法隔膜行业的市场现状,并提供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的见解。
2023年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锂电池已成为目前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储存设备。
而锂电池隔膜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成为锂电池性能、安全性和寿命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一、市场概况锂电池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是隔离阴阳极,防止电池内部短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锂电池隔膜市场主要分为Wet型和Dry型两种,其中Wet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
目前,Wet型锂电池隔膜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市场需求锂电池隔膜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锂电池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扩大,比如轻量化电动汽车、无人机、消费电子产品等;二是随着新能源政策的推进,锂电池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带动隔膜行业跟随增长;三是隔膜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得各行业对于隔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是锂电池隔膜本身的价值也在快速提升,例如更好的电池性能、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等。
三、市场竞争目前国内锂电池隔膜生产企业众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在市场份额上,仍以日本、韩国企业为主导,但随着国内企业储能、新能源市场的增加,国内企业占比不断提升。
在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方面,隔膜行业日趋成熟,但难度也不断提高,所以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必然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前景随着锂电池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锂电池隔膜市场也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隔膜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同时,锂电池隔膜的应用领域也会不断扩大,目前除了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外,还将涉及到能源储备、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锂电池隔膜的性能和成本也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需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总之,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隔膜市场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
锂电池隔膜行业-恩捷股份研究报告
一、公司概况:锂电池湿法隔膜龙头稳固1.1膜类材料起家,抓住湿法隔膜国产化浪;公司早年以包装膜和包装印刷业务起家,2018年湿法隔膜业务并入上市公司,逐步成为现在的主营业务。
公司于2006年成立,2011年完成股改,2016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
2018年,公司收购上海恩捷90.08%的股权,公司主营业务正式切换为湿法隔膜,后续通过成立无锡恩捷,收购苏州捷力、江苏扭米等公司股权,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奠定其在湿法隔膜行业的地位。
2015年之前隔膜国产化率仅为40%,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2018年以后隔膜国产化率快速提升,至今已达95%左右。
公司2015年第一条产线试生产,收购上海恩捷之后,业务发展方向明确,通过提升市占率及降本升利,奠定隔膜龙头的地位,可谓搭乘东风、扶摇直上。
1.2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暂未出现实控人大规模减持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际控制人为李晓明家族。
李晓明家族直接或间接持有恩捷股份46.57%股权,股权集中度高,股权结构清晰。
表2:公司股权结构Hili近3年,公司家族成员、董事和创投企业存在减持行为,主因系个人资金需要和创投退出行为,未出现其它机构大额减持的情况,股权结构保持稳定。
1.3盈利能力强大,业绩成长性凸显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公司2018年以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进入快车道。
公司2018-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6/31.6/42.8亿元,3年复合增速3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8.5/11.2亿元,复合增速为46.8%O根据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36.4%,公司业绩再超市场预期,总体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显示出强大的成长性。
锂电池隔膜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占比近70%o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锂电池隔膜(主要为湿法隔膜)、传统膜类业务(包括烟标、特种纸、无菌包装等),后续部分新业务也将在公司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包括铝塑膜、干法隔膜等)。
