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3.20•【文号】教师〔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3.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1.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不同时期教师资格证书号码的编号方法和含义

不同时期教师资格证书号码的编号方法和含义

不同时期教师资格证书号码的编号方法和含义一、“过渡时期”及“试点时期”教师资格证书号码的编号方法和含义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文件,这两个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编号方法和含义,证书编号都为15位,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关于教师资格过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人司〔1996〕9号),证书编号格式和含义为:□□□□□□□□□□□□□□□年度省地县类型性别序号年度代码:是指认定教师资格年度编号,采用该年度的后两位。

如1996年,年度代码为“96”。

省、地、县代码:是指持证人户籍所在地代码,采用持证人身份证编号的前六位号码。

类型代码:是指教师资格种类编号:“1”代表幼儿园教师资格“2”代表小学教师资格“3”代表初级中学教师资格“4”代表高级中学教师资格“5”代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6”代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7”代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性别代码:是指持证人的性别代码:“0”代表男“1”代表女序号代码:是指认定机构对教师资格证书的顺序编号。

其编号方法是: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本年度内发放的所有教师资格证书按办理的时间顺序不间断递增统一编号,认定年度发生变化后,应重新开始编号。

(二)根据《关于调整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的通知》(教人司〔1996〕42号),证书编号格式和含义为:□□□□□□□□□□□□□□□年度省级认定单位类型性别序号原年度代码、类型代码、性别代码的位数、含义和编号方法不变。

序号代码从原来的5位增加为6位,其含义和编号方法不变。

原省、地、县代码调整为省级代码和认定单位代码,其含义和编号方法如下:省级代码:是指教师资格认定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采用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标准。

认定单位代码:是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具有教师资格认定权的单位(包括省、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具有教师资格认定权的高等学校)的编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不间断、递增编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厅〔2018〕1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厅〔2018〕1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厅〔2018〕1号部内各司局、各直属事业单位:为加强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推进各类教育数据的规范管理、互联互通和共享公开,确保数据安全,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我部制定了《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1月22日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推进各类教育数据的规范管理、互联互通和共享公开,确保数据安全,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教育数据,是指教育部机关及经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各类数字化的数据资源,包括法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

法定统计数据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国家统计局审批备案的统计调查制度采集的数据。

法定统计数据为标准时点或时段的静态数据或累计数据。

行政记录数据是指行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源。

行政记录数据主要为动态数据。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教育数据的采集、储存、共享、公开和安全管理等环节。

第四条教育数据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统筹管理,各负其责。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理念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理念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理念1.引领发展校长是信息化工程的带头人(1)要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

(2)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

(3)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管理方式转变,持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1)要深入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

(2)要增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

(3)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动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3.提升素养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1)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

(2)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3)注重信息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几个关键摘要: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应对信息化浪潮给学校带来的各种挑战的重要因素。

决策力和执行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两大支柱。

提升决策力的关键是吃透标准,把握建设重点; 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推动应用创新。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如何从容应对信息化浪潮给学校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引领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领导力?不同学者的界定会存有一定的分歧,但至少有这样的共识: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力不同于管理水平,它是具有某种水平的领导者通过各种行为影响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

与此相适合,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校长,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水平、组织水平、执行水平、评价水平及沟通水平等带着全校师生员工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

其中决策力和执行力是领导力的两大支柱,也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着力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3.06.13•【文号】教信息厅[2003]3号•【施行日期】2003.06.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发布日期:2004年2月18日实施日期:2004年2月18日)废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信息厅[200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我部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02]27号)。

为配合该标准的实施,现将《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二00三年六月十三日附件:教育管理软件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为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和规范化发展,确保《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贯彻实施,维护教育管理软件使用单位的利益,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通知》”(教发[2002]27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教发厅[2002]22号)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认证的范围及要求1.本办法所称教育管理软件,是指涉及《标准》内容的各种教育管理软件。

2.对教育管理软件的认证,主要对软件内容是否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检测,并检测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性能,对软件开发经销单位及其售后服务能力适当予以评价。

3.教育管理软件必须符合《标准》。

教育部强调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教育部强调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近日制定并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这是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首个官方规范。

《规范》共分为十部分,给出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组成,规定了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应用服务、网络安全和保障体系的通用要求,适用于高等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及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实施。

《规范》明确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规范》要求,在基础设施方面,应确定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性能和容量等指标,选择主流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安全;在信息资源方面,应对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规范、建设方案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将相关的标准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和技术平台中,推进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创新应用;在信息素养方面,应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在应用服务方面,应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应用服务,支持跨领域业务协同,加强事务分析型应用系统建设;在网络安全方面,应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在保障体系方面,应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学校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稳定专业的技术队伍。

