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早期原始建筑、古代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二、早期原始建筑1. 原始人类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主要居住在洞穴、山洞和树林中的临时遮蔽所,用动物皮毛、树枝、草叶等搭建简易的住所。

2.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随着文明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居住和生存的地点,建造石质住宅,如石窟、石屋等,以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

三、古代宫殿建筑1. 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以城墙为主,周围环绕着大量房屋和宫廷建筑。

宫殿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木质平房,通常分为内殿和外殿。

宫殿整体布局呈方形,由一系列门、殿、阁和庭院组成,在结构和规模上更加宏大。

2.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汉时期宫殿建筑开始采用砖石、土木等材料,技术和规模进一步提高。

宫殿建筑多为多层楼阁,结构复杂,装饰豪华。

四、寺庙建筑1. 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佛教寺庙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汇集了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

寺庙结构以殿为主,主要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高耸宏伟,雕刻精美。

2. 道教寺庙的建筑特点道教寺庙通常建在山脚下或山洞,采用山水环境和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佛教寺庙不同。

道教寺庙注重融合自然与建筑的关系,追求自然、素雅和平和之美。

五、私人府邸建筑1. 贵族府邸的建筑特点贵族府邸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布局包括正厅、偏厅、配房和后花园等。

府邸建筑注重规模和装饰,豪华与典雅并存。

2. 平民家庭的建筑特点平民家庭的建筑多以平房为主,结构简单,多采用土坯、竹木等材料。

由于社会阶级差异,平民家庭的建筑更加朴实和实用。

六、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经了原始建筑、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阶段。

从最初原始的住所,到宏伟壮丽的皇家宫殿,再到寺庙与府邸的建造,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受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原始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主要居住在山洞和草棚中。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发展,人类开始用简单的土坯、杆子和树枝来建造简单的住宅。

这些建筑使用了自然材料,如石块、泥土、木材和席草等来制造。

2.历史时期建筑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神庙和宫殿,并在建筑中使用了雕刻和彩绘等技术。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建筑风格类似于商代,但西周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使用了更多的彩绘和镂刻,更注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

3.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当时,建筑师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建立了更高、更宏伟、更讲究装饰的建筑作品。

汉朝时期建筑用于政治和禅宗活动的宫殿和神庙,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朝至明代建筑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建筑主要是佛寺和碑塔,几乎所有的唐代建筑都已经消失了。

宋朝至明朝(960年至1644年)期间,中国古代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精度更高,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建筑物的规模和高度大幅增加,并出现了宫殿性的府第、豪华的园林和富丽堂皇的寺庙。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风格,但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今天,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建筑一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态度,让世人惊叹不已。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看出建筑的发展历程代表着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

从以木构建筑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到出现了大规模土坯墙建筑的商周时期,再到汉代的宫殿建筑和唐代的佛教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每个时期都有着相对应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绝大部分的建筑均以禹建制度为基础,遵循着“四合院”的格局,即由四个相同大小的房屋组成一个院落,每个房屋的门朝向中心,形成一个小偏坊,最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庭院。

而在建筑面上,以木结构为主,有别于西方的石材建筑和泥瓦建筑。

这种以木结构为主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建筑独特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建筑的工艺和设计上。

1. 传统固有规制中国古代建筑有固有的规制,如宫廷建筑中的“显隐”和“进退”规则,对于建筑的门窗、园林、地基、房间大小等等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制都源于显贵阶层对于私密、分区的表现方式,以及也是宫廷建筑美学中的主要构成方式。

2. 四合院格局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格局,四合院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不同于西方的石材建筑和泥瓦建筑,四合院以木结构为主题材,从木板制作的门窗,到木柱和梁架的承重结构,均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特性和美学精神。

3. 朴实自然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追求强调的是“自然朴实”,建筑的美不在于华丽的颜色和装饰,而是在于材料和工人的手工制造,以及文化背景的交融。

与此相应的,墙壁上的画纹、屋檐下的翘角等等装饰也体现出一种淡然和自然,时代变迁施加在此上,传达着生命的经验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其文化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1. 原始时期的建筑——“竹木牛车”中国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人们栖身地方、作为生活场所的建筑并不稳固。

