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合集下载

液氯应急处理方法

液氯应急处理方法

江苏海佳化工有限公司液氯应急处理方法一、理化性质:液氯俗称氯气,分子式:cl2,相对分子量:70.91英文名:chlorine;liquid;chlorine;CAS号:7782-50-5;有毒气体,化学内别:卤素与卤间化合物,外观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用于漂泊、制造氧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相对密度(蒸汽):2.49,不聚合,稳定,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易溶于水、碱液。

二、危险特性:侵害途径:吸入,危害健康:对眼、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有眼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或间质性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膈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容易引发暴露灼伤或急性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氯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

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作用。

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中国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配带氧气呼吸器。

呼吸系统防护中以作防护,穿戴面罩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进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四、泄露应急处理:迅速隔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露时隔离150m,大泄露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

液氯理化性质

液氯理化性质
溶解性:易溶于水、碱液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理化特性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7.71Mpa
饱和蒸汽压:506。62kpa(10。3℃)
燃烧热:无意义
熔点:-101℃
沸点:—34.5℃
闪点:无意义
相对密度:1.47水=1
相对密度:2。48空气=1
引然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身体防护: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其它防护: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沐浴更衣,注意个人卫生。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安全卫生标准:最高浓度1mg/m³
储运与泄漏处理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易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液氯理化性质
基本信息
中文名:液氯
英文名:chlorine
CAS号:7782-50-2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1
RTECS号:
UN编号:1017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IMDG规则页码:
外观与性状:黄绿色液体,常温为气态,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
危险性类别:强氧化性和剧毒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有毒气体
包装类别:Ⅱ
爆炸上限:无意义
危险特性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封魔等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腐蚀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液氯的理化性质
- 分子式:Cl2
- 分子量:70.906
- 外观:无色气体,液态下呈淡黄色
- 熔点:-100.98°C
- 沸点:-34.6°C
- 密度:1.429 g/cm³
- 溶解性:易溶于水,水中浓度较高时呈黄绿色。

液氯的危险特性
- 液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气,并有刺激性效应。

- 吸入液氯可能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 长期或大量暴露于液氯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损伤甚至窒息。

液氯的危险性
- 液氯具有氧化性,可与可燃物质剧烈反应并产生火灾或爆炸。

- 液氯会导致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的灼伤。

- 高浓度的液氯蒸汽可引起窒息和死亡。

安全措施
- 使用液氯时,应采取充分的通风措施,避免吸入浓度过高的气体。

- 在接触液氯后,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如果涉及眼睛或呼吸道,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 避免液氯与可燃物质直接接触,存储时应与易燃物分开,保持安全距离。

以上是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的简要说明,请在处理、使用和储存液氯时始终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和法律法规。

氯气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

氯气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
易液化:熔沸点较低,在101kPa下,熔点-107.1℃,沸点-34.6℃,降温加压可将氯气液化为液氯,液氯即Cl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况时是3.17g/L 。
溶解性:可溶于水,且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饱和食盐水。1体积水在常温下可溶解2体积氯气,形成氯水,密度为3.170g/L,比空气密度大。
危害特性及应急措施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氯气理化特性及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性
标识
中文名:氯气
分子式:Cl2
危编号:23002
理化
特性
外观与形状
黄绿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
侵入途径
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 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泄露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饱和蒸气压(kPa)
640/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溶解性
溶于水、碱液.
毒性及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
MAC(mg/m3)
1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LC50:850 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氯化氢
闪点(℃)
/
爆炸上限(v%)
/
引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标识
中文名:氯;液氯;氯气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英文名:chlorine
UN编号:1017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有强刺激性气味气体;液态氯为金黄色。
熔点(℃)
-102
相对密度(水=1)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

液氯理化性质一览表
液氯冲入眼内:用大量清水,直至将眼内氯气冲尽,再到医院处理,冲洗时间25分钟以上。
液氯冻伤处理:冻伤部位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分钟),在24小时内,患部可涂药膏,并用清洁纱布包扎。
吸氯的急救
1)吸氯急救.当事故现场有吸氯者,抢救人员应佩带防毒面具迅速将其转移到无氯气污染区,静卧,将吸氯者的衣领,纽扣及裤带松开,使其呼吸畅通。如衣服上吸附了氯气,为防止第二次污染,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更衣时防止着凉。
2)轻度吸氯者,可将其送医院治疗,必要时可输氧。
3)对呼吸停止者,应实施人工呼吸,并送医院,途中仍应实施人工呼吸。
溶解性:
易溶于水、碱液
临界温度(℃):
144
临界压力(MPa):
7.71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火灾危险类别:
乙类
闪点(℃):
--
自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爆炸上限(V%):
--
危险特性: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与可燃物质、还原剂及某些物质接触剧烈反应。与汽油和石油产品、氨、醚、松节油、醇类、乙炔、二硫化碳、氢气、无水氨、微细颗粒的金属、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磷接触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1mg/m3;苏联MAC: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属高毒类。LC50:293ppm 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肺部无特殊所见;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表现,病人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可发生昏迷和休克。有时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还可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发生呼吸骤停死亡。慢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2危险化学品液氯的理化、危险特性表MSDS

