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d1c78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4.png)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按照明代的《西游记》文本所改写的,全书共一百回。
西游记是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带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
本文将就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历史背景: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统治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皇帝和皇位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农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文艺创作也达到了巅峰,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
时代特色:1.宗教信仰与文化融合: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实际上是观音菩萨的安排。
在这个阶段,佛教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社会动荡与战争背景: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动乱,这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前往西方取经的路上,遭遇了各种魔怪和妖魔鬼怪的阻挠。
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的隐喻,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义现象的愤怒和对和平、正义的向往。
3.道德观念与人性塑造:西游记是一部反映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作品。
作者通过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经历和修行,展示了各种人性面貌和道德观念。
其中,孙悟空以其聪明机智和顽皮淘气的个性深受读者喜爱,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又可爱的形象。
而其他角色的塑造则凸显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弱点。
4.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很大。
西游记中的唐僧即代表了这种思想,他是仁者无敌的化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慈悲的精神。
西游记通过唐僧的形象展示了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崇高。
5.文艺创作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文学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bac4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2.png)
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1. 引言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而明清小说在其中扮演了不
可忽视的角色。
《西游记》作为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丰富的
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西游记》入手,探讨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2. 明清小说的背景
在明代,随着出版业、印刷术和阅读人口的增加,小说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到了清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读书教育普及,小说更加繁荣起来。
3. 《西游记》概述
概括介绍《西游记》这部经典作品: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4. 明清小说的共同特点
a) 突出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变迁频繁的时期。
因此,明清小说往往通过塑
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 b) 多元化的题材和风格明清小说以虚构故事为主,涉及到神鬼、仙人、妖怪等各种超自然现象。
同时也包括爱情、家族纷争、历史事件等多个题材。
#### c) 修辞技巧和文风独特明清小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表达,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作品充满魅力。
5. 明清小说的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不乏《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
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创新和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6. 结论
通过分析《西游记》以及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可以看出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与独特的文学风格。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而繁荣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特点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d5f5fae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e.png)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明代,作者是吴承恩。
它以孙悟空等主要人物的冒险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的幽默、讽刺和批评的元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首先,《西游记》对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小说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遭遇了一系列官员的阻挠和虐待。
这些官员以权力为工具,滥用职权,对待人民不公,甚至对待高僧法师也不恭敬。
通过描写这些官员的行为,作者揭示了官僚主义存在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有力地批判了这种现象。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小说中的女儿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女儿国的国王及其宫廷女性严守着独特的封建礼教,把男性当作异类对待,对待丈夫残酷无情。
通过这个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及家庭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取经路上,三位主要人物也时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困扰,暴露了传统礼教对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压抑。
另外,小说还对私欲和贪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取经的路上,主要人物常常遇到各种魔怪,这些魔怪大多被描绘成嗜欲无度、贪心不足的形象。
他们为了自身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和利益。
这种揭露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中的私欲和贪婪的危害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游记》还对权力滥用、无能政府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无论是天宫还是地府,都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和工作人员的无能行为。