原始时期的人们建筑“竹木牛车”,这是一种简单的建筑工具,由竹、木、草等自然材料组成,主要用于储藏食物和捕捉猎物。

这些建筑不仅可以提供住所和存储场所,还可以快速拆卸,并在迁徙时携带。

2. 青铜时代的建筑——“瓮城”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叫“瓮城”的建筑形式。

瓮城是一种以陶瓮为基础的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容易建造。

青铜时代还有另外一种建筑形式——高台建筑。

此类建筑位于高地上,而墙体采用了多块石灰岩和粘土积压成的夯土墙。

3. 春秋时期的建筑——木结构建筑春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木结构建筑被广泛应用。

春秋时期的建筑已经具备了一些传统的建筑特征,例如柱廊、斗拱、翼角、暖阁和翘角等等。

在春秋时期的建筑中,可以看到一些美丽的细节设计,如精美的雕刻、彩绘和壁画等。

4. 隋唐时期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隋唐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灿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砖木结构建筑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雕刻和绘画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隋唐时期的建筑经常被用于庙宇、宫殿以及地方政府建筑。

5. 宋元时期的建筑——青砖石板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演变的历史上,宋元时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

宋元时期,青砖和石板成为了主要的建筑材料。

在这个时期,建筑构造开始变得更加复杂,例如装饰物、楼梯、弯曲的屋檐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而这个独特的风格,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建筑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论述。

一、建筑的起源中国古代建筑,最初是依赖自然物质的,不需要特殊的建造材料。

在远古时代,人们只需要在山洞或石头上开凿一个洞穴,来作为居所。

这类建筑称为“穴居”。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把穴居向地面迁移,出现了以土堆为墙的“土质建筑”。

随着早期文明的发展,在商代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用木质建筑和砖石构建的建筑物。

据考古发现,商代时期的宫殿、祭祀之所早期用的是木构石栏,又称“栱式”或“栱立式”,即两列柱子之间架设横梁,横梁上再加龙骨,形成了一种梁柱榫卯结构。

而两柱之间还设立着木条,可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这种建筑法在中国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商代时期还出现了石制建筑,如殷墟的商代宫殿遗址就是以巨石为建筑材料,利用一个石支柱支撑上面的梁架。

可见,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大都是基于当时自然环境的能力基础上而发展的。

二、建筑的演变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跨越时期,此时期呈现出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更好地展示地位,出现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这就是“转角顶”。

该风格在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城墙和陵墓等建筑中。

转角顶顶端多为筒形或尖塔形,非常锋利而优美。

不仅拥有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雕刻工艺,还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2.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汉朝时期诞生了一种更具实用性的建筑风格——“插楼式建筑”。

该建筑风格中,檐口向外整体拉伸,呈现出弧形,从而使其更好地显现出风水上的吉祥气势。

同时,“插楼式建筑”还在庭院内设置了空中龙骨,起到了固定梁柱的作用,使其更加坚固。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交织的产物,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

从氏族部落时代开始,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的房屋建筑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各种变革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美学特色和符号语言的建筑文化。

先秦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形体讲究谐调、凸凹有致。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古代宗庙和西周时期故宫群建筑。

其特点是榫卯构件,遮阳伞式屋顶,殿前有丹砖、青砖、石雕、栏杆等装饰艺术,散发着浓郁的贵族特色。

到了秦汉时期,以砖石相间、马背形式为特点的城墙和壁垒出现,它们的设计与施工难度均大大超越了木质建筑。

同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建设也逐渐多样化,常见的有四合院、夹层楼、坊式住宅等。

例如,河南杨家小院就是少数幸存下来的四合院之一,其主体结构是“井”字形,中间放置院子,风水被视为最佳。

唐宋时期,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多采用了灰瓦和城砖这类建筑材料。

同时,民居中出现了几进院落的格局。

通常设有两三个天井,中央天井为主要休息区域,四周为卧房、饭厅、走廊等。

此外,唐代还以唐长安城为代表,形成了均衡、融会贯通的城市规划体系。

元明时期,北方地区人民的生产力和国家文化水平均显著提高,城市也较为发达,于是又出现了一些代表性建筑,如瓷白塔、北大街房屋等。

北京南锣鼓巷则是一个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它拥有标准四合院和庭院式的住宅,颇具特色。

清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高潮,清代的建筑在结构、色彩、装饰都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例如,所谓“三进一院”建筑结构的代表性建筑——故宫建筑,分为“午门”、“五凤楼”、“颐和园”等,充满了中式文化、历史和艺术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艺术和审美精神。

正所谓“广厦万间,烟雨蒙蒙”。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做工技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不同朝代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对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演变历程的追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建筑文化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国古代建筑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义。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时期和代表性建筑进行介绍。

