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四三二一四 、、、、项 变练迁下解 法兵都诏决 成强定鼓办 天天天天法 下下下下: 之之之之 治势本气 。;;;
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

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
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运动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
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
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
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
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
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民族危机的加深
3.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5张PPT)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5张PPT)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 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中外联合镇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
意 义
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 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
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甲午战争引发一轮轮海啸
课程 标准
2011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 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 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 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 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 民间许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愿意合作。 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尚有种种谣言,说教士来 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药丹,又一说教士窈取 婴孩脑髓……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 人身上。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 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
二、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过程 自上而下(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康有为已经有了 这种使命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去研究学术.编写了《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资产阶级局限性 资产阶级力量小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
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 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点一】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

(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

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①经济上: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②政治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③思想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要注意分析维新派思想的特点,从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来看,既受传统文化“仁学”的影响,同样也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围绕“公车上书”分析这场“现代化”运动的功绩。

3.【答案】C。

【解析】注意“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答案】B。

【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攻陷北京,烧杀抢掠; 俄国趁机侵占东北;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 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
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 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 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 —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 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 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 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 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 ①保护为了省东里南的免最受高战权乱威,,严他重们动将摇保护外 了清政国府人统的治生的命根和基财。产,并在他们的管 ②传统辖观区点内认镇为压:拳这民是。与洋人勾结, 限制东南人民—的—反徐帝中斗约争《,中是国一近种代史》 卖国行径。
如何认识东南互保运动?
①保护了东南免受战乱, ②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 辛亥革命) ③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农民阶级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 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
二、口号 “扶清灭洋”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 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 庆升平。”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早期思维想新上派:(早1期9世维纪新6思0年想代的)推动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戊戌维新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二、1895年公车上书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3)结果: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②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③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4)失败原因: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三)性质和口号:材料“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1.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天津保卫战(1900、6-1900、7)(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1900、7-1900 2.八国联军的暴行:3.清政府的态度:(四)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看法1: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保持的。

文艺复兴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满而掀起的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罗马教会的压迫剥削日益激化西欧的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了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启蒙运动是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不满,以理性为武器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者从人性自由到宗教信仰自由再到人权自由,但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冈此,两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变迁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实现自我保持的。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3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3张PPT)

4、变法失 败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戊戌政 变康,有变为法、失梁败启超逃 亡海外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 秀、康广仁
戊戌维新运动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军事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挑战传统,重塑孔子,托古改 制,跪着造反;
2、维新思潮
组织 学强会学 会 创办 报刊 《时务 报》
《国闻 报》
康有为:“观大地诸国,皆以变 法 而 强 …… 能 变 则 全 , 不 变 则 亡 ;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 者 , 天 下 之 公 理 也 …… 变 亦 变 , 不变亦变。”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 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 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 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 均不饶放”。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藩属:朝 鲜
日战争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潮
屠龙大会 龙的挑战 “相互协商” 瓜分中国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 来的路?
1、公车上 书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 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 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 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 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 可终日……海水沸腾,耳中梦中, 炮声轰轰,凡百君子,岂能无沦 胥非类之悲乎! 回看—中—国康,有列为加强《剧环京!伺师使强民学族会危序机》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民群众,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氛围。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驱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广大民众在革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斗争生活。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观察与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紧迫性,认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2.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感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背景和原因。
2.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强调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一段历史视频资料作为开场,展示民族危亡时期我国人民抗争的英勇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
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一部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挽救了民族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调。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分配可能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设置梯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2.创设更多互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跃度。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机的产生、加深和挽救的全过程,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3.利用时事政治联系,如中美贸易战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线索,依次介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2.结合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 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 康广仁6人被斩杀与菜市口,史称“ 戊 戌六君子”
③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 废止。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
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 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失败
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 禁,再次临朝训政;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
维新运动的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 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 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根本目的:把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3)影响: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清政府与 列材强料议二和右签图订是《八辛国丑联条军约发》行,的成宣为传进帝攻国中主国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时局图》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列强“向中国开战”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4张ppt)
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 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 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1895—1898) (一)背景
1. 政治形势: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 经济、阶级基础:
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改革财政、创办银行
军事:裁汰八旗、绿营冗兵 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力量。
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兼学中西
冲击传统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
(四)评价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
1. 实质: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思想解放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
连续溃决,直隶灾区达二十六州县。 田舍淹没,人畜死亡百余万。1899年,
直、鲁等地又久旱不雨,粮价暴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二)口号:扶清灭洋
1. 扶清: (1)团结清政府内部爱国官兵; (2)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 2. 灭洋: (1)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具有爱 国主义性质; (2)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原因
①策略考量: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减轻变法阻力。
②自身力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③客观环境: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④个人情结:康有为本身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感情,对西方思想理解不充分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 (二)过程
教材P109第1段
——张元济《戊戌六君子遗集》
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②没有严密的组织;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7张PPT)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7张PPT)
武力震慑下的变化:拆除沿线炮台,各国派兵驻扎,划定使馆区,改设外务部; 经济上的巨额赔款:赔款多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约9.8亿两; 指名严惩首祸诸臣:共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慈禧同道人,封建旧官僚; 心理精神上的征服: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近代最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2009年)
陈寅恪: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
因在于( B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
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
救亡和启蒙的相互交织,爱国与变革的双重变奏。
戊戌余音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双重性:一方面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 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 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 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4.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观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斗争,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总结我国近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如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等。
3.分析辛亥革命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强调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与担当。
2.强调民族危亡斗争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历史感悟,要求不少于8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是中国近代史内容,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刻骨铭心的磨难历史。