2危险化学品液氯的理化、危险特性表MSDS
爆炸极限
无意义
灭火剂
雾状水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及防毒面具。喷水冷却容器,并用水喷淋保护关闭阀门的人员。人员中毒立即送医院治疗。
危险特性
气体剧毒,液氯能引起严重灼伤。在空气中最大含量为2mg/m3。本身不燃,但会象空气一样助燃。一般可燃物均会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气体或蒸气与氯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物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气、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产物。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稳定

聚合危险性
可能存在
避免条件
不存在

禁忌物
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皮肤

口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
LC50
无资料
健康危害
极度刺激眼睛、皮肤及肺部,皮肤或眼睛接触能引起严重灼伤或失明。吸入气体能引起死亡。
长期接触造成呼吸功能损坏、门牙腐蚀、皮肤痤疮样病灶形成、焦虑,接触液体导致冻伤。可引起迟发性肺水肿,严重病例有死亡危险。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避免流入水体(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若已经污染水体及时通知下游有关政府部门及用户。
急救
移患者至空气清新处,就医。如果患者停止呼吸,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它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如果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

重大危险源-液氯

重大危险源-液氯

前言XXXXXX主营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领域化工产品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

该公司氯化岗位使用的原料液氯的使用量已超过其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XXXXXX委托XXXXXX,对XXXXXX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估。

为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预防群死群伤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公司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重大危险源申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

安全评估人员通过对该公司重大危险源的实际运行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查找该公司在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事故类型和事故严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该公司在运行期内的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在认真研究分析该公司所提供和现场收集到的与评估对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制定了本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

本评估报告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提供指导意见.1安全评估主要依据1。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3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颁发[1999]154号);●《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原国家经贸委[2000]189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工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原劳动部发[1996]423号);●《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劳安字[1991]8号);●《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工业部[1991]化劳字第247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办字[2003]159号;●《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印发<XXX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5]30号);●关于印发《XXX氯气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6]139号)1.2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置规范》(GB50140-2005);⏹《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89⏹《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46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安全标志》(GB2894-2001);⏹《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1995);⏹《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1990);⏹《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JT3145—1991);⏹《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1。

全面总结液氯的安全设计要求

全面总结液氯的安全设计要求

全面总结液氯的安全设计要求《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一、液氯理化性质液氯,剧毒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常温下、709k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

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

分子量为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3.21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7.71MPa,临界温度144℃,饱和蒸气压673kPa(20℃),logpow(辛醇/水分配系数)0.85。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助燃。

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

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和盐酸。

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可利用此反应对氯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潮湿环境下,严重腐蚀铁、钢、铜和锌。

二、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液氯气化器、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

氯气输入、输出管线应设置紧急切断设施。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

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液氯理化性质

液氯理化性质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溶液。也可将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侵入途径:吸入,接触
食入:无资料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溶解性:易溶于水、碱液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理化特性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7.71Mpa
饱和蒸汽压:506.62kpa(10.3℃)
燃烧热:无意义
熔点:-101℃
沸点:-34.5℃
闪点:无意义
相对密度:1.47水=1
相对密度:2.48空气=1
引然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燃烧性:不可然,可助燃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建筑火险分级:无意义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起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通风,提供安全沐浴和洗眼设备。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
中文名:氯;液氯;氯气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英文名:chlorine
UN编号:1017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有强刺激性气味气体;液态氯为金黄色。
熔点(℃)
-102
相对密度(水=1)
3.214
相对密度(空气=1)
2.49
沸点(℃)
-34.6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氯化氢
闪点(℃)
/
爆炸上限(v%)
/
引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饱和蒸气压(kPa)
640/20℃
溶解性
溶于水、碱液。
毒性及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
MAC(mg/m3)
1
侵入途径
吸入。毒性LC50:8 Nhomakorabea0 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液氯理化特性、 中毒与急救措施