1.先秦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祭祀宗庙和贵族墓葬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宗庙的雏形——祠堂。

祠堂的建筑形式简洁古朴,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纪念祖先和敬奉神灵。

同时,先秦时期的贵族墓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墓葬建筑多采用方形或圆形的平面布局,象征着宇宙的无限。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宫殿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古代帝王的行宫——陵墓。

陵墓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布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展示了当时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在宫殿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精细的雕刻工艺以及大规模的制作让人们惊叹不已。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性质。

佛教寺庙成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代表性的建筑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水平,还传承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髓。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唐代的大雁塔和宋代的大观楼。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大气和谐的特点,它们采用了高大雄伟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是当时建筑技艺的高峰。

5.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一个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广泛应用于官府和民居,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苏州的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

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这些古老而又优雅的建筑既是当地的居住与宗教场所,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下面将从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开始构筑简单的木屋和土坯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商代,建筑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材料从木头转变为砖石,并且开始出现了多种建筑形式,如台基、楼阁等。

到了周代,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木结构逐渐成为主流,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被科学的体系化,例如六艺之一的音乐中的乐律,就是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自然环境是建筑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所以建筑风格在北方和南方有所不同。

北方的建筑形式以庄重、厚重为主,如北京的故宫;而南方的建筑更加轻盈、优雅,适应湿润的气候,如苏州的园林。

其次,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对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人崇尚和谐与平衡,这一价值观在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多借鉴自然界的元素,以山水为背景,宛如一幅山水画。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以独特的特色著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斗拱结构,即将悬空结构斗拱系统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承受重量,还能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生态与环保。

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木、砖等自然材料,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意到对称与平衡的原则,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美感。

四、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压迫。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时代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创造。

本文将以历史的进程为线索,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还处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阶段,居住于洞穴、树木、岩石等自然环境中。

原始社会的建筑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简陋而实用。

主要特征是原始观念,建筑材料概念的简单且自然。

二、古代王朝与宫殿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王权统治的形成,中国古代呈现出了多个王朝的兴衰。

各个朝代为了显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纷纷兴建了宏伟的宫殿建筑。

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阳陵,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意志,还同时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壮丽,结构复杂,装饰繁琐,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三、佛教与寺庙建筑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寺庙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内涵,建筑风格也逐渐与其他建筑风格有所区分。

佛教寺庙注重平衡和谐,追求精神净化。

例如,山西的云冈石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都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代表作品。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造型独特。

四、明清时期与园林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演变还在明清时期达到另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园林建筑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

著名的园林建筑有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布局精致,种植繁多,注重情趣,艺术性极强。

总结起来,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原始社会的简陋与实用、王朝的权威与壮丽、佛教的净化与神圣以及明清时期的精致与艺术。

这些演变和特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代的风貌和文化内涵,无疑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可以以商周时期的城墙、殷商遗址等为起点,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民居等为终点,几千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巨大变化与突破。

古代人们在建筑上,追求了安全、美观、实用、宏伟等多方面的目标,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

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一、始祖式建筑商周时期,中国建筑还处于原始阶段。

那时候的建筑都是以粘土和木材为原材料,简单朴素,形式单一,多数是“半地穴式”房屋。

这些房屋通常是挖一个深坑,然后在上面盖上木框架,最后用土壤固定建筑物。

运用简单的结构和技艺,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商周时期还有一种存世的始祖式建筑,就是青铜器。

用青铜制成的鼎、彝、簋等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装饰性,它们的样式、图案、纹饰,成为后世建筑艺术上的重要素材。

二、官式建筑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方向转变,这期间出现了典型的“官式建筑”。

这种建筑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治需要而建造的,主要是城墙、宫殿、神庙等宏伟建筑。

典型的代表是秦始皇所建造的万里长城、兵马俑和其宫殿群等。

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防御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坚固厚重,承受外来侵略;兵马俑及其博物馆则体现出丰富的军事文化和仪式感。

但是,这种官式建筑缺乏一种人文气息,不太注重装饰,只追求实用和雄伟的表现方式。

三、官寺式建筑汉朝时期,文化具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建筑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官寺式建筑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将官式建筑和佛教寺庙建筑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这时老人家们开始追求美感、和谐和优美,因此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讲究工艺和装饰,例如黄河上游地区的娑罗双树寺、恭亲王府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建筑特点。