《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提出并归口管理。

起草单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12.15•【文号】教师[2004]9号•【施行日期】2004.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0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有关要求,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我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我部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

附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二00四年十二月十五日附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一、建设内容、意义及要求1.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贯彻实施,建立《标准》的应用示范基地,积累《标准》应用的经验和成果,加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通知》(教发[2002]27号)精神,决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1-2个有条件的地区(原则上地市级1个,区县级1个)建立《标准》应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2. 示范区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为区域内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并建立一条快捷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3. 示范区的建成,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1)各级政府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教育信息,为政府的科学、准确决策(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教育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不仅能为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本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业务资源管理系统,提高部门内部的办公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学校可以方便地满足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需求,对外实现联网,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服务。

同时,通过建立学校内部的办公及综合业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学校主要工作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示范区建设条件1. 示范区建设必须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并具有相应的组织实施机构。

2. 突出发挥地方发展特色,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周围和同类地区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我部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02]27号)。

为配合该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现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相关工作。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一、意义、任务及要求1.信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和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制定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贯彻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运用标准化手段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

3.《标准》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制、生产、检测、使用和技术服务等项活动的技术依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贯彻执行。

4.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要把《标准》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组织管理1.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建立使用《标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2.教育部负责《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组织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通过制定政策、提出要求、开展工作、进行示范等措施以推动《标准》的有效贯彻;通过检查和建立教育管理类软件的准入制度等措施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打造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采取“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校推进、学用融合”的推进策略,到2022年底,完成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和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1.培训全校全体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3种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30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以下简称能力点,),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到2022年底,三年内每人培训不少于50学时,其中线上课程不少于20学时,实践应用不少于30学时。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精准帮扶。

开展线上协同研修、协同教学,探索“双师教学”模式陪伴式教师培训改革,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2.培训学校管理团队,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组建由校长领衔、相关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依据《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为主线,分级开展面向学校管理团队的专项培训,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3、培训指导团队,提升信息化指导力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遴选与管理机制,组建三级信息化培训指导团队。

