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发生的变化.doc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发生的变化.doc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发生的变化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各方面,并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各种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全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国民的生产力,把百年来受八国联军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解放成了独立自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场被誉为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的工农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斯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第一次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全党又探索了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相结合。

在苏维埃共产党召开了二十大后,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以苏为鉴”,并指示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并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毛特分析题答案

毛特分析题答案

亲,按照技巧写毛特分析题答案1、(2015、35)(1)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6分)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实质上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这是立足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

第二,这是发展生产力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需要。

第三,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思想战略布局的需要。

第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总结出来的,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理论上,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优势的体现。

所以,必须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答: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2、(2014、35)(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4分)答:此题与(2011、38) 重合,可以用“真实的中国”作答,一分为二地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这是“中国式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系别: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班级:1308班姓名:安丹凤学号:S2*******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5年。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改革开放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改革开放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改革开放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毛概2000字论文篇一:《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策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

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

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读王小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精神的解读,我是王小广,是国家行政学院决定咨询部研究员。

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介绍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介绍一下三中全会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第二个,介绍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几大亮点,即大家期盼的,在经济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像市场化、财税体制改革、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有哪些说法,其内涵是什么,这是第二个内容;第三个,根据我们的研究,改革既有一个总体部署,也有一个,特别是中央层面成立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之后,从明年开始会深化改革,会在一个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局部地攻坚,到底这个攻坚按照一种什么方面来展开,或先做哪些,后做哪些,我们做一个分析,特别是第三部分,谈到更多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意义(一)“三中全会”与“改革”成为近似同义词下面讲第一个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的三中全会已经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因为中国35年巨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那个决议开启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即十一届三中全会。

其主要内涵是解放思想,特别是提出了新的两大方面的突破,一个是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先源;第二部分,调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战略跟体制是相关联的,高度集权的唯我独大这样的体制与当时的重工业优先战略相关联。

革命开启之后是要改变两个,一个是改变体制,通过改革开放来改变体制,一个是通过战略的调整,现在35年来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做了两件事。

现在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央的判断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大家都期盼着改革的突破,而且历年来,重大的改革都与三中全会有关。

现在“三中全会”成为改革的一个代名词、同义词,大家对这次的改革期盼更高,原因刚才已经讲到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它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自守向对外开放转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1984年以后,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金融、财政、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2.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监督和决策职能。

3.改革行政体制,实行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权限。

4.推进民主监督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民权利和法治建设。

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

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

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

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

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

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改革开放35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35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35年的成就改革开放35年: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人民日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8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18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18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8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1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8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8年的11.5%。

201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18—201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微课系列作品
THE END
树人团队 2015年1月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需 求 结 构 明 显 改 善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
能源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
对 外 贸 易 总 量 不 断 攀 升
1978年—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6%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意01识2年形态,专我题国能| 改源革生开产放3总5周量年达之到伟3大3.2成亿就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
四、基础产业大发展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社 会 保 障 事 业 全 面 推 进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七、社会事业大进步
教 育 事 业 成 绩 显 著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科 技 事 业 成 果 丰 硕
意识形态专题 | 改革开放35周年之伟大成就
微课系列作品

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怎样变化

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怎样变化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 全会公报中出现三次。足 以看出其在这次经济体制 改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 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 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 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 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 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体现的就是经济学鼻祖亚 当-斯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 精髓。其基础必须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所取得的成就, 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 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竞争性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 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市场不灵的 情况下,市场会用其资源尽可 能多地生产出有用的物品和劳 务。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指所有 物品和劳务都按照市场价格自 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这 种制度无需政府的干预,就能 够从社会上可供利用的资源中 获取最大的利益。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 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 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 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实 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 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 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 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 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 全覆盖。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作用, 主要是指决定劳动、资本、土地等 生产要素流动、交易、组合和配置, 这种配置是最具效率,追求效益的。 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 用的一个手段或者说传到机制是价 格工具,包括商品价格、利率、股 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在市场 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 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 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社会由此开始了深刻的制度变迁。

这一制度变迁,使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变迁,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进行梳理,以求宏观地把握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社会分层结构既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出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力。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初期,社会分层结构从政治分层转变为经济分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为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都提供了动力。

在这一时期,原先所坚持的政治标准和劳动分工的划分原则开始转变,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分化,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没有很明确的界限。

社会分层结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特点。

所有制的变化造成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

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工人开始从“体制内”单位即全民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向“体制外”单位即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流动。

在沿江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等经济形式,同时造就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

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这就明确规定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户阶层提供了政治存在的合法保障。

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促进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1.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2.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发展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发展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发展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快35年了,我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我们GDP总额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军事上,我们的军事实力世界排名第3位;政治上,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断地深化和不断完善。

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还是得到很大的发展的,一直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我们普通大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道路虽然有一些曲折,但是总体上还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好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民能够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为人民带来更多利益。

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也非常好,党员发展和基层民主得到了大力推进。

比如,我们东南大学的党建工作就比较好。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也是不错,中共18大和每年的两会都会为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进行决策和引导。

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根据国外机构的调查,中国的贫富差距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威胁社会稳定的地步。

我们当初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相反,少部分人富裕起来后没有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并且现行的分配制度不公平,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健全,人民总是遇到看病难、买房难等基本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些人没有钱治病,而有些人却在不停地挥霍。

第三,社会风气不好,人们的道德沦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中受到了腐蚀,人们迷失了自我。