四、寺庙艺术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和美学相互影响,形成了寺庙艺术。

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建筑和雕刻注入了新生力量,寺庙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从简单的木质结构逐渐演变成了复杂而精美的石造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建筑的萌芽期古代中国的建筑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利用自然材料搭建简单的临时住所。

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固定居住,并且建造出更加牢固耐用的建筑。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木质梁柱和土坯等材料建造房屋,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的中国传统建筑。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基础,搭配独特的屋顶和庭院组织形式。

在木结构中,梁与柱是非常重要的构件,它们通过榫卯结合方式相互支撑,形成坚固的框架。

屋顶采用瓦片、琉璃等材料,呈现独特而华丽的造型,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和风格中国传统建筑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地域因素,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样式和风格。

其中包括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例如,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权力的特点。

第四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与现代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化建筑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内涵。

如今,中国传统建筑在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结论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智慧。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不仅仅是建筑学的研究领域,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宝藏,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史前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多以穴居和半穴居为主,如河南渑池县的秦人
石穴、山西平遥的古人类穴居遗存等。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材料建造房屋,如木材、石头、泥土等。

2.夏商周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发展,出现了宫殿、寺庙、
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建筑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如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宫殿遗址、陕西歧山的西周建筑遗址等。

同时,人们开始使用瓦片、砖块等人工材料来建造房屋。

3.秦汉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规模更为庞大,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宫殿、陵墓
和城市。

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陕西的秦始皇陵、河南的汉长安城等。

此时,砖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来建造房屋。

4.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也是中国古代
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此时,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西安的唐代大明宫、北京的故宫等。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城市中的商业街、手工业区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

本文将从“形式演变”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

一、木结构建筑时期从古代到晚清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在这个时期,人们采用着越来越精细的木构技术,建造了大量的寺庙、宫殿、民居等建筑。

其中,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是简洁、朴素的特征;唐宋时期的建筑则表现出了飞檐翘角、雕刻细致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建筑则更加讲究造型比例、色彩和装饰,尤其是雕刻技术更加纯熟,形成了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

二、砖瓦建筑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用砖瓦建造的建筑逐渐兴起,尤以宅院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中,京津地区的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四合院是以一个院子为基本单元,四面围合而成,将居住空间打散分别布置在四面,形成异彩纷呈的空间层次和景观。

三、国外建筑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开启,欧洲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受到了一些西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借鉴西方建筑的一些技术和理念,比如说现代建筑的使用材料、结构体系和环保概念等。

四、复兴建筑时期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脉传承的意识,传统建筑也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更多地关注建筑的材料、色彩和造型等方面,体现出更多人文情感的关怀和尊重,表现出中国底蕴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历程,也代表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

二、原始社会的简陋建筑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建筑十分简陋。

主要根据需要搭建简易的棚屋和草屋,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这些原始建筑没有统一的风格,主要以简单的立柱和横梁结构支撑,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三、古代王朝的宫殿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古代王朝开始兴建宫殿来作为统治者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这些宫殿建筑风格逐渐形成,并受到宫廷文化、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以秦朝、汉朝为代表的古代王朝建筑,多采用仿木结构,崇尚对称和庄严的设计风格。

四、佛教寺庙的艺术成就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信仰场所,建筑风格注重宗教意义的体现。

唐朝时期,中国佛教寺庙建筑达到鼎盛时期,以大雄宝殿和宝塔为代表。

寺庙建筑强调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注重灯光的运用和壁画的绘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五、明清时期的与时俱进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在明朝,建筑注重对称和轴线的布局,以木结构为主。

清朝则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寺庙和宫殿的建筑形式更加庄重而雄伟。

同时,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也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如纳洛克风格的建筑在一些官方和商业建筑中得到应用。

六、现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国建筑风格在现代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20世纪,中国建筑融合了国际主义和当地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和上海的外滩建筑,展现了现代设计和创新的风格。

七、总结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从原始社会的简陋建筑到宫殿、寺庙的庄严构筑,再到明清时期的风格与时俱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成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战国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方,可见是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的方位。这个时期,建筑的梁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物的色彩更趋丰富��?
汉代则在宫殿与官署建筑上大量使用红色,有“丹楹”、“朱阙”、“丹墀”之称。但汉以后,黄色在尊贵等级上超过了红色。这个时期,人们还利用青、红、白、红、黄等色彩进行多种组合和对比,并且对建筑物彩画图案作了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
四、对柱子的装饰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因其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被称为“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柱子很多象征意义。柱子因此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古代对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方便、快捷、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还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更是以奢华和新奇著称,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一是柱子通刷朱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另晋代陆刿《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在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柱子在红底上通身彩绘。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此时建筑彩��?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的装饰纹样。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这是北齐时期十分流行的柱式。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金 本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文化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

