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
会计实操_纳税筹划风险案例分析
会计实操_纳税筹划风险案例分析2012年10月,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购房者甲签订《商铺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房地产开发公司将一处产权面积为50平方米的商铺卖给甲,以每平方米2万元的价格成交(2012年10月,该地段同类型商铺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3万元),总价为100万元,甲需一次性付清全部价款。
在签订《商铺买卖合同》时,房地产开发公司还要求甲与另一家物业公司签订无租使用合同,约定从交房之日起8年内,该商铺无偿租赁给物业公司(2012年10月,该地段平均租赁价格为每年6.25万元)。
对上述行为,购房者甲未对租赁收入进行纳税申报,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了如下会计处理:(1)收到款项时:借:银行存款 100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2)缴纳税费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暂不考虑其他税费)50000贷:银行存款 50000。
房地产开发公司认为根据合同内容约定,自己只涉及100万元的现金流入,应按照100万元作为计税依据缴纳营业税(销售不动产)。
而购房者甲认为自己并未实际收到租金,不需纳税申报。
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售后回租模式。
售后回租,指卖主将自制或外购的房产出售后,又将该项房产从买主(即出租人)中租回,习惯称之为“回租”。
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和购房者签订《商铺买卖合同》的同时,要求购房者与其或其他公司同时签订《商铺回租协议》,约定交房后,购房者放弃一定时期的托管收益权,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房款扣除租金后的金额直接作为《商铺买卖合同》的成交价。
这实际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购房者以放弃了一定时期的房屋出租收益换来了价格上的优惠,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名义上价格的优惠,换取了对购房者不动产的经营权或使用权,即其他经济收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有条件优惠价格协议购买商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576号)指出上述业务的实质是:购买者个人以所购商店交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租而取得的房屋租赁收入支付了部分购房价款,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上述两种行为联系起来,按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的规定,核定其营业额。
会计法律规避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企业已成为地区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混乱,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该企业为例,分析会计法律规避风险。
二、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1)虚开发票某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为了降低税负,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
具体操作为:企业将实际销售价格虚报,然后向供应商开具虚假发票,以此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2)隐瞒收入某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为了逃避税务部门监管,故意隐瞒部分销售收入。
具体操作为:企业将部分销售收入以现金形式支付,不进入财务账目。
(3)违规使用发票某企业在发票开具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一是使用已作废的发票;二是开具与实际经营不符的发票;三是将发票存根联与记账联分开保管。
2.法律风险分析(1)税收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企业应当依法纳税。
某企业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行为,属于偷税行为,将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包括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等。
(2)发票管理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当规范发票开具、保管和使用。
某企业违规使用发票,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发票管理混乱,可能导致发票丢失或被他人非法使用;二是发票开具不规范,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虚假发票,从而承担法律责任。
(3)财务报表风险某企业隐瞒收入、虚开发票等行为,导致财务报表失真,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这将给企业带来以下风险:一是影响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二是影响企业融资能力;三是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责任。
三、风险规避措施1.加强税收管理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内部税务培训,提高员工税收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税收核算制度,确保税收核算准确;三是加强税务申报管理,确保税务申报及时、准确。
2.规范发票管理企业应加强发票管理,确保发票开具、保管和使用规范。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发票管理制度,明确发票开具、保管和使用流程;二是加强发票领用管理,确保发票领用与实际经营相符;三是加强发票存根联与记账联的核对,确保发票信息准确。
法律财税结合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实现扩张、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和财税问题复杂多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税务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本案例以某A公司并购某B公司为例,分析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如何进行法律财税结合的筹划。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A公司: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注册资本5亿元,拥有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B公司:一家从事物业管理的企业,注册资本2亿元,拥有一定的物业管理经验和市场份额。
(二)并购方案A公司拟通过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实现业务拓展和资源整合。
并购方案如下:1. A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所有股东持有的股份,总计2亿元。
2. A公司支付B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款后,将B公司纳入其旗下,进行资源整合。
(三)法律财税结合筹划1. 法律筹划(1)股权转让合同:A公司与B公司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明确股权转让的条款,包括股权转让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时间等。
(2)公司章程修改: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后,修改B公司章程,明确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权益等。
(3)职工安置:A公司对B公司职工进行安置,确保并购过程中的稳定。
2. 财税筹划(1)增值税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