社会上,为了经济利益不折手段,不讲诚信,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给社会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腐败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了。

35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13,三十五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五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

这三十五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五年呢?改革开放的三十五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五年。

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五年来国人才从“文革”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

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五年间的快速发展。

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就有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加速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快行道上如风驰电掣一般:在经济方面,各地捷报频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大步迈进;三十五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和影响力之一的国家。

本篇文章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几个方面的成就。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2070亿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已经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闻所未闻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率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5年的3.1%,创造了全球减贫历史上的奇迹。

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的新支柱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科技大国之一。

中国在高铁、核电、新能源发电、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地投入到人工智能研发领域。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2019年和2020年,华为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者,不仅是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领袖,而且也成为了全球科技企业的榜样。

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教育大国之一。

中国的普及教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1999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杜绝了大量儿童失学的现象。

在当前的孩子们眼中,上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在我们父辈的时候,是极为稀罕的。

与此同时,中国也强调培养全面人才。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工科或文科位等价”的国家之一。

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不到18%增长至2017年的58.52%。

到2017年底,中国拥有21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其中有三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名单——上海、北京、广州。

城市化进程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城市生活和文化。

医疗保障中国的医疗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改革不断加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所有制变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所有制变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所有制变革作者:中央党校教授肖勤福所有制对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并且在深层次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演变。

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乃至阶级斗争,都是由所有制决定的。

我国3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史,实质就是35年的所有制的变革史,所有制是既抽象,但又是非常具体的。

抽象是我们平常很少去捉摸它,也比较难以捉摸。

但是很具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文化论坛讲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离不开所有制的变革,它也是以所有制为基础。

一、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所有制变革所有制变革不仅仅决定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决定市场经济如何发展。

今天我们讲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

那么所有制及其演变的状态,就决定经济体制的演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与所有制变革。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从历史里面,我们得出一些结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

你拿一个产品,我拿一个产品,我们彼此交换。

表面上看是产品和商品的交换,但实质是利益的交换。

所以我们讲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利益经济,是利益交换经济。

那么这个利益,是分属于不同的市场主体的。

不同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有不同的利益边界,才会有交换的发生,市场主体才愿意去付出代价,甘冒风险去开展这种活动。

因此,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利益经济,它又是利益差别经济。

利益差别、利益落差驱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那么,这个利益差别怎么来确定呢?就是靠产权、靠所有制。

改革这么多年,我们很清楚,有一句话耳熟能详,叫:产权清晰。

为什么一定要做到产权清晰?产权清晰所有制确定,意味着你这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利益是清晰的,利益的边界是能够确定的,你如果是模糊的,是交叉的,这个交换行为很难发生。

所以,我们讲产权和所有制,决定市场主体的利益边界,决定推动市场交换、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前身是“小商品经济”,这个小商品经济,它附着在自然经济这个本体上,当时的所有制主要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对比
第三页,共10页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也公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 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按 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总 值为14098亿美元,人均GDP1087美元, 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而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 总值为63538亿美元,人均GDP4900美元。 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 计,中国的人均GDP也远远不止1000美 元。
如果按照用户数来衡量,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电信
市场。截至到今年一月,中国有3.16亿固定电话用户以及
3.4亿的移动用户。
新的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较去年12月增长了3.2%,
移动电话用户则有5百万的增长。
专家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将
达到4.02亿,固定开放前后经济对比
第一页,共10页
经 济 巨 变
改革开放之前: 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GDP增长速度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缩小了 ②城乡居民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向小康迈进
例子:“四大件”的变化 目标: 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在
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
第十页,共10页
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第二页,共10页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万亿元以上 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 力争比2000年翻两 番。许宪春说,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 国内生产 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 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至少保持 7.1 8%的增长速度 。
第四页,共10页
城 镇 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人均国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

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

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

”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暄,很快便签下一笔订单。

他每年来义乌两次,总共要采购10个货柜的圣诞产品及其他小商品回国。

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每年都要吸引数十万这样的国际客商。

目前,这里每年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超过170万种,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许多人眼里,从30多年前的“鸡毛换糖”“无地无市”到如今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脱胎换骨的义乌是我国外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外贸的功能仅限于调剂余缺。

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经贸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启程,在入世后加速前进,实现了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到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制造基地”的历史转变。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到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

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位居世界第二位,当年货物出口、进口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步缓解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成为拉动经济前进的“三驾马车”之一。

而如今另一个问题,收入分配已形成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格局。

由于所有制结构的上述变化,必然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公。

极少数人短期内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工人、农民大部分相对贫困化(绝对值有增长,但幅度远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小部分人人绝对贫困化。

从国际上用以描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以0为绝对平均,1为绝对不平均,一般以0.4为安全警戒线)来看,从1985年的0.24,上升为1995年的0.434,2004年的0.469,已超过了印度、印尼、韩国、伊朗、埃及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仅低于巴西、南非等少数国家),也超过了法、德、英、美、意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超过了俄罗斯、保加利亚等由社会主义公开复辟资本主义的国家。

又据我国权威部门专家调查结果: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户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的10%的穷户的财产仅占1.4%,两者比例约为32:1。

国家在二次分配(财政分配)上采取的对穷者的各种补助措施,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不可能根本改变贫富悬殊的格局,何况私有制经济的比重还在继续扩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允许有些地方、有的产业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二、1、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作用:在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