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立足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立足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新发展格局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的推进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维。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通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激励,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要求经济发展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需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提高消费、投资、出口等各种市场的活力。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要坚持开放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外投资和合作的力度。
第四,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
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引领企业。
要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第五,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心得体会: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当前,X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枢纽经济发展,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和部署安排,全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加快推动全球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在X交汇融合,以枢纽经济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力量。
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突出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X是制造业大省、贸易大省和人口大省,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处,发达的实体经济、高效的物流体系、活跃的商贸市场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推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是基础,提升功能是关键,要素集聚是核心,辐射带动是根本。
交通枢纽作为链接各类要素最紧密的纽带,是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高流动性经济要素的关键配置点,对枢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
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加快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纵观国内外枢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以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为突破口,推动枢纽经济发展已成共识。
美国孟菲斯发挥航空货物集散分拨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空港枢纽经济,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西省加快建设以西安市为核心的国际航空枢纽、米字形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打造国际陆港,枢纽经济蓬勃兴起;成都市加快构建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陆上物流服务网络、航空物流服务网络、航空客运服务网络“两港三网”,正在成为内陆枢纽经济崛起的代表。
与兄弟省市相比,X枢纽经济发展亟需强化系统性思维,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发挥特色优势,牢牢抓住重大交通枢纽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通”“融”“聚”功能,加快形成以交通枢纽高水平建设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在“通”上下功夫,补短板、建枢纽以交通枢纽为节点加快各类要素的通达流通,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心得体会
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心得体会一、引言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加快推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政府决定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建设先行示范区。
我所在的城市被选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荣耀和责任。
本文将就我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进行阐述。
二、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我们城市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首先从城市规划方面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划。
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形象,我们的城市已经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魅力。
同时,我们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我们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这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提高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建设中,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我们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同样,我们注重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和循环经济发展。
我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交通示范项目。
同时,我们推动建设生态工厂和生态园区,鼓励企业从事循环经济业务,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培育新型产业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过程中,培育新型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我们着力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技术和创业园区的建设,我们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人才,形成了一批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我们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我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模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模板一、前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建设一个更加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的历史机遇。
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总结心得体会,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1.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要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加大对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和监管体系,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3.要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竞争力。
通过提高产业链水平,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1.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重点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投资,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完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地理限制,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1.要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分工。
加大对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2.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生态行为习惯。
六、加强政府引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要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服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心得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心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可以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在参与学习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要加强创新驱动,提升技术实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创新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新发展格局中,创新驱动将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动力,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形成创新合力,打破技术瓶颈,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其次,要加强产业协同,提升产业链水平。
新发展格局要求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协同发展,要通过推动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条。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经济结构。
