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程
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法/*****技术[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法
适用于感冒、中暑、腹泻、腹痛等。
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刮痧;有皮肤溃疡、炎症、皮肤病者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不宜刮痧。
禁忌症
涂抹刮痧油→刮痧→观察反应。
操作方法
04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3
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降低患者负担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针灸治疗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效益。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腰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腰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环跳、秩边、委中、承山等穴位,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合适的穴位
消毒
进针
运针
起针
针灸科技术操作的流程与步骤
滞针
滞针现象可能由于进针过深或运针不当等原因引起,应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运针技巧,避免该现象发生。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艾条的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拔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哮喘、咳嗽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患部有溃疡、水肿、炎症及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年老体弱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例子,大致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的身份、病症和病史。
2. 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在病历上。
3. 对治疗仪器和针具进行消毒,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
4. 患者就座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第二步:检查和评估1. 对患者进行脉搏、舌苔、面色等检查。
2. 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病情。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对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和辩证分析。
第三步:选择穴位1. 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合的主穴、配穴和启用穴。
2. 选择穴位时要注意遵循经络走向、刺激局部和整体调理的原则。
第四步:操作技巧1. 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和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必须穿戴清洁、整齐的工作服,并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3. 针具插入时要注意向穴内缓慢推进,不得用力过猛,防止刺伤组织结构。
4. 操作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稳定,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适。
5. 针具插入后,要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灸的刺激力度和时间。
第五步:治疗方法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毫针、引流、温针等。
2. 对于针灸刺激后的反应,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和处理。
3. 刺激完成后,对穴位进行处理,如按摩、敷药等。
第六步:记录和评估1. 治疗结束后,将治疗过程、效果和患者反应等情况记录在病历上。
2. 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建议和康复指导。
总结:以上就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说明。
在实际操作中,针灸医师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持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调整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服务。
中药艾灸操作流程
中药艾灸操作流程
中药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艾条,将产生的热量和药性传导到人体穴位上,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选择穴位、燃灸艾草、施灸、调理等步骤。
首先,进行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艾草或艾条、灸盒、灸架、灸盘、灸夹等工具,同时准备好清洁的毛巾、酒精棉球等清洁用品。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全。
其次,选择穴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等,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和调理效果。
接着,燃灸艾草。
将艾草或艾条点燃,等待其燃烧出烟雾和药性。
艾草的燃烧温度较高,可以有效传导热量和药性到穴位上,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然后,施灸。
将燃烧的艾草或艾条放入灸盒或灸架中,然后将灸盒或灸架放置在选择的穴位上,让热量和药性渗透到穴位中。
施灸时要注意控制火候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最后,调理。
艾灸后,可以用清洁的毛巾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或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
身体的恢复和调理。
总的来说,中药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艾条,传导热量和药性到穴位上,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在进行艾灸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穴位、控制火候和距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疗法。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5年8月(内部资料,仅供参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9.电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1.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1.针刀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 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 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 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 ....5 .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3、闪罐技术 (27)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1、枯痔技术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一、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5年8月(内部资料,仅供参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5.火针技术6.穴位注射疗法7.醒脑开窍技术8.皮肤针(梅花针)9.电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1.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1.针刀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小儿推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牵引技术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 ....5 .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3、闪罐技术 (27)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1、枯痔技术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一、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艾灸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moxa-cone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moxa-stick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3 作用和适应范围3.1作用3.1.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3.1.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1.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3.1.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3.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4 注意事项4.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4.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背景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档旨在制定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规范,以提供给从业人员参考和遵循。
2. 操作准备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清洁手部: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洁双手,或使用消毒液消毒手部。
- 准备好所需工具:针灸针、火罐、艾灸等。
- 确保治疗环境安全和舒适:保持治疗室的清洁和通风,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
3. 患者评估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患者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了解患者病史和病情: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目前病情,以便确定适合的针灸治疗方案。
- 检查患者身体状况: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病征,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
4. 针灸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灸针:确保针灸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 控制针灸力度和深度: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针灸的力度和深度,避免过度刺激或伤害患者。
- 注意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正确的操作技巧进行针灸治疗。
-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痛苦、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5. 灸法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艾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控制灸具温度:确保灸具的温度不过高,以避免烫伤患者。
