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精神家园_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4

96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尹世尤 沈其新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精神家园;民族凝聚力;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4-096-02

作 者: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生;沈其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涵着三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

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着力点。

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民

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包括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

等基础实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

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中华民族凝

聚力作为我国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发展、

增强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昌盛。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现实基础。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由于其雄厚的国力而萌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并且长盛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威力。这种强大威力来自于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于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雄踞亚洲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其超强的综合国力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可比拟的。超强的综合国力对内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对外使我们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激发了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使国内各民族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独立、团结和统一。孙中山先生曾对此评述道:“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所处的地位比现在的列强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还要高得多。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中的独强。我们祖宗从前已经达到了那个地位,说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我从前已经讲过了,就是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

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③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同样强调了民族精神之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也只有以这种精神唤起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从现实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它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就越大。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对其成员和国民的吸引力就越大,民族的凝聚力自然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空前释放。而这种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就像粘合剂一样,使中华民族整体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使其成员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贯穿于综合国力的

其他组成部分,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它通过激励民智、聚合民气、振奋民心,提高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的增强,进而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必将极大地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强化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可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二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民

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向心力的根本举措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心问题、人力问题。它的增强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行动,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认同。因此,把握、遵循思想文化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起点,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在价值认同中形成全民族共同的归属感,是进一步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向心力的根本举措。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历史使命、主旨精神和最高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能力、个性素质等全方位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人的新的精神需求和个性能力充分发展的需要,通过推动社会的全面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和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成员个性和谐、精神和谐,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以及豁达的生命情怀,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达到个人正义。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只有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没有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上的满足,没有人的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不可能健康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重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在关注人的物质状况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状况,在关心人的现实状况的同时,关心人的潜能及未来发展之可能,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把人的身心健康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它由于承载和寄托着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道德信仰和共同的理想目标而成为民族团结凝聚的基础。它因为负载和支撑着人崇高和伟大的精神生活、审美享受,满足着人心灵的发育与成长,保证着人心灵的滋养和健康,秉持着对人的人文关怀,使生活其中的人身心愉悦、健康快乐而使民族成员持续保持着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并且不断得到强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④。

三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

民族成员之间亲和力的现实选择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整合功能,以文化人,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乐观豁达、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礼让宽容、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男女平等、包容协作的和谐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身心愉悦、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新时期进一步增强民族成员之间亲和力的现实选择。

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其思想观念长期浸染着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积淀在中华各族人民内心深处,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有助于整合人心品格,协调人际关系,增强中华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员凝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而献身。

在当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营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文明风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不同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客观需求。

注:

①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综合国力的竞争》,《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7期,第16页。

②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1998年第19期。

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9页。

④蒋斌、周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光明日报》, 2007年第12期,第4页。

(责任编辑:章克团)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