再次,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格局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的有机衔接。
同时,我们要加强地方政府协作,推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统一经济体系。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推动,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能力水平,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全球化人才。
同时,我们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1)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许多心得体会。
下面我将就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以创新为核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合作,引进和吸纳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发展格局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更加高效、优质的经济发展格局。
再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升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要加强职业教育,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加强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
只有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下,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心得体会:以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城市首位度(最新)
心得体会:以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城市首位度(最新)近年来,X空港、高铁、海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枢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要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集聚高端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目标,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升X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发展枢纽经济是推动X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提升X城市首位度,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全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关键举措。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提升X首位度的有效路径。
枢纽经济本质上就是网络经济、门户经济、流通经济、开放经济。
当前从沿海到内陆,各个城市竞相打造枢纽节点。
对X来说,发挥枢纽开放平台作用,强化枢纽辐射带动功能,增强枢纽经济发展活力,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东部特大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路径。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枢纽经济涉及临港、临空、临高铁的许多上下游关联产业,既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直接关联的传统型枢纽产业,更包括依存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以及衍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通过枢纽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重要路径。
高水平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拓展城市成长空间、高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对外开放载体,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举措。
城市发展路径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之上。
枢纽资源是X最为重要的资源优势之一。
在地理区位上,X沟通东西、纵贯南北,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心得体会: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
心得体会: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提升X城市首位度,是省委在发展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于X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增强省际竞争力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X以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为突破口,把城市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X集聚创新要素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集群发展的能力。
积极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将加快提升X作为X省会、X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的竞争力。
发挥X综合交通优势,加强枢纽经济区与城市创新区的联动布局和功能对接,助力X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越来越向综合功能较强的城市集聚,城市功能品质也因此成为增强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
提升X城市首位度,要聚焦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发挥X近年来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的新优势,通过优化枢纽型经济联动布局,充分释放X在科教人才、历史文化、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城市功能品质整体提升,推进X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一方面,改变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单点发力”的状况,完善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的联通体系,实现经济、制度、交通功能的匹配协调,促进优势互补、互通互融。
经济方面,综合考虑各枢纽区的禀赋特征,在彰显各枢纽区交通产业特色的同时,突出交通枢纽区的物流、商贸、生产、金融等增值服务,着重加强枢纽经济区之间服务功能的协同。
制度方面,重点解决枢纽经济区之间在规划、公共服务、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不够衔接和融合的问题,避免经济区之间发生过度要素竞争。
交通方面,适应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客流、物流需求方式的巨大改变,加强空地、海陆联运能力,构建连接机场、高铁、海港的快速交通网,注重以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交通组织方式,大力降低客流、物流在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转换成本,提升三大枢纽经济区的整体合力。
心得体会:以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城市首位度(最新)
心得体会:以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城市首位度(最新)近年来,X空港、高铁、海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枢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要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集聚高端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目标,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升X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发展枢纽经济是推动X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提升X城市首位度,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全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关键举措。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提升X首位度的有效路径。
枢纽经济本质上就是网络经济、门户经济、流通经济、开放经济。
当前从沿海到内陆,各个城市竞相打造枢纽节点。
对X来说,发挥枢纽开放平台作用,强化枢纽辐射带动功能,增强枢纽经济发展活力,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东部特大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路径。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枢纽经济涉及临港、临空、临高铁的许多上下游关联产业,既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直接关联的传统型枢纽产业,更包括依存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以及衍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通过枢纽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重要路径。
高水平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拓展城市成长空间、高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对外开放载体,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举措。
城市发展路径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之上。
枢纽资源是X最为重要的资源优势之一。
在地理区位上,X沟通东西、纵贯南北,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个人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作为广大劳动者中的一员,我也积极努力投身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列中,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一些个人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归纳整理的几点。
