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https://img.taocdn.com/s3/m/fd14fe693c1ec5da50e27058.png)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如下)
此时城区人口:武八年北平府城的人口数额约有10余万人,到洪熙元年增至80万人以上,而天启元年,北京城市人口已接近120万人。
城区面积:明北京城的東西城墙沿用元大都舊城牆,北墙即用洪武時建的新北城牆,南墙則因宮城南移,向南拓展了約0.7公里新建。
所以明北京的位置比元大都稍向南移,並非全在元大都舊址上重建,面積也由元大都的50.9平方公里縮減為3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下两张)
民国时期北平人口:1920年为 849,554人,1925年为 1,266,148人,1930年为 1,383,873人,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
北平面积:面积707平方公里
现在北京简图
人口: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
面积: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常驻人口1538万人,
现北京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https://img.taocdn.com/s3/m/7f9c9740f7ec4afe04a1df60.png)
4、金朝
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 金中都既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 西夏 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
金
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南宋
5、元朝
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元朝将领的一场大火焚烧 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到燕京城,在旧金中都城的 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 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 1274年大都城建成,即元大都。
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72平
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 即承天门、端门、午门、左 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改为神武门)。
故宫鸟瞰
(1)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 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寝。
前三殿为奉天殿(清改为太和)、华盖殿(清改
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
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 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
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规划建筑精华。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1、中轴线:
永定门—正阳门— 中华(大清)门—
天安门—端门—午
资料影片观摩
明清故宫
课后作业:
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规划特点。
符合“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的城制。
北京天坛
(2)宫城布局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
置:以乾清门(路
门)为界,外为朝, 内为寝,乾清宫为 正寝。符合“前朝 后寝”。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4cefad8fd0d233d4b14e6987.png)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cd06b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b.png)
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拥有较为独特城市化特点的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化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清朝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而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商品交流和商业网络的建立,使得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2. 政治因素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北京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
随着清朝的发展,政治权力和行政机构逐渐向全国各地辐射,一些地方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提升。
3. 社会因素在清朝的社会结构中,士人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士人对于城市的重视和参与,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士人喜欢在城市中聚居,建立了士人社区和文化机构,使城市成为精英和文化的中心。
二、城市化的特点1. 前朝城市的传承清朝统治前的明朝时期,中国已经有着一定规模的城市。
清朝在统一中国后,将原有城市的布局和规划进行整顿和改进,例如北京和南京等城市保留了大致的城市规划,而在其他一些城市也保留了旧时代的城墙和城门,使这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传统性。
2. 特色城市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拥有特色的城市,如东北辽宁的沈阳、山东的青岛、江苏的苏州等。
这些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经济资源或文化传承而得到了特殊的发展。
这些城市成为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推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3. 城市功能的特点清朝的城市各司其职,功能分工明确。
北京作为帝国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承担着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职能;上海作为沿海重要商埠,是商业和贸易的重心;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成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每个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三、城市建设的亮点1. 城市规划和布局清朝统治下,城市规划和布局得到了重视。
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
![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b372d6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9.png)
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北京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京城有着明确的居住区块划分,按照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区分。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相关内容。
地理位置是划分北京明清居住区块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由于城市的发展不够完善,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地理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居住区块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将明清时期的北京划分为东城、西城、南城和北城四个区块。
东城是皇城所在地,也是最核心的地区,包括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等重要的宫殿建筑。
西城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有着许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如金融街、鼓楼、什刹海等,同时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南城是京城的官僚文化区,有着许多官署和学府,如南京大戏院、国子监等。
北城是北京的市郊区,是一些寺庙和庙会的聚集地,如雍和宫、天坛等。
