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3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是在地下矿井中通过炸药等方法,将煤矿从煤层中取出的过程。
采煤方法主要有传统采煤、疏松采煤和综放采煤。
采区巷道布置是指根据不同的采煤方法,合理布置矿井巷道系统,以确保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采煤方法及常用的采区巷道布置。
1.传统采煤:传统采煤是采用手工或机械辅助手工的方法,将煤矿从煤层中一块一块地割出来。
这种采煤方法适用于煤层较薄,地质情况较简单的矿井。
在传统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直线巷道布置、马道式巷道布置和网状巷道布置。
直线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采煤工作面较长的情况;马道式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薄,煤柱较宽的情况;网状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开采方式复杂的情况。
2.疏松采煤:疏松采煤是指通过钻孔和爆破的方式,将煤矿炸碎后进行采煤。
疏松采煤适用于煤层较厚,煤层坚硬或有高岭土、粘土等复杂的地质情况。
在疏松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矩形巷道布置、扇形巷道布置和环形巷道布置。
矩形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煤矿分块较规则的情况;扇形巷道布置适应煤层分块较不规则的情况;环形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厚度差异较大,煤层底部存在水体的情况。
3.综放采煤:综放采煤是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结合了传统采煤和疏松采煤的优点。
综放采煤主要使用割煤机进行采煤,同时通过炸药等手段破碎煤岩,然后通过运输设备将煤矿从采煤工作面运出来。
在综放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直线巷道布置、房型巷道布置和综放巷道布置。
直线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采煤工作面较长的情况;房型巷道布置适用于采煤工作面较窄,煤矿破碎较容易的情况;综放巷道布置适用于采煤工作面较宽,煤层较厚,煤矿破碎较困难的情况。
总之,不同的煤层地质条件和采煤方式的选择,决定了采区巷道布置的方法。
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能够保证采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煤矿的安全和高效开采。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1. 简介采区巷道布置是煤矿开采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的采区巷道布置可以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同时保证矿工的安全。
本文档主要介绍采区巷道布置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2. 采区巷道布置要点2.1 巷道布置原则(1)采区巷道布置应尽量贴近矿体结构,保证巷道走向尽量平直,垂直于煤层走向或近似垂直。
(2)巷道布置应考虑采区的煤层厚度变化情况,在煤层较薄区域,巷道宽度要适当减小。
(3)为了避免采空区对采区巷道的影响,应尽量避开采空区和煤柱,以减少在巷道掘进过程中煤层变形和巷道变形的情况。
(4)巷道布置应符合防火、防爆、通风、揭露瓦斯、矿压控制等要求。
2.2 巷道断面设计(1)采区巷道断面设计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矿井安全标准进行设计。
(2)巷道设计要满足通风、输送、排水、矿压控制和安全出口的要求。
(3)巷道断面设计要考虑巷道内车辆和工人通行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巷道的强度和稳定性。
2.3 巷道加固(1)巷道加固应根据不同煤层的地质条件、巷道断面设计、采区矿压等因素进行加固设计。
(2)巷道加固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使用应符合施工方案和工艺规范。
2.4 巷道支护(1)巷道支护应采用护栏、钢筋网、螺杆钢等材料进行加固。
(2)巷道支护结构应满足通风、输送、排水、矿压控制和安全出口的要求。
(3)巷道支护要考虑煤矿不同开采阶段的不同需求。
2.5 采区巷道长度控制(1)采区巷道长度一般不应超过200米。
(2)巷道长度过长时应加强支护和加固。
(3)巷道长度过长时,应加强通风设备的管理,保证采矿环境的安全和合理。
3. 注意事项(1)采区巷道布置应根据具体煤层、矿体结构和采动方式进行布置。
(2)巷道布置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3)工人应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进行作业,防止对巷道安全造成损害。
(4)巷道实测数据应及时更新,根据数据进行巷道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总结好的采区巷道布置可以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保证矿工的安全。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因为绿水洞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所以布置两条上山及一条瓦斯尾巷可满足运输、行人和通风的要求。
由于煤层间距较大且属于倾斜薄煤层所以采用采区联合准备方式,即两层煤共用一组上山。
下面列出三条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三条岩石上山,将三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底板岩石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一条岩石上山,两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中,巷道下部在煤层中,上部在煤层顶板中。
