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8

合集下载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私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是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遗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得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谓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云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解析

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如同:固不如也(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①加倍: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芙)

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赤)以此下心意(孔)

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有天下七十一圣(察)
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谭)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

①脚:非利足也(劝)
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其中有足乐者(送)
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③宠信:君幸于赵王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⑥败胜负之数(六)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②害怕:舟人大恐(石)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②都,全:靡不毕现(屈)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走、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事、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难、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案、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方、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朝、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私、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蔽、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邹)面、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庭、①院子:垣墙周庭(项)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语、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名、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曰、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文、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②文章:其文约(屈)进、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②进献:群臣进谏//相如前进缶(廉)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好、①美好:好鸟相鸣(与)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出、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观、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古人之观于天地(游)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求、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险、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云、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鼓、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②振动:微风鼓浪(石)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是、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遗、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得、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②收获:往往有得(游)谓、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至、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察、①细看:徐而察之(石)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乐、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异、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②奇怪:成述其异(促)生、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鸿)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可、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②约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备、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秋、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能、①才能:细疏其能(促)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去、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师、①军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③学习:不耻相师(师)传、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传、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道、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受、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惑、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②疑惑:惑之不解(师)贱、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圣、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有天下七十一圣(察)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愚、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足、①脚:非利足也(劝)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其中有足乐者(送)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攻、①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经、①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执经叩问(送)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庖)③经过: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劝、①勉励、鼓励:三曰劝农功(《论贵粟疏》)②劝说或劝以少休(左)学学习:学不可以已(劝)非学无以致疑(问)中、①内、里:其中有足乐者(送)座中泣下谁最多。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见①显露:图穷而匕首见·(荆)
②果实:用实者成实时采(梦)
③实际: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
今以实校之(赤)。
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另: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余”处在相同的位置,也是“ 多” 意思。)Leabharlann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文言文的实词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的实词及例句翻译

1. 实词:安例句:今者大王安坐而观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现在大王您安静地坐着观看。

2. 实词:良例句:良久,乃闻有哭泣声。

(《史记·陈涉世家》)翻译:过了很久,才听到有哭泣的声音。

3. 实词:善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4. 实词:惧例句:吾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翻译:我担心美丽的女子会慢慢老去。

5. 实词:怨例句:世人皆谓我何求,我但求怨言休。

(《白头吟》)翻译:世人皆说我追求什么,我只希望别人的怨恨停止。

6. 实词:绝例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望庐山瀑布》)翻译:登上高山,可以看到天地之间的壮观景象,浩瀚的大江一去不复返。

7. 实词:顾例句:顾我何言,天意怜幽草。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看我有什么话说,天意怜惜这幽静的草木。

8. 实词:尽例句:临别赠言,尽此一杯。

(李白《将进酒》)翻译:在分别之际,用这杯酒作为临别的赠言。

9. 实词:临例句:临风而立,心旷神怡。

(陶渊明《饮酒·其五》)翻译:站在风中,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10. 实词:去例句:去国怀乡,忧思难忘。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离开国家,怀念家乡,忧愁思念难以忘怀。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实词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希望这些例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高考文言文常考字注解及例句

高考文言文常考字注解及例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注解及例句一、重点词。

1.是:这。

2.必:一定。

3.贷:①借出、借入;②宽容、宽免。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荷:担子,担负。

6.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7.期:整。

例: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8.夙:①早晨;②平时。

9.咨:叹息。

10.苟:①如果;②随便。

11.执:捉拿。

12.邀:①迎接,拦截;②求取.13.游:①游玩,游览;②游历,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4.趣、趋:①快走②奔向,追求③通“促”,催促。

15.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作人质;②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③次序,按次序。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

20.造:拜访。

21.宜:①应该,②合适。

22.诣:①到……去。

②拜访23.让:①谦让;②责备。

例:平原君让魏公子。

2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25.善:①交好;②善于。

26.绳:①准则,法度;②约束,制裁;③称赞。

27.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8.比:表示时间:①等到;②近来。

做动词:①勾结;②并列。

29.旨:要义。

例:旁通黄老之旨。

30.适:①刚刚;②如果;③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彼乐土。

31.且:①将要;②表并列。

32.识:①知道、记得。

例:汝识之乎②标记。

例:封识宛然。

33.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34.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35.对:回答或对话。