天宫里,各位仙官常常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无法保持正常的管理和秩序;地府里,阎罗王及其手下官员也常常执法不公,欺压妖魔,凭借自身的权力作威作福。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揭示,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权力滥用和无能政府的危害。
综上所述,《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幽默、讽刺和批评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对官僚主义、封建礼教、私欲贪婪以及权力滥用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讽刺和批评。
从《西游记》看明代佛道文化深度融合
![从《西游记》看明代佛道文化深度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0e62063783e0912a2162ad3.png)
从《西游记》看明代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摘要:《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神奇浪漫的故事,展示了明代的文化成就,其中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三藏等个性鲜明的角色,并以唐三藏屿、与其徒弟取经为主线,以佛道文化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更表现了明代社会的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明代社会;佛道文化首先,《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它的讲述中充斥着佛家与道家的许多神话和一些宗教色彩,并且故事以玄奘取经为蓝本的。
所以《西游记的》产生并不是作者的虚构想象,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就是说明代社会这个背景,它的文化、政治、思想及人民等因素促成了《西游记》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明代社会做一些简要的分析,从中探索《西游记》产生的因素。
《西游记》可以说是明代社会的产物,因此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关于明代社会,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外部表现形式就是社会。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也可以认为是明代文化这一领域,即明代的文化促成了《西游记》的产生,而文化是人类精神总和,其涉及领域甚广,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这几个领域。
首先,明代的政治特征: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高度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加强统治的核心便是加强皇权。
中央政府撤销中书省,废宰相,由六部尚书对皇帝直接负责,原来统辖全国军队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武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使,由兵部负责军队调动,司法权归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掌管军事,三使直属中央。
同时强化监督机构,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任用宦官,掌握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同时又设立了内阁,任用大学士参领机务,后来内阁职权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
明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到后期,吏治逐渐腐败,内阁互相倾轧,宦官专权,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频繁,在中央政府中出现了“争国本、梃击、红丸、移宫“等关系到皇位继承的政治斗争,而明中后期皇帝不问朝政,致使宦官全力达到极致,出现了严嵩、魏忠贤等专权宦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c1372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0.png)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1.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而《西游记》是这个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
以下是该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1.1 明朝简介明朝(1368年-1644年)建立于元朝灭亡之后,其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明代初期国家经济强盛,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后来,由于内忧外患以及统治者对海禁政策的坚持,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1.2 佛教与神话传说在明代,佛教影响力逐渐增大,并且与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相互融合。
同时,各种神话传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文化艺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小说《西游记》概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吴承恩。
以下是关于该小说的一些基本信息:2.1 内容梗概《西游记》描写了唐朝僧人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玄奘及其三位弟子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面对各种妖魔鬼怪,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真经并回到中土。
2.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点《西游记》以神话、佛教道家思想、历史故事等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元素。
其文学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生动活泼的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并且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波动。
•崇尚正义与友爱:小说通过师徒之间的友情和对恶势力的战胜,强调了正义与友爱的力量。
•幽默与讽刺手法: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精彩的对白来表达批评意图。
3. 历史背景对小说创作影响分析明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氛围对《西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3.1 社会动荡与象征意义明代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动荡反映在小说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寓意世事不平,奸邪难胜。
3.2 佛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明代佛教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西游记》融入了佛教思想、神话传说,并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3.3 文学时代与审美趣味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时代,充满了创造力和多样性。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充分利用当时流行的文学趣味,将其渗透到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更受当时读者欢迎。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7f781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e.png)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明代文学作品,在描写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它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并分析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及道德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透过笼统的封建社会来批判社会的许多弊病。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往往腐败堕落,法治虚弱,领导人骄横蛮横。