首先,我认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个人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和工具,不断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工作中,我发现,只有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地实现突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我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而一些新兴产业则崭露头角。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注意到了一些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
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我时刻关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积极调整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使其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我相信,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我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支持环保产品和服务,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工作中,我也鼓励和推动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我相信,只有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我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核心是强化创新驱动,寻求发展新动能,集聚高端发展要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根本是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现代枢纽经济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交通枢纽”的智慧型枢纽经济新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枢纽经济是嵌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创新型经济现代枢纽经济是一种能够嵌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创新型经济,以交通枢纽、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枢纽)、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枢纽)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手段,以优化发展要素时空配置为目标,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与数字城市、互联网产业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发展阶段枢纽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早已打破传统的物理时空观,枢纽经济的内涵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地理交通优势条件的“运输型经济”,不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物理空间的交通枢纽及其经济功能的发挥上,更应是建立在有限物理空间的交通优势(交通运输体系)和无限网络空间的“交通”优势(信息化优势)基础上的新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利用现代科技平台和条件,实现物理空间的传统枢纽场站与网络空间的互联网组织平台跨界融合、合二为一,无限延展要素配置时空和经济发展空间范围。
一方面基于航空、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交通优势,通过现代化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实现枢纽与产业、市场、城市互动关联,集聚发展要素,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对周边区域进行经济能量的扩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基于信息化,抢占“网络高速路”上的重大技术节点,培育新型枢纽,如信息枢纽、金融枢纽,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并进行重组、整合和运作,实现要素资源的指数性增值,产生一系列叠加传递效应,进而带动各产业部门的创新发展,构建整合全球资源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由此形成倍增的经济能量,并向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能量辐射,极大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改变了生活方式、增强了自身实力,在世界上展示了优越的智慧、行动和影响力,但我国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
当前发展中,经济增长模式过时、不可持续;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发展水平和结构落后等问题。
为继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特色。
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内涵。
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力量,以市场配置为核心,以创新为原动力,完善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投资环境。
其次要改善和发展营商环境。
需要加快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衔接的经济体制,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在政策、法律和机制对价格和市场行为进行调控的前提下,为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围绕经营管理、投融资等方面,完善支撑企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法律环境,推动企业提高效率,改善企业及投资者竞争力。
此外,还必须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完善创新行业政策,构建适应新技术趋势发展的新经济,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效益,把创新活力转化为经济发展源动力。
最后,还要推动城乡创新互动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型城乡社会。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投入型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加强公共服务,构建高效便捷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职业位移、市民自由流动和多部门为公共利益作出贡献,推动农村社会环境大变样。
凡此种种,都必须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调整社会结构、加快文化繁荣为重要纲领,以市场机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进程。
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心得体会
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心得体会沈阳将构建航空、铁路、公路、物流、信息等畅通发达的枢纽网络。
加快建设机场第二跑道,优化布局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极争取第五航权;推进沈白高铁建设,规划沈营、沈铁、沈丹、沈抚4条城际铁路及沈辽、沈新、沈康3条市域快线;推动京沈高速扩容改造、沈阳都市圈环线高速新建项目,打造四通八达的城市出口路体系。
在完善物流场站枢纽网络方面,依托铁西区沙岭供应链物流基地,打造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于洪区蒲河铁路综合货场和深国际公路综合物流港,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沈阳港多式联运中心,打造沈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在搭建信息枢纽网络方面,推进“国家级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区”“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等项目建设,搭建信息枢纽网络。
沈阳将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着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
还将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包括推进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积极发展大型双龙门、重型落地式铣镗等战略核心产品。
加快推进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还将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
同时,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级扩容沈阳国际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5园+3基地+1小镇”,推进辽宁省信创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信创企业落户园区。
沈阳将打造“一城三区、一园多组团”的科技创新空间体系:大力发展浑南科技城;建设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带动全市、引领全省、辐射全国的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沈北科教园成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中国医大科创组团、南塔科创组团等一批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科创组团。
精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精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新机遇。
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关键任务。
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打造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下面是我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服务业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改善供给侧结构,促进供求结构平衡,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才能构建一个高质量、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其次,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动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市场准入力度,提升产权保护水平,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可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
