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摘要:拥有健康心智和人格的儿童关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越来越技术化的教育让儿童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迷失方向,呵护其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正在遭受侵蚀。

回归儿童的本性,以儿童而非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过程,给儿童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用美育陶冶儿童的心灵,用传统经典培育儿童的思维、启迪智慧,从而让儿童找到通往高贵灵魂的通途。

关键词:精神家园;儿童发展;侵蚀;重建
儿童独立于成人,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话语体系、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渴望,在他们的精神家园里只有天真无邪、自由纯净、快乐游戏和美好想象。

教育应当从精神和心灵上给予儿童关怀与呵护,成人应当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构建丰盈的儿童精神家园。

然而,当今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正在遭受侵蚀,如何守护和建设好儿童的精神家园,成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心愿。

一、精神家园与儿童发展
儿童的精神家园是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心理需求水平以及个性构成的意识综合体。

儿童精神家园建设关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关乎儿童的天性发展,关乎儿童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

人是一切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儿童的发展又是人的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儿童的发展权,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教育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以人权、基本自由、本土文化、各国文化、男女平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尊重。

”[1]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要满足儿童接受一切形式教育的权利,也要充分发展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和道德。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成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儿童的精神家园容易遭受侵蚀,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

家长与教育者应当从儿童的情感、心理、道德等内在精神与天性和谐发展出发,对儿童的发展进行引导,使儿童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选择,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那种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一味强调儿童生存天性,只考虑儿童价值观的做法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同样,强调以成人价值观影响儿童价值观,忽视儿童精神世界,否定儿童个性发展,也对儿童的发展十分有害。

成人需要用儿童发展观来衡量和考虑儿童的发展,要从儿童自身的情感、心理、志趣出发,而不用成人思维方式去左右儿童的发展。

关心儿童的精神生活,认识儿童精神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儿童良好的精神家园,这样有利于帮助儿童过一种更幸福、更充实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发展和提高儿童的各种心理品质和人格境界,有利于儿童发展成为健全的人,为儿童成为未来社会中合格的公民、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儿童精神家园的侵蚀
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
可爱的本能。

”[2] 我们要塑造儿童,不应当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塑造,违背儿童的天性拔
苗助长,让他们承受与年龄不符的压力。

当前“以学习为中心”“以成人为中心”“以职
业为中心”等儿童教育思想正侵蚀着儿童的精神家园,让儿童无法享受纯真的童年时光,
影响着儿童天性的发展。

1.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当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儿童心灵的呵护。

中国的教育正处
在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改革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但回到学生数量
庞大的现实,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却不失为相对公平的录取方式。

正因为要通过统一的高考,达到某个统一的分数,才能被大学录取,于是从幼儿园,甚至从出生前的胎教,父母就开
始让孩子为未来做准备,点点滴滴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要
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教学质量检查,而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到了初中竞争变得更
为激烈,为了让孩子能进入理想的高中,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

高中是孩子进入大学
前最紧张,也是最压抑的阶段,为了考出好成绩,从早到晚他们沉浸在题海战术中。

家长、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生考上好学校,对家长和学校而言是双赢局面,但对孩子而言人生有很多缺失,不是用学习成绩可以
弥补的。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中,儿童的精神世界被忽视,儿童的个性也没有得到充分
发展。

2.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
纵观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学习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日趋功利化。

中国
教育的竞争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

很多时候,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让儿童不堪重负,为了
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把他们送入各种英语、奥数、音乐、绘画等培训班,他们就像
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个地被打磨,最后出厂,但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过是一件缺
乏活力与思维的产品而已。

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不是训练,也不应该成为训练。

训练
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3]P719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
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的过程,这种学习不是枯燥的记忆训练,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死记,而需要儿童用心去理解、领悟和感受。

望子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心态
和期望,但在当今工具化的教育中,面对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儿童唯有以心灵的柔性去
应对。

3.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职业有不同的理解。

儿童对于工作的最初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作为父母,应当让他们去体验和了解不同的职业,学到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在比较和
鉴别中,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

有学者指出:“教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教养性教育,
一是职业性或者生存性的教育。

”[4]P10前者重在个人人格的完满,后者重在个体现实生存的适应。

毫无疑问,这两种教育倾向应该互为补充,融为一体。

教养性教育给予儿童足
够的人文关怀,而职业性或生存性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参与未来社会的活动中找到自己人生
的定位,找到成为社会一份子的立足点。

当下中国的儿童教育,缺失的不是职业性或者生
存性的教育,而是教养性教育。

一味地让儿童追求不知能否实现的梦想,或是否能从事的
工作而盲目投入,让他们失去了教养性教育从心灵上的呵护,培养出来的儿童只能是为日
常生活奔波的工具人,无法体验人生的美好。

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儿童的精神
和思想,妨碍了儿童心智健全的成长。

三、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现行的小学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将德、智、体、美、劳熔于一炉,将智力因素与非
智力因素结为整体,从认知、情感、技能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培养教育,加强综合训练,不
可厚此薄彼。

