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境与出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建

——基于价值论视域的若干思考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波兰来客》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所生活的家园,动植物依赖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家园,以觅食,迁徙,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来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而人不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的生存不仅需要自然家园的基础物质提供,更需要精神家园的灵魂依托与心灵慰藉。

当代,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历史经验证明,每当一个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往往面临着价值观的困惑与裂变。当你谈论人的理想信仰,人的美丽梦想的时候,当你努力想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时候,当你坚守道德伦理之底线,做人做事之尊严的时候,有人却视其为最后一只天鹅的哀鸿,视其为最后一曲渔舟唱晚的叹息。30年前的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30年后的网友调侃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伴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正在受着无情的撞击。

一、何谓“精神家园”?

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除了自然家园建设,社会家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精神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定性、定位、定向三个维度来给以完整解释。

第一,定性问题。就特点而言,精神家园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也就出现不同的精神文化,从而也表明了精神家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精神家园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认可度最高、最具有普适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精神家园是大众化的信念、信仰,在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由于人们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人们寄希望于神灵,通过巫术、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对于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精神家园更是一种灵魂皈依之所,一种思想寄托与心灵的安放。当然,精神家园并不是玄而又玄之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琢磨不透的虚幻存在,它与我们当代实践具体结合,它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更与当代人们的命脉紧密相连。

第二,定位问题。作为人们普遍认同、普遍适应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它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历经几千年的思想演进结果,它包罗万象,既有土生土长的中原华夏文化也有各种外来精髓的不断补充。它就如此活生生的存在于神州大地之上,为人们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指南,为人们灵魂皈依的一种依托,为人们自我迷失中的一股信念。因此,“共识”“共生”“共建”“共享”是精神家园的独特优势。

第三,定向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僵化、教条的固定观念模式。因此,精神家园应当符合当代具体实际,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走传统老路,恢复过去文化传统,也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移植外来文化。

从价值论观点来看,事物客体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主要在于它对于主体产生的结果以及主体的价值取向。现代人们更多的只将物质层面的提升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忽略了自我实现,忽略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精神归属。因此,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人性奴化、犬儒行为比比皆是,而这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二、荒芜的“精神家园”及其严重后果

回顾人类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都有自己的精神意识困惑。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计》中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也面临着人性迷失和严重精神危机的挑战。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躲避崇高,放逐理想,追求享受,另一方渴望无私,呼唤大爱;我们一方面嘲笑雷锋是傻子,另一方面又盼望我们时代的能够有雷锋一样的英雄……面对各种

不同价值观念的缤纷万花筒,面对处于极速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我们不得不疑问,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如何寻回精神家园。在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中,个人如何追寻安身立命之所,灵魂归依之家。个人又如何坚守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屡屡出现的道德失范,人们在短暂物欲满足麻痹后的彷徨、失望、自我迷失,人们自我认同感的下降和理想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无不在诉说着对于重建我国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渴望。

首先,失去家园感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现代化虽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伴随民族的现代化历程的是对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我们面对着千篇一律钢筋水泥的城市,当我们以巨大的的环境破坏换取经济的短暂畸形增长市,当我们不再满含乡愁而是无限凄凉目睹乡村之时,当我们不是静坐先祖坟前把酒话桑麻而是草草走完祭祖形式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走到了她的尽头。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堂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个强大民族之所以强大,在于有一颗不可征服的民族心,这颗心的硬核就是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其次,失去家园感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精神家园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内在根基和价值认同。市场经济固然是法治经济,是诚信经济,但若将一切人均单向度的视为经济人这既不合理也是不合乎人性的。没有对法的精神的共识,没有对诚信的敬畏之心,没有共享道德信仰的基础平台,所有的外在规则都将名存实亡。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注定沦落为机械的,没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一个没有善恶,只有输赢的社会,一个成则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一个为达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社会,注定是没有生机、荒芜的社会,人人蝇营狗苟,驱去复返。那么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社会,共圆梦想成真的现代化社会也不可能从一片精神荒漠中崛地而起。

最后,失去家园感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人。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快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的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