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防控技术方案
天津黄热病预防接种流程
天津黄热病预防接种流程天津黄热病预防接种流程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出血病,通过蚊媒传播。
近年来,全球黄热病的流行情况日渐严峻。
为预防和控制疫情,在出行前接种黄热病疫苗成为一个必须的流程。
本文介绍了天津黄热病预防接种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准备接种前应了解以下几点:1. 接种的时间:黄热病疫苗需要提前接种,以充分发挥保护效果。
推荐在前往疫区的4周以上进行接种,并在行程前一周完成疫苗接种。
2. 接种地点:可以前往天津各大医院的出国门诊、旅游医学中心、国际旅游保健中心等机构接种。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私立诊所也可提供接种服务。
3. 接种费用:黄热病疫苗价格较高,需在一定程度上准备好足够的经济支持。
4. 个人情况:接种前应仔细询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药品过敏史,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二、接种流程接种黄热病疫苗的流程如下:1. 填写相关表格:接种前需填写个人信息表格、健康调查表等。
2. 医生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旅游计划、旅游方式、时间等信息,以便针对性地为你提供疫苗接种建议。
3. 检查:医生会对你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观察病史等。
4. 注射:注射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疫苗为肌肉注射,医生会在你的上臂或臀部注射疫苗。
5. 观察:接种后需在接种医院观察半小时左右,以确定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三、注意事项在接种黄热病疫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发热、头痛等,这属于正常现象,可自行缓解或服用解热镇痛药。
2. 黄热病疫苗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力低下患者等人群禁忌。
如有这些情况,需咨询医生后再进行接种。
3. 一些药品可能会影响到黄热病疫苗的效果,需要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能更好地为你提供接种建议。
4. 接种后需保持接种证明,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出示。
5. 疫苗接种虽然保护程度较高,但仍需注意蚊虫叮咬的预防,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等是预防蚊媒疾病的重要方法。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肌肉酸痛等,严重可导致肝脏损伤、肾脏功能衰竭以及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为了预防和控制黄热病的传播,疫苗被广泛应用,但在接种疫苗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1. 对于接种黄热疫苗的人群限制:黄热疫苗适用于9个月以上的人群,包括儿童和成人。
对于下列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孕妇:黄热疫苗尚未进行孕妇的安全性研究,所以孕妇不建议接种黄热疫苗,除非旅行风险非常高且无法避免。
- 哺乳期妇女:黄热疫苗的安全性在哺乳期妇女中尚未确定,但是一般认为哺乳期妇女可以接种疫苗。
- 免疫抑制者:黄热疫苗可能不适合接种免疫抑制者,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应答,从而导致疫苗无效。
- 对黄热疫苗成分过敏的人:如果你对黄热疫苗成分中的任何物质过敏,比如鸡蛋蛋白,那么你可能不能接种黄热疫苗。
2. 接种疫苗前的评估和咨询:在接种黄热疫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
医生将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来评估黄热疫苗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以便你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3. 接种疫苗的时间和地点:接种疫苗最好在旅行前至少10天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允许足够的时间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
此外,黄热疫苗只能在正式的接种点接种,比如公共卫生部门的疫苗接种点,或由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
请勿购买来路不明的疫苗或到非法接种点接种。
4. 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在接种黄热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副作用,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发热和乏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数天内自行消失。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5. 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时间:一次完整的黄热疫苗接种通常可以提供长达10年的保护。
如果你打算继续在黄热疫区旅行,那么在原先接种的10年期限内,你只需要做一次加强免疫,以确保持续的保护。
总的来说,黄热疫苗是预防黄热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在接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接种的人群限制、评估和咨询的重要性,以及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和保护时间。
森林黄热病的诊治及护理
诊断方法:血液 检查、尿液检查、 病原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符合 症状,实验室检 查阳性
鉴别诊断:与其 他病毒性肝炎、 登革热等疾病相 鉴别
诊断流程:询问 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A
危害:森林黄热病是 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可导 致发热、头痛、肌肉 疼痛等症状,严重者
01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 键
02
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
03
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防止高热惊厥
04
05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护理,预防并发 症发生
森林黄热病的护理
护理原则及目标
心理护理:关心 患者,减轻心理 5 压力,增强信心
饮食护理:提 供营养丰富、 4 易消化的食物
护理原则:密 1 切观察病情,
者焦虑和恐惧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 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
吸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护理效果评估及反馈
01
评估指标: 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 等生命体征
02
评估方法: 定期监测、 记录、分析
03
反馈方式: 与患者沟通、 与家属沟通、 与医生沟通
04
反馈内容: 病情变化、 治疗效果、 护理建议等
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目标:减轻 2 症状,促进康复,
预防并发症
护理措施:保 3 持环境清洁,
避免感染
护理措施及方法
保持患者舒适:保持室内温 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保持空气流通
饮食护理:提供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多
喝水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定期更换衣物和
床单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 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 2022 年3 月 12 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 Flaviviridae )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惟独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 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反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 分钟可灭活, 70%乙醇、 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殊是发病 5 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黄热病的病毒传播与治疗方法