方案三:一条煤层两条岩石上山,将回风上山布置在2#煤层的煤层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可行性比较由《井巷工程概算指标》可查得各种巷道的掘进和维护费用:如下表技术经济比较:表1-6 掘进费用表表1-6 维护费用表表1-6 辅助费用表表1-6 费用总汇表表1-7 技术比较表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煤一岩上山所需费用最少,在经济上更为合理,沿煤层掘进具有超前探煤的作用,再加上现在我国煤巷支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煤层上山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在2#煤层中布置两条上山。
即:选两条煤层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2、上山的倾角、高程、断面、支护及用途;上下山与水平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的联系方式。
上山的倾角与煤层的倾角基本一致,标高近似等于采区的标高:上山由于是布置在岩层里,采用三心拱形断面,用锚喷,砌碹或金属支架支护。
运输上山主要用于煤的运输,轨道上山主要用于行人、通风、运料及出矸。
运输上山通过煤仓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回风石门与回风大巷联系;轨道上山通过下部绕道车场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采区上部平车场与回风大巷联系,上煤层与下煤层通过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系。
3、采区车场布置采区上部车场:由于311采区,绞车房布置在回风巷标高以下,维护比较困难,,通风条件较差,因此选择顺向平车场。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3-1 采区下山布置3-1.1方案选择根据二水平所在位置及地质情况,经过矿井多次研究提出两种方案:方案I:在五2±0大巷距西下山150米处向下布置两条下山300米,然后采用片盘式布置,向西前进式回采至井田边界,斜巷采用双钩串车提升,大巷采用夹线式电机车运输,总回巷布置在五2±0大巷煤柱中。
此方案的优点是:初期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可以探明深部煤层赋存情况。
缺点是:煤柱损失大,回采率低,巷道维护费用大,采掘不能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需采用串联通风,在向前推进时,遇地质变化带时改造困难,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方案Ⅱ:采用采区式布置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2西下山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根据两种方案比较,由于现矿井采掘接替比较宽松,初选第二种方案,其首采区为二采区,本次设计即为二采区设计。
3-1.2 采区下山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3-1.3采区车场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3-1.4采区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前言 (1)1 采区概况 (2)1.1煤层地质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采区内可采煤层的厚度、倾角、煤层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煤的牌号、硬度、容重以及变化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采区储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采区工业储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采区可采储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采区服务年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水文地质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地表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煤层的爆炸性和自然发火危险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 (6)3 采区生产系统 (16)3.1 运煤 (16)3.2 通风 (17)3.3 供电 (18)4 采、掘接续图表 (20)4.1 确定区段数目及工作面长度 (20)4.2采区内区段接续图 (20)5 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1)参考文献: (22)前言巷道是一个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全矿井的运输,行人,通风等所有重大任务,它对于一个矿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可以说矿井就是由一条条巷道组成的。
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大纲
(1)附采区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
(2)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示意图;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常用1:2000或1:5000)
(3)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剖面图(常用1:2000或1:5000)
(4)主要生产系统图(常用1:2000或 1:5000)