(2)企业所得税处理:①股权转让所得: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其支付给B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款计入投资收益,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②资产转让所得: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涉及B公司资产转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③资产重组所得: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如符合资产重组条件,可以享受资产重组所得的税收优惠政策。
(3)土地增值税处理:A公司收购B公司股权,如涉及土地转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老会计经验】七种典型国际避税案例解析
【老会计经验】七种典型国际避税案例解析案例一:乐迪嘉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并在英国、法国、中国分设怀德公司、赛尔公司、双喜公司三家子公司。
怀德公司为在法国的赛尔公司提供布料,假设有1000匹布料,按怀德公司所在国的正常市场价格,成本为每匹2600元,这批布料应以每匹3000元出售给赛尔公司;再由赛尔公司加工成服装后转售给中国的双喜公司,赛尔公司利润率20%;各国税率水平分别为:英国50%,法国60%,中国30%。
乐迪嘉跨国公司为逃避一定税收,采取了由怀德公司以每匹布2800元的价格卖给中国的双喜公司,再由双喜公司以每匹3400元的价格转售给法国的赛尔公司,再由法国赛尔公司按价格3600元在该国市场出售。
我们来分析这样做对各国税负的影响。
(一)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怀德公司应纳所得税=(3000-2600)×1000×50%=200000(元) 赛尔公司应纳所得税=3000×20%×1000×60% =360000(元) 则对此项交易,乐迪嘉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额合计=200000+360000=560000(元) (二)在非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怀德公司应纳所得税=(2800-2600)×1000×50%=100000(元) 赛尔公司应纳所得税=(3600000-3400000)×60% =120000(元) 双喜公司应纳所得税=(3400-2800)×1000×30% =180000(元) 则乐迪嘉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额合计=100000+120000+180000=400000(元) 比正常交易节约税收支付:560000-400000=160000(元) 这种避税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英、法、中三国税负差异的存在,给纳税人利用转让定价转移税负提供了前提。
案例二:美国的时利莱公司在中国和日本有五州、九州两家子公司。
法律财税合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公司初期发展迅速,但在2016年因涉嫌偷税漏税被税务机关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存在以下违规行为:1. 通过虚构业务虚列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2. 将部分收入未计入收入账簿,形成“体外循环”;3. 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存在漏报、瞒报等问题。
二、案例分析1. 违规行为分析(1)虚构业务虚列成本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将实际成本费用列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从而达到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目的。
这种行为属于偷税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
(2)未计入收入账簿该公司将部分收入未计入收入账簿,形成“体外循环”。
这种行为属于隐瞒收入行为,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
(3)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该公司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存在漏报、瞒报等问题。
这种行为属于违反税收申报义务,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
2. 法律依据分析(1)虚构业务虚列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纳税人应当依法如实记载、核算和报告所得、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不得有隐瞒、谎报、漏报等行为。
”(2)未计入收入账簿《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纳税人应当依法如实记载、核算和报告所得、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不得有隐瞒、谎报、漏报等行为。
”(3)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应当依法及时、准确地办理纳税申报,并按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三、合规建议1.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流程,确保各项费用真实、合法、合规。
2.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虚构业务、隐瞒收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3. 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税收法律意识,确保员工了解税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税收法规。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税收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还能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税收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案例一:虚开发票引发的税收风险某制造企业为了增加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从一家空壳公司购买了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税务机关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发现该企业的进项发票存在异常,随即对其展开了税务稽查。
经调查,该企业的虚开发票行为确凿。
不仅被要求补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还面临着高额的滞纳金和罚款。
此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也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开发票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税收违法行为,企业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发票的取得、开具、保管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案例二: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不当导致的风险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准确,未按照规定进行备案和申报,导致无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税务机关在检查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要求企业补缴税款和滞纳金。
虽然企业最终通过申诉和整改,得以重新享受优惠政策,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案例提醒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虽然能为企业带来实惠,但必须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企业应关注政策的变化,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和备案。
