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教育学领域倡导_区域研究_的新动向
教育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愈加受到关注。
国际比较研究是对不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评估和比较,以了解各种教育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为改进和优化本国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本文将探讨教育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并介绍不同国家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国际比较研究概述国际比较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ICE)指的是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体制、制度、政策、实践等现象,谋求获取教育发展规律,并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比较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于欧美国家,是应对当时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不同文化、教育、语言、习惯等差异性的研究和应用需求而产生的。
如今,国际比较研究已成为了全球教育研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二、不同国家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1.美国的教育模式美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自由和多元为基础,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美国的教育制度分为国家、州和地方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程。
美国的教育模式在自由度和多元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质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和评估标准,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2.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集体主义和强制性,学生除了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外,还必须接受政治、历史、思想道德等课程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制度分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学生在教育中要承受较高的压力和负担。
中国的教育模式在绩效和质量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个性化和多元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同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升学率也会导致学校教学目标的失衡,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养成。
3.芬兰的教育模式芬兰的教育模式以公平、平等和多元为核心,不仅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芬兰的教育制度是非常简单的,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9年完整的义务教育,之后可以选择进入高中或职业高中。
比较教学论_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_丁邦平
2013年第3期(总第398期)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
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
[1]这两种多少有些极端的观点似乎都能够自圆其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描绘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现状与困境。
比较教育研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和走出这一困境,如何重新确立自身的真实身份,从而克服“身份危机”?这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从19世纪初诞生时起,研究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在不同国家都不得不为自己确立新的研究对象及其边界,寻找适合自己推动教育变革和自身发展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在教育学大家庭里的学科身份。
笔者认为这不完全是因为比较教育学不够成熟造成的,而是教育与教育学本身的复杂性、情境多变性的特征使然。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比较教学论: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丁邦平[摘要]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21世纪我国比较教育学需要继续扩展和深化比较教学论研究,并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各国的教学论以及当前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突破和超越以往我国以单纯引进和介绍外国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经验为特征的比较教学论研究,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
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
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关键词]比较教学论;比较教育学;课程论;教育文化[作者简介]丁邦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8)——————————*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教学论学科群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欧洲经验”(项目编号:11YJA88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比较、国际教育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比较、国际教育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国际教育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比较、国际教育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这三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旨在推进教育领域的发展。
比较教育是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比较教育的研究旨在寻找教育领域中的最佳实践,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国际教育则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以全球化的背景看待世界。
在国际教育中,学生学习其他文化、语言和历史,加深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国际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是对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强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可以促进教育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这三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互相联系,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比较教育可以为国际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使其更加深入和详尽。
国际教育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不同文化和国家的认识。
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育体制,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采纳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的优势,把这些优势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国际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意识,使他们更加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总之,比较、国际教育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推进教育领域的重要手段。
它们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帮助教育者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适应随时变化的全球教育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国际教育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比较教育学复习材料
比较教育学复习材料1、简述比较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2、古典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研究外国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认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在大多数研究别国的文献中都讨论教育问题。
(2)开始注意到他国教育中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评论的趋向。
(3)开始出现了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尤其应用量化方法研究,提出改革教育的策略的现象。
3、简述比较教育学生成的基本条件科学比较教育学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大工业革命的推动:(1)大工业促使体能式旧手工生产方式转向以科技为基础动力的新生产力,提出培养科技型生产者的要求。
(2)工业化使整个欧洲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到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进入更新换代的转型阶段(3)在工业化形成的商业竞争、市场瓜分及战争的威胁下,各国竞相寻找发展良方,加紧边个教育制度,引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
4、简述全盘借鉴阶段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1)研究的目的性。
这种研究已不再是以往那种偶然性行为,而是有明确的借鉴导向和学习计划,这是建立新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功能。
(2)推动学习新教育。
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以学习新教育为主,把学习和传播新教育作为时代使命。
(3)强化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比较教育在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是,通过对各个国家发展与教育的比较研究,大力倡导以服务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坚持改造传统的古典教育体制。