(5)采区主要巷道断面图(1:50)
时间:第4学期第17~18周,2周
地点:教学楼
设计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分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1.优秀的标准
(1)实训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国家现有的方针政策,内容较完整。
(2)技术方案结合实际,先进合理,技术经济效果好。
(3)图纸绘制正确,符合实际,整洁美观,说明书言简意赅,计算正确,
书写工整。
(4)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对实训中的某些内容有深入的分析研究或创造性
见解。
2.良好的标准
(1)实训内容基本能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较完整。
(2)技术方案合理,技术经济效果好。
(3)图纸绘制正确,符合标准,整洁美观,说明书文理通顺,计算正确。
(4)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合理运用资料和文献完
4
第三章 采区方案设计说明
提出3个及以上的采区开采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安全比较,确定1个最优方案。
审核
签名
教研室主任
分管教学院长
院长
签名:何姜毅
签名:吴奋超
签名:薛效果一般。
(3)图纸尚整洁,说明书文理通顺,能说明问题,虽有一般性的错误,但
尚能达到实训的基本要求。
(4)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任务。
5.不及格的标准
第五章(2)采区巷道
23
巷道掘进
自水平运输大巷1 煤仓6 进风行人斜巷7 自水平运输大巷1、煤仓6、进风行人斜巷7、 工作面运输巷道4 工作面回风巷道5 工作面运输巷道4、工作面回风巷道5面运输巷4 煤仓6 运输大巷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4、煤仓6、运输大巷1
25
运料系统
运输大巷1 工作面回风巷道5 运输大巷1、工作面回风巷道5、工作面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开采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采区运煤运料通风系统采区运输石门1采区回风石门2采区下部车场3采区轨道上山4采区运煤上山5采区上部车场6采区中部车场7轨道平巷8运输机平巷9开切眼12采区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和采区绞车房15等硐室
采煤方法(二 第五章 采煤方法 二) 采区巷道布置
优点:( )煤炭资源损失小、采区采出率高。 优点:(1)煤炭资源损失小、采区采出率高。 :( (2)巷道处于减压区,易于维护、维护 )巷道处于减压区,易于维护、 费用低。 费用低。 缺点: 1)沿空掘巷施工困难, 缺点:(1)沿空掘巷施工困难,需要避开采动 影响,对区段顺序开采造成困难。 影响,对区段顺序开采造成困难。 (2)沿空留巷需要构筑巷旁支护带,增 )沿空留巷需要构筑巷旁支护带, 加支护成本和施工的复杂性
26
通风系统
新鲜风、运输大巷1、进风行人斜巷7、工作面 新鲜风、运输大巷1 进风行人斜巷7 运输巷道4 工作面( 污风) 运输巷道 4 、 工作面 ( 污风 ) 、 工作面回风巷道 水平回风大巷2 5 、水平回风大巷2
27
分带开采
分带:在带区内沿走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分带:在带区内沿走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开采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倾斜长壁开采 巷道布置 采区运煤、运料、 采区运煤、运料、通风系统 无煤柱护巷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采掘 煤层赋存条件 机械化装备水平、采区运输方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确定。 机械化装备水平、采区运输方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等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 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 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严禁一段进风、一段回风。 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严禁一段进风、一段回风。
高瓦斯矿井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
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准备巷道层位的选择应体现煤巷布置为主、 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准备巷道层位的选择应体现煤巷布置为主、少 煤巷布置为主 的原则。 布置岩巷的原则 凡煤层倾角及顶底板岩性条件适宜,采区上( 布置岩巷的原则。凡煤层倾角及顶底板岩性条件适宜,采区上(下)山及分阶段平巷 均应布置在煤层中。 均应布置在煤层中。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 规定。 规定。 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一般应采用单巷布置。当煤层瓦斯含量大、采区涌水量大, 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一般应采用单巷布置。当煤层瓦斯含量大、采区涌水量大, 单巷布置 或因掘进、通风、运输等要求,单巷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巷布置或多巷布 或因掘进、通风、运输等要求,单巷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巷布置或多巷布 但应明确巷间煤柱的回收措施。 置,但应明确巷间煤柱的回收措施。 