36.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37.工:①官吏②工匠;③精巧,擅长。

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举要

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举要

高二文言文常用实词重要义项1.坐:①触犯,犯罪:坐法去官。

②因为2.左右:①帮助: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②侍从:左右欲刃相如3.卒:①士兵②死:永和四年卒③完毕,结束:语卒,而单于大怒。

④终于,最终:卒有所闻⑤通“猝”,仓促,突然4.族:①类:士大夫之族。

②灭族。

族秦者秦也。

5.诸:①众:诸少年结束而出。

②之于:献诸抚军。

③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6.治:①整训:今治水军十万众。

②整理:治装而行。

③对付,抵御:共治曹操。

④惩治:不效则治臣之罪。

⑤太平,安定:一治一乱。

7.致:①送:致敬亭于幕府。

②表达: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招来:致食客三千。

④得到,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⑤达到:致万乘之势。

8.知:主持,管理9.造:①往,到。

②拜访11.阴:①暗中②山北水南12.易:①交换:请易璧。

②改变:世易时移。

③轻视:是以古人易财。

④代替,替换: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⑤很,非常:待之恐不易易。

13.要:①邀请:要项伯。

②相约:虽与府吏要。

③求取:不违义以要功。

④要挟:惟死罪无可要。

14.幸:①宠幸:妇女无所幸。

②皇帝到某处:幸东宫。

③希望:幸可广问讯。

④侥幸。

⑤幸亏、幸而。

15.信:①真实:美言不信。

②诚实:牺牲玉帛,必以信。

③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

④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

⑤守信用:言必行,行必信。

⑥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⑦可靠的,忠诚的:信臣精卒/信誓旦旦。

⑧使者,媒人:遣信求救。

⑨shēn,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⑩shēn,伸出: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24.谢:①推辞,谢绝:辞谢不就。

②道歉,谢罪:蚤自来谢项王。

③辞别:谢家来贵门。

④劝告:多谢后世人。

⑤请问:使君问罗敷,宁或共载否。

⑥凋谢,衰亡:及花谢。

25.相:①观察:伯乐相马。

②辅助:无物以相之。

③你、我、他(偏指动作一方)26.微:①精妙,深奥:其文约,其辞微。

②如果没有/不是,除了: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不,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隐瞒:其徒微之。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1. 爱:喜爱;热爱;爱护;爱惜;吝惜;通“薆”,隐蔽;吝啬;亲爱的。

2. 安:抚慰;安置;使……安定;安稳;安定;哪里,怎么;哪里,哪儿。

3. 被:被子;覆盖;施加;遭受;表示被动;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披散。

4.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通“背”,违背,背叛。

5. 本: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根本;本业;庸俗,浅陋。

6. 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7. 病:重病;弊病;生病;使……成病态;担心;责备;困苦;疲劳。

8. 察:细看;看清楚;详审;明察;考察和推举;精明。

9. 朝:朝见;拜访;朝廷;朝代;对,向;早晨。

10. 曾:曾经;竟,竟然;通“增”,增加。

11. 乘:驾,坐。

12. 从:跟随;依顺;从事;依傍;使……跟从;随从的人;指堂房亲属;通“纵”,合纵的盟约。

13. 当:遮挡;对等;占据;应当;掌管;判决;表处所;表时间;表必然;表未来的时间;通“倘”,表假设。

14. 道:道路;途径;道义。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用(学生用)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要求: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断词义。

☆一、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译文: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译文: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二、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 1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文: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文: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三、被1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2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

例句:道可道,非常道。

译:道,即道理、法则。

此句意为:能够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二、实词:仁例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仁,即仁爱、仁慈。

此句意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三、实词:义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义,即道义、正义。

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四、实词:孝例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孝,即孝顺、孝敬。