2020年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
2020年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导语隔膜产品结构看,2019 年湿法隔膜出货量 19.9 亿平米,同比增长 51.2%,占比隔膜总出货量 72.6%,增加 7.5 个百分点。
湿法隔膜出货量占比提升主要原因为市场对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等性能要求进一步提升,加之中高端数码电池应用占比提升,对湿法隔膜需求上升,进而促进湿法隔膜出货量增加。
1、隔膜是锂电池关键材料,未来市场空间广阔1.1 隔膜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技术高筑就行业壁垒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环节。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组件,在动力电池中成本占比约为10%-20%。
隔膜在锂电池中主要起到隔绝正负极防止短路并提供微通道支持锂离子迁移的作用,对电池安全性、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影响关键。
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
高性能锂电池需要隔膜具有厚度均匀性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透气性能、理化性能(包括润湿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安全性)。
隔膜的优异与否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循环能力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锂电池隔膜具有的诸多特性以及其性能指标的难以兼顾决定了其生产工艺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
不同隔膜工艺在选材、厚度、微孔数量等性能上都有较大差异。
隔膜基膜制造根据微孔成孔机理主要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其中干法可分为单拉、双拉两种,湿法按照拉伸取向是否同时可以分为异步、同步两种,同步法很均匀适合做消费电池,而异步法良品率高适合做动力电池。
干法隔膜通过拉伸造孔。
干法工艺将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等原材料混合,制成均匀熔体挤出,在拉伸应力下,形成片晶结构,热处理后获得硬弹性的聚合物薄膜,之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再次拉伸,形成微孔,热定型后制得微孔膜。
干法单拉工艺主要在美国Celgard、日本UBE手中,发展十分成熟。
湿法隔膜代替干法隔膜趋势形成,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湿法隔膜代替干法隔膜趋势形成,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锂电隔膜是锂电四大关键组件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组件,目前市场上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干法单向拉伸、干法双向拉伸和湿法。
三者相比,干法单向拉伸隔膜横向强度较差,但因几乎没有热收缩现象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干法双向拉伸工艺只能生产单层隔膜,但隔膜的微孔尺寸和分布更均匀。
湿法拉伸隔膜孔隙率和透气性更高,可以生产更轻薄的隔膜,但投资成本较高。
与干法隔膜相比,湿法隔膜厚度更薄,精密程度更高,拉伸强度更为理想,孔隙率更高,透气性更好,有着更为均匀的孔径和更高的横向收缩率。
湿法隔膜的穿刺强度更高,更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体现出了明显的性能优势。
湿法隔膜在性能和安全程度方面有着超越干法的显著优势,更能够适应当前新能源车电池向高能量密度化发展的趋势。
2014-2018H1年国内隔膜产量及增速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4-2018H1年干法和湿法产能占比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4-2018H1干法和湿法产量占比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初以来,隔膜价格普遍呈现出下跌趋势。
干法隔膜从2018年初的2.25元/m²下跌至2018年9月的1.30元/m²,下跌幅度为42.22%;湿法隔膜从2018年初的3.8元/m²下跌至2018年9月的1.95元/m²,下跌幅度为48.68%。
2017-2018年湿法隔膜与干法隔膜价差图(元//m²)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湿法产量占比逐年提升并逐渐成为主流。
2017年和2018H1国内湿法产量占比均超过了50%,湿法隔膜对干法隔膜的替代趋势逐渐清晰。
2014-2018H1国内干法、湿法隔膜产量占比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2018年推广的1-10批新能源车车型来看,在乘用车、客车和专用车中,推广的车型增加量最大的为300-399公里、400公里以上的高续航里程车型,所增加的种类数远超过2017年。
锂电池隔膜行业分析报告
锂电池隔膜行业分析报告锂电池隔膜行业是现代电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隔离电池正负极,防止电池短路和过充过放,是锂电池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本篇文章将从定义、分类特点、产业链、发展历程、行业政策文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发展驱动因素、行业现状、行业痛点、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趋势前景、竞争格局、代表企业、产业链描述、SWTO分析、行业集中度等多个方面对锂电池隔膜行业进行详细分析。