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适宜,回采巷道应采用无煤 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适宜,回采巷道应采用无煤 柱护巷工艺 厚度小于2.5m、不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可采用沿空留巷。 工艺; 柱护巷工艺;厚度小于2.5m、不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可采用沿空留巷。沿空掘巷和沿 空留巷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空留巷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巷道布置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及矿井的开拓方式,以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169m。
全矿井划分为东西两翼,共八个采区,西翼划分为六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三个采区;东翼划分为两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按照煤层开采顺顺序由上至下的原则,首先开采一采区。
首采区为一采区,呈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开采C2煤层,煤层发育较好,煤层倾角平均13°。
采区平均走向长约2000m,平均倾斜宽620m。
在采区中部布置三条上山,即采区运输上山、采区轨道上山和采区回风上山。
采区上山沿C2煤层布置。
采用双翼布置方式,首采工作面布置在采区东翼,接替工作面布置在采区西翼。
(详见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采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进行采煤。
煤流方向:工作面→运输顺槽→采区运输上山→煤仓→主平硐→地面。
材料流向:地面→主平硐→采区下部车场→一采区轨道上山→绕道→使用地点。
2、采区数目及工作面能力本矿井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以一个机采工作面达到生产能力。
年生产能力为:Q=L·M·B·R·C =150×1.07×1426×1.32×0.97×10-4=29.3(万t)掘进出煤按10%考虑,则矿井实际生产能力为32.2万t/a,满足30万t/a要求。
3、采区矸石及辅助运输120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2#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120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1#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采区巷道布置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
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
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
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
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
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 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
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
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6采区巷道布置图绘制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图
第二节 采区方案设计 第三节 采区巷道布置图绘制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图
一、采区巷道布置图概况及常用比例
概念:采区巷道布置图是将采区地质资料和设计的采准巷道系统 采用正投影原理绘制出的图件。 内容:采准巷道主要包括:直接为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区段巷道、 开切眼;为采区服务的上(下)山巷道;采区上部、中部、下部车场, 安装机电设备用的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起缓冲、储存煤炭用 的采区煤仓等采区硐室。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采煤工作面、采区以及矿 井的生产效果。 采区巷道布置要做到:技术上优越,经济上合理,安全生产条 件好,有利于集中生产,为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 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减化巷道系统,减少生产环节;减少煤炭 损失,提高采区回采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 采区巷道布置图常用比例有1:1000和1:2000两种。
五、采区巷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1.绘制பைடு நூலகம்依据
为了能够正确地绘制采掘工程设计图和确保图纸质量,需依据以 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1)精查地质报告。由地质部门所提供的精查地质报告是采区巷道 布置图最基础的资料。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时,应从采区地质说 明书中找出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采区地质剖面图、采区煤岩 层综合柱状图及其有关说明作为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的基础资料。 (2)井田的范围、边界线,井田的划分,井筒、井底车场、主要巷 道的布置形式和位置,开采水平的垂高,阶段的斜长,采区沿走 向、倾斜的长度,采区上(下)山开口位置,主要保扩煤柱尺寸, 采区的划分方式,区段采煤工作面的有关参数,采区内各种煤柱 尺寸,采区上(下)山、区段巷道,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及硐 室的布置方式、有关参数和位置等,都是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的 依据。 (3)国家行业规程、规范和规定等要求。
