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庭院艺术风格的审美体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庭院艺术风格的审美体现

作者简介:赵欢让(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安平县,现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日本的庭院景观艺术作为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民族审美实践的凝结。民族的审美心理外化于艺术,便体现为民族特征。日本庭院景观风格具有东方所特有的禅意特征,尤其受中国影响最大。日本庭院在模仿中国山水庭院景观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独具风格的造园风格,摆脱了诗情画意而走向了枯寂境界。为人们所熟知的“枯山水”庭院、禅宗庭院等,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一种自然的纯真,向往超凡脱俗的静寂世界。

日本庭院凭借对水、山、石的独特布局,展现了由繁到简,由仿真到拟意的风格式样。宁静的整体风格,奇妙的色彩,玄妙的儒家道法在质朴的庭院中荡漾生辉,与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

本文试图从日本庭院景观的风格演变入手,来分析日本庭院艺术风格中的审美体现。

关键词:庭院景观风格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第一节日本庭院景观的发展

公元6世纪中叶,随着中国道教神仙思想和佛教净土弥山思想传入日本,使得“中国式池苑”开始在日本出现。

飞鸟、奈良时代在日本可谓是中国式园林的舶来期。飞鸟时代,日本受到须弥山①的强烈影响,佛典中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每一大千世界由无数小世界所构成,每个世界之中心是一座须弥山。弥山作为佛教净土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作为佛教世界的象征,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庭院的主要置景之一。在奈良时代,日本庭院的构景开始仿造海景,在水池中放入水鸟和岩石,并置以小桥,使观者如同亲历大海美景。平安时代日本开始进入了日本式池泉园林的“和化期”,京都的庭院尽收自然风光,涌泉、池沼、森林和谐生辉,宛若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镰仓、室町时代日本园林则留有深刻的佛教印记,桃山时代是日本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此后的江户时代则经历了佛法、茶道、儒意的综合时期。

以种类而言,日本园林景观可以分为枯山水、池泉园林、筑山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坐观式、舟游式、观赏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形式。日本园林景观虽受中国园林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的影响,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已经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式的山水风格园林景观。

第二节禅宗文化和茶道对日本庭院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应能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民族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其以实践的形式外化

于艺术作品,就体现为民族特点。具有独特的东方禅意风格的日本庭院艺术,其美体现在含蓄、恬静、淡泊、自省,追求情感上的感受,以及精神上的领悟,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相处。

“枯山水”是日本庭院景观艺术风格的代表,其中以砂石象征湖海,以石块象征山峦,植物覆盖极少,仅仅点缀少量的苔草或灌木,因此被称为“枯山水”。日本枯山水庭院大致分为两支,一支为发展于镰仓时代,形成于室町时代的禅宗枯山水庭院;另一支为受中国宋元山水画影响,形成的写意性很强的池泉式庭院。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语言、行为和文字所表达的主观唯心思想,由此庭院的创作从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们以一种关照和自省的方式达到对宗教世界的感悟,并将枯山水庭院推向一种抽象、纯净的极致。

茶道作为一种超越饮茶本身,而讲究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为目的的形式,并以“和、净、清、寂”为根本精神。随着茶道文化的兴盛,日本园林景观中随之出现了为茶道服务的“茶庭”。在通往茶庭的小径上往往在碧草青苔上铺设踏脚石,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茶庭以质朴自然为特色,石制的“手水钵”,伫立在道旁的石灯笼石雕品等营造出一种幽寂的禅宗意境。而在茶室悬挂“松”、“梅”、“龟”等字画,在陶制茶具中散发出的幽幽茶香中,品味另一种特有的清净韵味。这种日本式的谦恭和“小我”意识,在隐秘的日本茶庭中得到充分体现,也突出对自然和神的敬

畏。

第三节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是作用与反所用的关系,审美意识本质上决定了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反之艺术风格又对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变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日本属于岛国,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本身各种资源匮乏。特殊的自然环境让日本人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外物,还是自身都抱有一种悲悯之心,哀物之感。日本稻作文化要求日本人对于季节变化有特殊的敏感性,这使得日本的整个民族性格都存在一种情绪的易感性。中国古代魏晋玄学的传入,特别是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物哀美的审美意识。

在物哀美的审美意识中,重纤小简约不重恢弘,重主情不重理性,以纤丽细小为美的目标。因此总管日本庭院,其艺术风格几乎都集中表现对禅宗枯、寂、陀境界的感悟,没有繁复的人工雕琢与恢弘的工事。其中以金阁寺为代表,庭院中使用石头、树雕等材料,创造了象征空间造园的手法。以假山表示瀑布,白沙表示大海,给人以枯寂的美感。以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以及摆放的比例关系营造出一种抽象的意境,让观者去感受禅意的至真至净。日本庭院的佛教化倾向,试图通过庭院中人工自然的枯意和寂意表现,达到一种对自然美的崇拜和对佛教美学的至高追求。 --!> 第四节日本人的景观美学

日本庭院景观的美学理论,基于其民族物哀美的审美意识,着

眼于对佛教至真境界的终极追求,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各门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艺术精神不断建构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为了协调人们审美心理的冲突,达到社会与人们心理的平衡,艺术形式作为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的投影,总能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而日本庭院景观的设计,大多都有禅僧参与,而禅意的深远也就弥漫在静寂的枯山水庭院中了。日本人不但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且能够很好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在日本狭小的庭院空间内抽象的塑造自然,表现自然,超越单纯的居住与观赏理念,走向人生境界的一种通达与感悟。即便是在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的现代社会,日本庭院景观以其特有的细腻精致手法,仍受到人们的青睐。改善居住环境,融入优美的自然,实现自我的通省,日本庭院景观的构造完全能够达到人们对于美感的真正要求。 --!> 总结

日本庭院艺术文化在历史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融通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并不断的演变发展成为定形,以一种独具美感的庭院艺术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纵观日本庭院,“从此岸到彼岸”的禅宗思想,以及“须弥山”的至高至净的精神境界时刻贯穿其中。日本庭院中的置景造型对于平衡、运动、组群等的把握,一直追求一种协调,即便从美学角度分析,其形式美也都堪称绝世佳作。

再现的大自然之美,以象征形式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都能体现出日本民族特有的细腻朴素的自然感性审美状态。禅宗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