”[5]
然而现实教育中厚此薄彼的事情常有发生,儿童家长及社会看重的还是儿童学业成绩,忽视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我们要通过给儿童爱的教育、给儿童自由的空间、以美育培
育儿童心智、以经典阅读提升儿童灵魂等,实现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1.给儿童以爱的教育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

家长们常常以成人的口吻对儿童进行训斥和说教,让
他们感觉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滋生儿童心中的恨。

父母毫无疑问非
常关心自己的孩子,送他们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却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和内心渴求。

“望子成龙”思想给儿童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在这种教育下,儿童感到自卑、脆弱和
不安全,这些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刺激作用,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本来已经残
缺的童年之所以说残缺,是因为儿童已被浩瀚的书海、作业,以及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所淹没,他们已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再加上这样那样的指责,无形的压力变成了囚禁儿童的
枷锁。

因此,儿童教育中应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

当务之急是要打开通往儿童心灵的那扇窗,让阳光照射进来,让他们感受到冬天里那一丝暖意。

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要从心开始,用爱去塑造儿童的个性,用广博的知识去引导,使其用儿童的想象力去发现世界的美,那种美不是成人世界里的美,也不是成人展现给他们的美,而是儿童天性中对美的自然的
认识。

2.还儿童自由的空间
现在的中国儿童没有很多时间来拓展学习以外的能力,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业占据了儿
童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

虽然给小学生减负的呼声时常出现,但面对残酷的教育竞争,父母、学校、老师都不敢掉以轻心。

福禄倍尔于1840年建立幼稚园,其目的就是“通过游
戏和作业对幼儿提供心理训练”。

这里所说的作业,就是通过手工等实践性活动来进行个
人的培养,每一种作业都按照儿童心理的进步和发展而定。

但现在学校的作业是为了给予
儿童不断反复的、机械的训练,这恰恰是违背教育规律,也遭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反对。

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
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2]P91物化的社会造就物化的学
校,进而培养出物化的儿童。

儿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被预先设计好的教育体制禁
锢住了,就要开始为将来的人生做准备。

有些幼儿园已经将汉字和英语学习纳入了儿童的
日常学习中,在大人眼里语言的学习是越早越好。

生活在父母、老师和学校殷殷期待中的
儿童,已经被权威、偏见和无知扼杀了可持续发展的乖巧天性。

3.以美育培养儿童的心智
当下中国过于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将儿童局限在比较狭小的空间里,缺少思维和想象,因此儿童需要美育来平衡、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统计,目前中国
学钢琴的人数已超3000万人,并且以少年儿童居多。

如此庞大的群体并不能说明中国儿
童正在接受音乐的熏陶,相反,很多是父母替儿童做出的选择,儿童被钢琴“绑架”,每
天被迫进行训练以通过每年的等级考试。

这样的音乐训练很难开启儿童的心智,高强度的
过级训练会让儿童失去音乐带来的美的陶冶,会让他们产生对音乐的厌烦情绪,美育也就
很难浸入儿童的心灵,更不会牢牢扎根。

考级过后,很多儿童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热爱”的钢琴。

苏格拉底说:“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
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


[6]P110文艺之美,足以唤醒儿童身上沉睡的细胞,激活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
身体,使他们的身心都接受美育的熏陶。

艺术是教育的基础,音乐对于儿童的陶冶如同生
命中的水,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让音乐细胞在儿童身上萌芽,引导儿童进入更复杂的
学习,也让儿童在纷乱嘈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

4.以经典阅读提升儿童灵魂
儿童的教养性教育不仅来自正规的教育,也来自经典阅读。

“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
其穿越时空所呈现出来的恒久的生命意义。

”[4]P302读经典的书籍,让儿童能从古人的
智慧中寻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增长他们的才智。

施特劳斯指出:“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
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

”[7]P3然而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阻碍了儿童对经典的阅读。

儿童被种类繁多的教材参考书、考试辅导书所困,平时还要参
加各类培训班,无暇顾及经典阅读。

经典的书籍都是历久弥新的思想,反映了人类重要历
史时期的重要成果,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

经典书籍的阅读能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
精神境界。

经典阅读为儿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进取
精神,形成儿童符合社会行为与规范的道德意识。

经典阅读也是“灵魂转向”的一种方式,让儿童从混沌中找到指引自己方向的明灯,从而走向通往理性的高贵灵魂。

四、结语
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关乎儿童未来的发展,关乎教育“培育人”目标的实现,也关乎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走向。

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者始终把
培养健全心智和人格的儿童放在心中,让儿童按照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发展,
而不是以成人的快速度和高竞争性为参照。

拓展儿童心灵发展的空间,不用成人的意识去
有意无意地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给儿童应得的来自成人心中纯净的爱,消除儿童与成人
间那道隐形的门槛。

成人包括教育者及父母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不以自己的意志为儿
童设计“美好的未来”。

帮助儿童回归到呵护其生命本真的精神家园,重建儿童精神世界,既是教育者的责任,又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儿童权利宣言[DB/OL].http://.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
[4]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中国素质教育[DB/OL].http://220.231.20.242:8003/NewsInfo.aspx
ID=831&Class=2&CID=296,2021-03-24.
[6]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7]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
ckandImprovementofTakingStandardEnglishasTeachingGoalandPriorityDUANNia nhua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