6采区巷道布置图绘制-PPT课件
2.按投影面分类
采区巷道布置图是根据正投影原理进行绘制的,按照 投影面的不同,采区巷道布置图有以下几种: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它是将采区巷道布置投影到 水平面上绘制出的图件,在煤矿开采中被广泛使用。 (2)采区巷道布置立面图。它是将采区巷道布置投影到 竖直面上绘制出的图件,在开采急斜煤层时普遍使用。 (3)采区巷道布置层面图。它是将采(盘)区巷道布置投 影到与煤层相平行的平面上绘制出的图件,在开采近 水平煤层时经常使用。 (4)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它是沿采区主要巷道剖面形 态绘制的图件,常结合上述3种图件使用,一般不单独 使用。
三、采区巷道布置图的作用
采区巷道布置图时主要用途有:
(1)了解采区巷道布置情况,确定采区准备工程量及准 备时间,制订采区准备计划及材料用量计划。 (2)了解采区地质情况,进行采煤工作面设计及采区单 项工程施工图设计。 (3)计算采区、基础储量、可采储量、设计损失量,确 定采区采出率。 (4)计算采区投产前的工程量,确定采区的掘进率,进 行采区巷道掘进费用、维护费用及采区运输费用预算。 (5)进行采区准备、采区生产的风量计算与分配。 (6)绘制其他矿图,如采区机电设备布置图、采区采掘 工程计划图和采区生产系统图等矿图。
(6)采区标注。 ①采区内有关尺寸有:采煤工作面的长度和推进长度, 采区边界煤柱、区段煤柱、采区上(下)山之间煤柱及井 上、下其他保护煤柱尺寸。 ②巷道名称有:与采区连接的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 巷、石门名称,采区上(下)山名称、采区上部、中部、 下部车场名称,采区内各种联络巷道及硐室名称,区 段巷道名称或编号。 ③标注采区内各采煤工作面编号、首采工作面位置。 注意:在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时,经纬网、煤层底板 等高线、各种煤柱线、停采线、尺寸标注线等均应以 细实线表示,煤层巷道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巷道用粗 虚线表示,且一般采用双线。 另外,在采区巷道布置图上,应有说明及图例部分。 说明部分主要包括图件设计依据、特殊情况的处理措 施及设计范围等,做到文字精练,简明扼要;图例应 尽量采用采矿、地质、测量中规定的符号。通常说明 和图例部分布置在图件的右侧或下方适当位置。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在煤矿开采中,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是决定煤矿开采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巷道布置和合适的采煤方法可以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成本,保证煤矿的持续生产。
本节将重点介绍采区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的相关内容。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1)合理布置:巷道布置应根据矿层结构、矿井地质条件、开采方法等因素进行科学布置,避免盲目开采,充分考虑巷道的通风和支护需求。
(2)安全可靠:巷道布置要避免高风渗透区、大型断层、矿压突出等危险地段,确保采区的安全稳定。
(3)经济合理:巷道布置要尽量减少开挖量,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要考虑巷道的疏水排水和材料输送等要求。
2.常用的采区巷道布置方式:(1)单巷道布置:将采区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巷道,每个巷道负责一个开采工作面。
这种布置适用于采高较低、矿层稳定的煤矿。
(2)双巷道布置:将采区划分为两条平行的巷道,分别负责进风和出风,提供必要的通风和人员、物资往来通道。
这种布置适用于采高较大、需要疏水排水和辅助支护的煤矿。
(3)多巷道布置:根据具体情况,将采区划分为三条或以上的巷道,以满足复杂的开采需求。
这种布置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瓦斯较大的煤矿。
采煤方法:1.长壁采煤方法:长壁采煤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采煤方法之一,适用于采高较大、煤层厚度较大的矿井。
其基本工艺流程为:首先在工作面上进行掘进,然后采用控制性爆破技术将煤体从煤层上下破碎,再通过采煤机将破碎的煤体切割下来,最后通过运输机和运输设备将煤炭运出井口。
长壁采煤方法效率高,产煤率大,但对于采煤机性能、支护设备和通风系统要求较高。
2.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是通过矿井压力将煤体从煤层上下破碎并压入控制性房间,然后通过运输设备将煤炭运出井口的采煤方法。
这种采煤方法适用于煤层薄、煤层软弱、瓦斯含量高的矿井。
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产煤率较低,支护设备要求较高。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二、采区上山层位 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
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
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
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在下部煤层底板岩层距强含水层很近,不能布 置巷道时,只有考虑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