文化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

Introduction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瑰宝丰富的国家,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世界闻名的。

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建筑才能,并不断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风格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探索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尊严和博大精深。

1. 中原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始于中原地区的原始文明。

在远古时代,中国人以狩猎为生,住在洞穴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始使用木材和泥土建造简单的小屋。

这些小屋的风格朴素,注重实用,但已经透露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感悟。

1.1 新石器时代的楼台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属于这一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楼台。

楼台是古代中国人为了尊崇神灵而建造的一种特殊建筑物,其形状高大而庄重。

楼台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通常由多层楼梯状的平台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1.2 商代建筑的特色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在商代,中国人开始将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并开发出了更加复杂的建筑技术。

商代建筑以殿堂和城墙为主要特色。

殿堂建筑宏伟壮观,通常由多个大厅和殿堂组成,展示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3 周朝的宫殿建筑周朝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周朝,中国人的宫殿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宫殿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在周朝,宫殿建筑变得更加宏大和庄重。

宫殿的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和平衡,通常由多个大殿和庭院组成。

例如,著名的洛阳宫就是周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

2. 楚汉建筑的辉煌楚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2.1. 楚国的陵墓楚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个国家,其陵墓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楚国的陵墓建筑以丰富的浮雕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展现出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无论是古代宫殿建筑,还是寺庙建筑,都有着相当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建筑艺术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建筑以猿人洞穴为代表,晚期的原始社会则出现了部落居住的长条形竹茅屋。

2、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建筑主要是土屋,采用半地下式建筑,屋顶则由树枝与树皮覆盖,与当时的土石坝、粮仓、水坑等建筑形成了当时的小型聚落。

3、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则主要建筑物是敌楼、墓庙,采用木结构为主,并渐渐出现了宫殿、城墙、桥梁等建筑。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周秦等古国,盛行了教育、礼制等文化,使得建筑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宫殿等建筑,充分体现了因政治、文化而逐渐成熟的古代中国建筑艺术。

6、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了佛寺、道观、庙宇、宫殿等等。

7、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古代建筑进入了高峰期,文化氛围厚重,教育制度完善,建筑技术更加精湛,宫殿、佛寺、道观等建筑都更加精美华丽。

8、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受到了宗教建筑的影响,吸收了外来建筑的元素,建筑特色渐渐与古代建筑不同。

二、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偏重功能在古代建筑的建造中,人们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现,建筑严格按照周围环境来设计,严谨度很高,不偏离身份与使用目的。