黄热病的病毒传播与治疗方法一、黄热病的病毒传播机制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
而蚊子则成为了该疾病的主要媒介。
1. 蚊子叮咬:黄热病主要通过雌性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亚洲型埃及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给人类。
这些蚊子会叮咬感染了黄热病毒的人类或霍乱患者,并在吸血过程中将该病毒带入自身体内。
当这些感染了黄热病毒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该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
2. 猴子和其他哺乳动物:除了人类,某些灵长类动物如非洲倭黑顶长尾暹罗鼠兔(Aotus trivirgatus)、非洲靴之泰国小鼠(Trichosurus vulpecula Queenslandicus)也可以被感染并成为黄热病的蚊虫传播源。
二、黄热病的治疗方法当前,针对黄热病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目前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静脉输液:由于黄热病会造成极度脱水,以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现象,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给予患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支持,可以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并提供营养物质。
2. 疼痛和退烧药物:黄热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感。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非处方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控制发热和缓解身体不适。
3. 支持性护理: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
这包括卧床休息、提供高热时使用冷毛巾降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心理支持等。
4. 预防接种:黄热病有一种高效安全的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
对于那些居住在或前往黄热病流行地区的人们,建议及时完成疫苗接种,以避免感染。
5. 防蚊措施:由于蚊子是传播黄热病的主要媒介,在黄热病高风险地区,采取防蚊措施非常重要。
这包括使用驱虫剂、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避免室外活动等。
三、结语综上所述,黄热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并在不同的哺乳动物之间进行传播。
黄热病的传播与防治研究
黄热病的传播与防治研究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媒蚊叮咬传播,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的疾病。
黄热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感染并死亡。
因此,黄热病的传播与防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黄热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病毒在传染媒介蚊子的体内进行复制,然后通过蚊子的唾液在叮咬过程中传播给人类;另一种是通过感染的人类间直接传播,这种传播途径较少见。
在传染媒介蚊子的选择上,主要是埃及斑蚊和丛林斑蚊两种蚊子。
这两种蚊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生息环境不同,埃及斑蚊喜欢在城市里繁殖生息,丛林斑蚊则通常在热带雨林中繁殖生息。
埃及斑蚊更容易被清除,但丛林斑蚊往往比较难以控制,因为它们在茂密的雨林中生活,不易被发现。
为了防止黄热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蚊子的控制,清除蚊子的生长繁殖场所,如池塘、排水沟等。
其次,需要普及黄热病的预防知识,如个人防护措施等。
比如,使用防蚊液和穿长袖长裤等避免被蚊子咬伤。
此外,在出现疫情时,需要采取隔离措施,以阻止疾病的传播。
最后,疫苗接种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类免受黄热病的感染。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研究黄热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黄热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抗生素等。
但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消除病毒本身,只是减轻症状和辅助治疗。
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如今,已经有黄热病疫苗问世,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疫苗接种已经成为目前防治黄热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疾病的发生。
总之,黄热病的传播与防治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科学家们需要深入研究黄热病的传播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减少此疾病对全球人口的威胁。
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加强对黄热病的认识,提高对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只有在科学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免受黄热病的侵害。
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疫苗WHO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主要在私立部门进行的数量有限的免疫接种虽然是对国家免疫规划的很有价值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强调的内容。
这些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已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黄热病(YF)是一种经蚊虫传播的病毒性出血热,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埃及伊蚊是城市中人与人之间YF病毒传播的媒介,而在热带丛林猴子间的传播以及偶尔由猴子到人之间的传播则涉及到其他几种不同的蚊种。
估计每年全球约有20万YF病例,其中有90%发生在非洲。
在非洲该疾病爆发常见,城市型和丛林型传播并存。
在南美洲,无论是单个病例还是局部疾病爆发,都主要以丛林型传播为主。
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控制埃及伊蚊可显著减少YF发病。
但在人口稀少的丛林地区控制蚊媒则不切实际。
对于YF没有特异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一种高效的减毒活疫苗(17D)已使用了60年。
接种后一月,多达99%的接种者会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免疫力可能会维持几十年。
YF疫苗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一般很轻微,偶尔会出现对疫苗成分的超敏反应,也有病毒性脑炎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报道,但极罕见。
这种罕见的不良事件不应影响这种具有重要价值疫苗的适当使用。
在受YF疾病威胁的国家1,推荐使用这种疫苗进行个体预防、爆发预防以及爆发控制。
该疫苗也广泛用于保护到YF流行区的旅行者。
尽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YF疫苗的短缺,但如果在城市中出现多个大规模疾病爆发,疫苗供应可能会不足。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12•【文号】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施行日期】2008.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我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各地做好上述6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工作。