(4)倡导国际间教育比较研究。
(5)促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简述比较教育学的战略性研究的基本内涵(1)比较教育世界观转变。
(2)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更新。
(3)比较教育研究目的更新(4)比较教育领域更新。
6、几种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架各自有哪些特点?试谈你对他们时间关系的理解。
教育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创新是全球教育领域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重要主题。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各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在教育创新方面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也各有所不同。
对教育创新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从而为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借鉴。
教育创新的概念包括多种形式,例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革新、评估体系的更新、科技的引入等。
这些创新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公平与包容,以及适应未来劳动市场的需求。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创新,我们能够揭示出各自的特点、成功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如芬兰和瑞士,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的整体设计与政策支持上。
以芬兰为例,其教育系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芬兰的教师资格要求较高,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地位。
教师被赋予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并且课程设置也相对灵活,注重实践与联系生活。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导致了较高的学生满意度和学习效果,芬兰的教育被公认为全球领先的典范。
瑞士在教育创新上则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瑞士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实际工作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使得瑞士在技能培训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教育创新主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征。
以中国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系统也在不断更新。
近几年,中国在教育领域加大了科技的应用,例如在线学习平台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
这些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方式,提高了教育的可及性与个性化。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对接。
印度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提高教育公平性与质量的问题上。
比较教育——精选推荐
《比较教育》复习指导材料说明:1.本材料根据考试大纲,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一一抽出来,分为客观题、名词和问答题三种情况。
2.客观题包含填空、选者和判断,问答题包括简答、简述和论述,仅是作为知识点或考点列出,与考试的题型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3.本材料所列内容也仅是一个纲要和线索,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还要结合书本来复习。
第一章概论一、客观题1.一般认为法国19世纪的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是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2.在比较教育学科史发生以前,对异地教育的描述和比较是比较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前提,我们称之为比较教育的史前史。
3.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4.“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朱利安在法国《教育杂志》上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使用的,因而朱利安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5.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员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的委托考察普鲁士教育,结果写成《关于普鲁士国立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法国制定教育基本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6.库森的研究比朱利安更能典型地代表“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7.184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勒斯-曼访问欧洲归来,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调查报告》。
8.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的《我们从对别国的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视为“因素分析时代”开始的标志。
9.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10.《比较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他的研究更加典型地反映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
11.比较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者是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
12.汉斯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比较教育学简答题大全
一. 简述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
1.外国教育研究2.区域教育研究3.国际教育研究4.发展教育研究二. 简述日本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1.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类高校并举。
2.呈现三级水平结构:第一级是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第二级是四年制大学;第三级是研究生院,包括设置在学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学。
3.注重基础研究,试图建立“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
三、简述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1)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2)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这部著作对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康德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他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思想,影响了汉斯等一代比较教育家,对他以后的比较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4)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简述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教育国际化对比较较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之中扩展到既为本国也为全人类的宽广境界。
(3)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现象。
一方面,各类国际性教育组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各种国际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也大量增加(4)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五、简述朱利安的历史地位①他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建立比较教育,并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比较教育学视角下国际教育交流研究
比较教育学视角下国际教育交流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教育交流成为了促进文化多样性、学术发展和人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比较教育学视角下的国际教育交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实践的异同,为国际教育交流提供指导和借鉴。
首先,比较教育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教育制度和组织结构,比如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有些国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课程的全面性;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我们可以借鉴各国的优势和经验,优化自己的教育体制。
其次,比较教育学视角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在国际教育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异同。
例如,有些国家注重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公平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教育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
了解这些政策的差异,可以为我们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政策提供参考。
再次,比较教育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具体操作。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中的优点和创新点。
例如,有些国家注重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而另一些国家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这些实践经验为我们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最后,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比较教育学视角帮助我们超越了单一国家的局限,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在知识传递、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认识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都有其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之处。