的中部。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三、采区上山坡度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1) 石门联系 (2)适用条件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准备倾角大于15°~20° 的煤层。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2) 斜巷联系 斜巷联系方式,如图11-3(b)。 (1)斜巷联系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方式可以使煤炭自溜,少占设备。 缺点:施工条件差,辅助运输和行人不方便。 特别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 重,体积大,通过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一) 采区上山的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
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运输上山 运输上山是为工作面出煤服务的。视上(下)山 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和。 2.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 自溜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运输。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采区巷道布置原则
采区巷道布置原则一、采区巷道布置原则1. 要符合生产流程采区巷道得按照采煤的生产过程来布置。
就像做菜一样,得先把菜洗好切好(对应巷道的准备工作),然后才能下锅炒(采煤工作)。
如果巷道布置得乱七八糟,采煤的时候就像在一个乱七八糟的厨房里找东西,效率会特别低。
要保证从采煤的地方到运输的地方是畅通无阻的。
比如说,采出来的煤得有一条顺畅的路能运出去,不能这里堵一下那里拐一下的,不然煤就会在巷道里“堵车”啦。
2. 考虑安全因素巷道得有足够的空间,让工人和设备都能安全地通过。
不能把巷道弄得特别窄,工人在里面走都费劲,设备也转不开身,那样很容易出事故。
要避免一些地质危险的地方。
比如有断层或者容易塌方的地方,巷道就尽量别往那边布置。
这就好比我们走路,看到前面有个大坑或者有个摇摇欲坠的墙,肯定要绕开呀。
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采区巷道里空气必须得流通好,要是通风不好,瓦斯之类的有害气体就会聚集,那就像在一个密封的罐子里点了火一样危险。
3. 经济合理性布置巷道要尽量减少工程量。
如果能少挖一点巷道就能完成采煤任务,那就能省下不少钱和时间呢。
就像盖房子,能少砌几堵墙还能把房子盖好,那何乐而不为呢。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巷道。
如果有一些以前挖好的巷道还能用,那就别再重新挖了,直接利用起来多好呀,这就像旧衣服还能穿就别买新的一样。
4. 利于巷道维护巷道的布置要考虑到后期的维护难度。
比如说,不能把巷道布置在容易被水侵蚀或者岩石容易风化的地方,不然后期维护起来可就麻烦死了。
要根据岩石的性质来确定巷道的形状和支护方式。
如果岩石比较软,那就得采用比较牢固的支护方式,巷道的形状也得合理,就像给软弱的东西要找个合适的保护壳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说明书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4.10.20~2012.10.26设计成绩:工程技术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专业:采矿工程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课程设计题目: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根据大雁矿务局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的地表条件、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等资料对该采区进行模拟设计。
北二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1200m,倾角7°-12°,平均倾角11°,北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5Mt/a。
本设计为一矿一井一面生产。
开采标高为+350-+121m。
所需仪器设备:尺子、图版等绘图工具成果验收形式:说明书手稿、打印稿及电子版参考文献:《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开采设计》、《采矿学》、《矿山机械》、《煤矿电工学》、《矿山压力极其控制》、《采矿工程师手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年月日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专业: 采矿工程 班级: 学号姓名:年 月 日课题名称 大雁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设计任务与要求见《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教学大纲指导教师评语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课程小组评定评定成绩: 课程负责人:前言巷道是连接一个矿井地面与地下的交通要道,它担负着全矿井的运输,行人,通风等所有重大任务,是一个矿井的根本。