主要历史内容有: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中国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培养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基本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说教材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讲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的维新派、民众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历史。

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为顺序,包括戊戌维新X动、义和团X动、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四部分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探索与危机”。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介绍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地图、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图片。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设置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8课 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8课 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第18课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课标要求: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理解性质与意义;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联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讲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义和团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概况,以及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况及结果。

民族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戊戌维新运动背景及影响,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通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时空要素梳理,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探析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通过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爱党爱国,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几个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

本课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性质和意义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和探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2021年,按天干地支来讲叫辛丑年,前阶段的外交会议,中方的表态铿锵有力,我们都佩服于中国的强硬态度,这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我们深知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中国了,但是回望120年前,同样是辛丑年,一位古稀老人却在外交会议上受尽屈辱,甚至遭到枪击,即便如此,也没有避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那么,12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让无数中国的爱国志士梦碎?我们来看第十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二、新课教学师:(解读标题)当时民族到底面临怎样的危机?谁来挽救危机?为挽救危机展开了怎样的斗争?(一)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师:教师出示当时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时局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料以及当时康、梁的维新思想资料。

人教版2019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人教版2019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时间 侵华战争条约
影响
侵华方式
政治 经济 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
1894- 《马关条约》 程度大大 中国 资本 军事
1895
加深
侵略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 完全沦为
以华
输出
军事 侵略
武装
1901 争《辛丑条约》
治华
控制
*影响的逐步加深: 1.参与国家数量增多 2.主权沦丧增多(领土、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等) 3.赔款增多 4.侵略范围广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影响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国中之国”全,成为列强侵华
大本营
拆、驻 禁
拆毁炮台,允许驻兵
禁止华北科举, 永远禁止……
清政腹府地成置为于帝列陷国强主控义制统之治下中国
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
位居六部之上
控制。
甲午战败、瓜分危机、民族危机加深
促使
上层:戊戌变法 底层:义和团运动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二、农民阶级:1900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标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认识,也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四、教学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等方法,梳理归纳鸦片战争以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异同。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性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异同。

3.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交流,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盖则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良也,的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189年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导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
新式学堂
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二、行政管理: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三、工业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自治的初步形式;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4.在北京设立议院;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 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 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维新运动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慈禧太后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瀛台
瀛台(牣鱼亭)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失败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 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权分立
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
的原则。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课堂探究】对比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相同,为什么?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失败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 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京师大学堂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1PPT
戊戌维新运动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四三二一四 、、、、项 变练迁下解 法兵都诏决 成强定鼓办 天天天天法 下下下下: 之之之之 治势本气 。;;;
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

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CONTENT
目录
01 戊戌维新运动
02 义和团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
04 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
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课堂探究】戊戌维新运动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 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 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 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 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 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
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
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变法主要内容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一、教育方面: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绪 帝
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
墨守……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
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
习,于时政毫无裨益。……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
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
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