社会地位是另一个影响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重要因素。
在明清时期,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住宅条件。
一般来说,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员居住在禁城和皇家花园等地,他们的住宅豪华而宏伟。
富商大贾和文人雅士通常居住在西城的胡同,因为这个区域靠近皇城,也适合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
而贫苦百姓则居住在东、南、北城的一些简陋居所中,这些地区也是市场和工坊较多的地方。
因此,社会地位差异导致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居住区块划分。
职业是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职业往往在城市中形成了特定的职业区块。
举例来说,皇城周边是皇家和官僚的居住区,他们的住所离皇宫较近,方便执行职务,并与皇室有更多的交流。
金融街是商业和金融活动的聚集地,商人和金融从业者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南京大戏院附近是文艺工作者的聚居区,他们靠近大戏院,便于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方便他们进行文化交流。
各种职业区块的形成,使得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更加繁荣多样。
综上所述,北京明清时期的居住区块划分主要由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共同影响。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https://img.taocdn.com/s3/m/88ae2c3631126edb6f1a10af.png)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
![【精选】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城](https://img.taocdn.com/s3/m/b993b8de81c758f5f61f677f.png)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清朝的城市规划京城与地方城市的建设
![清朝的城市规划京城与地方城市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ea520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c.png)
清朝的城市规划京城与地方城市的建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城市规划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汉族历史中,清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京城(即北京)与地方城市的建设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规模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清朝城市规划的特点与京城与地方城市的建设。
清朝的城市规划以京城为中心,辐射至各地方城市。
首先,京城的规模布局以宫殿为核心,形成了明确的中轴线布局。
中轴线沿北至南,以皇城为起点,连接前门、天安门、故宫等重要建筑,一直延伸到南海公园。
这一布局凸显了皇权的中心地位,也体现了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
类似的规划模式也在地方城市得到体现,虽然规模不及京城,但仍然以县城为中心,延伸至各街道和市区。
其次,建筑风格在清朝的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京城建设中,明清建筑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故宫为例,每个建筑的布局和风格都遵循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如“三进院落”、“重檐歇山顶”等。
这种风格在地方城市中也有所体现,虽然规模较小,但仍然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例如府衙、寺庙等。
清朝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也为后来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借鉴。
清朝的城市规划也深刻影响了文化和社会发展。
京城的建设使得文化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如在清朝时期,北京的书坛、戏坛和艺坛都非常繁盛。
地方城市也在这一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各地文化交流的中心。
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如规定建筑物的高度、开凿护城河等。
这些措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然而,清朝的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城市规划主要服务于统治者和贵族阶级,忽视了普通百姓的居住需求。
城市内聚居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轴线附近,而外围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其次,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城市规划注重的是建筑风格和层次,而经济发展和商业规划方面相对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商业繁荣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826e6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e.png)
论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在元朝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规模已经相当大,城市布局也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
明朝建立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了扩建,并在城南加筑外城,使北京城的总面积进一步扩大。
在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城门数量有所增加,从元朝的11座城门增加到了13座。
明朝还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和增高,城墙上增设了敌台和垛口,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此外,明朝在北京城内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和设施,如皇宫、天坛、太庙等,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城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的完善和改造,而非在城墙和城门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动。
清朝时期对北京城的街道、胡同等进行了规划和改造,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清朝还在北京城内建设了许多园林和建筑,如颐和园、圆明园等,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总的来说,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元朝的奠基到明朝的扩建和加固,再到清朝的内部完善和美化。
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艺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明清北京城的历史文献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城市规划历的北京规划
![城市规划历的北京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c9368d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7.png)
巴兰尼可夫认为:北京是足够美丽的城市;有很美丽的故宫 大学 博物馆 公园 河海 直的大街和若干其他贵重的建设;已是建立了装饰 了几百年的首都 建筑良好的行政房屋来装饰北京的广场和街道;可增加 新中国首都的重要性 阿布拉莫夫认为:北京是好城;没有弃掉的必 要;而且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新市区建设得如同北京市内现有的故宫 公园 河海等的建设规模
苏联方案
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 一份 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 该报告是以天安门广场 为行政中心 苏联专家们还作了一份详细报告;对巴兰尼克夫的计划进行 了论证;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 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 的
历史上的北京规划
19001949
19001949北京城市建设概要