2、尊重传统文化古代建筑尊重传统文化,评判标准高,施工过程中尊重传统礼仪,音乐、钦佩等,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注重环境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环境,建筑的朝向、建筑的风水、建筑材料的采用等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一是柱子通刷朱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另晋代陆刿《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在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柱子在红底上通身彩绘。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的装饰纹样。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龛(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后)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这是北齐时期十分流行的柱式。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金 本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历史上宋、金政权长期对峙,这使得南北住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一直影响到元明清。这种差异的出现加上人文历史的不同,造成了此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住宅大致可分为规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规整式格局作为传统住宅样式的主流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还对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级进行严格的规定。有“一正二厢”严格内外、尊卑有序,这促规整式住宅为封闭内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轴线,均齐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观念。
2、住宅布局形式的演变。住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追求其实用性的同时,始终不断地追求它的精神功能和艺术性,并形成了阶级社会的门弟观。
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2009/05/20 10:45 [生活空间 ]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一派,独树一帜。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还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就是一部部石刻木雕的史书,时时激发我们对祖先的崇敬,时时唤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古代传统住宅、城市公共建筑、建筑物用色、柱子装饰等几方面的演变来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进行粗浅的梳理。
春秋时期,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那个时期,刷饰柱子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到了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柱子一律刷红,不再用其它颜色。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三、建筑物用色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丰富多彩,与古希腊、古罗马等建筑相比,较为绚丽多姿。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色彩,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有过恰当的描述:“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占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缛者,亦可名淆杂俚俗之弊焉。”
战国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方,可见是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的方位。这个时期,建筑的梁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物的色彩更趋丰富。
汉代则在宫殿与官署建筑上大量使用红色,有“丹楹”、“朱阙”、“丹墀”之称。但汉以后,黄色在尊贵等级上超过了红色。这个时期,人们还利用青、红、白、红、黄等色彩进行多种组合和对比,并且对建筑物彩画图案作了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谓之绣。”
明清时期继续受宋元时期雕梁画栋的影响,建筑物色彩等级更为严格。琉璃瓦屋顶以黄色最高贵,绿色次之,其余蓝、紫、黑、白各色用途各异。线条美丽、色彩丰富的琉璃瓦屋顶,“青绿叠晕棱间装”的雕梁画栋,以及多姿多彩的屋脊、兽吻,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以白色台基、红墙黄瓦呼应蓝天绿树,原色对比十分强烈。而暖色的建筑与冷色的檐下彩画又构成色彩的冷暖对比,整体色彩格调显得富丽堂皇。而古代民居则以白墙、灰瓦,绿色和粟色的梁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显出自然质朴和秀丽淡雅的色彩格调。
一、中国传统住宅的演变 来自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就已经从树上下来,从天然洞中出来,浙江河姆渡文化出现榫卯结构的木构干阑式住宅,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现穴居式住宅。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建筑“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不同类型的住宅。
“构木为巢”的巢居是为适应长江流域潮湿多雨的气候而产生的。“穴而处”的“穴居”则是因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质特点应运而生。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地区特点和文化特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数千年不衰,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开山鼻祖”。这两种住宅的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形成窑洞建筑、干阑式建筑和林构架建筑三种基本的建筑类型,组成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古代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也是中国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等建筑类型的总根。
古代中国原始建筑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多为草木土等建筑植被的本色,原始质朴。后来,出现了用红土、白土、蚌壳来装饰和防护的建筑物,随着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的出现,人们开始依据喜好、图腾象征和风水,用红、白、黑、黄等颜色装饰建筑物。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
到了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和色彩上,建筑物上的色彩带上了浓厚的阶级内容。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
汉代贵族住宅不但有门、塾、堂、厢等,还有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和干阑式,悬山屋顶,出现了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窗户,并有各种窗棂。用围墙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出现,也有二、三层楼的坞壁式住宅。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贵族的住宅庭院多为对称布局,大门多为庑殿式,围墙内侧有廊围绕的庭院,在一个宅院中,有数组回廊包绕,有数个厅堂供不同之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琉璃瓦出现,并作为屋顶的建筑材料。黄色成为至高无上的颜色。
隋唐时,宫殿、庙宇、官邸等建筑屋顶为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红柱、白墙、梁架上有彩画,还出现了“剪边”屋顶。
宋元以后,宫殿为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黄色或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则“五彩遍装”布满彩画,还增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
殷商时期“四阿重屋”的宫殿的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用色彩斑斓的“锦绣被堂”即(帷幔、壁衣之类)织绣、绘品装饰,显示出统治者建筑的高贵奢华和富丽堂皇。
周代规定以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宫殿、柱墙、台基大多涂以红色。从此,这种以红色为高贵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四、对柱子的装饰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因其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被称为“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柱子很多象征意义。柱子因此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古代对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方便、快捷、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还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更是以奢华和新奇著称,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1、建筑材料的演变。古代人们受生活与生产水平限制,只能以泥土草木为材料建造住宅,住宅也只是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考古研究表明,西周时出现瓦件,战国以后瓦件才广泛用于建造屋顶。秦朝开始出现砖墙,然而江南一带广泛用砖砌墙已经是东晋以后的事。新疆交河、高昌故城遗址表明,唐以前的住宅建筑多为土坯,夯土建造。而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已经大量使用砖瓦。
隋唐五代时期,贵族的住宅布局更为自由活泼,出现不对称布局的庭院,大门由乌头门代替了庑殿式,有直棂窗回廊组成庭院。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农村草舍、城市瓦屋等住宅的多种形式。城市住宅多为四合布局,歇山、悬山屋顶,有的加前檐后厦,有的有转角十字,有的开设开窗。有的建筑细部栏杆,梁架,美观实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住宅庭院的绿化和美化,这表明人们在使住宅建筑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讲究其满足精神功能与艺术功能。
汉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彼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当时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柱子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在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且多用丹朱之色。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重要建筑物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春秋时期丰富和复杂,装饰部位也由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发展为通身雕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