其中马尔堡出血热临床诊疗方案参照《卫生部关于推荐<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医发〔2005〕285号)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黄热病防治研究现况
球发 病总人 数 的 1% , 非洲 的发 病人 数 占 9% 。据 不 完全 统 计 目前 南 美 0 而 0 洲年 报告确 诊病 例数 仅约 30例 , 0 在疫 情 认 识 不 足 和 缺乏 实 验 室确 诊 的 偏 远 的地 区 已发 生 黄热 病 J 。 近1 0年来 , 洲 和南 美洲 国 家 的大 城 市 黄 热 病死 灰 复 燃 , 自然 和社 非 与 会 环境 的变化 引起 的埃 及伊 蚊 分布 和密度 增加 有 关 。感染 的 蚊媒 终生 ( 2~ 3个月 ) 有传染 性 , 具 而病 毒 在蚊 卵 中可存 活数 个季节 。更 为重要 的是 , 在这 大 规模 预 防接种 活 动 。 些 国家 易感人 群 中免疫 接种 覆盖 率较 低 。 目前黄 热病 尚无 特 异 的抗 病 毒治疗 , 应优 先 采取 预 防接 种 措 施 ; uit Ir a z e 目前黄热 病仍 然是 美 洲 国家 重 大 的公 共 卫生 问题 l。到 目前 为 止 , j J 美 等 报 道 , 重症 监 护治疗 改 善并不 能 降低 黄热 病 的病 死 率。 因此 , 积 极 开 应 洲 地 区黄热病 周期 性暴 发 从未 间断 , 马逊 河 流域 时 常 报道 丛 林 型 黄 热病 发 针对 黄病 毒属 的 抗 病 毒 药 物 , 括 丙 型 肝 炎病 毒 、 革 热 病 毒 和 黄 热病 亚 包 登 流 行 , 美洲 热带 雨林 , 热 病 是 动物 性 疾病 , 人 群 中周 期 性 暴 发 和流 病 毒 。 在南 黄 在 行 。 巴西 、 哥伦 比亚 、 瓜多 尔 、 厄 秘鲁 、 玻利 维亚 等 国 家亚 马逊 河 流域 不 断报 道 黄热病 病例 , 经济原 因 , 些 国家缺 乏 官方 的免疫 接种 计 划 。玻 利 维 由于 这 亚、 巴西 、 哥伦 比亚 、 厄瓜多 尔 、 法属 圭 亚那 、 圭亚 那 、 鲁 、 里南 、 内瑞 拉 秘 苏 委 和 特立尼 达和 多 巴哥 等 南 美 洲 北 部 国 家 或 地 区 主 要 流 行 丛 林 型 黄 热 病 。 18 一20 95年 04年 9月 泛 美 生组 织 ( A O) 道 35 PH 报 59例 丛 林 型 黄 热 病 , 26 例 死亡 。其 中秘 鲁 13 , 利 维 亚 6 4例 , 08 99例 玻 8 巴西 59例 , 伦 比亚 3 哥 26 , 4 例 厄瓜多 尔 9 例 , 内瑞拉 5 3 委 7例 , 法属 圭亚 那 1 。黄 热病 流行 呈 现 例
黄热病应急预案
一、背景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我国是黄热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黄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在黄热病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体系1. 成立黄热病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黄热病疫情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成立相应的应急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黄热病疫情监测、防控和救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1. 加强黄热病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2. 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监测,提高疫情发现率。
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疫情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境外疫情动态。
五、疫情预警1. 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对疫情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发布预警信息。
2. 对高风险地区,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应急处置1. 疫情发现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及时送诊治疗。
3.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取相应的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
4. 对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播途径。
5. 加强蚊媒控制,消除蚊子孳生地,降低蚊媒传播风险。
6. 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七、信息发布1. 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 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知。
八、保障措施1.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充足。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九、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遇重大调整,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发布。
防控登革热工作实施方案
防控登革热工作实施方案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播的病例,由单股RNA病毒引起。
它是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的近亲,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登革热是全球最常见的蚊媒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其中数十万人死亡。
虽然登革热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最为常见,但近年来已在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地区出现了局部疫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需要实施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调查为了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需要首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传播密度和病情变化等情况,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病例信息: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发病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追踪和预测传播。
2.采集蚊虫样本:采集传播登革热的蚊虫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和种属鉴定,了解主要传播媒介的分布情况。
3.调查疫情蔓延情况:了解疫情的蔓延范围和速度,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监测和警报系统在防控登革热的过程中,建立监测和警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系统可以监测蚊虫种群的密度和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早发现疫情的蔓延和暴发,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警报系统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1.建立监测网格:建立一定数量的监测点,根据区域特点合理分配,监测蚊虫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2.制定监测指标:制定标准的监测指标,如蚊虫的数量、病毒感染率等,以便准确评估疫情的发展趋势。
3.整合资源: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共同推进监测工作,并及时传递监测数据和信息。
4.建立警报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个人防护和宣教个人防护和宣教是防控登革热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蚊虫叮咬和感染的风险。