此句意为:父母在世,不要远行,如果必须外出,要有一定的去处。

五、实词:礼例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礼,即礼仪、礼节。

此句意为:不合礼仪的事不要看,不合礼仪的事不要听,不合礼仪的事不要说,不合礼仪的事不要做。

六、实词:信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信,即诚信、信任。

此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是否可行。

七、实词:智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智,即智慧、聪明。

此句意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勇,即勇敢、有胆量。

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大丈夫。

九、实词:节例句:节操如兰,德行如松。

译:节,即节操、品德。

此句意为:节操如兰花般纯洁,德行如松树般坚贞。

十、实词:德例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难矣哉!译:德,即品德、德行。

此句意为:品德浅薄却地位尊贵,智慧微小却谋略宏大,这是很难的!综上所述,文言文实词丰富多样,内涵深远。

通过对实词及例句的翻译,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考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高考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是时曹操遗权书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④书籍:积书满架无从致书以观①请求:固请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奏对称旨②对着:对酒当歌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故幸来告良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如姬最幸③宠信:君幸于赵王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予此行所负之责任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上恐负朝廷⑤背肉祖负荆王负剑⑥败胜负之数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提刀而立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立土动即百尺①交情:为刎颈之交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交游士林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疏条交映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引次江北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恐不任我意②害怕:舟人大恐①完尽:录毕,走送之毕礼而归之②都,全:靡不毕现①步兵:旦日飨士卒率罢敝之卒②死: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卒相与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卒然边境有急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予本非文人画士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以致天下之士胜不敢复相士④士兵:旦日飨士卒①将领:廉颇为赵将晋鄙宿将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①安抚:则宜抚安②巡抚:献诸抚军以大中丞抚吴者①快跑:兔走触株可烧而走也持剑盾步走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①事情:世异则事异足以立事不择事而问焉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①礼仪:毕礼而归之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计未定莫知计所出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吾见其难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②灾难:今操芟夷大难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②希望:愿结友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取案上器击伤夫人②察看:召有司案图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庞然修伟巨身修尾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③修建:室坏不修乃重修岳阳楼④整治:修守战之具朝早晨:朝服衣冠春江花朝秋月夜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②上朝:相如每朝时③朝见:皆朝于齐弱国入朝①私下:私握臣手从道旁私语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①遮盖:横柯上蔽苫蔽成丘②蒙蔽:王之蔽甚矣①脸:老妇必唾其面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①院子:垣墙周庭②通“廷”:拜送书于庭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从道旁私语②告诉:而语女曰不可不语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此独以钟名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①说:乃谓秦王曰遽契其舟曰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曰颜佩韦、杨念如……①文字:其文漫灭文曰初平山人②文章:其文约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其进愈难②进献:群臣进谏相如前进缶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①美好:好鸟相鸣②喜好:寡人窃闻赵王好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有怠而欲出者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观夫巴陵胜状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古人之观于天地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④景象:非常之观岳阳楼之大观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云有第五郎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为诗云尔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④云:天下云集响应云霏霏其承宇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齐人三鼓②振动:微风鼓浪③鼓:瞽奏鼓④弹奏:赵王鼓瑟今王鼓乐于此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①正确: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②这:是以见放当是时所在皆是也①丢失:得遗金一饼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③留下:始访其遗踪④遗送、给:先以书遗操留待作遗施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可以得富贵也②收获:往往有得①对……说:因笑谓迈日谓秦王曰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亦不能至也①细看:徐而察之②考察:子是之不察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以中有足乐者乐:今王鼓乐于此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迨诸夫异爨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②奇怪:成述其异①生长:蓬生麻中竹之始生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庑下一生伏案卧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②约计:高可二黍许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请备述之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豫备走舸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枫叶荻花秋瑟瑟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穰岁之秋①才能:细疏其能②擅长:非能水也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沛公已去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相去四十里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去死肌①军队:九国之师劳师以袭远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③学习:不耻相师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①道路:有碑仆道从径道亡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臣之所好者,道也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①接受:项王则受璧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能而受官①迷惑:内惑于郑袖不亦惑乎②疑惑:惑之不解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贫贱有此女③谦词:贱妾留空房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有天下七十一圣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①愚昧、愚蠢:愚益愚②谦词:愚谓大计不如迎之①脚:非利足也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其中有足乐者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不足为外人道也①进攻:转而攻秦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①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执经叩问②经络:技经肯綮之未尝③经过: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①勉励、鼓励:三曰劝农功②劝说或劝以少休学学习:学不可以已非学无以致疑①内、里:其中有足乐者座中泣下谁最多。