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王母娘娘、封神榜和如意金箍棒等情节,暗示了社会阶级分化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普通人民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贪婪和权力斗争的本性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
通过描绘唐僧一行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人祸,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
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限制,只能被动地依附于男性。
而在《西游记》中,女性角色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嫦娥等都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超越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另外,通过描写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思考与思索。
再次,《西游记》通过它独特的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猴王孙悟空。
孙悟空虽然有着强大的超能力和智慧,但是他的过度自信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使得他经常闯下祸事。
而唐僧则代表善良和慈悲,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他通过宽容和包容来解决问题。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们对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
最后,《西游记》还通过对信仰和宗教的描写,进一步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点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
虽然佛教一直被封建社会高度推崇,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行为不当和虚伪的现象。
而作者在书中通过渲染佛教教义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宗教背后的权力斗争和世俗化的一面。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和问题。
文学常识《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
![文学常识《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6379295fbfc77da369b179.png)
《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一、情节介绍17:大闹天宫812:取经缘起13100:西天取经二、创作背景1、《西游记》实际就是明代社会的缩影,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幻想、夸张的手法映射当时社会。
2、王阳明心学盛行天下,个性追求解放成为社会普遍的思想。
3、政治腐败,权奸当道(如严嵩),明世宗佞道,佛道思想活跃。
因此《西游记》写的天上、地下、人间没有一块净土。
三.主题内容1.对于恣意放情、桀傲不训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颂,这集中体现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几回中的孙悟空形象身上。
(1)对宿命的反抗(2)对于社会现成规范与秩序的挑战(3)对自由与自我的肯定2.对于坚持理想,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赞颂(1)对前途充满信心。
(2)勇于拼搏、不畏强暴(3)受到误解而不计较个人得失3、对于大智大勇才能的赞颂4.对于普通人性的表现与肯定,集中体现在猪八戒身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普通人性正常欲望的表现与肯定(2)对普通人性弱点的善意的嘲讽与承认(3)对普通人性优点的欣赏5、孙悟空在理想层次上将个人才能的尽量发挥,而猪八戒重在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欲望,孙悟空所表现是理想人性,猪八戒表现的是现实人性,孙悟空是理想人性的完美体现,而猪八戒是现实人性的体现,这两个形象互补,正好表现了《西游记》个性解放的倾向,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点。
6、对于理想人生,作者也发出了难以实现的的艰难悲音,尤其是自由与自我的难以成全性。
对于现实社会,作者极尽讽刺刻画之能事,借神怪幻想之笔,表达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西游记社会现实意义
![西游记社会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2c933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5.png)
西游记社会现实意义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
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通过描述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展现了丰富的神话世界和惊险的冒险旅程,更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
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西游记》的社会现实意义。
首先,《西游记》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小
说中,天宫、凌霄宝殿、高天原等神仙所在之地,充斥着内讧、权谋以及
无序。
而人间世界也是阴暗而腐败的,如猪八戒、沙僧等半妖半人的存在,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形象都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
的黑暗侧面,以此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
第三,《西游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斗争,以及人心的复杂性。
小说
中的每个角色都饱含了人性的各种矛盾和复杂,如孙悟空天性善良却因得
道而令人恐惧;而猪八戒、沙僧都是半妖半人,一方面有着人性的渴望和
向往,另一方面也有着野性和欲望。
小说中的各种描写和情节都在展示着
人性的复杂性,告诉人们内心中充满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成长和进步
就是在不断调和这种矛盾中实现的。
总之,《西游记》通过其神话故事、形象丰富的角色以及深入的社会
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腐败和黑暗的一面,并通过正义力量对抗邪恶的斗争,以及人性的善恶斗争、信仰和道德规范的探讨,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
实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在社会现实的呈
现和思想触发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8d79b5a1a300a6c30c229fca.png)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田春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
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讽刺批判《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①更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
