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二单元《飞向月球》课文解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月球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月球》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掌握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科普文章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从古代的传说到现代的航天技术。
课文中包含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2.2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
与月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对月球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3 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月球的形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4.2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与月球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月球的小作文。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月球主题的科学实验,如制作月球模型。
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家长参与,共同完成与月球相关的家庭作业。
如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月球的变化,记录下来并进行讨论。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探索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
课文介绍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
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6 飞向月球)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精读训练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2)讨论交流,老师评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②谁飞向月球?(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③怎样飞向月球?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清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
(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向月球加速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平稳着陆)(板书:升天加速脱离接近着陆)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3)录音欣赏。
边听录音(第1~4自然段)边回忆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4)设疑。
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请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解说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解说一、单元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明月”,主体课文有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报道。
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写月亮,介绍月亮。
《古诗二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
散文《走月亮》易友们的语言、欢快幸福的笔调描写了走月亮(与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和所感。
《飞向月球》真实的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的事物。
“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激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师笔下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美好的情感,继而展开看月亮、说月亮、写中秋等练笔活动。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还要学习看文章题目猜测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多种形式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的神秘面纱,激发对月球的好奇心,协助同学树立探索科学奥妙,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激发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2.通过书籍、影视和网络搜集有关月球和登月的信息,增进对月球的了解,并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是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
4、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充分讨论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所说的话,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1.先让同学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2.如有条件,可放映一段登月的纪录片,让学生亲身体验那激动人心的历史一瞬间,观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月球》[资料]PPT课件
4.1919年,美 国戈达德预言火箭 能克服地球引力到 达月球,开创了航 天飞行的时代。
5.1958年,前 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 探测器绕过月球,第
一次拍摄到月背照片。
6.1969年, 美国 的阿姆斯特朗等乘
“阿波罗11号”宇宙飞 船于7月21日成功登 上月球表面。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升空前的准备
字词认知
姆(mǔ)
(保姆)
膏(gāo)
(石膏)
赴(fù) (赶赴)
着(zhuó)
(着陆)
嶙峋 (lín)
(xún)
(嶙峋)
字词认知 径素络缘悬
呈芒棕登耸析
飞向月球
宇航员们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
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 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他们在坐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
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 中心联络着……
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
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 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人类探索月球 的历程
1.公元前1400年, 中国出现过日食、 月食的记载。
2.1609年,意 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 镜观测月球,并绘制 第一幅月面图。
3.1883年,俄 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 出使用火箭发射宇宙 飞船的设想。
嫦娥奔月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对月球构造 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 早的登月向往。
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 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 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 秘的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月球》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飞向月球》评课稿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 教学背景《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探索太空为主题,通过描述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之旅,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2.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了解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之旅;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飞向月球》;•教材配套的课件;•黑板、粉笔;•课堂练习题。
2. 教学环境•教室整洁有序;•学生座位整齐划一。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1. 导入新课(10分钟)•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飞船发射、太空行走等情景,引入课文主题。
2. 听课文、跟读和朗读(15分钟)•师生一起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理解课文(15分钟)•分段理解课文,师生一起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尝试猜测生词的意思;•学生自主编造句子巩固新词的使用。
5. 句型学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型和句式结构;•学生模仿和运用这些句型进行口头练习。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重点词汇和句型;•学生记录归纳内容,整理笔记,为复习提供参考。
7. 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配套的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和表达方式。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
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BS上册飞向月球(说课稿)
《飞向月球》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飞向月球》的环境下,应该能较轻松地将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理清,了解了宇航员在失重后工作、吃饭和休息的情形,体会到他们工作艰难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目标能较好的得到达成。
本课时要学习“登上月球”和“登月收获”两部分,课文中相关的文字描述很少,较简单地写出了宇航员看到的情况和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帮小家伙在读到“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免……”时肯定会想到其它一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会产生诸如:除此之外还能看到些什么?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月球真的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吗?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总不能直接给学生一一作答吧,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呢?一、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创设这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我们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们从自身学习生活实践出发,找到了他们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有关月球的研究。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的支点,我何不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呢?于是我针对此处的教学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将课文提供的指导性研究主题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它能为学生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助于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展开。