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台账,对享受政策的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
案例三:关联交易引发的税收风险某集团公司内部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但其定价政策不合理,导致利润在不同企业之间转移,从而引发了税务机关的关注。
税务机关通过对关联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认定其关联交易价格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并对企业进行了纳税调整,要求企业补缴税款。
避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规定的不明确或者漏洞,采取各种手段降低税负的行为。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避税行为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典型避税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避税行为的法律性质、成因及防范措施,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案例一: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避税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企业B公司,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案例分析:1. 税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价格。
2. 避税行为分析:A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B公司,降低自身应纳税所得额,违反了独立交易原则。
3. 案件处理:税务机关依法对A公司进行税务调整,追缴税款及滞纳金。
4. 防范措施:(1)加强关联交易定价管理,确保交易价格公允。
(2)完善关联方信息报送制度,提高关联交易透明度。
(3)加大对关联交易的税务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避税行为。
三、案例二:个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避税案例背景:某个人投资者C,通过设立多家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
案例分析:1. 税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 避税行为分析:C通过设立多家企业,将个人所得分散到多个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3. 案件处理:税务机关依法对C进行税务调整,追缴税款及滞纳金。
4. 防范措施:(1)加强个人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确保税源不流失。
(2)加大对个人投资者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法律意识。
(3)加强对个人投资者所得的税务检查,严厉打击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避税行为。
四、案例三:企业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案例背景:某企业D,通过在避税地设立分支机构,将利润转移至避税地,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适用法律标准的避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由于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因此,企业希望通过合法的途径降低税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案例概述为了降低税负,某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
具体做法如下:1. 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某企业通过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低至15%,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2. 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某企业将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使得实际可抵扣的税前利润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
3. 利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某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缩短,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
4. 利用税收洼地政策某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税收洼地,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将部分研发部门转移到税收洼地,享受当地的税收减免政策。
三、案例分析1.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某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低至15%,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这一做法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合法避税。
2.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某企业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使得实际可抵扣的税前利润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
这一做法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合法避税。
3.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某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缩短,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
这一做法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合法避税。
4. 税收洼地政策某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税收洼地,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一做法符合《税收洼地政策》的相关规定,属于合法避税。
四、案例启示1. 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法避税,降低税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会计师的税务筹划实战案例分析
会计师的税务筹划实战案例分析税务筹划是会计师在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税负,并合法合规地规避税收风险。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实战案例,来探讨会计师在税务筹划方面的具体操作和策略。
案例一:某公司的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某公司是一家以科技研发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企业,每年有较大的研发投入。
根据税务政策,企业可以将研发费用在税前进行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会计师需要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合理计算并填报企业的研发费用。
首先,会计师需要与企业的研发部门密切合作,收集相关的研发费用信息。
然后,会计师将研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的分类进行清理和归纳,确保被扣除的费用符合税务政策的要求。
接下来,会计师需填写并提交相应的申报表格,如《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等。