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以学校为重点开展培训指导团队专项培训。

推动培训指导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成果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成果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成果第22卷第1l期2006年11月甘肃科技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V of.22No.11NOTJ.2006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成果郭朝明(兰州城市学院传播系,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源,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我国在实施的这几年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论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网络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64国家正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建设,此工程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旨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这一工程内容包括:加快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建设,促进建立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动示范性网络学院,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开发数字化实验和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开放实验系统;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l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于2O世纪6O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O世纪7O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也由此迅速加快.在西方国家,极少使用"信息化"的提法,他们通常用ITE(ITinEducation),指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在我同,9O年代以来,特别是9O年代末以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提法陆续出现,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随之出现.教育部于2000年1O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会议的主题是: "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部署了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战略措施: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动员,誓师大会.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了正式文件,并把其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教育信息化从此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大步迈进.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258甘肃科技第22卷"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李克东)"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2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多媒化也即是信息表现的多元化:使得各种信息展现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互动性强,便于合作.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一一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一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一一人,人一一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3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所以教育信息化应当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部门,各领域广泛应用,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这也就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核心是在先进的,符合时代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充分的应用,具体内容主要有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三个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信息社会人才培养这个现实目标.教育系统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带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方面的变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来培育信息文明.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只是手段,追求的培育高度的信息文明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利用广泛的资源与开放的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4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化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深入一些.即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我国已经在相关政策方面有了规定,相关措施方面采取了行动,如出台了开办信息教育专业,教师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在高校广泛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举办了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总的来说,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l1期郭朝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成果259 5教育信息化的作用(1)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环境.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育体制,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探索并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肚fl:,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条件和基础支撑环境.(2)为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加快了科研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系统的互通操作,营造深层次共享的基础条件平台,提高师生和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网上科研协作水平,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从而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保障. 6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1)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l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1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次年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O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000年5月,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发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2000年底,教育部科技司联合清华,北大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2001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标准的政策指导性内容等等.(2)网络建设显出成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我国第一个下~代互联网CERNET2开通运行,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学校园网工程建设成效湿着,在东中部地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采取国家投资("211"工程二期)和学校自筹,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完善和全面提升高校校园网,实现与CERNET的高速连接."校校通"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等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3)数字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教育部先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 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发了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根据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2003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遴选,展示活动,共遴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库, 多媒体课件,卫星电视教材,文本教材和光盘等200 多套.2004年,教育部提出的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计划得到顺利实施,向社会征集, 遴选,审核了34家出版单位选送的1l16个条目, 5272盘片的教学光盘,并成立了负责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规划与协调,需求信息收集与发布,资源征集, 引进,开发和整合等工作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已建成1.8万门网络课程. 并有部分试点高校实行了校内外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初具规模的数字资源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4)打造了西部和农村教育的新格局.在西部地区,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远程教育,缩小了东西部差距.2001年国家投资9亿元,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2所高校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链接.2000年--2003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投资1.6亿元,联合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在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部分中小学建设了l万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资源信息.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设立了"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在天地网结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成功解决了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了"天地合一"的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利用该平台,东部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三校合作,向西部的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下转第219页)第l1期郁德山:试论水电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219 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绝不可以单打一.4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方法合理地确定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值以后,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进行控制.设计阶段控制投资的方法有:执行设计标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推行限额设计及标准化设计. 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同时对没计阶段控制投资确实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水电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首先须对工程项目各部分建筑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在满足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体现经济优势,以期取得最满意的设计方案.某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把控制工程投资理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先后进行了l0余项的设计优化. 节约工程投资几百万元.其次,在设计各个阶段进行限额设计,以上一个阶段的各项工程量投资控制下一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力争达到随着设计阶段的加深,设计工作越细和各建筑物设计更加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当设计概算超出批准的投资估算时,某些设计负责人往往只片面要求造价工程师单纯地从投资上寻找原因,以盲目地降低单价和费用指标为代价来降低工程投资,而不是在设计的细微之处寻找降低工程量及施工措施费的途径.这样就违背了限额没计的初衷,缺乏合理性及科学性,限额设计也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投资控制的作用.再次,应加强设计监理工作,因为设计监理对项目投资的控制是事前控制,比过程控制中的施工监理对投资控制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有的比较大的水电项目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定的效果, 但并未完全落到实处.执行起来很难请到满意的设计监理工程师.可喜的是投资方已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当前要强调的是:加强对设计阶段方案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管理和审查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实际中经常发现有的方案估算不够完整,有的限额设计的日标值缺乏合理性,有的概算不够正确,有的施工图预算或者标底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总之,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看似简单,其实也并不简单,整个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它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关键,创造适宜的条件,合理确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搞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参考文献:[1]《建设工程投资控制》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2003年1月第一版-●…-●…?●…●…-●…●.."●…一●…●…?●"??●…-●…?●?…●…?●…'●…?●…一●…-●…-●??"●…一●…?●-…●…?●…●….●…?●…?●?一一-●.."●…-●…?●…?●…?●…?●…?●-●…-●…?●-…●?"●…-●…●-…●….●…?●"'●…一●"(上接第259页)了"东西互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网络联合办学的新模式,缩小了东西部之问的教育差距.到2004.年,西部23所高校自愿加入了共享平台,联合签署了"合作创建优秀教育资源西部共享体系框架协议",进一步充分整合优秀或特色课程资源,构建基于天地网的优秀教育资源西部共享网站及支持服务体系.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在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38.4万所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不断提高.(5)培养出信息化人才.据2002年统计,全国7O9/6高校设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高校信息化类专业的在校生达127.8万人,相关专业点数达2021个.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14.00所,近50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为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自起步到现在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硬件投入过大与应用不足之间,地区及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师培训模式与内容滞后等的矛盾,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参考文献:[1]桑新民等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3[2]张情苇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1. 中国电化教育2005.1l[3]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

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摹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

其科学部份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份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份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份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

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 “中国创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材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西北民族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

西北民族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

附件西北民族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我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激励在校本科生勤奋学习、积极创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推免生工作的质量,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教学[2006]14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推免生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

在对考生平时学习和科研能力综合测评基础上,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等的考查。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三条学校成立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教务处、研究生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就业工作处、宣传部、纪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学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实施具体工作。

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书记、业务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及两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代表等组成学院推免生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本学院的推免生工作。

第三章推荐第四条推免生名额分配原则(一)学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下达的推免生名额,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向各学院分配推荐名额,原则上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和我校硕士点建设情况分配。

(二)各学院原则上以应届毕业生人数将推免生名额分配到各专业,具体由学院推免生工作小组审定。

第五条推荐对象和基本条件推免生的对象为我校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二)品行表现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三)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

(四)各学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

(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无补考或重修科目,前三(四)学年学业成绩列所在专业本年级前10%。

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

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

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管理服务的重要措施。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定义与意义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是指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政策、教育教学的要求,从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的硬件、软件、网络等基本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要求和标准的统一规定和表达,是一种科学的规范,它包括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规格、安装及使用标准、网络设施的标准、电子教育资源的标准以及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标准。

