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二者需要协调发展和互为补充。

然而,体育显性课程一直以来受到体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而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此,本文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的原则,进而探讨了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策略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系统中的子系统,主要由学校体育课程由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构成。

只有将二者完全统一起来,才能高效地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

然而,受整个课程大环境的影响,体育学科课程的结构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被提出来。

尤其是体育隐性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隐性课程逐渐被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学校体育隐性课程,本文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系统、全面地理解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以力求更好地在实践中开发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 体育隐性课程的界定
隐性课程英文名词为“hidden curricu lum”。

其中,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1991)均采用这种词语,具有权威性。

Hidden一词在《威伯斯特最新国际英语词典》中有潜在、隐性和隐喻之意。

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当作是一对范畴、一对矛盾应用时,译为“隐性课程”则更为贴切。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从外延上看,隐性课程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从内涵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根据以上关于隐性课程的诠释,针对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本文把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界定如下:学校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体育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相对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在主次的基础上可经过部分直接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为了更好地区分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在此,有必要对体育显性课程进行一下界定,即学校体育显性课程是指由学校统一排入教学计划之中,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以构建学生体育意识为基本目标,并设定其接受对象为普通学生(即非专门体育从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课。

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补关系。

2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2.1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些研究认为,体育隐性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隐性性、多样性、依附性、易接受性、持久性、愉悦性和结果的难量化性。

第一,体育隐性课程的隐性性是极其隐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它是隐藏在学习活动的各种过程、状态之中的。

如在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内容。

第二,体育隐性课程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物质、精神文化的环境、教师人格和教育行为、体育学习气氛等,形式多样。

第三,依附性是指体育隐性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是具体的人、事、物及相应的活动,这些是体育隐性课程不可脱离的载体。

第四,易接受性指体育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

第五,持久性是指体育隐性课程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如对体育态度、价值观等,一旦形成则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

第六,愉悦性。

指学生在一种愉悦和激动等心理状态下被教育。

第七,体育隐性课程结果的难量化性,是指通过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实现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这些要素难以用量化的方式来确定。

除了上述特征意外,体育隐性课程还具有学习组织性、对学生影响不确定性、层次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等性。

2.2 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体育隐性课程是一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首先,体育隐性课程的理性因素发展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指隐性课程对学生理性知识的获得、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
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主要是通过赢接作用、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实现的。

其中,赢接作用是指隐性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理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使学获得理性认识,发展理性精神,会直接给学生丰富的理性知识,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而间接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和促进学生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

其次,体育隐性课程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功能。

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感性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兴趣激发功能、意志磨练功能、开发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发展想象力功能、开发人格发展和品德构造以及开发审美情趣等方面。

3 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教育科学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偏重量化研究,强调预测和控制,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的选择。

隐性课程研究借鉴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研究者重视教育活动中学生主动从学校环境中获得经验的意义,强调整体经验的学习;强调人的认识主体性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更加深入地认识隐性课程的价值。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隐性课程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论武器。

例如,辩证联系观点为研究隐性课程问题提供了整体思维的方法;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为体育隐性课程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理论保证和说明。

第三,现代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心理学包括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这些心理学
为体育隐性课程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现代心理学科学研究成果为隐性课程的开发开辟了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四,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有助于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学校的隐性课程,从而深化隐性课程研究的理论水平。

同时,现代社会学、管理学、美学、文化学和生态学等科学,也与体育隐性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研究体育隐性课程的学科基础。

总之,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与各门相关学科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4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教育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编制、加工和安排,并且根据反馈原理分析和处理受控系统实现对体育隐性课程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原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任何类型的体育课程内容都应该以健康作为前提。

否则,失去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坚持”三位一体”的原则。

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必须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而力量统一协调成为整体,使之形成教育合力,使身心发展受到这三种教育环境广泛素的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协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开发时,要协调好构成体育隐性课程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最佳效能。

体育隐性课程的因素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只有把各种因素协调起来,才能发挥最佳功能。

第四,坚持适应性原则。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
的身心发展特点,应注意开展游戏娱乐活动,开展一些技术性、对抗性气息较浓的活动,创造各具特色的社会心理环境。

第五,坚持控制转化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要对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控制转化处理,实现隐性课程经验的优化。

因此,在开发学校体育隐性课程时,必须有效地控制把不良的转化为积极的,使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开发学校体育隐性课程还应坚持因校制宜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不能脱离本校的实际情况,各个学校在开发同时,应根据自身条件,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建设好学校体育隐性课程。

5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
5.1 加强体育课程物质开发
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它是体育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领域时,应开发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器材,以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

首先,体育器材设施要有针对性。

在配置体育设施的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争取让处于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有适合的体育器械。

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促进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再次,合理布置体育场地,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效果。

除此之外,定期维护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加强运动场地的环境绿化,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5.2 加强体育课程精神领域的开发
精神文化领域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部分,必须进行精心地开发。

首先,营造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

试图通过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形成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用教师集体的力量去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才能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与此同时,加强舆论导向,定期举办体育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

5.3 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信息的传递。

因此,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指导作风的改善。

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师生充满爱和信任,共同建设和谐的体育课堂。

再次,创造积极课堂心理气氛。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强化师生之间的合作,提高课堂凝聚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除此之外,强化学生集体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5.4 优化校外体育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社会和家庭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外部环境。

在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同社区的联系,提高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同时,制定科
学的考核体系。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加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规范。

比如,体育教师要规范教学仪态,以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同时,体育教师要具有为体育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树立和更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而真正成为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存芳.隐性课程研究述评[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 张俭.陆美琳关于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效用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 姜海银,宋元平.新课程背景下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四川体育科学,2005,3.
[4] 李国岩.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