一、锂电池隔膜的定义及分类特点锂电池隔膜是指将正负极隔离,使其仅在电解液中相互作用,隔膜层可以是塑料、纸质、陶瓷等材料。
随着锂电池的发展,其隔膜也随之升级,从最初的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薄膜到后来的多孔聚丙烯、多孔陶瓷、纳米钢网等材料。
根据隔膜的选用情况,可以将锂电池隔膜分为有机隔膜和陶瓷隔膜两大类。
有机隔膜的特点是薄、轻、柔性好,而陶瓷隔膜的特点是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二、锂电池隔膜产业链锂电池隔膜产业链包括隔膜原材料供应、隔膜制备、隔膜生产、隔膜应用四个环节。
其中,隔膜原材料供应环节主要涉及到聚丙烯、聚酰亚胺、聚乙烯、陶瓷、玻璃纤维等材料;隔膜制备环节主要包括薄膜拉伸、多孔隔膜制备、纳米隔膜制备等技术;隔膜生产环节涉及到隔膜的切割、包装等工艺;隔膜应用环节则是指隔膜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的使用。
三、锂电池隔膜发展历程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隔膜材料也经历了从塑料薄膜到多孔隔膜、纳米隔膜、陶瓷隔膜等多个发展阶段。
隔膜的变化不仅影响到锂电池的性能,而且影响到锂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当前,隔膜领域的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提升隔膜的导电性和耐高温性方面。
四、锂电池隔膜行业政策文件我国在隔膜领域一直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包括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启动相关项目。
其中,国家863计划、中船重工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是我国锂电池隔膜领域的重要资金支持。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锂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加强锂电池隔膜材料、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
2022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及湿法隔膜龙头企业分析
2022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及湿法隔膜龙头企业分析一、概述锂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
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
锂电池隔膜按材料可分为微孔聚烯烃隔膜、改性聚烯烃隔膜、聚酰亚胺锂电池隔膜、有机/无机复合隔膜、纳米纤维隔膜等;按制造工艺可分为干法、湿法、静电纺丝、熔喷法等。
隔膜是锂电池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其性能的优劣对锂电池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锂电池隔膜的主流技术路线是干法和湿法。
干法又称为熔融拉伸法(MSCS),可分为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两种工艺,发展时间较长,技术已经成熟,主要用于生产PP膜。
湿法又称为热致相分离法(TIPS),发展时间较短,主要生产PE膜。
湿法隔膜比干法隔膜在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理化性能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涂覆后可以大幅提升湿法隔膜的热稳定性,总体来说湿法涂覆隔膜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高端消费电池大多使用湿法隔膜,随着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的提升,尤其是三元电池的广泛应用,湿法隔膜在动力电池的渗透率也将逐步提升。
二、市场现状受全球新能源汽车终端影响,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得到大幅度提升带动,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达220GWh,较2020年增长175%。
2021年中国锂电隔膜出货量78亿平米,同比增长超100%,增长势头强劲。
由于下游产业对锂电池性能要求的逐步提升以及湿法隔膜投放产能的逐渐释放,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增长主要表现为湿法隔膜出货量的大幅度提高。
2021年我国湿法隔膜出货量约为57.7亿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31.5亿平方米,市场占比74%,近三年湿法隔膜市场占比均超过70%。
2021年干法隔膜占比虽有所减少,但受储能、小动力电池增长的带动,其出货量仍保持增长。
三、龙头企业分析:恩捷股份隔膜为锂电产业链竞争格局最优环节,体现出高度垄断和集中化的特点,具有大量资金、人力、技术等竞争壁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电隔膜行业专题报告:湿法路线确立,全球隔膜需求高景气1、隔膜是锂电池关键材料,未来市场空间广阔1.1隔膜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技术高筑就行业壁垒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环节。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组件,在动力电池中成本占比约为10%-20%。
隔膜在锂电池中主要起到隔绝正负极防止短路并提供微通道支持锂离子迁移的作用,对电池安全性、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影响关键。
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
高性能锂电池需要隔膜具有厚度均匀性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透气性能、理化性能(包括润湿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安全性)。