北京从传统都城迈向近代化城市是历史的进步;其间虽充 满艰辛;缓慢而痛苦 但这段发展历程以积极 科学和务实的 探索;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得来的成果;为以后北 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 是北京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的重要阶段;期间的北京城市 规划建设是有所作为的
何思源市长提出了规划原则:表面要北平化;内部要现代化 北平市工务 局对全城进行实地调查;在日伪时期的建设计划基础上;制定了新的 北平都 市计划大纲;其计划的基本方针包括规定市界 交通设施 分区制 公共卫 生 游憩设施 住宅建设等 8项专题设想
清朝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清朝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3376b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d.png)
清朝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清朝在治理城市、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规划布局、注重工程技术、注重市容环境,使得许多城市拥有了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方面和城市规划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城市建设1. 皇城和内城:清朝的皇城是一个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标志,它是帝王统治的象征。
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最核心的地方,用于进行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等。
外城则是守卫内城的防线。
清朝的城市也遵循了这一模式,不仅在北京,还在其他地方如南京、沈阳等也建造了类似的皇城和内城。
2. 街巷规划:清朝注重街巷规划,使得城市的交通更为畅通。
清朝的城市街巷通常呈现较为规整的格局,街道宽敞整洁,人车穿行便利。
同时,清朝一些城市还有着著名的胡同,如北京的簋街、南京的秦淮河街等,这些胡同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特景观。
3. 城墙与城楼:城墙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的象征之一。
清朝修筑和改建了不少城墙,如北京的城墙、南京的城墙等都是其建筑成就的重要体现。
城墙上还建有城楼,城楼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瞭望、防御的作用,并且也是城市的标志之一。
二、城市规划1. 国家级城市规划:清朝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级城市规划,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和建设。
清朝时期,北京就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规划,如《京城规划图》和《扩大京师规划纲要》等,这些规划的落实使得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
2. 区域规划:清朝也注重区域规划,对于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了分类和规划。
根据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对城市进行分区规划,使得各地城市各司其职,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格局。
如南京作为江苏省的中心城市,清朝制定了相应的区域规划,促进了南京的发展和繁荣。
3. 市容环境规划:清朝十分注重城市的市容环境,致力于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面貌。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c300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a.png)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之一。
其中,北京是当时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在其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明代早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仍然保留了元朝的风格,主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政治中心逐渐向北迁移,北京城逐渐扩展了辅城、外城和皇城等部分。
在城市内部,主要道路和街巷的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如南北向的正街、东西向的宣武门大街等,这些道路的设置方便了城市内部的交通和商业活动。
在城市设计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坚持了传统的风格和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其中,前部分即为皇城,是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
皇城内主要有紫禁城和太和殿等建筑,构建出了一种特有的宫廷式的城市环境。
而中、后部分则是官府、商贸、居民区等不同区域。
整个城市设计表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布局,既考虑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追求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二、城市管理与维护在城市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建立了一套有序的管理体系。
首先,对于城市内部的秩序和安全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巡捕、修缮城墙、修建城门等等,确保了城市的安全和治安。
同时,针对城市内部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政府也通过设立环卫部门、开辟下水道、设置公共厕所等方式,保障了城市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其次,政府对于城市商业和物流方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视。
出现了一套行业管理机制,比如市井、货站、肉铺、油房、旅店等场所,都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在这些机构的管理下,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市场乱象和商业失范的现象。
三、城市文化的发展除了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建设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创造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历史景观。
清代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清代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465fd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9.png)
清代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从经济、政策、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清代北京城再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融合的原因,其次依照现存北京城的资料,分析总结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与布局;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清代北京城旗民分城而居、内外分城的南北格局、八旗分布格局的规划特点。
关键词:清代城市;北京城;城市形态;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
这一时期不仅继承了农业时代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开启了工业时代的新篇章。
清代的城市不仅自身结构、功能发生重大的改变,城市的规模体系、分布格局以及发展动因、城市职责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城市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
清代北京的经济发展继承了明代北京的成就,清代首都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手工艺、农业和贸易有了很大发展[1]。
1.建设背景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大约3000年前见于史籍记载的蓟城。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有北京城。
自辽代以来,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确立。
辽代的“南京”和金代的“中都”已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清代北京城的原型是元大都,由于明代北京城基本上继承了元大都城的设计理念,清代北京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全部北京城,随着清朝统治的加强,北京再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城市的舞台所有民族的融合。