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作者:李薇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11期摘要:2014年9月27-28日,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为主题,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与差异变化,聚焦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教育与全球化发展等内容。
对论坛的热点议题、主要观点、研究力量、研究方法、主题演变等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一、背景介绍世界比较教育论坛(World Forum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FCE)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
它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每3年举办一届,致力于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家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其在国际比较教育界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国际比较教育界的盛会,是中外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
2014年,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Global Education Re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大会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区域教育的一体化、学生和教师的全球流动、国际学校的兴起、国际课程的流行、国际测试的风靡等构成了当前全球教育的新景象,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区域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各国纷纷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为了了解各国的教育体系及其效果,国际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本文将对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概述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旨在了解各国在教育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和借鉴。
这种比较研究可以帮助各国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
二、国际组织的角色在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其国际教育统计研究所(UIS)提供全球教育统计数据,为各国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此外,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也致力于比较各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环境。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国际比较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关于各国教育体系和政策的详尽信息,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四、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教育体制与管理、教育质量与学生表现、教师培训与发展、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教育政策与改革等。
比较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五、比较研究的启示与应用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不同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各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外,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也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展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变得越发重要。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的结果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政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结语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比较各国的教育体系和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优点和不足,并借鉴其经验。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比较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与社会息息相关的领域,不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还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发展的未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意义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
这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体系,并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
其次,国际比较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深相互了解,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方法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首先,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单位,可以是国家、地区、乃至特定的学校系统。
其次,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教育数据,如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师生比例等。
然后,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来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
最后,研究者需要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点,并进行解释和比较。
三、挑战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这给研究者带来了困难。
其次,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数据来源不完全、数据可比性差等。
此外,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可能发生变化,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是一个挑战。
因此,研究者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更新的数据来源,以应对这些挑战。
总结: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教育体系的改进、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单位,收集和整理教育数据,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然而,国际比较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不同国家的差异、数据可比性问题、时效性等。
通过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的发展,促进全球教育的进步与共荣。
教育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学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是任何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的异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教育学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教育制度、学生素质培养以及教师培养等角度,探讨教育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教育制度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在体制安排、管理机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为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而美国的教育体制则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多元化发展。
在管理机构方面,中国教育部门具有较大的权威和干预能力,而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主导,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地方特色。
教育制度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可以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例如,中国的高考制度在选拔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问题,可以从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借鉴一些经验,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等多元化的选拔方式。
同时,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学生素质培养比较学生素质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产生着重要影响。
以中国和芬兰的学生素质培养为例,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芬兰的教育则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芬兰的教育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此外,对于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情感健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教师培养比较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不同国家的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中国和芬兰的教师培养为例,中国的教师培养以师范类高等院校为主,强调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而芬兰的教师培养则注重教育的实践和实习经验。