隔膜的优异与否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循环能力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锂电池隔膜具有的诸多特性以及其性能指标的难以兼顾决定了其生产工艺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
不同隔膜工艺在选材、厚度、微孔数量等性能上都有较大差异。
隔膜基膜制造根据微孔成孔机理主要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其中干法可分为单拉、双拉两种,湿法按照拉伸取向是否同时可以分为异步、同步两种,同步法很均匀适合做消费电池,而异步法良品率高适合做动力电池。
干法隔膜通过拉伸造孔。
干法工艺将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等原材料混合,制成均匀熔体挤出,在拉伸应力下,形成片晶结构,热处理后获得硬弹性的聚合物薄膜,之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再次拉伸,形成微孔,热定型后制得微孔膜。
干法单拉工艺主要在美国Celgard、日本UBE手中,发展十分成熟。
干法双拉工艺由我国中科院化学所研制,并由中科科技实现产业化,2001年化学所将双拉海外专利转让给Celgard,使其成为干法隔膜的集大成者,2015年被日本旭化成公司收购。
湿法隔膜通过萃取增塑剂造孔。
湿法工艺采用热致相分离原理,将增塑剂与聚烯烃树脂混合,熔融混合物降温过程中发生固液相/液液相分离,压制膜片并加热至接近熔点温度后,拉伸使分子链取向一致,保温并用易挥发溶剂(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将增塑剂从薄膜中萃取出来,进而制得隔膜。
湿法隔膜目前占了主流,因其可以做的更薄,使电池能力密度更高,因而被大电池厂商如三洋、索尼、松下、万胜等采用。
湿法隔膜的代表公司主要是日本旭化成、东丽东燃、韩国SKI、上海恩捷等。
干法湿法工艺并存,湿法优势凸显。
隔膜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配方和快速配方调整、微孔制备技术、成套设备自主设计等诸多工艺。
其中,微孔制备技术是锂电池隔膜制备工艺的核心,目前商业化应用中主要是以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为主的微孔聚烯烃隔膜,按工艺可分为干法(基材以PP为主)和湿法(基材以PE为主)隔膜。
目前干法工艺主要包括干法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两种工艺。
相对于干法工艺,湿法工艺技术制备的隔膜微孔分布均匀性好,孔隙率高,亲液性好,内阻较低;同时闭孔温度低,双向拉伸强度高,可以制备较薄的隔膜(目前应用于动力电池的湿法隔膜普遍为9-12um,而干法为12-16um),契合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趋势。
但由于PE基材熔点较PP基材低,热收缩性较干法隔膜差,厚度较薄情况下穿刺强度较差,难以直接应用于动力电池。
湿法隔膜除热强度外优势明显。
湿法隔膜在厚度上可达5-7μm,符合锂电池高能量、轻量化发展趋势。
但对于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来说,厚度太低的薄膜会带来更高的安全风险。
经涂覆后,薄膜的穿刺强度、和耐热性都有显著改善,破膜温度从120℃提升至160℃乃至400℃,热收缩率从120℃的3.4%以上提升至130℃的2%乃至150度的3%以内,从而缓解动力电池快充放热,隔膜热收缩造成电池正负极接触、燃烧、爆炸的安全问题。
经涂覆后完全契合三元正极锂电池。
由于聚烯烃大分子链的存在,无涂覆隔膜表面为低的表面能,对电解液亲和性差。
而涂覆材料,如陶瓷,主要成分为超细氧化铝,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为多孔结构,有利于与电解液之间的亲和,能增加隔膜与电解液的接触面,吸液率从116%增加至190%,提升电容量,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保持良好电性能。
涂覆后的湿法隔膜大大提高了隔膜的穿刺强度,提高电池安全性,亦使薄膜显示出更好的电解液亲润性,吸液率从116%提升至190%以上,促进电池循环性能,大幅度提高了电池使用寿命。
综合来看,湿法涂覆隔膜相对于干法隔膜,具有更好的孔径均匀度、孔隙率和透气度。
相对于湿法隔膜,显著提升了其热稳定性、穿刺强度和热稳定性,是综合性能与安全性的新型隔膜材料,成为三元材料电池隔膜的不二之选。
目前湿法隔膜行业存在整体上的产能过剩。
从供给端看,国内10家主要隔膜企业2018年有效产能达24.2亿平方米。
从需求端看,假设1Gwh对应隔膜需求1500万平方米,母卷到装机效率60%。
2018全年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56.89GWh,则隔膜总有效产能需求约5亿平方米。
海外动力电池隔膜产能需求基本一致,全球消费电池需求也基本在该量级,则2018年全球产能需求约15亿平方米。
供需对比下可发现,目前湿法隔膜行业存在整体上的产能过剩,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约60%。
隔膜产业发展至目前阶段,产能释放已快于需求增速,则行业产能利用率中枢将持续下滑,并由此使得隔膜价格持续下滑。
在此背景下,行业盈利能力受压明显,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龙头企业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另一方面后续企业盈利却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国内隔膜产业在发展中经历了进口依赖到自主研发,再到逐步完成国产替代的过程。
隔膜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中最晚实现国产的环节,到2010年,锂电池正极、负极和电解液都实现了国产化,但隔膜一直依赖进口,受制于人,所以价格也非常高。
2011年国内开始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行力度极大的补贴政策后,隔膜行业的投资、技术和工艺水平开始大幅提升,2015年后部分企业已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掌握了成本优势。
2018年后,隔膜国产化比例已达到90%。
1.2湿法隔膜稳定性好,未来趋势确立锂离子电池隔膜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医疗及数码类电子产品等领域。
目前,隔膜需求量主要来自于电子消费品及动力电池两大市场,随新能源汽车周期上行,动力电池成为湿法隔膜需求的第一大驱动力。