第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只有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要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体系。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同时,我们还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与和推动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深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总结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点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只有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重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积极拥抱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增长的源泉。
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
我们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供给结构,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实践中,我发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其次,要加强质量和效益的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最近,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个新的转型期。
这个转型被称为“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它意味着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从单纯的进口出口贸易向国内扩张转变。
这个转型背后的思想是创新和可持续性。
我个人对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新发展格局是必要的。
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种增长对中国有很多好处,比如减少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等等。
但是,它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贸易摩擦等等。
新发展格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步骤。
它鼓励企业更注重创新、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以此保持经济发展同时降低负面影响。
其次,我认为新发展格局是有潜力的。
虽然它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我相信它将带来很多机会和好处。
首先,这将使中国的工业更加竞争力。
中国企业将能够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润。
其次,这也将使城乡居民都能够分享经济成果的普及和可持续性。
城市化的发展是关键领域之一,我们将能够看到人权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迎来相应的社会福利。
第三,我发现这个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它将创造更多的机遇。
虽然它将带来一些不便和问题,但同时它也将创造一些全新的机遇。
比如,它将激励创新和开发新的技术,促进环保与产业融合,以及更高效的资源利用。
第四,这个新发展格局还将促进中国与外部市场的关系。
我们将看到中国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合作,并推广世界各国与之合作的意识。
这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积极、显著的贡献。
结论上,心得体会是,新发展格局让我们更加注重人性和可持续性,这些因素将把中国引向一个更为健康、有活力的未来。
这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是我们进一步改善环境和经济发展繁荣的关键地位。
一枢纽四中心的心得体会
一枢纽四中心的心得体会
一枢纽”指的是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四中心”即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在这指导之下城市将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努力由工业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只要能紧紧围绕建设“一枢纽四中心”的目标要求,深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就能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精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精选当我了解到中国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时,我感到非常振奋和骄傲。
这个战略意味着中国正在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和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新的增长动力。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有些要素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以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
首先,在新发展格局中,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满足于仅仅追求规模扩张。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过于依赖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来推动经济增长,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从过去的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加强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我认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在市场化改革上进一步深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开放度,降低行政审批等壁垒,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金融资源的良性流动。
此外,我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我们保持对外开放的力度。
过去几年里,中国取得了很多对外开放的成就,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亚洲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联通和互联互通。
在新发展格局中,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
毕竟,只有当我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中,我们还需要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过去的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2023年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2023年城市建设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3年,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从业者,我有幸参与了许多城市建设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随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2023年城市建设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需求,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其次,城市建设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堆积着建筑物的地方,更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
城市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惯,给人们提供舒适愉悦的环境。
此外,城市建设还应该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让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再次,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我们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最后,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合作与创新。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的合作才能良好运转。
城市建设中,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
同时,城市建设也需要创新思维和技术的引入。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利用新技术来提升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2023年城市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坚持创新和合作,为建设更美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提升X城市首位度,是省委在发展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于X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增强省际竞争力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X以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为突破口,把城市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X集聚创新要素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集群发展的能力。
积极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将加快提升X作为X省会、X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的竞争力。
发挥X综合交通优势,加强枢纽经济区与城市创新区的联动布局和功能对接,助力X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越来越向综合功能较强的城市集聚,城市功能品质也因此成为增强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
提升X城市首位度,要聚焦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发挥X近年来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的新优势,通过优化枢纽型经济联动布局,充分释放X在科教人才、历史文化、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城市功能品质整体提升,推进X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一方面,改变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单点发力”的状况,完善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的联通体系,实现经济、制度、交通功能的匹配协调,促进优势互补、互通互融。