”②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
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
![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1fcc426453610661ed9f4e2.png)
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孔天祥《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小说之一,她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一起并称“明代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并称“四大名著”。
她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被阅读,被评论,被改编,被演义。
从小我们就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最喜欢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手拿如意金箍棒、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虽然对其中发生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诱惑、冒着被妈妈骂的危险一遍一遍地观看。
但是,《西游记》到底在讲什么呢?莎士比亚有句被说烂的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汗姆雷特”,中国也有句同样意思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受众不同,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孔俊峰老师从唐僧师徒四人中看到管理学的奥妙,我则从中看到了明代社会的林林总总。
当然,你们孔俊峰老师的叫讲座,我只能叫做坐讲——坐着给大家讲话。
一.知人论世:《西游记》作者疑云《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世也,是尚友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颂一首诗歌,读一本名著,哪能不知道她的作者呢。
所以,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不知道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著作妄加评判,我们那样做的话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但是,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学会问,《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么?的确,这现在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但不是板上钉钉的定论,还一直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是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东西。
学术嘛,就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否则违反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的方针。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8d79b5a1a300a6c30c229fca.png)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田春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
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讽刺批判《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①更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
”②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
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019da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3.png)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1. 引言1.1 概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其中《西游记》是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所展现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进行深入研究。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人性的探索与展现、文化价值观念背后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以及结论等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所呈现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作品对明代社会的批判意义,并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析,进而启发读者对于现代社会中类似问题的思考,并从中获取借鉴与启示。
以上是“引言”部分内容,请提供相关反馈。
2. 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2.1 政治权力的批判: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描写和批评来反映社会现实。
故事中描述了玉皇大帝为了保持他的统治地位而从天上将孙悟空关押在山洞里,展现了一种专制政权对异见者进行镇压和控制的手段。
这种揭示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以及对权力滥用造成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2.2 社会阶级的描写与思考:《西游记》中还对明代社会阶级问题进行了思考。
例如,书中反映了农村劳动阶层(如唐僧及其弟子)与当时世俗士大夫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唐僧等角色受到世俗士大夫阶级迫害和威胁的描写,作者展现了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隔阂与差异的问题。
2.3 性别角色的反思与探讨:作为一部古代小说,《西游记》也涉及到性别角色的思考与讨论。
通过女儿国中只有女性没有男性的设置,作者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对女性权力和地位的限制与歧视。
同时,书中还探讨了观音菩萨作为女神的形象在塑造强大而善良的女性形象时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西游记》社会批判与人性思考部分内容的大致概述。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76c623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e.png)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和冒险小说。
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思潮而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重点探讨《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思潮。
一、历史背景《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人们生活在压抑和混乱的环境中。
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使《西游记》中有着浓厚的历史痕迹。
另外,明朝时期还出现了浩劫性的革命,农民起义与权贵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剧增。
这些社会问题渗透到了《西游记》的创作中,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和思潮。
二、社会思潮1. 佛教思潮《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形象,他代表着佛教的思想追求。
在小说中,孙悟空通过修行和历险逐渐增长智慧和慈悲心,成为佛教精神的化身。