在填报过程中,会计师需要注意遵循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申报表格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会计师还需要对研发费用的扣除情况进行监控和汇总,以确保企业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并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
案例二:企业间的资产转让与价格调整某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旗下有多家子公司。
为了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和税务筹划的目标,该集团公司决定将某一项目的相关资产从一个子公司转让给另一个子公司,并通过合理调整价格来达到最佳税务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的的任务在于处理资产的转让和价格的调整。
首先,会计师需要明确资产的转让方式和转让的具体条款,保证转让过程的合法合规。
然后,会计师需要进行资产估值,并确定合理的转让价格。
在确定价格时,会计师需要根据税务政策的要求,考虑到资产的实际价值、市场价值和税收风险等因素,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沟通。
同时,会计师还需与税务顾问进行配合,确保转让过程的合规性和税务优势的最大化。
在转让完成后,会计师需要及时记录相关的会计凭证,并将转让信息与纳税申报表格进行整合和更新。
案例三:跨境投资的税务合规某公司计划在境外设立子公司,进行跨境投资。
财务舞弊避税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和避税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本报告将以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避税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舞弊手段、避税方式以及舞弊动机,为我国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舞弊和避税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近年来,甲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在2018年,甲公司因涉嫌财务舞弊和避税问题被监管部门调查。
经调查发现,甲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逃避税收,给国家造成了巨额损失。
三、案例舞弊手段及避税方式1. 舞弊手段(1)虚构交易:甲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将部分销售收入计入关联方账户,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向关联方低价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同时收取高价款项,从而将部分收入转移至关联方账户。
(2)隐瞒收入:甲公司通过隐瞒销售收入,降低利润总额。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对部分销售收入采取现金交易方式,不进行财务核算,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3)虚增成本:甲公司通过虚增成本,降低利润总额。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虚构业务费用,如广告费、咨询费等,以达到虚增成本的目的。
2. 避税方式(1)利用关联方交易:甲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向关联方低价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同时收取高价款项,从而将部分收入转移至关联方账户。
(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甲公司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通过设立多家子公司,将部分业务转移至子公司,从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虚构出口业务:甲公司通过虚构出口业务,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税负。
具体操作为,甲公司虚构出口业务,将部分销售收入计入出口业务,从而享受出口退税。
四、案例舞弊动机1. 虚增利润:甲公司通过财务舞弊,虚增利润,以提高股价,吸引投资者关注,从而扩大企业规模。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税收风险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不仅能够保障合法合规的经营,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税收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案例一:虚开发票的风险企业名称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公司。
在日常经营中,为了增加进项税额以降低税负,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了大量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进行了申报抵扣。
这种行为很快引起了税务机关的注意。
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发票比对,发现了该企业进项发票的异常情况。
随后,税务机关对该企业展开了深入的税务稽查。
经调查核实,该企业被认定为虚开发票,不仅需要补缴所抵扣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相关责任人还面临着刑事处罚。
这一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虚开发票是一种严重的税收违法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防控措施:1、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和审核,确保发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发票审核制度,对每一张发票的来源、内容和真实性进行仔细审查。
2、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使其充分了解虚开发票的危害和法律后果。
3、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虚开发票的行为发生。
案例二:税务申报错误的风险企业名称是一家新成立的小型制造企业。
由于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准确,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将一些不应扣除的项目进行了扣除,导致申报数据错误。
税务机关在年度汇算清缴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要求企业进行更正申报。
虽然该企业最终补缴了税款,但由于逾期申报,仍被处以一定的滞纳金。
防控措施:1、企业财务人员应及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加强学习,确保对税收政策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建立税务申报的复核机制,在申报前对数据进行仔细核对,减少错误的发生。
3、可以寻求专业税务顾问的帮助,定期对企业的税务情况进行审核和指导。
案例三:关联交易的税收风险企业名称集团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关联交易。
会计师的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如何利用税务筹划优化企业税务成本
会计师的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如何利用税务筹划优化企业税务成本税务筹划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安排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利润分配,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
作为会计师,具备税务筹划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会计师如何利用税务筹划优化企业税务成本。
案例一:企业利用合法抵扣节约税负某企业通过购买研发设备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高额投入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不佳。