个人防护和宣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个人防护用品: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长袖衣物、长裤、蚊帐等,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为了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流感、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传染病疫情等)应急处理,防止疫情传入和传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本处理预案适用于朝阳地区业务范围内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所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事件类型与内容(一)重大传染病疫情1、发生鼠疫、黄热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2、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流行或多人死亡;3、发生罕见的或国家已宣布消除的传染病疫情;4、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1、发生临床表现相似,但致病原因不明且有传播蔓延趋势或者可能蔓延的群体性疾病;2、发生某种传染病媒介生物突然反常大量增加、播散;(三)重大食物中毒发生中毒人数10人以上或者中毒死亡的;(四)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1、发生出入境货物中化学品有毒物大量泄漏造成多人死亡的;2、发生放射性严重污染,人员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或严重威胁的;二、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1、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辖区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处理的协调、贯彻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汇总各系统内外的监测信息,报告突发事件的监测动态;2、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小组:(1)应急处理技术组。
负责辖区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报告和应急处理措施的具体实施;(2)应急处理保障组负责应急处理的物资保障,包括储备和供应;(3)应急处理宣教组领导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指示部署和指导精神,向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的发展和应急处理的实施动态;(4)应急处理指导组负责一线人员的技术操作、培训和现场卫生处理的考核;(5)应急处理督察组负责督促检查全系统应急处理工作的准备落实情况,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随时调整技术预案。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一、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二、到什么国家和地区要注射黄热病疫苗三、黄热病疫苗多少钱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1、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1.1、注意接种后对人体的反映
接种黄热病疫苗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也有极少数人会有低热或者轻微红肿的症状, 一般也会在十二小时内自行消退,但是如果超过一天还没有得到缓解,应该去当地医院及时就诊。
1.2、敢于告诉医生自己患过的病史
面对医生要如实相告,不要隐藏自己的病史,尤其是发热,糖尿病,高血压,输血等这些都应该告诉医生,好让医生来决定你适不适合打这个黄热病疫苗。
1.3、注意有年龄限制
接种黄热病疫苗有年龄限制,未满4个月大的婴幼儿和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妇女是不能接种黄热病疫苗的,如果一定要接种请问医务人员了解清楚再决定。
1.4、注意接种疫苗的有效期
黄热病疫苗接种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国际旅行唯一要求的接种,可见该疫苗效果在国际上是得到承认的。
黄热病疫苗自接种后10天开始发挥效果,可防止人体感染黄热病病毒,一般来说,保护效果可持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另外,如在有效期10年内重新进行黄热病疫苗接种,那么有效期从重新接种之日开始生效。
传染病爆发与黄热碱毒活疫苗的紧急控制应对
传染病爆发与黄热碱毒活疫苗的紧急控制应对随着现代交通和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爆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传染病的紧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黄热碱毒活疫苗作为一种紧急控制应对措施,已经在许多传染病爆发的情况下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有效性。
传染病爆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特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突然大规模传播的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学校、医院、社区等。
传染病的爆发可能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及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是避免传染病进一步蔓延的重要手段。
黄热碱毒活疫苗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制备的疫苗。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引起高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研发和使用黄热碱毒活疫苗成为控制黄热病爆发的重要举措之一。
黄热碱毒活疫苗通过接种给予人体免疫能力,使得人体对黄热病病毒产生抗体,从而预防黄热病的感染和传播。
这种疫苗常常被应用于传染病爆发的紧急控制措施中,可以快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在黄热疫苗的紧急控制应对措施中,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调配足够的疫苗资源,并制定合适的接种计划。
其次,医疗机构和医生需要对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接种等工作有清晰的指导,并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
此外,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增加人们对疫苗的接受和信任度,从而提高接种率。
黄热碱毒活疫苗在传染病爆发的紧急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然而,在应用疫苗的期间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疫苗的剂量和接种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确保安全和有效。
同时,应该对疫苗的副作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疫苗的生产和供应也是需要保证的,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数量,并确保疫苗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地区。
总结起来,传染病爆发时,黄热碱毒活疫苗作为一种紧急控制应对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主要是指蚊、蝇、鼠、蟑等跟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医学动物。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为切实加强我市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制原则应根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安全、对环境无害”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地倡导绿色 PMP (有害生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制或其他有效综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除害防病目的。