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规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其次,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能够提高教育信息安全性,保护学生的信息隐私。

最后,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可以为各教育机构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依据,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经过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确立标准的法律地位,提供标准制定的政策支持。

其次,教育机构和科研、技术机构应该开展信息化标准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

这些机构应该紧密合作,共同确定标准制定的技术方案和标准内容。

最后,学校应该按照制定好的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子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化服务等方面。

硬件标准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的硬件规范、配置要求、选购单位和服务商的监督等方面。

软件标准包括教育教学软件中教育资源统一命名及管理制度、软件的安装、维护和更新的标准、软件的教育功能评估等方面。

网络标准包括网络架构图、物理拓扑图、网络安装和调试标准、网络带宽的分配等方面。

电子教育资源标准包括电子教育资源的统一编号和管理制度、电子教育资源的格式、质量、安全和维护标准等方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10.27•【文号】教技厅函[2014]74号•【施行日期】2014.10.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教技厅函[2014]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信息安全工作,指导和规范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现将《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潘润恺电话:66096457 邮箱:***********.cn附:《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10月27日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1 总则本指南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政策和标准,结合教育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具体实际,对教育行业信息系统进行分类,提出安全等级保护的定级思路,给出建议等级,明确工作流程。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的非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信息系统的定级工作应在信息系统设计阶段完成,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实施。

2 定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147号令)《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公信安〔2007〕861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3 信息系统的类型划分信息系统的类型划分是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的前提和基础。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

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邯郸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21.03.23•【字号】•【施行日期】2021.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加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通知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各学校:为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相关要求,根据市教育局重点工作安排,现就加快我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实现信息化教学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根据我市教育工作实际,2021年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要达到85%,2022年达到10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落实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一盘棋”思想,参照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学校具备百兆及以上宽带网络接入、上课教室配备网络多媒体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学主要环节实现数字化覆盖为基本要求,结合《邯郸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价标准》(附件1),做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中职学校参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参考以上标准做好建设工作。

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进行充分融合,打造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体化数字环境,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二、建设内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围绕环境建设、信息化应用和系统数据填报3个方面进行。

1.环境建设。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

校园网络达到全覆盖,网络设备全接入,班班通网络,并建设满足学校需要的校园无线网络。

学校互联网出口(含教学点)带宽不低于100兆。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

学校配备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校园安全等方面的软件,并且为全体教师、学生实名注册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网络空间能与国家、省、市、县(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

4.8中小学智慧校园如何建设?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

4.8中小学智慧校园如何建设?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智慧校园围绕智慧环境、数字资源、信息素养、融合创新、支撑保障、特色发展六个方面开展建设。

XX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教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XX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决定在全省中小学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特制定《XX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

一、建设目标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服务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服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

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设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

智慧校园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软件系统集成方案

软件系统集成方案

软件系统集成⽅案(⼀)、项⽬建设⽅案1、项⽬建设背景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职业院校教学⼯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案(试⾏)》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召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业务培训的通知》职教诊改〔2016〕1号、《教育部关于进⼀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等政策⽂件的要求,基于五横五纵构建的内部质量控制平台是学校内部质量管控体系中建设中⾮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建⽴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的信息化⽀撑平台。

“诊改”机制与“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样,都是以三年为⼀轮复核周期,所不同的是,“评估”关注的是各种指标是否达标,⽽“诊改”关注的是学校构建的“内部诊改体系”运转的有效性。

⽤林宇(教育部职成司职教处处长)的话说,就是“诊改复核时根本不在乎你各项指标是好是坏,只在乎你内部诊改体系的运转是否有效,教学质量评估是发现的问题越少越好,诊改是发现的问题越多越好。

”发现的问题越多、越深⼊、越⼴泛,越能证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能持续性、常态化的运转,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改进⽬标,从⽽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实现⽹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平和⼈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综上,诊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有利于提升全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有利于促进全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有利于提⾼教学质量和管理能⼒,有利于契合所在区域经济结构的⼈才需求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能⼒和⼈才培养质量。

本项⽬以“五横五纵⼀平台”为基本架构,构建⽹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学校⼗三五规划为引领制定⽬标链,打造标准链,完善制度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不同层⾯建⽴起完整且相对独⽴的⾃我质量保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我部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19]27号)。

为配合该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现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相关工作。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一、意义、任务及要求 1. 信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和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制定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贯彻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1/ 9运用标准化手段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

3. 《标准》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制、生产、检测、使用和技术服务等项活动的技术依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贯彻执行。

4.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从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要把《标准》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组织管理 1.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建立使用《标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