会计师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发现企业可以利用合法抵扣来节约税负。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将研发投入费用列入成本,并通过抵扣相应的研发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通过合理安排企业财务状况,会计师成功为该企业减少了大量的税负。
案例二:企业通过租赁结构避免高额税费某企业面临信贷需求,但担心通过借款方式会导致高额的利息支出,从而增加税负。
会计师在税务筹划中考虑到了租赁结构的优势。
通过将需要的设备租赁而非购买,企业可以将租金作为成本在纳税前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租赁结构不仅帮助企业避免高额税费,并且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案例三:企业通过地区差异避免税基重叠某企业在不同的地区开展业务,但因为税法的适用范围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企业税基重叠,致使税负增加。
在税务筹划中,会计师发现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业务布局以降低税基重叠。
例如,在高税负地区扩大营销网络,同时在低税负地区增加生产基地,实现地区差异的税务优化。
案例四:企业通过海外业务优化税务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成为常态。
会计师在税务筹划中发现,通过利用海外法规和税率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
比如,将一部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地区进行合法避税,或通过海外分公司以及跨国投资等方式合理规划企业收入与支出,减少全球范围内的税负。
总结:会计师在税务筹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税法规定和运用专业知识,可以为企业合理配置财务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税负。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就会计师如何利用税务筹划优化企业税务成本进行了探讨。
法律会计税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018年,公司股东张三因个人原因,欲将其所持有的公司20%的股权转让给李四。
双方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产生了纠纷,引发了法律、会计和税务方面的争议。
二、案情分析(一)法律问题1.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转让股权的比例、转让价格、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在本案中,张三与李四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合同内容完整,符合法律规定,因此股权转让合同有效。
2.股权转让的审批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在本案中,张三将其所持有的公司20%的股权转让给李四,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然而,其他股东对股权转让持反对意见,导致股权转让未能完成。
3.股权转让的税务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所得,应当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在本案中,张三转让股权所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会计问题1.股权转让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转让股权,应当按照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在本案中,张三将其所持有的公司20%的股权转让给李四,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2.股权转让的会计科目股权转让的会计科目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银行存款”等。
在本案中,张三转让股权后,应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减少,同时增加“银行存款”科目。
(三)税务问题1.股权转让的税务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所得,应当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在本案中,张三转让股权所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的税务申报张三在转让股权后,应当向税务机关申报股权转让所得,并按照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解决方案(一)法律解决方案1.协商解决:张三与李四双方可以协商解决股权转让纠纷,如降低转让价格、分期支付股权转让款等。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税收风险已成为企业和个人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能维护良好的商业声誉和法律合规形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深入分析税收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增值税风险某制造企业 A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政策的理解不准确,导致在申报增值税时出现了错误。
该企业将部分应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未进行抵扣,同时对一些不符合免税条件的销售业务申报了免税。
这一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税收风险。
税务机关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了这些问题,要求企业补缴税款、滞纳金,并可能面临罚款。
这不仅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正常经营。
分析:此案例中,企业的税收风险主要源于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
为了防控此类风险,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最新的税收政策和法规。
同时,建立健全的内部税务审核制度,定期对税务申报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案例二:某电商企业的所得税风险某电商企业 B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活动。
然而,在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对于促销活动中的赠品、折扣等处理方式不正确,导致成本核算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此外,该企业在与供应商的交易中,存在发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部分发票未能及时取得,影响了成本的扣除。
分析:对于电商企业而言,业务模式的创新往往伴随着税收风险。
在这个案例中,企业需要加强对新业务模式的税务筹划,提前与税务专业人士沟通,明确相关税收政策的适用。
同时,要规范发票管理流程,确保所有交易都能及时、合法地取得发票。
案例三:某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申报风险个体工商户 C 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由于生意繁忙,未能按时进行税收申报。
此外,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对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不了解,导致多缴纳了税款。
分析:个体工商户通常规模较小,可能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税务管理能力。
税法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销售业务。
甲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账外经营”的方式,通过虚开发票、虚列支出等手段,隐瞒真实经营状况,逃避纳税义务。
经过税务机关长期调查,发现甲公司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累计偷逃税款达1000万元。