北京城作为全国交流中心,首都不仅有南北之间的货物交换,而且有中原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大量重要的劳动人口流经北京。
另外,由于清代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清政府还实行满汉分城,根据特殊的民族关系划分旗和人的政策,这一政策是由清政府执行的满清时期是保护八旗围城的传统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政策对清代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
2.北京城建设与布局清代北京城的形状基本延续明末格局,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以宫城、皇城为中心;紫禁城中轴线向北、南向延伸,形成了北京城整体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北京形成了内外城南北格局基础上的东西格局。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https://img.taocdn.com/s3/m/d7d440c75fbfc77da269b13e.png)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北京大事记年表
![北京大事记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181420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9.png)
北京大事记年表一、前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您呈现北京的大事记年表,带您回顾北京的发展历程。
二、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1. 元朝建都北京(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将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方迁至北京。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开始了其重要地位的历程。
2. 北京城建设(1274年-1293年)•元世祖下令兴建北京城,历经数年才完工。
•北京城采用方形城垣结构,四面城墙均有城门,城内街巷纵横交错。
3. 北京成为元朝政治中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设立行宫、议事堂等政府机构。
•元代宫殿建筑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4. 北京大都会的繁荣(14世纪)•元朝时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繁荣发展。
•北京成为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批商贾和文人墨客。
三、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1. 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建立起明朝政权,将首都设在南京。
•北京成为南京的附属城市,但仍保留一定的政治地位。
2. 明朝迁都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将首都迁至北京。
•北京成为明朝的正式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3. 北京皇城建设(1406年-1420年)•明成祖下令修建北京皇城,规模宏大。
•皇城内有紫禁城、天坛等重要建筑,体现了明代宫殿建筑的典型特征。
4. 明朝城市规划(15世纪)•明朝时期,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北京城内修建了许多庙宇、寺庙、园林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四、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1. 清朝入主北京(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将首都迁至北京。
•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皇宫设在紫禁城。
2. 圆明园建设(1709年-1860年)•清朝时期,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建。
•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清朝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
![清朝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b826b2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9.png)
清朝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的一个时期。
在清朝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论述清朝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生活。
一、城市规划清朝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
在封建社会的框架下,城市往往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是皇宫和高官住宅的所在地,外城则是普通人民居住的区域。
此外,清朝还建立了一系列都市地标,如官衙、庙宇、学府等,以体现官僚制度和文化信仰的影响。
城市中的道路也变得更加宽阔和整洁,尤其是北京在清朝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街道被拓宽,并且出现了更多的礼制性建筑。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清朝还开始兴建了许多市场和商业街区,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清朝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在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商业街区和市场,以及工坊和手工业作坊。
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群体,他们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在城市市场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城市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特色产业,如纺织业、瓷器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三、社会文化清朝时期的城市生活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儒家文化主导的时期,儒学的思想在城市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城市中兴建了许多学府,人们可以在这里接受教育和学习儒家经典。
同时,随着教育普及的推动,城市中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书店、茶馆等文化场所开始出现。
除了儒学的影响,城市生活也受到了庙会、戏曲等民间文化的熏陶。
庙会成为了城市中举办的重要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表演、品尝美食,增进社交和娱乐。
戏曲艺术也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可以在戏园里观看各种戏曲表演,享受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市民生活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市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145dca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市民生活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几个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市民生活,从城市规划、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与此同时,城市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元代,由于忽必烈统一了中原和全国各地,他着手规划和建设新的首都——大都。
大都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大街为副轴线,形成了四方街区的城市结构。
这种规划体现了元代政权对城市规划的重视,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
明代时,由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北京为代表。
北京的城市结构也是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基础,整齐划一的街道和坊市形成了城市的格局。
清代时期,清朝建立了新的首都——北京,清代的城市规划则进一步完善。