学完《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等课程后,我们对于巷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紧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进行的这次课程设计,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生产所遇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次设计是根据老师给我们的大雁三矿北二采区的资料为基础而进行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采取概况,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采区生产系统,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应该掌握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的初步方法。
本次设计是在参考了《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煤矿安全规程》等资料设计而成,由于受水平和时间限制,本次设计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前言 (1)1、井田概况 (3)1.1井田地理位置 (3)1.1.1井田的交通情况 (3)1.2井田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 (4)1.2.1地质构造 (4)1.2.2水文地质情况 (4)采区涌水量预计 (4)1.3井田开拓 (4)1.3.1开拓方式 (4)1.3.2井筒数目与位置 (4)1.3.3大巷位置及布置方式 (4)1.3.4采区划分及采区接续 (5)1.4矿井通风、运输、排水等系统 (5)1.4.1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 (5)2、采区概况 (7)2.1采区境界 (7)2.2相邻采区情况 (7)2.3地表情况 (7)3、采区地质情况 (8)3.1地质构造 (8)3.2采区储量 (8)3.2.1采区储量计算 (8)3.2.2采区煤层损失量 (9)3.2.3采区可采煤层储量 (10)3.3矿井采区形式 (11)3.4储量及服务年限 (11)3.4.1矿井储量 (11)3.4.2矿井服务年限 (11)3.5可采煤层特征 (11)3.6煤层情况 (13)3.6.1采区沼气、煤尘情况 (13)3.6.2存在问题及建议 (13)4、采区巷道布置方式选择 (14)4.1方案技术比较 (17)4.2方案经济比较 (18)5、采区生产系统 (20)5.1运输方式的选择 (20)5.1.1煤炭运输方式 (20)5.1.2辅助运输方式 (21)5.1.3运煤路线 (21)5.2运料系统 (21)6、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1)致谢 (22)参考文献 (23)1、井田概况1.1井田地理位置大雁三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行政隶属鄂温克自治旗管辖。
大雁三矿位于大雁矿区的西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20°35′,北纬49°15′。
大雁三矿地形比较简单,地表有丘陵起伏。
地势局部的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标高在637.13—761.9m ,一般在670.1m 左右。
1.1.1井田的交通情况矿区交通便利,国防公路301线在矿区北部通过,滨州线铁路从矿区中部穿过。
大雁火车站东距牙克石市18公里,向西至海拉尔区64公里。
向东经牙克石市可达加格达旗、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北至京全国各地,向西经海拉尔区可到我国边陲满洲里市。
(附交通位置图1-1)。
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洛古河古莲满归莫尔道嘎加格达奇大杨树乌尔其汗牙克石市免渡河大雁矿区海拉尔市赫尔洪德差岗满洲里市内蒙古扎兰屯市巴林龙镇北安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大庆伊尔施蘑茹气碾子山龙江嫩江富拉尔基乌伊岭长汀舒兰白城市鹤岗市至北京至沈阳至长春至吉林至图门至苏联大雁矿区位置图大 雁海拉尔牙克石齐齐哈尔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满洲里641844327126859271232250大 雁大 雁大 雁大 雁大 雁大 雁大 雁图例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地城市(含省地县三级)县 城铁 路主要公路国 界省 界河 流前进东方红双鸭山市铁路里程表护林-牧原五牧场图1图1-1交通位置图1.2井田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1.2.1地质构造雁南矿位于大雁煤田的西南部,根据一O九地质队精查及矿务局补勘成果,区内经钻探、地震勘探、物探实见证实:共有34条大、中型断层,孤立断点50个,这些断裂均以正断层形式赋存。
1.2.2水文地质情况采区涌水量预计北二采区无水文资料也未做过水文地质工程,但本区对应地表西部属沟谷地形,成为东西两侧积水汇集之地,对地下水将形成一定的补给。
F2、F3断层及其附近可能伴生或派生小型断层,均可能含、导水。
另外,根据本区内的小井实际开采揭露(开采16号煤层),水量较大。
预计采区涌水量为300-350m3/h。
1.3井田开拓1.3.1开拓方式雁南矿地貌单元属冲积平原型,地表呈丘陵构造。
地势总的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标高在637.13~671.30m平均在670.10m。
第四系地层为黄色亚黏土和黑色腐植土等组成的松散沉积,该层厚度为10.6~59.0m,平均厚度为21.11m。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雁南矿现在采用的是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100水平,+350水平),采区采用的是多上山与石门开采。
1.3.2井筒数目与位置本矿现有一对立井,两个风井(西二风井,北二风井),主、副井井筒直径均为6m的圆形的井筒。
主、辅助提升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提升系统。
主、副井井深320m。
主井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副井担负辅助运输任务,同时两立井还是进风井。
1.3.3大巷位置及布置方式大巷运输方式一水平采用胶带运输机运输。
西翼上煤组大巷在18号煤层底板当中。
西翼下组三采区利用西翼大巷前石门开采。