税务机关依法对甲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
二、案件经过1. 税务机关调查取证税务机关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对甲公司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甲公司财务账簿、银行账户、合同、发票等资料的审查,发现甲公司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虚开发票:甲公司通过虚构销售业务,向下游企业开具虚假发票,以此虚增销售额,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2)虚列支出:甲公司通过虚构采购业务,向供应商开具虚假发票,以此虚增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3)隐匿收入:甲公司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未将实际收入计入账簿,以此隐瞒收入,逃避纳税义务。
2. 税务机关依法处理税务机关根据调查结果,对甲公司进行了以下处理:(1)补缴税款:税务机关要求甲公司补缴2009年至2013年期间偷逃的税款,共计1000万元。
(2)缴纳滞纳金:由于甲公司未按时缴纳税款,税务机关要求其缴纳滞纳金,金额为补缴税款的5%。
(3)罚款: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甲公司处以偷逃税款金额50%的罚款,即500万元。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的认定本案中,甲公司通过虚开发票、虚列支出、隐匿收入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其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规定。
因此,税务机关对甲公司偷税行为的认定是正确的。
2. 处罚的合理性税务机关对甲公司偷税行为的处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税收风险防控案例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税收风险。
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深入分析税收风险的产生及防控措施。
案例一:虚开发票引发的税收风险企业名称是一家贸易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成本抵扣,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担,通过与一家空壳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取得了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检查时,发现了这些发票的异常情况。
经调查,企业名称与空壳公司之间并没有真实的货物交易,这些发票属于虚开。
最终,企业名称不仅被要求补缴所抵扣的税款和滞纳金,还面临着高额的罚款。
此外,企业的声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影响了其后续的业务拓展和融资。
这个案例中,企业之所以陷入税收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对税收法规的漠视和对虚开发票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为了防控此类风险,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发票审核制度。
在取得发票时,要认真核实交易的真实性,包括货物或服务的提供、合同的签订、资金的流向等。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税法培训,提高其合规意识。
案例二:税务申报错误导致的税收风险企业名称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在进行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时,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将部分成本费用计算错误,导致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
税务机关在后续的审核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要求企业补缴税款和滞纳金。
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和工作疏忽。
为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责任心。
同时,建立完善的税务申报审核机制,在申报前对相关数据进行仔细核对和审查。
案例三: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不当引发的风险企业名称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未能严格按照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进行核算和申报,导致优惠资格被取消,并被要求补缴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这一案例反映出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准确。
涉税法律风险防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医药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和扶持,该公司业务迅速发展,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该公司在税收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二、案例经过2018年,该公司在一次内部审计中发现,其部分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开具错误、虚开等问题。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发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发票开具不规范:部分销售人员在开具发票时,未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具,存在开具错误、漏开等情况。
2. 发票审核不严格:财务部门在审核发票时,对发票内容、金额等关键信息审核不严,导致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流入企业。
3. 发票存档混乱:该公司对已开具的发票未进行规范存档,导致部分发票遗失,给税务稽查带来不便。
4. 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经调查,发现该公司部分供应商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该公司未及时发现并拒绝,导致企业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风险及后果1. 税务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该公司因发票开具不规范、审核不严等问题,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
2. 滞纳金:由于该公司在税务罚款缴纳过程中存在拖延,被税务机关处以滞纳金。
3. 合同纠纷:部分供应商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该公司发生合同纠纷,要求该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4. 声誉损害:该事件曝光后,该公司在业界声誉受损,对企业后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风险防控措施1. 加强发票管理培训:定期对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发票管理培训,提高其对发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 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发票管理制度,明确发票开具、审核、存档等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3. 强化发票审核:财务部门在审核发票时,要严格审查发票内容、金额等关键信息,确保发票真实、合法。
4. 规范发票存档:对已开具的发票进行规范存档,确保发票安全、完整。
5. 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真实、合法。
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