2. 教育部负责《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组织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通过制定政策、提出要求、开展工作、进行示范等措施以推动《标准》的有效贯彻;通过检查和建立教育管理类软件的准入制度等措施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 教育部负责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委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标准》的实施工作进行技术、业务指导。

4.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最新资料推荐------------------------------------------------------ 作的贯彻实施,具体工作由负责计划统计工作的部门和信息中心共同负责;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属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负责计划统计工作的部门和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门共同负责。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所属学校和单位使用《标准》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5. 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工作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了解并掌握《标准》,加强《标准》的落实和实施。

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标准》进行宣传、介绍。

三、《标准》的贯彻实施 1. 自《标准》发布之日起,未进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教育单位都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已开展该项工作的单位,若有与《标准》相抵触的,必须于 2003 年 6 月底以前予以纠正,并对系统进行改造。

2. 推动《标准》贯彻实施的办法:(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现有管理信息工作进行检查,对正在使用的、未采用《标准》的管理软件,于 2003 年 6 月底前根据《标准》进行改造;对新开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实行软件审核准入制度,逐步完成教育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的标准化,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2)建立符合《标准》的覆盖全国的教育管理信息网3/ 9络,逐步实现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间教育管理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系统,拓宽教育管理信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服务面。

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数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及教育统计及管理信息的网上收集与发布,并开展有关教育信息的采集与抽样工作。

(3)对上报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按照《标准》进行审查。

(4)大力推动《标准》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涉及本《标准》的内容,要全面采用《标准》,并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标准》的采用情况实施监督和检查。

(5)加强对《标准》的宣传和人员培训,建立《标准》的宣传、人员培训及相关岗位资格认证体系。

(6)开展《标准》的应用示范工作。

2003 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 1-2 个地区(原则上地市级 1 个,区县级 1 个)的《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

同时,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标准》应用示范校的建设。

(7)建立教育管理软件准入制度。

成立相应的评测认证机构,对进入教育系统的管理软件严格把---------------------------------------------------------------最新资料推荐------------------------------------------------------ 关,只有经检测符合《标准》的软件产品方可在教育系统推广使用。

(8)建立《标准》的扩充和完善机制。

四、《标准》实施的监督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1. 监督抽查教育部将不定期地组织对教育系统贯彻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抽查,对落实情况好的地区和学校进行表彰,对不符合《标准》的现象予以纠正。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经常对所属学校贯彻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标准》的顺利实施。

2. 产品抽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对企业开发和学校使用的软件产品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要加大标准化软件产品的开发力度,尽快用符合《标准》的软件产品替代非标准化的软件产品。

逐步强制使用符合《标准》的软件产品。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一、建设内容、意义及要求 1.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贯彻实施,建立《标准》的应用示范基地,积累《标准》应用的经验和成果,加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通知》(教发[2019]27 号)精神,决5/ 9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 1-2 个有条件的地区(原则上地市级 1 个,区县级 1 个)建立《标准》应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2. 示范区是指: 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为区域内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并建立一条快捷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3. 示范区的建成,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1)各级政府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教育信息,为政府的科学、准确决策(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教育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不仅能为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本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业务资源管理系统,提高部门内部的办公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学校可以方便地满足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需求,对外实现联网,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服务。

同时,通过建立学校内部的办公及综合业务资源管理系统,实---------------------------------------------------------------最新资料推荐------------------------------------------------------ 现学校主要工作的计算机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示范区建设条件 1. 示范区建设必须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并具有相应的组织实施机构。

2. 突出发挥地方发展特色,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周围和同类地区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3. 示范区与同类地区相比,必须具有较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条件,必须保证相当数量独立建制的学校与示范区教育行政部门实现网络连接。

4. 制定科学可行的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和方案,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示范作用突出,可操作性强。

三、申报与审批 1. 示范区的申报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推荐,并提交申报材料。

鉴于示范区的建设涉及到校园网、城域网、《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等技术问题,为此,委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示范区申报材料的评审工作。

各地将示范区申报材料送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申报材料包括: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报告;所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所在地区教育区域网建设方案;所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示范区申请表。

2. 教育部在对申报材料审核后,对符合要求的,授予申请7/ 9单位《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组织实施资格,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施,由组织实施单位申请考核、验收,教育部直接或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经考核、验收合格,授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称号,正式挂牌。

3. 考核标准(1)应作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列入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工作,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并组织实施。

(2)具有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实施机构。

(3)使用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示范软件系统,实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并实现教育管理信息从学校基层的数据录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含网上上报等多种方式)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

(4)示范区内 90%以上独立建制的学校安装使用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示范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