2. 民间信仰思潮在《西游记》中,人们对于神仙和妖魔的信仰深入人心。
这一思潮反映了明代时期的民间信仰和迷信现象。
而孙悟空作为神通广大的猴子精,他与其他神仙的交流和战斗,展示了民间传说和信仰的多样化。
3. 社会正义思潮《西游记》中,和尚、妖怪、妖精等各类形象充斥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充满了各种善恶对抗的情节。
这种情节构建了一个剑拔弩张的社会环境,其中透露了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关心。
4. 人性探讨思潮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使得作者通过他们来探讨人性的善恶、道德、智慧等。
通过主人公孙悟空的历练,他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总结:《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历史背景上富有时代氛围,也通过小说中人物、情节和思潮的丰富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生活、信仰和正义的追求。
它深刻反映出明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探索,不仅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e524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c.png)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一、历史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而成。
它以唐朝佛教僧人玄奘取经西天为主线,描绘了一系列惊险刺激、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
该小说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西游记》创作当时,正值明代中后期。
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
此外,明代还处于中原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时期,边疆战争频繁。
这些社会现实给了作者吴承恩广泛的素材来源,并借此展示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二、文化意义1. 佛教文化《西游记》中玄奘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信仰和思想。
通过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小说呈现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性的陷阱。
它不仅传递了佛教中解脱与修行的理念,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 道家文化《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道家元素。
他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个性表达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理念。
通过他无数次伏魔斗妖以及寻找自己永生不灭之身的经历,呼应了道家修身养性和追求永生的思想。
3. 民间文化《西游记》采用富有民间传说色彩的语言和情节,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元素。
例如,其中涉及到泡沫精、白骨精等形象,都是源于民间传说,并加以艺术处理后成为经典角色。
4. 社会批判意义《西游记》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讽刺,并通过讽刺展现人性的丑恶与善良。
小说中揭示了政治腐败、官员贪污以及人性的诸多弱点,较客观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黑暗一面。
这使得《西游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面镜子,不仅提醒人们警惕社会问题,更使其成为引发深思和讨论的平台。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因其出色的创作背景和深邃的主题而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佛教、道家和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尖锐批判,该小说不仅成就了吴承恩作为伟大作家的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
《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a316b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b.png)
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及其中所展示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历史背景封建社会和政治动荡:《西游记》发生在明朝晚期,该时期社会动乱不断。
明朝衰落,外族入侵、地方割据使得社会秩序混乱,这成为《西游记》中人物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佛教与道教争斗:《西游记》中描绘了佛教与道教之间长期的斗争。
如佛教代表菩萨觊觎玉皇大帝之位,与玉帝宫里其他神仙、天官们发生冲突;而猪八戒曾担任天宫太白金星,并误闯女儿国等情节均体现了两教间复杂关系。
价值观冲突与矛盾:《西游记》中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孙悟空反叛天宫,追求个人自由与平等;唐僧虽然身处险境,却始终保持善良、忍让和舍己为人的精神;猪八戒和沙僧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欲望和懒惰的缺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师父的忠诚。
2. 文化内涵佛教文化:佛教是《西游记》中主要的背景之一。
小说描绘了佛陀如来、菩萨、弥勒等众多佛教角色,并通过取经过程中各种困境和试炼,传递了奉行正道、修行卓越等佛教价值观念。
道教文化:《西游记》中也多次出现道士形象。
他们能使用符咒、法术驱魔制怪,代表着道家修行之术。
同时,《西游记》也表达出不少批判意味的元素,例如讽刺封建道德规范,并将人间纷争比作风中残玉。
民间传说与神仙故事:小说中的天宫、龙宫、女儿国等场景和角色,大多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充满了奇幻与想象的力量,同时也突显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超凡与智慧的追求。
3. 影响及价值《西游记》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具备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文学作品,它以夸张、幽默、寓言等手法塑造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通过行云流水般流畅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也秉持着精巧和张力并存之道。
从历史角度看,《西游记》揭示了明代社会动荡时期特有的政治风格和社会现象。
《西游记》中的社会思潮与道德价值观
![《西游记》中的社会思潮与道德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fe3796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b.png)
西游记中的社会思潮与道德价值观1. 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
作品以寓言的方式描绘了唐僧师徒取经之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境,并通过这些故事深入探讨了社会思潮和道德价值观。
2. 社会思潮揭示2.1 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唐僧作为主角展现了儒家重视仁爱、孝顺和正义的品质。
•明宪宗在后记中也对主题进行了儒学解读。
2.2 佛教影响•佛教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其对当时社会影响力的体现。
•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通过佛教修行实践,表现出信仰与智慧。
•猴王孙悟空也在取经过程中转变为佛门护法,可见佛教信仰的力量。
2.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
•猪八戒作为一个愿意修道但却欠缺自律的角色,通过师父的引导和修行,最终脱胎换骨,显示了道家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精神。