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某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纳税风险分析] 案情介绍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B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某物流园,先期向B市财政垫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亿元,通过招拍挂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土地出让金亿元。
B市政府要求该项目二年内建成,分次返还A公司土地出让金6亿元。
其中:征地拆迁补偿亿元;公共配套设施费2亿元,用于物流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照明、绿化和土地平整;财政补贴1亿元,用于补偿该公司建设期间的损失;回迁房安置费6000万元,用于安置拆迁户。
A公司的会计核算如下:向B市财政垫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亿元时:借:其他应收款22000贷:银行存款22000支付土地出让金亿元时:借:开发成本——土地成本12000贷;银行存款12000发生公共配套设施费用2亿元时:借:开发成本——公共配套设施费20000贷:银行存款20000收到土地返还款6亿元时:借:银行存款60000贷:营业外收入38000其他应收款22000请分析以上会计核算的纳税风险。
纳税风险分析本案例中的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符合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存在多缴纳税收的风险。
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我国与土地出让相关的法律规定。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供应土地应当土地权利清晰,安置补偿落实到位,具备动工开发所必需的其他基本条件” 。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四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土地储备机构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范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包括受让人支付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和土地出让收益等”。
会计法律知识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导致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报表失真,引起了股东和投资者的不满。
为此,我国某市财政局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分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事实经调查,科技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虚列成本。
公司为了逃避税收,虚列了大量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导致利润虚增。
(2)隐瞒收入。
公司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故意隐瞒部分销售收入,导致收入虚减。
(3)虚假记账。
公司会计人员在记账过程中,故意篡改凭证、虚增费用、虚减收入,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2. 违法行为分析(1)虚列成本虚列成本是公司为了逃避税收、虚增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违法行为。
在我国,企业应当依法纳税,不得采取任何手段逃避税收。
科技公司通过虚列成本,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了应缴纳的税款。
(2)隐瞒收入隐瞒收入是公司为了美化财务报表、虚增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违法行为。
在我国,企业应当真实、完整地披露财务信息,不得隐瞒收入。
科技公司通过隐瞒收入,使得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数据失真,误导了投资者和股东。
(3)虚假记账虚假记账是公司会计人员在记账过程中,故意篡改凭证、虚增费用、虚减收入,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这种行为违反了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科技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责令改正。
要求科技公司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对虚假的会计凭证、财务报表进行改正。
(2)罚款。
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对科技公司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3)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刑事责任。
如果科技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案例启示1. 加强会计法律知识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
会计核算规避纳税风险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某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纳税风险分析]
(1)案情介绍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作为B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某物流园,先期向B市财政垫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2.2亿元,通过招拍挂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土地出让金1.2亿元。
B市政府要求该项目二年内建成,分次返还A公司土地出让金6亿元。
其中:征地拆迁补偿2.4亿元(含资金占用费2000万元);公共配套设施费2亿元,用于物流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照明、绿化和土地平整;财政补贴1亿元,用于补偿该公司建设期间的损失;回迁房安置费6000万元,用于安置拆迁户。
A公司的会计核算(单位为万元)如下:
向B市财政垫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2.2亿元时:
借:其他应收款22000
贷:银行存款22000
支付土地出让金1.2亿元时:
借:开发成本土地成本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发生公共配套设施费用2亿元时:
借:开发成本公共配套设施费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收到土地返还款6亿元时:
借:银行存款60000
贷:营业外收入38000
其他应收款22000
请分析以上会计核算的纳税风险。
(2)纳税风险分析
本案例中的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符合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存在多缴纳税收的风险。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我国与土地出让相关的法律规定。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3号令)第二十一条规定:供应土地应当土地权利清晰,安置补偿落实到位,具备动工开发所必需的其他基本条件。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第四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7〕277号)第十八条规定:土地储备机构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范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第一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包括受让人支付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前期开发费用和土地出让收益等。
关于土地出让金的上缴和使用,该文件规定,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