- 灸具应与皮肤接触良好:将艾条或艾灸盒等灸具与患者皮肤接触良好,确保有效的灸疗效果。
- 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灼热感、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6. 治疗后注意事项在完成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后,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清理和消毒: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灸针和灸具进行清理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和安全。
- 建议患者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当的休息和饮食建议,促进治疗效果。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操作方法①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
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②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
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③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
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3)注意事项:①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
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②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
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
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操作方法①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确切,深受患者青睐。
本操作规范旨在为针灸临床操作提供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安全的指南,以保证针灸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 针灸前准备2.1 环境准备- 保持治疗室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
- 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宜保持在60%-70%。
- 光线适宜,避免直射。
2.2 器具准备- 一次性针灸针:根据患者体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规格的针灸针。
- 酒精灯或电针仪:用于针灸针的消毒和针灸操作。
- 消毒棉球、棉签:用于消毒和清洁。
- 治疗盘:用于放置针灸针、酒精灯、消毒棉球等。
2.3 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针灸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感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 患者取舒适、稳定的体位,便于操作。
- 暴露针灸部位,如需遮盖可用薄毛巾或手术衣。
3. 针灸操作3.1 消毒- 使用75%酒精棉球对针灸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针灸针刺入的深度。
- 针灸针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3.2 选穴-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结合中医理论,选择适当的穴位。
- 穴位定位应准确,可参考人体穴位图。
3.3 进针- 手持针灸针,以指力或电针仪进行进针。
- 进针角度、深度和速度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穴位特点调整。
- 进针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产生剧烈疼痛,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3.4 行针- 行针是指在针灸过程中对针灸针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作用。
- 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捻转等,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法。
3.5 留针- 留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一般为20-30分钟。
- 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局部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6 出针- 出针时,缓慢拔出针灸针,避免产生剧烈疼痛。
- 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针灸部位,以防止出血。
4.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术后反应,如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出血等,应及时处理。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操作技术规范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操作技术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损伤,1人1穴1针,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
2、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针具有弯曲,变形,脱柄,针尖带钩,生锈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3、对留针患者,应注意观察病人情况,术者不得离开岗位。
4、严格遵守针炙操作规程,应取穴准确,操作正确,取针后要仔细查点针数,严防漏针。
5、对发生晕针,滞针、断针、出血,血肿等意外情况应立即处理6、施炙和拨火罐时要防止烫伤。
7、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器械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旋至零位8、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品,并注意地面与患者的隔离,在进行治疗时患者和操作者切勿与墙壁,水管或潮湿的地面接触,超高频治疗器材,使用前必须检查导线接触是否良好,极板有无裂纹,破损,否则不能使用,大型超短波禁用单极法,下班时要切断电源,9、要爱护理疗仪器,做到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擦拭,定期维修保养,在搬运和使用时要避免震动,以免造成机器的损坏,每次使用后应有数分钟的休息,10、对患者施行手法时,应辩证施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
中医针炙、理疗、康复工作制度1、努力继承,挖掘和开展中医传统的针炙,理疗,康复的方法2、凡需要中医针炙,理疗,康复的患者,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填写病案,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与疗程,并对病员介绍治疗方案、疗程、作用及注意事项。
3、医生态度应和蔼、语言亲切,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医针炙,理疗,康复治疗作用。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透应症和禁忌症。
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5、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治疗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6、中医针灸,理疗,康复室光线应当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必要时男女患者的针床用屏风隔开。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1)艾炷灸技术【目的】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1.1操作方法
1.1.1.1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
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1.1.1.2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
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1.1.1.3 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
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1.1.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1.1.3注意事项: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
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2.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1.2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
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
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2.1操作方法
1.2.1.1 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1.2.1.2 燃艾: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
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
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
再灸第二壮。
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1•ml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
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
用75%乙醇300ml 浸泡24小时。
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 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1.2.1.3 封护: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
在灸穴上用淡膏药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
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
化脓后,每日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
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
约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1.2.2 主治病症:预防及治疗癌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预防中风、治疗癫痫、溃疡病、脉管炎、瘰疬、痞块等。
1.2.3 注意事项
1.2.3.1敷贴灸疮: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
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敷贴胶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即敷贴胶布。
1.2.3.2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
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
1.2.3.3 注意调养: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
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
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
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
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滞病气矣。
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