3. 道德价值观的反映3.1 仁爱与慈悲•《西游记》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
•主要人物之间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互助、宽容、友善的态度。
3.2 正义与公平•尽管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遭受种种挫折和误解,他们始终坚持正义和公平原则。
•唐僧师徒严守戒律,不为功名利禄而辜负信仰。
3.3 自我超越与奉献精神•西游路上,唐僧及其师弟们面对诸多危险和考验时,表现出勇于奉献、无私付出的品质。
•孙悟空为师父保驾护航,猪八戒与沙和尚坚定守护唐僧。
4. 结论《西游记》中的社会思潮与道德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人物设定,深入探讨了儒家、佛教和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同时,作品也成功表达了仁爱、正义、公平以及自我超越和奉献精神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伦理,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西游记》中的社会揭露与讽刺意义
![《西游记》中的社会揭露与讽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82de1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d.png)
西游记中的社会揭露与讽刺意义引言《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话小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西游记》深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通过讽刺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批判。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西游记》中的社会揭露与讽刺意义。
1. 描绘官僚体制下的腐败问题在《西游记》中,作者以天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官僚体制下的腐败画卷。
尤其是通过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高级神仙行为上的贪污、纵容婚变等现象,反映了当时官场上权力滥用和利益交换等问题。
2. 批判封建礼教束缚在古代中国社会,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平等产生了许多束缚。
《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地位、人权等方面的束缚,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由思想的压抑。
3. 讽刺官员腐败及懒政现象《西游记》中的一些角色形象,如沙僧和猪八戒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官员腐败和懒政现象。
通过他们不负责任和不称职的行为,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方式点明了官员们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批评弱智教育制度在整个小说中,孙悟空被视为一个具有无限智慧和能力的英雄角色。
然而,在故事初期,他因调皮捣蛋而受到严厉打击并最终被困在山洞中。
这部分描述可以被解读为对于旧有教育制度对个性发展所产生困扰和限制。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在通过神话和传说来叙述故事的同时,也通过揭露和讽刺社会现象,呈现了对封建官僚体制、礼教束缚、官员腐败和懒政等问题的批判。
这些讽刺意义使得《西游记》不仅成为一个有趣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启示和警醒作用。
*以上内容撰写是根据个人理解和知识进行创作,如有任何雷同或误差,请多包涵。
《西游记》中的社会讽刺与批判
![《西游记》中的社会讽刺与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d15f84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d.png)
《西游记》中的社会讽刺与批判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
这本经典文学作品中融汇了众多文化元素,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
通过讽刺及批判,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贪婪与堕落、官僚主义与腐败、以及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的偏颇,使得这部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贪婪与堕落的揭示1. 贪婪之人的形象塑造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塑造贪婪之人的形象,进行社会讽刺与批判。
例如,保护花果山后果子园的水帘洞洞主红孩儿,通过贪婪地盗取果实,导致花果山的水源枯竭。
这一形象的塑造讽刺了那些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生存权益的人。
2. 堕落之地的描绘此外,《西游记》还通过描绘各种堕落之地,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比如,魔界花果山上的蜘蛛精,以及红孩儿的母亲白骨精,都是因为追求个人欲望而执迷不悟。
这些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堕落的个体,以及他们对道德价值的漠视。
二、官僚主义与腐败的剖析1. 官僚主义的嘲讽《西游记》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嘲讽。
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塔玛公主,她深受官僚主义思维束缚,虚伪地对待外人。
她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但背后却是一张丑陋的嘴脸。
这一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官僚主义者的虚伪与伪善。
2. 腐败的体现另外,小说中的一些场景也展现了官僚主义带来的腐败。
例如,繁花之地女儿村的镇子上,狐狸精假扮成官员,以迷惑村民为手段进行敲诈勒索。
这个描写暗示了官僚主义导致的腐败现象,以及这种腐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社会等级和道德偏颇的批评1. 社会等级的不合理性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也成为《西游记》的批判对象。
例如,书中描写了妖怪之王、龙王等身份崇高的存在,他们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暗示了社会等级的不合理性,并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
2. 道德观念的偏颇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成为《西游记》批判的对象之一。
比如,王母娘娘和如来佛祖居高临下地以道德标准审判凡人,却自身做出了许多不道德的行为。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d2f1e3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4.png)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以描绘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融入大量的神话元素和现实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与明代社会背景下的现实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色以及对当今文化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安排。
其次是神话与现实的对比部分,包括西游记中神话元素和明代社会背景下的现实因素两个子节。
接着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部分,其中包含角色与仙魔之间的神化过程、神秘力量与法术描写以及轮回与修行观念的表达三个方面。