经济方面,综合考虑各枢纽区的禀赋特征,在彰显各枢纽区交通产业特色的同时,突出交通枢纽区的物流、商贸、生产、金融等增值服务,着重加强枢纽经济区之间服务功能的协同。
制度方面,重点解决枢纽经济区之间在规划、公共服务、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不够衔接和融合的问题,避免经济区之间发生过度要素竞争。
交通方面,适应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客流、物流需求方式的巨大改变,加强空地、海陆联运能力,构建连接机场、高铁、海港的快速交通网,注重以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交通组织方式,大力降低客流、物流在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转换成本,提升三大枢纽经济区的整体合力。
另一方面,加强枢纽经济区与城市创新区、商贸金融区、科教文化区以及旅游区等城市重要功能区之间的对接,进一步放大枢纽经济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服务功能。
根据《X市“十三五”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X交通枢纽中心逐渐从以人流物流运输为出发点,衍生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其促进经济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枢纽经济区与城市重要区域之间的通达性。
要重点突出枢纽经济区助力江北新区创新发展,通过加快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打通江北至机场城际铁路过江通道,实现重要枢纽间的轨道直通,增加铁路、公路过江通道;结合江北新区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X北站枢纽交通网络,布局与现有高铁枢纽区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
此外,考虑到江北新区的国家级新区地位,应在更高的坐标系中提前谋划提升发展空间,开展相对独立、系统化的江北新区整体交通规划,并纳入X枢纽经济联动发展总格局,以满足新区创新发展对客流、物流产生的巨大需求,全力推动江北新区成为X集聚创新要素、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机遇,优化以枢纽经济区为关键节点的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构建以X为中心的区域创新核心圈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规划的引领下,X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正迎来新一轮高潮。
提升X 的城市首位度,要在大力推进X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优化以枢纽经济区为关键节点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X为核心,主要包括X、扬州、镇江等城市在内的区域创新核心圈层。
同时,积极构建以X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网络体系,增强X作为区域创新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
一是加快完善X都市圈枢纽布局,实现高铁、机场、港口与都市圈高速公路及城际快速通道之间高效联通,增强都市圈协同创新能力。
X、扬州、镇江在X都市圈中都是沿江城市,且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节点城市,在产业结构、文化习俗、市场体系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具备建设区域协同创新高地的基础。
要加快都市圈城际快速轨道网建设,解决“换乘多、速度慢”等问题,实现“1小时交通圈”目标;统筹完善周边区域城市候机楼布局,加快建设禄口机场至扬州、禄口机场至马鞍山城际铁路,放大枢纽经济区腹地范围;建设禄口机场至仪征高速公路,联通苏中带动苏北;加强城市间协调发展,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协调基础设施的位置、标准、时序,建设符合X都市圈整体发展要求、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客货运体系。
二是进一步放大海港、空港枢纽经济区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力。
海港枢纽经济区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重点推进宁镇扬港口一体化整合,加强X港与X省沿江沿海港口的联动发展,明确功能定位,避免恶性竞争;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陆联运,放大政策叠加、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及港产城联动效应。
空港枢纽加强与长三角机场群网络的深度对接,注重强化自身优势,凸显禄口机场在长三角机场群中的合理功能和清晰市场定位;开发面向全国重要城市航班航线,加大航线招商力度,着力开放培养区域航空市场,解决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拓展空港枢纽区各类运输覆盖范围,优化机场地面集疏运,简化值机程序,提升机场客货运服务品质和效率。
三是优化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构建以X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网络体系,增强X作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省四横四纵通道布局的基础上,争取宁淮铁路(X—淮安)、宁黄高铁(X—黄山)进入国家规划并尽早开工,形成以X为中心、十线高铁联通八个方向的“米字型放射状”高铁网络格局,省内辐射带动淮安等市的发展,省外对接环渤海经济区以及海西经济区,进一步扩大高铁枢纽经济区的辐射集聚范围,增强高铁枢纽经济区与周边城市铁路枢纽(上海虹桥站、杭州东站、合肥南站)的竞争力。
同时,优化高速公路网布局,完善三大枢纽经济区与高速公路网联通体系,增加X往盐城、黄山、滁州等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增强与沪、杭、合的联系,形成以X为中心“十五射”高速公路网格局,进一步增强X枢纽经济的向心力。
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布局,全面提升枢纽经济区开放能力,助力增强X国际竞争力提升X首位度,需要以枢纽经济区为重要开放平台,促进X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速X的国际化进程。
要利用好X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统筹布局海港、高铁、空港枢纽经济区,全面提升枢纽经济区的国际化功能,增强开放发展能力,并以枢纽经济区为依托,打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系的物流新通道,推进X与国际、国内城市的深层次合作,构筑X“面向国际、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是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海港枢纽经济区与上海港及长江沿线港口群的合作,放大X东西双向开放优势。
X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航运历史,X港曾有“中国内河第一大港”的称号。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X被明确定位为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是长江黄金航道X上游运输衔接海上运输的首选枢纽港。
随着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X,5万吨级国际海轮可以从长江口直达X港,X港将成为长江流域江海转运的关键节点。
为提升海港枢纽区战略地位,应加快推进枢纽型、综合性、生态型、智慧型、创新型港口建设,大力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营造船舶综合服务、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航运信息服务、保险服务、海事服务等航运服务体系优势,增强航运物流服务辐射能力;依托12.5米深水航道,重点建设5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引导国际航线资源优先向X港倾斜;加强与上海的深度合作,积极借鉴复制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成功经验,将X港打造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的国际性、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江海转运主枢纽港。
二是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档增效X开行中欧班列,提升X在我国与欧洲及中亚经贸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欧班列在促进我国与欧亚国家经贸合作深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突破7600列,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增加到43个,到达欧洲13个国家41个城市。
根据《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X是中欧班列国内17个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具有较强的集结编组能力,承担集零成整、中转集散功能。
目前,X正开行“宁满俄”“宁新亚”两条中欧班列,东部沿海及长江沿岸的货物可通过无缝对接的江海水铁联运,依托X直达欧洲和中亚,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
依托中欧班列的开行,X在“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地位将得到强化,当前要加密、加快“宁新亚”国际集装箱班列,加快开行“宁满俄”国际集装箱班列,推动“X创造”“X品牌”在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出口;有效整合班列资源,统筹线路和网络布局,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运行效率;争取设立X铁路口岸,为拓展依托指定口岸开行的特种货物中欧班列产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壮大平台公司,加强“宁新亚”“宁满俄”品牌线路国内、境外的推介与宣传。
三是大力提升空港枢纽经济区国际货运能力,塑造空港经济国际品牌。
2016年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22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4.1万吨,通达36个国家及地区城市的航线130余条(直飞航线37条),是华东地区除上海之外唯一同时直航欧、美、澳三大洲的城市。
但禄口机场国际全货运航线严重不足,至2017年底仅开通“X—大阪”以及“西安—X—安克雷奇—芝加哥”2条国际定期货运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空货物本省出港率低,95%以上需要经上海浦东等机场进出口。
当前需要全力提升X 禄口国际机场枢纽地位,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货运网络,争取开通至日韩、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全货运航线;顺应“全球购”电商物流新模式,放大中邮航龙头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全国航空快件集散中心;按照全国重要区域枢纽机场、长三角地区中心机场的定位要求,加大开辟X直达全球各大洲枢纽机场和重要城市的航线力度,培育和引进与机场定位相适应的基地航空公司,实现机场与航空公司战略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