最新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最新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最新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最新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察①细看:徐而察?之(石)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乐①高兴、快乐: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今王鼓乐?于此(孟)异①和“同”相对: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②奇怪:成述其异?(促)生①生长: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鸿)④读书人: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可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②约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备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秋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能①才能:细疏其能?(促)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师①军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③学习:不耻相师?(师)传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传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道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受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惑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②疑惑:惑?之不解(师)贱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义项及例句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义项及例句营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先达德隆望尊(送)③盼望:日夜望将*至(鸿)④月光满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节①节*: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守节情不移(孔)②时节、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③节约: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盗①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②偷窃:居乡必盗(训)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见①显露:图穷而*首见(荆)②果实:用实者成实时采(梦)③实际: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今以实校之(赤)。

营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先达德隆望尊(送)③盼望:日夜望将*至(鸿)④月光满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节①节*: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守节情不移(孔)②时节、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③节约: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盗①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②偷窃:居乡必盗(训)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表被动:臣诚恐见期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见①显露:图穷而*首见(荆)②推荐,介绍: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见其二子焉(论语)先①在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恐为*所先(赤)②祖先:思厥先祖父(六)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一般: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列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不欲与廉颇争列(廉)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不能者止(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固①坚固(指地形险要或城郭坚固):据函之固(过)兵劲城固(《荀子王制》)②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后①国君:夏后皋之墓也予后,后来其苏《书仲虺之诰》②王后:西后阻挠之士(谭)③与“前”相对:后岁余(促)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芙)寡①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财寡也(五)②国君自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③丧夫妇女或老而无夫: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传》)④独居妇人:寡妇起彷徨(孔)问询问:君子之学必好问(问)执经叩问(送)勤*劳:勤而无所()四体不勤(论语)废废弃,停止: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欲①欲望:鱼,我所欲也(孟)秦之所大欲(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而欲投吴巨(苏)舍①房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②住宿,居住:舍相如广成传舍(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舍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舍鞍马(赤)甚厉害,严重:王之好乐甚(孟)又弗如远甚(邹)。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屈原列传》1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左忠毅公逸事》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登泰山记》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用者广泛,且影响深远。

作为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及其在课文中的例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列举出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的词义,并附上相应的课文例句,以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1. 是词义:用于断定事物的真实性、正确性或肯定性。

例句:《孟子·尽心上》:“非惟人虽‘非’君子也必为之。

”2. 亦词义:也,表示同样的行为或状态。

例句:《左传·宣公二年》:“亦有人焉。

”(以下词语及例句以此类推,仅给出词义和例句,不再进行重复)3. 之:代词,指示前面的事物例句:《庄子·逍遥游》:“彼富贵,亦如此乎?”4. 有:表示存在、拥有或产生等含义例句:《论语·雍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5. 而:连词,表示递进、转折、并列等关系例句:《墨子·非攻》:“人皆有爱人之心而不能使之言。

”6. 乎:助词,用于疑问句或陈述句的加强语气例句:《庄子·养生主》:“焉者业也,乎者意也。

”7. 于:介词,表示位置、时间、原因等例句:《论语·述而》:“王冉然后知‘礼’。

”8. 其:代词,指示前面的事物例句:《庄子·人间世》:“天地之间,其犹大海乎?”9. 自:代词,表示自身例句:《诗经·邶风·击鼓》:“奋扬声自外。

”10. 也:助词,用于陈述句或疑问句的结尾例句:《左传·文公十三年》:“犹有仁,其谁云乎?”11. 又:副词,表示再次或补充例句:《诗经·大雅·大明》:“又赐之诗以媚愚。

”12. 能:动词,表示具备某种能力例句:《论语·乡党》:“当仁,不让于师。

”13. 为:动词,表示做、成为等意义例句:《韩非子·解老》:“散,则思为,思为,则生诈。

”14. 以:介词,表示手段、方式或目的等例句:《论语·子罕》:“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

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

1. 谓(wèi):说,表示判断或说明。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反省自己,对别人有欺诈吗?)3. 而(ér):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4. 于(yú):比,表示比较。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还要青。

)5. 以(yǐ):用,表示手段、方法等。

例句:以德服人,非以力服人。

(用德行来使人服从,不是用武力来使人服从。

)6. 其(qí):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7. 也(yě):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8. 于(yú):对,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于(yú):因为,表示原因。

例句:君子之学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的学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以(yǐ):凭借,表示依据。