液氯理化特性、 中毒与急救措施

二次盐

电解槽
阳极室 阴极室
氯气 氢气
淡盐水
淡盐水
脱氯装 置3ຫໍສະໝຸດ %NaOH32 % 离 子膜碱
32 % 碱



电解饱和食盐水工艺流程
纯水装


刚从电解出来的氯气含水份较大,必 须经洗绦,除水,干燥,加压,分离后, 氯气纯度达95%以上,送入液化槽冷却, 液化后的液氯进入计量槽,达到一定贮量 ,用液氯屏蔽泵送至充装岗位灌入钢瓶。
1.氯气刺激反应; 2.轻度中毒;
3.中度中毒;
4.重度中毒。
1) 氯气轻度刺激反应中毒者,可立即服用解 氯糖浆缓解氯气造成的反应,必要时,也可去 医务所检查和吸氧治疗。
2) 氯气严重中毒者,立即将中毒者移至空气 新鲜处静卧,搬运中防止外伤,并注意保暖, 必要时,可给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和送医 院治疗。
2、实验室通常用氧化HCl或浓盐酸的方法来制 取氯气,常见的氧化剂有:MnO2、K2Cr2O7、 KMnO4、KClO3、Ca(ClO)2,发生的反应分别 是:
4HCl(浓)+MnO2 =MnCl2+Cl2↑+ 2H2O
1.3 理化性质
1.3.1 物理性质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 沸点(℃):-34.5 相对密度(空气=1):2.48 相对密度(水=1):1.47(液氯) 溶解性: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 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进入深呼吸道的氯气,可破坏组织,引起剧 烈疼痛,会出现阵发性哮喘,肺气肿,血粘度 增加,呼吸变慢,心力衰竭而死亡。
氯气对人体的危害性
浓度 (毫克/米3)
1.0
3~6
浓度 ppm
0.35
1.05~2.1

液氯理化性质

液氯理化性质
燃烧性:不可然,可助燃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建筑火险分级:无意义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起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人体危害与防护
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毒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溶解性:易溶于水、碱液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
理化特性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7.71Mpa
饱和蒸汽压:506.62kpa(10.3℃)
燃烧热:无意义
熔点:-101℃
沸点:-34.5℃
闪点:无意义
相对密度:1.47水=1
相对密度:2.48空气=1
引然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侵入途径:吸入,接触
食入:无资料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

液氯理化性质

液氯理化性质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溶液。也可将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爆炸上限:无意义
危险特性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封魔等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腐蚀性。
毒性:LD50无资料LC50:850mg/m³,一小时(大鼠吸入)
人体危害与防护
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毒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身体防护: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其它防护: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沐浴更衣,注意个人卫生。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安全卫生标准:最高浓度1mg/m³
储运与泄漏处理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易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液氯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

危险化学品液氯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
爆炸极限:无意义
避免接触条件:---
引燃温度:无意义
禁忌物: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
最大爆炸压力:无意义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毒性
急性毒性:LC50850mg/m3,1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1-97mg/m3,1-2小时/天,3-4周,引起严重但非致死性肺气肿与气管病变。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和对植物的损害,对鱼类和动物也应给予特别注意。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呼吸困难外、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攻牙齿酸蚀症。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中国MAC(mg/m3):1

氯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

氯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

氯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一、标识中文名氯;氯气(液氯)英文名chlorine分子式cl2相对分子质量70.91CAS 号7782-50-5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卤素二、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用途用于漂白、自来水净化,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四、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助燃闪点(℃)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爆炸上限(%)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

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六、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

重大危险源-液氯

重大危险源-液氯

前言XXXXXX主营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领域化工产品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

该公司氯化岗位使用的原料液氯的使用量已超过其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XXXXXX委托XXXXXX,对XXXXXX 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估。

为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预防群死群伤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公司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重大危险源申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

安全评估人员通过对该公司重大危险源的实际运行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查找该公司在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事故类型和事故严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该公司在运行期内的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在认真研究分析该公司所提供和现场收集到的与评估对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制定了本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

本评估报告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提供指导意见。

1安全评估主要依据1.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3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颁发[1999]154号);●《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原国家经贸委[2000]189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工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原劳动部发[1996]423号);●《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劳安字[1991]8号);●《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工业部[1991]化劳字第247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办字[2003]159号;●《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印发<XXX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5]30号);●关于印发《XXX氯气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XX监发[2006]139号)1.2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置规范》(GB50140-2005);⏹《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89⏹《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46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安全标志》(GB2894-2001);⏹《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1995);⏹《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1990);⏹《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JT3145-1991);⏹《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泡沫、干粉灭火。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储运条件
与泄漏处理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金属粉未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钢瓶或附件损坏。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表-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
中文名:氯;液氯;氯气
危险货物编号:23002
英文名:chlorine
UN编号:1017
分子式:Cl2
分子量:70.91
CAS号:7782-50-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绿色有强刺激性气味气体;液态氯为金黄色。
熔点(℃)
-102
相对密度(水=1)
3.214
相对密度(空气=1)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氯化氢
闪点(℃)
/
爆炸上限(v%)
/
引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2.49沸点(℃)-34.6饱和蒸气压(kPa)
640/20℃
溶解性
溶于水、碱液。
毒性及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
MAC(mg/m3)
1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LC50:850mg/m3,1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