二、蚊虫防制(一 )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蚊虫防制的根本措施,做好环境治理不仅能有效的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也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对于人群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1.清除孳生地,治理小型积水:经常检查室内外的花盆、水生植物容器、罐头盒、瓶子、轮胎、快餐盒、树洞、竹头、石穴及各类无用的缸罐等盛水容器,发动群众采用翻盆倒罐的方法清除或破坏各类容器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条件。
加强废旧轮胎管理,减少露天堆放,可以在轮胎上打孔,以防止积水。
2.填塞:用石头、泥土、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特别注意建筑工地的临时坑洼积水,填塞树洞等。
3.排水:统一规划好广场、公园、道路、排水(污)系统的建设,疏通各种排水系统,包括清理污泥并保持河流畅通而不至于淤积成为蚊虫孳生地。
4.隔离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产生蚊虫孳生的场所,予以加盖,防止蚊虫孳生。
5.治理死水塘、人工湖、人工池:经常检查此类水体,彻底清除淤积物、漂浮物,完善排换水设施,人工池要经常换水;适宜养殖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控制蚊虫孳生,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应进行填埋或药物控制。
(二 )物理防制蚊虫物理防制是利用机械方法,如采用光、声、电等物理方式来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主要包括:1.二氧化碳诱蚊装置。
全市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及流程
全市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及流程在当今社会,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面临着来自病媒生物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这些病媒生物所带来的疾病传播,全市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制消杀方案和流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全市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及流程,以期了解如何在城市环境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综述病媒生物的概念及危害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生物载体,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它们可以携带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发多种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二、全市病媒生物监测与评估全市对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这为后续的防制消杀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三、预防控制措施在预防控制方面,全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对于蚊媒传播的疾病,城市针对不同季节和环境特点,实施了定期的灭蚊活动,包括喷雾杀虫、深度清理环境、消除孳生地等。
加强了对市民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意识培养,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消杀方案及流程在应对疫情传播时,全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多部门合作,迅速制定并实施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
这些方案主要包括:第一,快速响应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包括对患病地区的紧急隔离和封控;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醒公众注意防护,避免病媒生物叮咬;第三,协调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救助。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全市的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及流程在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也需要不断强化对病媒生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优化防制消杀方案,以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通过本文的探讨,相信读者对全市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方案及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努力,共同维护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
全市对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监测工作通常由专业人员和相关机构负责,他们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对各种潜在的病媒生物进行抽样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佚名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08(007)009
【摘要】卫生部近日印发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分期将6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摘录如下。
【总页数】1页(P5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摘登①)临床表现和诊断 [J],
2.乙型脑炎病毒与黄热病病毒联合诊断基因芯片的初步实验研究 [J], 张海燕;马文丽;李凌;吴清华;郑文岭
3.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4.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5.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热病防控技术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症、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CYellowFever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ll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纳、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一蚊媒一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实验室研究表明,白蚊伊蚊也可能具备传播能力。
森林型(或丛林型)黄热病:以非人灵长类一蚊媒一非人灵长类的方式循环。
在热带雨林中,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白纹伊蚊、白点伊蚊等。
人类因为进入丛林被蚊媒叮咬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尚未发现再次感染者。
4.潜伏期和传染期(1)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长可达14天。
(2)传染期:患者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最长发病后10天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5.地理和季节分布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全球每年90%的报告病例发生在非洲。
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
我国目前有输入病例报告,但尚未发生本地传播。
该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
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份病例较多。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
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1.感染期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C-41℃),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踉充血,特征性舌相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等。