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
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
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土地开发支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第十五条规定:土地开发支出包括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财政部门规定的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含因出让土地涉及的需要进行的相关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照明和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净地出让。
土地出让前,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由政府负责,纳入储备的土地应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土地出让时,土地出让金为总成交价款,严禁各种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出让后,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并规定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
第二,涉税风险分析。
本案例中的A公司收到政府返还的征地拆迁补偿属于垫付款项,不属于应税范围,应通过业务往来进行账务处理。
垫付时,借:其他应收款,贷:银行存款。
收到返还款时,作相反分录冲回。
返还的资金占用费,应认定A公司为B市提供金融保险业应税劳务行为,应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会计处理上,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计提营业税,借:其他业务支出,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收到返还的公共配套设施费,是土地出让前政府应支出的前期开发费用,相应形成土地出让成本。
由于B市在土地出让时,既未实际发生该笔费用,也未实际收取,且返还的公共配套设施费又属于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因
此,A公司收到该返还款时,应冲减土地成本,待公共配套设施竣工验收后,凭合法有效票据,再计入土地开发成本。
会计处理上,缴纳土地出让金,借: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贷:银行存款;收到返还款,借:银行存款,贷: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设施竣工验收后,借: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贷:银行存款。
收到的回迁房安置费,也属于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因A公司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已垫付了征地拆迁补偿金,并按规定缴纳了土地出让金。
所以A公司收到该返还款时,应认定其为预售回迁房应税行为,按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在土地增值税处理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房地产企业用建造的本项目房地产安置回迁户的,安置用房视同销售处理,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确认收入,同时将此确认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拆迁补偿费。
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给回迁户的补差价款,计入拆迁补偿费;回迁户支付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补差价款,应抵减本项目拆迁补偿费。
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七条规定: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支出包括回迁房建造支出。
基于这些税法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上,A公司实际收到的返还款计入,借: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贷:主营业务收入,并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
支付回迁房建设工程费用时,借:开发成本建安成本,贷:银行存款。
A公司收到的财政补贴属于政府补助,在会计处理上,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八条的规定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取得时,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如按二年分摊递延收益,每年分摊5000万元,借:递延收益5000万元,贷:营业外收入5000万元。
税务处理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A公司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附表三)中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栏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00万元,在第二年度内,再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万元。
如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规定的不征税收入条件,则作不征税收入处理。
基于以上涉税和相关法律分析,本案例中的房地产公司存在以下税收风险:
第一,取得政府返还款中含有的资金占用费2000万元,没有缴纳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
要规避此税收风险,房地产公司收到政府返还款中含有的资金占用费2000万元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2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资金占用费2000
同时对资金占用费计提营业税(假设只考虑营业税,不考虑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
借:其他业务支出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00
第二,回迁房没有视同销售处理,漏了营业税及附加。
要规避税收风险,收到政府返还款用于回迁房安置费6000万元时,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
第三,少申报土地增值税。
为了规避税收风险,房地产公司收到土地返还款补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2亿元时,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20000
贷: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20000
(3)正确的会计核算
综合以上分析,本案例中的房地产公司的正确账务处理如下:向B市财政垫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2.2亿元时:
借:其他应收款22000
贷:银行存款22000
计提资金占用费收入:
借:其他应收款2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资金占用费2000
同时对资金占用费计提营业税(假设只考虑营业税,不考虑城市
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
借:其他业务支出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00
支付土地出让金1.2亿元时:
借:开发成本土地成本12000
贷;银行存款12000
发生公共配套设施费用2亿元时:
借:开发成本公共配套设施费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收到土地返还款6亿元时:
借:银行存款60000
贷:递延收益财政补助10000
其他应收款24000
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20000
主营业务收入回迁房视同销售收入6000 按二年分摊递延收益时:
借:递延收益财政补助5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