例句:是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11. 也(yě):句中停顿,无实际意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12. 于(yú):对于,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有所帮助。

文言文实词翻译及其例句

文言文实词翻译及其例句

一、名词1. 实词:子翻译:儿子例句:子路,孔子弟子也。

(《论语·子路》)2. 实词:马翻译:马例句:马足以追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3. 实词:山翻译:山例句:登高望远,所以知天地之大也。

(《荀子·劝学》)二、动词1. 实词:行翻译:走、行走例句: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齐策》)2. 实词:食翻译:吃例句:民以食为天。

(《礼记·中庸》)3. 实词:读翻译:阅读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增广贤文》)三、形容词1. 实词:大翻译:大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2. 实词:善翻译:好、善良例句:善人者,人亦从而善之。

(《孟子·离娄上》)3. 实词:美翻译:美例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四、数词1. 实词:一翻译:一例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史记·淮阴侯列传》)2. 实词:三翻译:三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3. 实词:百翻译:百例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五、量词1. 实词:匹翻译:匹(用于马)例句:马匹众多,驰骋中原。

(《史记·项羽本纪》)2. 实词:枚翻译:枚(用于竹子)例句:松柏之茂,始自萌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3. 实词:个翻译:个(用于人、事物)例句: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通过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实词及其翻译和例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积累词汇,掌握实词的用法,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八)_600字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八)_600字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八)_600字假
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
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
③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
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

①断,断绝:而绝秦赵之欢(廉)楚诚能绝齐(屈)
②极: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③横渡:而绝江河(劝)

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发动:大兴师伐秦(屈)

①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
②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以相如功大(廉)

①有力:筋骨之强(劝)
②强盛:强国请服(过)以楚之强,天下莫能当(毛)

①使用: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
②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
③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8
导读:高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8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别①离别:醉不成欢惨将别(琵)太监泣别(记)
②赠别:今以半别公(记)
草①花草:草行露宿(指)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黄)
②草稿:文方成草(左)
良①良好:未为良时(梦)
②优良:良剑期乎断(察)意似良(促)
有①与“无”相对:若有宿根(梦)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
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邹)
归①返回:津泽皆归其根(梦)予不得归矣(指)
②归还:归璧于赵(廉)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项)
实①与“虚”相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梦)
虚①与“实”相对:有苗时采,则虚?而福(梦)
②空虚:成顾蟋蟀笼虚?(促)
③虚心:古之人虚?中乐善(问)
长①与“短”相对:虽与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令人长?号不自禁(项)
②长处,优点:应变将略非所长?欤(《三国志?诸葛亮传》)
长①增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梦)
②担当:尔翁长?铨(记)
③年纪大的:孰与君少长?(鸿)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
定①安定、平定:天下已定?(过)
②规定: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
③决定:计未定?(廉)定?国是之诏下(谭)
守①太守,郡一级长官:谢灵运为永嘉守?(梦)吴起为西河守?(《史记?吴起传》)
②守卫: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战守?迁皆不及施(指)
类①种类:如大小龙湫……之类?(梦)
②像:俨然类?画(促)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理①道理:理?固宜然(六)理?有未安(问)
②治理:称为政理?(张)怪①奇异的:怪?石乱卧(促)
②奇怪,惊疑:理不足怪?也(梦)公子怪?之(信)
上①上面:得双石于潭上(石)置之坐上?(石)
②特称皇帝:上?大嘉悦(促)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
③献上:臣乃敢上?璧(廉)
④向上:日高日上?(芙)负势竞上?(与)
法①法令、制度: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谭)
②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活板》)
③效法:犹若不可得而法?(察)
成①完成: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黄)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
②成功: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出师表)
持①掌握:悖乱不可以持?国(察)
②拿:不得持?尺兵(荆)持?一象笏至(项)
宜①应当,应该:理固宜?然(六)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
②适宜,合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曲者宜?为轮(《潜夫论?相列》)
病①疾病,生病:菠万变,药亦万变(察)江浙之梅皆菠(病)
②弄成病:以夭梅菠梅为业以求钱也(病)
动①与“静”相对: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感动: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反①与“正”相对:日影反?照(项)非务相反?也(察)
②反叛、谋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投抛掷: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譬若以肉投?馁虎(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