未来储能、启停电池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崛起,也将进一步拓宽干法隔膜市场空间。
湿法隔膜稳定性好,动力市场大显身手。
湿法隔膜通过在基膜上涂覆,能够大幅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降低高温收缩率、避免隔膜大幅收缩造成的极片外露,产品性能已全面领先干法薄膜,在动力锂电池和高端电子消费品的应用领域上逐渐成为主流市场方向。
当前三元电池湿法隔膜渗透率已达95%-98%的高水平。
2017年国内隔膜产量为14.4亿平,同比增长32%。
湿法隔膜产量达到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0%,占比高达54%,市场份额首次赶超干法隔膜。
我们预期,三元路线坚定支撑湿法隔膜发展,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增速或将远超干法隔膜,迎来爆发式增长。
2、电动化浪潮下动力电池需求爆发,锂电隔膜市场广阔2.1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新一波产品周期特斯拉引领衔全球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销量6年增长近11倍。
从2011年以来,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20.2万辆上升至2019年的221万辆,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0%。
从国家来看,中国在此期间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销量从2013年的1.7万辆提升到了2019年的120.6万辆,其中2019年的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例达到了54.6%,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Model3已经成为爆款电动车型,特斯拉夺19年销量桂冠。
全球市场看,19年销量TOP20的车企占据了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的83.5%,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其中,自Model3车型发售以来,特斯拉2019年总销量为36.8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车企销量第一;比亚迪销量为22.95万辆,位居全球第二;而北汽新能源则以16.03万辆排名第三。
从具体车型来看,特斯拉19年Model3车型共售出30.01万辆,真正意义上成为爆款电动车型,尤其在美国市场,是全美中小型豪华车型的销量冠军,超过了宝马2/3/4/5系销量之和,超过奥迪A3/4/5/6销量之和,超过奔驰C级、CLA、CLS、E-class销售之和,同时在国内市场,Model3上险数量也超过了4600辆,力压蔚来ES8/6、小鹏G3、威马EX5等国内造车新势力。
国内销量节节攀升,规模效应促使Tesla国内建厂。
Tesla入华,整车销量不断攀升,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升,预测今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20%以上。
对应公司在在国内的营收也是逐步增加,营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物流和整车进口关税,预估国产化后能节省物流及关税费用约45%(根据此部分比例进行测算)。
规模体量小的时候,影响很小,可以沿用全进口模式,但是规模销量大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当地投资建厂,对比全球一线整车,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等车型,在国内车型销量达到一定规模,超过10万以上,考虑经济性,体积大,运输成本高的商品就需要考虑经济性了;从另一方面,中国有完整的新能车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从2014年-2019年整个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五连降,所以Tesla国产化是必然趋势。
工厂一期建成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规划产能25万辆,Model3一月份产量1000辆/周,正在进行产能爬坡,2020年5月有望爬升至3000辆/周;下半年ModelY正式导入,10月份达到周产量1000辆/月,年底有望升至2000辆/月。
欧盟碳排放使车企电动化进程加速,电动化即将大规模上演。
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欧盟汽车排放发布最新规定,到2021年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平均每辆车每公里碳排放量从118.5克降至95克,不达标部分将面临每辆车每克95欧元的罚款,到2030年将该标准进一步收紧到每公里75克碳排放。
碳排放对欧盟各个国家的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所以车企不得不推动技术变革来满足政府要求,电动化浪潮即将上演。
从全球来看,不仅仅是欧洲的车企,全球主流车企都陆续制定了电动化规划,2020-2022年将迎来第一波车型投放周期。
2.2动力电池装机增长态势稳定,行业需求爆发受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5年增长近9倍。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也进入爆发期,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3年的13.8GWh上升至2019年的116.6GWh。
国内市场也迎来了大爆发,2019年装机量达到了62.38GWh。
从规划来看,欧洲已纷纷制定了燃油车禁售计划,同时还有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中国要求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达到25%,并且制定了双积分等政策,预计未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全球各国的首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