2.缓解期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
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中毒期。
3.中毒期(肝肾损伤期)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
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
4.恢复期恢复期可持续2-4周。
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
黄症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
有报道称,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
二、诊断和报告(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黄热病病例,由省级卫生计生部门组织专家组,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进行诊断。
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的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黄热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黄热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I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IX省X市X 县”。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对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对蚊媒标本进行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具体内容参见《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1)。
黄热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一类病原体。
病毒分离、培养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CBSL-3)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CBSL-2)进行,如有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CBSL-2),建议在负压实验室操作;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材料可以在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CBSL-1)操作。
活病毒的动物实验必须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CABSL-3)。
所有操作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四、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黄热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详细个案调查。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开展免疫预防和卫生知识宣教。
黄热病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
接种疫苗10天内,90%以上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30天内,99%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
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
建议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按照黄热病疫苗说明书要求,实行主动免疫。
教育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二)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有效降低输入风险。
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明书。
对无相关证书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本检测,发放健康提示和就诊方便卡(可从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检疫监管司业务专栏下载),要求其遵循相关内容,在离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6日内,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可疑症状,则及时就诊,并主动向接诊医务人员报告旅行史。
做好从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入境航空器等交通工具和集装箱、货物等的蚊媒控制措施。
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三)做好病例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黄热病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的防蚊隔离,同时做好院内的防蚊灭蚊等蚊媒控制措施。
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例的血液和体液。
医疗机构对病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做好消毒处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卫生计生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也应及时通报检验检疫部门,以便其尽早掌握疫情并有效采取口岸防控措施。
(四)开展坟媒应急监测和控制。
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当有黄热病病例出现时,应立即开展应急蚊媒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
具体措施可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和《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五)提高黄热病发现和应对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应组织印发相关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黄热病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附件:1.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1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6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ll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黄热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IgM、IgG和中和抗体等)和病毒分离等。
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血清学检测易产生假阳性。
一、检测对象(一)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黄热病毒的患者,要尽早采集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
血液标本采集办法: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本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采集尿液标本lOml,分装2管,各5ml,保存至无菌15ml离心管。
唾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将唾液吐入SOml塑料尖底离心管中,分装2管,每份1ml,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后保存。
(二)坟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应尽快置于一70℃以下保存。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一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黄热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IgM、lgG和中和抗体等)和病毒分离等。
黄热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易产生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