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我将该教时的能力目标定为: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向月球》教学案
《飞向月球》教学案教材简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飞向月球》一课。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科普课文。
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
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阅读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晚上,你有没有抬头看看晴朗的夜空中都有什么?你知道月球上都有什么吗?在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乘坐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开始了奔月的旅行,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齐读: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2.小组读生词。
3.开火车检查生词。
4.再读课文。
对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三、学习课文1.课文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师概括板书:飞船生活、太空美景、月球之谜)2.学习2—3段。
(1)第几段写了在宇宙飞船上的生活?自读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飞船生活的句子,小组中交流。
(2)师生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
(3)课件演示飞船上的生活。
(4)指导美读。
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3.学习第4段(1)指名读第4段。
你觉得太空的景色怎么样?(2)课件演示月亮和地球图片。
(3)指导美读。
4.学习5—7段(1)师对课件口述登月过程。
(2)第7段学生自读课文。
强调容易读错的词语。
学生齐读。
四、总结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过一句话:“课件出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你明白他的意思吗?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也会飞向月球!五、布置作业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明月飞向月球备课 教案 北师大版
飞向月球【教材分析】《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
课文介绍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节一到四段,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第二节五到六段,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三节第七段,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的学习,都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并自觉做好摘录笔记;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
小学生爱幻想,这篇文章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又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学本文应充分用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首先,以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发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次,利用多媒体铺设情境,为学习重点段做好铺垫;最后,在本次教学设计中,体现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激发潜能。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大致过程以及课文说明的航天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查找资料和视频,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3《飞向月球》课件
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进 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 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在挤进 嘴里。
如果宇航员们要 吃花生米一类的硬 颗粒状食物时,可 以让它们漂浮到空 中(因为太空中没 有吸引力),然后 像鱼儿觅食一样在 空中捕捉。
因为失重的缘 故,座舱里没有上 下左右和正反之分, 所以,他们可以飘 在空中睡,也可以 头朝下、脚朝上悬 着睡。
字词认知 (mǔ) (fù) 姆 (赶赴) (保姆) 赴 (gāo) (石膏) 着 膏 (zhuó( )着陆) 嶙峋 (lí n) (xún) (嶙峋)
字词认知
径素络缘悬
呈芒棕登耸析
飞向月球
宇航员们感 到自己的身体轻 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 一抬脚,就会跳 起三四米高。
他们在坐舱 里飘来飘去,仔 细地检查一个个 仪器,还不时地 和地面指挥中心 联络着„„
4.1919年,美 国戈达德预言火箭 能克服地球引力到 达月球,开创了航 天飞行的时代。
5.1958年,前 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 探测器绕过月球,第 一次拍摄到月背照片。
6.1969年, 美国 的阿姆斯特朗等乘 “阿波罗11号”宇宙飞 船于7月21日成功登 上月球表面。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升空前的准备
飞向月球 登月成功
返回地球
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土星5号
时间:
1969年7 月 16日
之最:
人类最远的一次 旅行
“阿波罗”宇宙飞船的“鹰”号登月舱正 向月球表面缓缓降落。天空中悬挂的是地球。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 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 在月球上。
阿 姆 斯 特 朗 走 下 登 月 舱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嫦娥奔月
《探索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知识点讲解
探索教案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教材,制定出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教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教案的编写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为例,详细讲解教案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材背景《飞向月球》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普阅读文章,文中介绍了我国首次探月成功的“嫦娥一号”卫星,生动展示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这篇文章的选材与小学四年级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相适应,是一篇优秀的教材。
二、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关注细节,抓住重要信息。
2、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4、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兴趣,亲身体验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嫦娥一号卫星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卫星的重要作用、探测任务和发射过程等内容,同时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课文既有科普性质,也有历史故事性质,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和探究。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卫星发射过程和运行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和感性认识。
(2)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主题、重点和难点,梳理学习内容,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课外自学,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到航空科技馆、科技展览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设计课堂实践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先了解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作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明月5飞向月球教学课件北师大版2
随着太阳光线 角度的变化,月球 的表面呈现出各种 奇异的色彩,有时 是棕色的,有时是 黄色的。
人类探索月球 的历程
1.公元前1400年, 中国出现过日食、 月食的记载。
2.1609年,意 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 镜观测月球,并绘制 第一幅月面图。
3.1883年,俄 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 出使用火箭发射宇宙 飞船的设想。
这
是
人
类
伟
大
的
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 11点5Leabharlann 分20秒。一 步登
月
接 。
舱 与 飞
船
对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
安 装 太 阳 风 测 定 仪 。
“
候 在 那 边
落 在 预 定
阿 波 罗
11
的 海 军 救 起 。
的 海 域 , 被 等
号 ” 飞 船 溅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进
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 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在挤进 嘴里。
如果宇航员们要 吃花生米一类的硬 颗粒状食物时,可 以让它们漂浮到空 中(因为太空中没 有吸引力),然后 像鱼儿觅食一样在 空中捕捉。
因为失重的缘 故,座舱里没有上 下左右和正反之分, 所以,他们可以飘 在空中睡,也可以 头朝下、脚朝上悬 着睡。
小学复习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明月5飞向月球教学课件北师大版2
嫦娥奔月
这个美丽的传 说反映了古代人对 月球构造的一种非 常朦胧的认识,也 可以说是人类最早 的登月向往。
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 土的帛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经历,按照“升空—途中—在月亮上”的顺序记叙。
文体介于新闻报道、科学小品之间。
第1自然段写升空。
全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结构和内容都比较复杂:“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句交代时间,“一艘载着阿姆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的飞船”句主要交代人物(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飞行工具(一艘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上了天空”句交代升空的方式(用火箭推送),“开始了奔赴月球的旅行”句交代升空的目的(奔赴月球)。
航天员、飞船、助推火箭是奔月的几个基本条件。
全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交代得非常全面明确,时间精准到几点几分,体现了事件的真实性,渗透了科学精神。
第2~4自然段写飞往月球途中的情况,围绕航天员的活动写。
因为整个航行是在宇宙空间中,所以人的感觉、所见的景观都与在陆地上乘车、乘船行驶不同。
感觉最突出的便是失重现象。
第2自然段即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工作。
第3自然段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睡觉和吃饭。
“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先让食物“飘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这些在读者看来很新奇,因为陆地上的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但也可以想见,如此坚持75小时50分钟,航天员们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
但是他们“轮班工作、吃饭和休息”,“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司机、驾驶员,而是“训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