一水平的北翼采用石门大巷布置方式,胶带巷采用斜巷和石门布置方式。
一水平大巷位于+350水平。
ⅠⅡ图2区采二西区采一西北区采六西三北区采七西区采五西西采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田雁南矿采区划分平面图区采一北区采三区采四区采二北区图 例1:50001.3.4采区划分及采区接续采区划分是按照现有技术设备及采区划分原则划分的,先有采区有北一,北二,北三,北四,西一,西二,西三,西五,西六,西七。
接续本着就近,符合开采顺序的原则。
1.4矿井通风、运输、排水等系统1.4.1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方式,全矿井采用对角式通风系统。
1.4.2概述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随时都有各种水源涌入矿井。
矿井排水设备不仅要排除各时期涌入矿井的矿水,而且在遭到突然涌水的袭击有可能淹没矿井的情况下,还要抢险排水。
1.4.3矿井水来源及涌水量矿井水的来源可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地面水主要来源沟渠和池塘里的积水以及季节性雨水,融水等。
地下水包括含水层水、断层水和老窑积水。
上述各种水源不是单一存在和起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互相补给。
由于矿井地处分水岭地带,含水层含水性均较弱,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现涌水量为5m3/h根据邻近生产矿井调查,排水量一般小于30m3/h因此,可以推断本矿区的矿井涌水量不会很大,充水来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或开采产生的塌陷裂隙与风化裂隙水沟通,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
1.4.4供电煤矿地面变电所的主要作用是接受来自电力系统的电能,再分配给矿井地面和井下的用户。
矿井地面变电所的主要变压器一般选用两台,当一台停止运行时,应能保证安全和原煤生产用电负荷,且不小于全部负荷的75%。
地面变电所设双回路电源进线,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运行,另一回路应仍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变电所的设置应靠近主要负荷和电缆入井井筒,以便留有进出线走廊。
2、采区概况2.1采区境界北二采区位于三矿井田内,北以350等高线,南、西以F10断层,东以17勘探线为界。
采区走向平均长3000m,倾斜平均宽1200m,面积3.6km2.2.2相邻采区情况该掘进区域的四邻关系为:东邻一矿井田西五采区(已采终27号煤层),西邻27煤层未开采煤体。
2.3地表情况该回采工作面采动塌陷影响范围内地表无房屋建筑物,有三趟高压线路、三矿公路。
地表多为耕地,无河流,无塌陷积水坑。
有原砌石排水沟,工作面内穿过本煤层的钻孔一个,孔号为75-79。
3、采区地质情况3.1地质构造在本区域南部有F10断层,其产状走向为EW、倾向为S、倾角为3°-13°,落差平均210.00米;该断层为正断层。
3.2采区储量根据煤层赋存状态及矿井开采技术条件、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确定采区生产能力仍为5.0Mt/a.3.2.1采区储量计算①采区工业储量27号1煤层工业储量Q271=SHD/cosα=1200×3000×11×1.23/cos11 °=4962.0万吨27号2煤层工业储量Q272=SHD/cosα=1200×3000×11×1.26/cos11°=5083.0万吨28号2煤层工业储量Q282=SHD/cosα=1200×3000×11×1.24/cos11°=5002.3万吨采取工业储量= Q271+ Q272+ Q282=4962.0+5083.0+5002.3=15047.3万吨Q工式中 S-----采取面积m2H-----煤层厚度mD-----煤的容重t/m3α-----煤层倾角11°3.2.2采区煤层损失量①煤层露头留煤50m1200×50×11×1.23/cos11°+1200×50×11×1.26/cos11°+1200×50×11×1.24/ cos11°=250.8万吨②断层留煤柱30m1800×30×11×1.23/ cos11°+1800×30×11×1.26/ cos11°+1800×30×11×1.24/ cos11°=225.6万吨③采取边界留煤柱20m3000×20×11×1.23/ cos11°+3000×20×11×1.26/ cos11°+3000×20×11×1.24/ cos11°=250.8万吨1200×20×11×1.23/ cos11°+1200×20×11×1.26/ cos11°+1200×20×11×1.24/ cos11°=100.3万吨④煤层水平大巷煤柱两侧各宽50m3000×50×2×11×1.24/ cos11°=416.9万吨⑤回风上山两侧各留50m50×2×(1200-30-20)×1.26×11/ cos11°=162.4万吨⑥运输、轨道上山间宽留20m,两侧各留50m(50×2+20)×(1200-30-20)×11×1.24/ cos11°=191.8万吨⑦区段巷道煤柱宽为10m10×(3000-50-100-40)×11×4/ cos11°×(1.23+1.26+1.24)=126.0万吨⑧底板留煤500mm250×0.5×(3000-50)×1.23/ cos11°+250×0.5×(3000-50)×1.26/ cos11°+250×0.5×(3000-50)×1.24/ cos11°=140.1万吨采区煤层损失量Q损Q损=250.8+225.6+250.8+100.3+416.9+162.4+191.8+126.0+140.1=1864.7万吨3.2.3采区可采煤层储量Q采= Q工- Q损=15047.3-1864.7=13182.6万吨3.2.4采区回采率C=13182.6/15047.3×100﹪=87.6﹪储量计算表煤工业储量(万吨)合计损失量落煤损失可采储量回采率煤柱(万吨)厚度损失(万吨)名称数量名称数量271 272 282 4962.05083.05002.315047.3断层采区边界1724.6底板留煤140.1 13182.6 87﹪3.3矿井采区形式北二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1200m,倾角7°-12°,平均倾角11°,北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5M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