比较教育学与跨国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学与跨国教育研究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两个领域中,研究者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旨在揭示教育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指在同一领域或同一时期,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理论和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等。
二、跨国教育研究跨国教育研究是指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问题进行跨国比较和研究。
跨国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中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教育政策、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方面。
跨国教育研究旨在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
跨国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等。
跨国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分析、教师培训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课程开发分析等。
三、的联系比较教育学和跨国教育研究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研究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比较教育学更侧重于跨国和跨文化比较,而跨国教育研究更注重于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比较教育学和跨国教育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它们都涉及到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旨在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
四、总结与展望比较教育学和跨国教育研究在全球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推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而且为实现全球教育合作和交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教育规划前沿动态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教育规划前沿动态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教育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各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理解和比较国际教育规划的前沿动态,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规划的前沿动态常常受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的策略,虽然各有不同,却都旨在提高教育体系对未来需求的响应能力。
例如,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许多国家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鼓励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欧美国家,数字化教育的普及成为了重要趋势。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手段和内容的创新,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在这种情境下,教育政策制定者开始重视如何平衡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之间的关系,探讨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模式,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亚洲国家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教育规划特色,例如新加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强调以创新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这一切都是基于对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分析。
新加坡通过收集大数据,跟踪学生的发展轨迹,以此为基础调整教育政策,实现个性化教育。
当谈到国际比较时,不同国家的教育规划实践展现出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一面。
在北欧国家,比如芬兰,其教育体系以高水平教师和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而闻名。
芬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培养,这与其国家文化强调平等和团结密不可分,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也逐渐成为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深远。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存在显著差异。
以美国为例,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导向教育模式使得贫富差距在资源分配上更为明显,而北欧国家则通过综合性政策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
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学学科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日益增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以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提升我国中学学科教育的质量。
第一部分:国际比较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科教育的调研和对比,从中发现优势和不足,并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这样的研究对于改进我国中学学科教育的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比较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各国开始关注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比如,芬兰的教育系统备受瞩目,其在学科教育方面的卓越表现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第二部分: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成果在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综合性学科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还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此外,各国对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有些国家将学科划分为严格的学科门类,而有些国家则更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各国也存在差异。
例如,以罗马尼亚为例,他们在学生参与和实践中注重学科教育,而以色列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些差异反映出了各国在中学学科教育中的不同理念和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国际比较研究中的借鉴和启示中学学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在学科教育内容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做法。
例如,芬兰的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的创新。
例如,新西兰在学科教育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态度培育,他们采用小组合作和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
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区域教育研究是以区域教育 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区域社会和区域教育
实际,以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快速发展,从而
使教育更有利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 目的的教育科学研究。
(一)促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二)了解区域教育实践的变革和特殊规律
从教育理论原创的角度来看,区域教育研 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育理论的原创 性。由于区域教育研究是真正面向实际,寻求 本土理论的教育研究,它对增加教育理论原创 性有重要意义。
所谓团体研究实际上是学者的联合体。区域研究 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区域的某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 或文化的某个侧面,而是系统的、整体的、全方位的 教育研究。 在人文社会学科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建立综合性, 跨学科的研究机构,采取合作研究,已经成为时代的 必然。所以,创建这样一种跨学科,跨领域、多维视 角的学者联合体对开展区域教育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 同事也是区域教育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区域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 促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经 济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区域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之 上。区域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承认差异与不平衡,但 最终目的是为了缩小差距,走向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进而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教育研究的系统化阶段为20世纪90年 代至今。 与区域教育研究成型阶段时比较教育学致 力于把比较科学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本学科化 相比,其主要特征为此时期区域教育研究的倡 导者开始提倡区域教育研究的本土化,从而为 比较教育学科理论性的提升提供实践根基。
阶段
萌芽阶段 成型阶段 系统化 阶段
时间
主要表现
具体到区域研究理念方面,主要表现为:
教育学专业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学专业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也成为重要的学科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了解教育在国家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从中汲取经验,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际比较研究的价值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了解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国际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外部参照,发现自身教育问题和不足,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好经验和成功之处。