紧随其后是明代社会背景下现实因素描写部分,包括社会阶级矛盾与宦官势力之争、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影响下的描写以及儿女情长与家庭观念的折射三个子节。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解读夜叉山一役及其政治隐喻、三打白骨精与女性观念变迁以及神话元素的现实转化与时代意义这三个方面。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神话与现实关系的发展过程,强调《西游记》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1.3 目的:通过对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神话与现实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深刻理解和体验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色。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于神话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剖析解读,揭示出作家创作意图和传递给读者们的深层信息。
最后,通过对《西游记》在明代文化中重要地位的探讨以及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启示与影响进行思考,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和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 神话与现实的对比2.1 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在《西游记》中,作者以神化的方式刻画了各种角色。
例如,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超能力和不死之身的猴子,可以变出七十二般变化;观音菩萨则是一个拥有智慧和洞察力的救世主。
西游记社会背景解析
![西游记社会背景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eafce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0.png)
西游记社会背景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南宋时期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解析。
一、政治背景西游记成书于明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
随着明朝的兴起,朝廷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明成祖朱棣创建枢密院,制定了严密的机构组织体系,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体制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体现。
在小说中,玉帝下令观音菩萨按照命令安排唐僧西天取经的任务。
二、社会思潮明代是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思想启蒙的时期。
西游记以佛教思想为核心,但也融入了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反映了当时多元的思潮。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具有普遍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孙悟空代表了不可御的个性,猪八戒代表了贪婪和懒散的本性,沙僧代表了恪守规矩的守信仰。
三、社会结构明代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世袭制度得到了保留。
层次分明,封建等级制度得到了维持。
这种社会结构也在小说中得到体现。
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也通过各种神仙角色和妖怪角色的刻画,以及人物之间的争斗得以体现。
四、文化繁荣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这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表现。
小说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神仙和妖怪形象,刻画了瑰丽的神话世界。
小说中对于神话传说的琼楼金阙、五庄观、蟠桃园等场景的描写,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才华横溢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五、宗教信仰明代的宗教信仰相对复杂,佛教是主要信仰之一。
在西游记中,佛教信仰是主要的背景,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西天取经,面对种种困难和妖魔鬼怪的阻挠,通过信仰和佛教的教诲,不断战胜困难,最终实现了修行。
综上所述,西游记的社会背景是明代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综合体现。
它反映了明代政治结构、社会思潮、社会等级差异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征,通过佛教信仰和神话故事的描写,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这使得西游记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孔天祥《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小说之一,她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一起并称“明代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并称“四大名著”。
她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被阅读,被评论,被改编,被演义。
从小我们就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最喜欢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手拿如意金箍棒、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虽然对其中发生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诱惑、冒着被妈妈骂的危险一遍一遍地观看。
但是,《西游记》到底在讲什么呢?莎士比亚有句被说烂的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汗姆雷特”,中国也有句同样意思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受众不同,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孔俊峰老师从唐僧师徒四人中看到管理学的奥妙,我则从中看到了明代社会的林林总总。
当然,你们孔俊峰老师的叫讲座,我只能叫做坐讲——坐着给大家讲话。
一.知人论世:《西游记》作者疑云《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世也,是尚友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颂一首诗歌,读一本名著,哪能不知道她的作者呢。
所以,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不知道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著作妄加评判,我们那样做的话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但是,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学会问,《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么?的确,这现在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但不是板上钉钉的定论,还一直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是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东西。
学术嘛,就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否则违反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的方针。
下面,我说一说学术界两种比较重要的观点。
(1)长春真人这个名字乍一听是不是很熟悉?嗯,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
那不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么?怎么有人认为他写了《西游记》呢?看过《射雕英雄传》的知道,成吉思汗很仰慕丘处机。
皇帝一般喜欢方士,咱们都知道的一个例子是如秦始皇,他派五百童男童女去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岛:蓬莱、万丈、瀛洲寻找仙药,结果造就了日本,造就了我们近代史1895——1945半个世纪的悲剧;而汉武帝也喜欢方士,结果徒费了大量的金钱,导致了汉帝国的衰落。