清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与皇家宫殿的布局,清代的皇家宫殿、寺庙等建筑群体形成了清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二、市民社会组织元明清三个时期,市民社会组织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市民社会组织也是元明清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元代时期,市民组织以行会为主,行会是由同行的手工艺人组成的职业组织。
行会在城市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组织了同行者的交流合作,还为市民提供了相关服务和保障。
明代时期,由于国家政权的加强,出现了一些由市民组成的官员层级。
这些人员通过选举或者任命形式进入到市政府中,参与城市的管理与决策。
清代时期,市民社会组织更加多样化。
除了行会和官员层级,还出现了许多文化、教育、乡绅等组织。
这些组织为市民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和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市民社会组织网络。
三、经济发展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和市民生活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元明清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元代时期,由于统一了中原与蒙古,元代的城市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与此同时,元代的商业和手工业也相对繁荣。
元代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也逐渐完善,促进了城市和市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65cedfcfab069dc5022013d.png)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姓 名:营 莹学 号:095245414班 级:园林094班时 间:2011/3/24城 市 园 林 绿 地 规 划 课 程 作 业 ——城市记城市记—清朝的北京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1. 城市规划布局特点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和京城,其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总体看北京的城市规划,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的。
北京自明朝以来是一直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因此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上,突出的一点便是其作为首都随之而来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中心对称性,一个是由内而外的递进性,还有一个是政治设施的齐备性。
2. 城市人口2.1 人口组成清初及中叶,统治者在北京实行满汉分治的政策,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相对比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
清末,满汉分治被打破,清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特别是北京因创办多所大学而成为全国教育中心,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成为客居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教师、归国留学生、外地学生,同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北京也吸引了包括政府的大批官员、技术人员等人口。
此外,商人、手工业者、工匠、女佣、帮工、仆役等为城市服务人口也大量涌入。
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部分外国来华人员也成为北京的常住人口2.2 人口带来的问题人口的机械增长给城市带来压力,人均道路面积及交通、市场等城市基础设施日渐不足。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城市空间向周边扩大和蔓延。
有研究表明,1913年北京的城市核心区面积47.1平方公里,城乡过渡带面积35.3平方公里,城乡过渡带平均宽度1.2公里3。
可以看出,城乡过渡地区由原来的几乎不存在到较快扩展,市区与郊区的界限模糊,城市内部的改造都是近代以来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增长的必然。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1c31ec70c22590102029dcd.png)
外城又称南城 东西交民巷 人口增加至100万
城市布局两重性
都城:上层建筑按照传统礼法 反映市民生活,如府邸、市肆等因地制宜
恢复宗教礼法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 轴线,九重门阙。 街道沿袭元的
坊里,开放,四合院。东富西贵。 经济繁荣
正阳门外大街 地名,米市大街,磁器口
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京城又包括 内城和外城
北部:缩5里 南部:移1里半,增 加御道。
北东西各开两门, 南三门 城门艺术
皇城在京城中心, 含三海。正南为天 安门\承天门1415永乐十五
年
太庙、社稷坛,千 步廊,五府六部 T字广场
,护城 河,东西华门,午 门,玄武门,景山 三大殿 前朝后寝 蒯祥、蔡信
园林 下水道
李自成烧紫禁城 重修紫禁城 内城迁民 三山五园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 宜圆、静明园、颐和园
商业: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 宗教建筑等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赵玄骄制作
洪武初保护元大都宫阙,未尝损毁 洪武元年1368,攻占大都 1371年徐达修复城垣,更名北平。缩 洪武年间元大都未曾损毁,反而保护。直至永 乐14年(1416年)才“撤而新之” 洪武时诏建诸王府,燕用元旧内殿
增建社稷、山川坛、宗庙
永乐时期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但未曾施工 永乐十四年,旧宫殿撤而新之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营建北京郊社、宗庙、宫殿。十 九年定都北京 吸收了明中都的规划成果 建城门楼、月城、宗人府四部等 嘉靖九年建天地坛,十年建帝王庙,三十二年建外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094班
营 北京城池总介绍 清北京地图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2.人口问题 3.北京城特点—城门 清城门地图 结语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 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 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 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谢谢观看
2.人口问题
清初及中叶,由于满汉分治,城市人口的数 量和分布相对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 会结构相对稳定。清末,满汉分治被打破,清政 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吸引了大批商人学者 等人口入京。
3.北京城特点—城门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 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 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 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 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 (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 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 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 禁城)、皇城和京城,其 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自明朝以来是一 直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 心而存在。总体看北京的 城市规划,是由内及外, 由里及表的。因此在北京 的城市规划上,突出的一 点便是其作为首都随之而 来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中 心对称性,一个是由内而 外的递进性,还有一个是 政治设施的齐备性。
结语
北京城的规划实在是美极矣,伟极 矣,由内向外逐层递进的模式至今仍 为当代城市规划所效法,从天下的中 心紫禁城,再到极尊贵的皇城,再到 戒备森严的内城,再到精英荟萃的外 城,北京的城市规划完美的好似有如 神助。今天北京正以更新、更美、更 大的城市规划展现在世人面前,基本 上形成了以核心城区、近郊发展区、 远郊拓展区和远郊生态涵养区为主体 的城市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