二、国际比较研究的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收集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2. 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其原因和影响。
3. 专家访谈法:通过与教育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他们在教育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
4. 归纳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和经验。
三、国际比较研究的内容1. 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了解其优势和问题,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教育政策和法规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其立法和实施情况,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3. 教育质量和评估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质量和评估制度,了解其评估指标和方法,为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和评估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4. 教育思想和理论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了解其对教育发展的思考和理念,为我国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四、国际比较研究的挑战和应对措施1. 语言和翻译问题:不同国家的教育文献和资料语言不同,需要进行翻译和理解。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一项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之间比较的研究,旨在了解各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并为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在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意识到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制度和文化背景。
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大学为主,注重研究和创新;而德国的高等教育则以职业培训为主,强调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这种多样性使得比较研究变得更加困难,但也更具挑战性和价值。
比较指标和方法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指标和方法。
常用的比较指标包括学生入学率、学制、学费、教师资质、科研产出等。
同时,比较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如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和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比较结果。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之一。
它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从社区学院到顶尖的研究型大学。
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高等教育也注重创新和科研,是世界上许多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地。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相比之下,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职业培训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为主,这些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以其独特的学制和制度而闻名,如德国的学士学位通常需要3年或8个学期就可完成,而博士学位则非常注重独立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则与美国和德国有所不同。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其局限性以及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比较研究的核心思想是以多元文化视角,去探究不同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带来的教育差异,并通过对比研究来寻求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的方法。
在比较研究的体系框架中,有两条支线决定了比较研究的方向:一是历史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国历史的演变及其影响;二是制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和管理机制。
同时,在比较研究框架中,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
另外,比较研究还区分了差异性研究与同质性研究。
在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比较不同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例如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招聘等,而在同质性研究中则是比较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教育问题,例如如何推广STEM教育。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其局限性比较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统计数据;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教育制度、课程构成、学习方法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对选定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确定本质差异和共性等。
但是,比较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1.数据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2.语言、文化等因素对研究者的理解和决策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3.忽略了当地社会文化、信仰、价值观等的影响因素,容易出现误判。
因此,在比较研究中需要明确谨慎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且进行分析。
四、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1. 教育政策与实践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的不同,丰富了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内容。
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了教育经费、教师素质和培训、学生评价制度以及课程设置等等。
2. 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体制与结构是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比较教育学领域倡导“区域研究”的新动向①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比较教育学领域具有开展教育的区域研究的传统,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瑟·莫尔曼和乔治·贝雷迪为使“区域研究”成为比较教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马越彻在丰富教育的区域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上取得了突出业绩。
近年,随着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英国、日本等比较教育学者从全球主义或全球意识出发,重新认识到了区域研究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他们倡导区域研究的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关键词]全球化;比较教育学;区域教育研究;“区域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9)06-0012-082009年第6期外国教育研究No .6,2009第36卷总第228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 .36General No .228[收稿日期]2009-03-1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而不同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探索》(课题批准号:DDA070174);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东北亚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区域研究”框架的分析》(项目批准号:NENU —SKB2009)。
[作者简介]张德伟(1966-),男,河北衡水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全球化态势日益凸显,也随着存在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对教育科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区域研究在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美、英比较教育学领域之后,再次重新受到广泛重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比较教育学界正在重新认识教育的区域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它之于比较教育理论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本文在对“区域研究”的涵义、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对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瑟·莫尔曼(Arthur H .Moehlman )、乔治·贝雷迪(George Z .F .Bereday )和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马越彻倡导区域研究的主要论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探讨当前东西方比较教育学界倡导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和基本特征(一)“区域研究”的涵义现代区域研究是指“二战”前后在美国产生,冷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状态,冷战结束后一度出现式微迹象,当今全球化时代重新受到重视,具有“综合之学”[1]性质的一个研究领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兰·坦斯曼(Alan Tansman )认为,区域研究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用于表述有共同志向的学术领域和行为的集合。