为什么皇帝都喜欢方术呢?他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永远掌握权力。
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从山东莱州出发,前往西域雪山。
经4年光阴,行程万里,于74岁高龄见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问“有长生之药否”时,长春真人答以“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敬天爱民之本”“清心寡欲为要”,并以戒杀、清心寡欲等养生之理劝喻成吉思汗。
太祖深深折服,封为“神仙”,并予虎符及玺书赠之。
弟子李志常就把师傅西去的见闻感受写了一本书,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所以有了长春真人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不过,这种说法已经基本被否定,下面咱们还会涉及这个话题。
(2)吴承恩这是现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
是二十年代经过鲁迅、胡适论证的观点,,他们的证据是《天启淮安府志》。
中国古代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
方志记载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
《天启淮安府志》就是明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就记载当地才子吴承恩写过《西游记》。
而且《西游记》中的方言大多数属于淮安方言,也证实了《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其中煌煌大者就是百回神魔小说《西游记》。
知道了吴承恩的身世,我们才懂得《西游记》真正的主旨所在,知道《西游记》中形形色色人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也就是说《西游记》不仅是浪漫主义的,可以天马行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一根金箍棒能长能短,三根毫毛能够呼风唤雨……而且,她也是现实主义的,歌颂了群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泛谈一下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
二.七十二变:《西游记》浪漫主义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位西方文学家说中国没有史诗。
在西方,则有古希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巴比伦《基尔伽美什》等传统史诗,还有米尔顿《失乐园》等文人史诗。
但是要因此说中国没有史诗就错了,首先中国西藏就有长篇叙事史诗《格萨尔王传》,而且是先进唯一的活史诗,即还有很多人在演唱;其次,中国的史诗是不同于西方的英雄史诗,因为长久侵淫于农业,中国的史诗歌唱的是农业的收获、祖先的丰功,也就是说中国的史诗是农业史诗,是《诗经》。
《诗经》按照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其中只有国风是依据地区分类的,分为十五种,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分布在祖国的北部。
这里山川辽阔、气象恢宏,这里人们勤劳朴实、艰苦朴素,这里盛产粟谷桑麻、小麦禾黍。
这里的人们靠大地的肥沃才丰衣足食,所以这里的人们坚信大地的无私,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
所以,当时生活在祖国北方的讴歌现实的劳动:“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向往现世的爱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憎恨剥削者的无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赞扬祖先的丰功伟业:“维清缉熙,文王之典”……但是这些文字都是立足于土地,立足于现实。
所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滥觞。
当然现实主义中又有着明显的浪漫注意色彩,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不见情人时候的焦躁不安。
又如“关关雎(ju)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而中国南方则巴山楚水,汪洋浩渺,云雾缭绕,孕育了神奇诡谲的巴蜀文化,这里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著作《楚辞》。
在诗歌里,屈原描写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湘君“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九歌》)是对神仙美眷之间情感的歌颂。
并且考问上天:“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即探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原始。
这些和北方现实主义的基调不同,关注的是虚无缥缈的神灵,深沉无涯的苍穹,即心中的世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但是浪漫主义中还是暗含着现实主义的传统,比如“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说的就是自己被楚怀王疏远后仍然常常惦念朝中的军国大事,处江湖之远,怀庙堂之愁,体现屈原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是对屈原真实情况的写照。
所以,我们常说“一切境语皆情语”,所有的浪漫情怀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际遇。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江苏淮安,有浩瀚的洪泽湖,地近长江,而又接壤北方。
在这里长大的吴承恩胸中氤氲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是正常的,是对南方浪漫主义的继承——孙大圣能上天入地,能上九天揽明月,能下五洋捉鳌鳖,藐视一切天条天规,把浪漫主义的华彩发挥到淋漓尽致。
那么,他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去捏造一个并不存在的神仙世界,也就是说他写的天宫、人世、冥界、妖魔都是有现实作为蓝本的,这是本讲座进行的依据,也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看法。
鲁迅总结的好:“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中国小说事略》)三.浮世绘描:《西游记》神话中反映的明代社会在这里,我要给大家做一个说明:《西游记》虽成书于明朝吴承恩之手,但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却早已流传,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逐渐丰富多彩。
所以,《西游记》反映的肯定多是明代的社会现实,但也有其他朝代的状况。
那么,一部神话小说到底怎么样去看她反映了那些社会现实呢?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政治方面:上层统治黑暗,崇信无能,中层社会混乱,贪官横行,下层民众困苦,要求革命。
先说上层。
《西游记》中天界分东、西两方,最高统治者分别是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按理这两个形象都应该是光辉伟大的,但是偏偏在吴承恩笔下都是有缺点的。
玉帝首先心眼小,沙僧原来是卷帘大将就因为失手打了琉璃盏便被贬下凡间,而凤仙郡的百姓更加因为郡守不小心打翻了给玉帝摆的供桌别被惩罚停雨三年,弄得百姓饥肠辘辘,民不聊生。
而且玉皇大帝本身没有什么才能,那你会问为什么他老人家还会当上玉帝,凭什么,凭资格——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时候,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佛祖一句话道破天机,玉皇大帝原来是个无能之辈,只是凭着熬年头,论资排辈当上的玉皇,难怪一个小小石猴就把他折腾的三魂出窍,六神无主了。
而且他却还不喜欢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个芝麻豆粒大的官职,盲目相信用强硬手段就可以处理问题,一旦处理不了又不知所措,孙悟空打到凌霄宝殿的时候,他只知道往桌子下面跑。
最后,不得不借助西天的如来解决了问题。
但是西天佛祖如来也存在一定毛病,比如唐僧师徒五人历经千辛万苦、八十一次劫难来到西天,要取真经的时候,他的两个徒弟却问唐僧要好处费,孙悟空恼羞成怒与佛祖理论,以为佛祖会惩罚他的徒弟,谁知道他老人家早就知道此事,反而责怪唐僧师徒不通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