[2]日本文化人类学者中村光男给区域研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界定。
他认为,区域研究的英语词源是“area studies ”,其研究对象的区域既可以是作为一种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也可以是包含几个民族国家、具有①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博士生王喜娟、硕士生卫沈丽搜集并翻译整理了一些英文文献资料,特此致谢。
特定文化和地理统一性的范围更广阔的地区(如中东、东南亚);区域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的地理和历史状况,针对区域内国家、社会、各种集团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信息,明确和把握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进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动向;区域研究不仅在语言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形态人类学、农学、林学、气象学、海洋学、流行病学等部分自然科学中也被运用着,它采用的是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研究体制。
[3]概括地说,区域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选择的区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注重实地调查的实证性研究,以期透视所研究区域的发展趋势的一个研究领域。
同时,它又是一种研究范式。
(二)“区域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区域研究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二战爆发前夕,美国一些研究拉丁美洲和苏联的学者提议对这些地区进行更加协调一致的研究,这可视为对区域研究的初步酝酿。
二战爆发后,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作为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简称OSS)的情报分析专家,协助培训海外驻军和战后占领军的军官,这可视为区域研究的胎动。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些研究型名牌大学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设立了区域研究系、区域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区域研究计划,这是区域研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科研体制、研究计划和研究范式正式形成的标志。
[4]二战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国想在世界上充当霸主角色使美国认识到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因而区域研究在美国兴盛起来。
特别是1957年10月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后,受苏联“卫星冲击”的影响,美国对区域研究加大了投入力度。
起初,区域研究具有单纯地为冷战服务、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服务的性质,研究主题基本局限在狭窄的政治领域和部分社会科学领域。
6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研究领域向更加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扩展。
70年代后期,受越南战争后孤立主义倾向的影响,美国的区域研究一时陷入了停滞状态。
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东西对峙的缓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的相互依赖性明显增强,区域研究再次受到了重视。
这一时期,区域研究的研究范围和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研究范式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所运用,其研究方法也趋向于多样化,它为女性研究、性别研究、美国黑人研究、民族研究、亚裔美国人研究、文化研究、农民研究等提供了多种理论和方法,为美国建立大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研究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区域研究一度出现了式微迹象,其研究范围开始改变局限于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状况,更加关注广泛的国际关系、区域间关系和全球化方面的问题,后社会主义的变革、市民社会和文化变迁等被纳入到区域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进入21世纪,阿富汗战争、“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促使美国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到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当前的美国似乎正在迎来区域研究的新热潮。
美国区域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干预、财团支持和学术界呼应的结果。
在区域研究上,美国形成了一个由国家政权、情报部门、基金会和大学结成的,其背后体现一种权力、金钱和知识关系的网络。
在政府和大财团的支持下,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启动了各种形式的区域研究项目。
密歇根大学的日本研究、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研究、芝加哥大学的西亚与南亚研究、哈佛大学的俄罗斯研究、康奈尔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拉丁美洲研究等都非常有特色。
英、法等欧洲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摆脱“东方学”区域研究传统,引入美国式的区域研究,一些大学设立了区域研究中心或研究计划,如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所、萨塞克斯大学开发研究所、牛津大学日本研究所、法国国立高等研究所区域研究部、荷兰哈格社会研究所、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所等,这些机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所在国家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地区。
日本在二战以后开展了一定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一些大学设立了区域研究机构,如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上智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国际大学中东研究所、庆应义塾大学区域研究中心等。
澳大利亚的大学也设有一定的区域研究机构,如莫那什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等。
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区域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邻近的东亚和2009年第6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6卷总第228期东南亚地区。
此外,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有的大学设有大型区域研究中心或研究计划。
现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后现代主义无情地批判现代性、多元文化主义超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区域研究正在得到重新认识和建构。
区域研究正在与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思潮、世界新秩序理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地探究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新课题。
(三)“区域研究”的基本特征关于区域研究的特征,美国学者阿兰·坦斯曼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点:1)精深的语言学习;2)运用方言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3)密切关注地方性历史、观点、材料和评注;4)通过细致的观察来验证、阐释、批评或提出宏大理论;5)经常跨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边界来进行多学科讨论。
[5]日本学者中村光男把区域研究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1)要具备当地语言能力;2)收集和利用用当地语言完成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3)重视实地调查(field-work)和实地生活体验;4)把关注当代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5)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对既有学科的定论和常识持批判态度。
[6]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学术性学科相比较,区域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研究不局限于以某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而是把“区域”作为首要的选择。
从区域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区域研究的一个独特之处。
区域研究学者把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置于重要地位,日本学者立本成文指出:“没有区域的框架,区域研究是不能成立的。
”[7]区域研究要求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个区域,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
第二,区域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重视多学科分析。
虽然区域研究的核心是区域,但是,它并不排除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在研究中的作用,它只是主张要超越采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
实际上,区域研究对某个区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的特性,也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多学科研究可以避免学科专业划分过细所导致的狭窄性弊端,拓宽分析的视野,增强解释的力度。
一般而论,区域研究需要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知识和方法论。
但是,对于一个从事区域研究的学者来说,全部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事区域研究可以首先掌握一个主学科或专业(ma-jor),此外再掌握一个副学科或专业(minor)。
[8]第三,区域研究非常重视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强调实地调查和实地生活体验的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西村俊一指出,区域研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活动,它就是研究者把自己置身于所研究的区域之中,去了解新的未知生活环境的基本行为。
[9]同时,文献研究也是区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区域研究非常重视收集、利用用当地语言撰写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