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篇_读后感_模板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
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
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
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
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
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
2019年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一: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这是我近来迷上的一本人文随笔。
它就似穿透臭氧与大气的子弹,承载着生活的乐趣与智慧倏然击中了我的心。
这本书里,作为社会第三性别的政治学女博士,作者刘瑜没有刻意卖弄那些形而上的专业知识,却以最直白又动人的方式---以一个小女人的心态幽默地调侃着学术,政治,生活,分享她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对爱情,对人生,对书籍、音乐、电影,还有猪头肉和辣酱的看法。
通过鸡毛蒜皮的小事,思考着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的大事,饱含着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正如刘瑜自己所言,“文字是体验生活的方式,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收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
生活虽然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但是可以用文字这种耐心的方式,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
”故不是出于写书的目的,文章的风格迥异,作者便把它们大致分为三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和“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五章。
虽说是瞬间的感受,但作者语言诙谐而犀利,简单而深刻,往往三言两语就击中要害,调侃讽刺有时还带点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
不管是书里随处可见的精妙的形容词和比喻,还是时不时出现的抖机灵式小幽默都给人耳目清新的感受。
因为喜欢“审视生活”,书里充满了看透一切的焦虑,而且还是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的焦虑,就像一个貌似把什么都看透但又必须继续活在这个看透了的世界里的,不那么普通的普通人嘴角无奈的微笑和眼里依旧闪烁的好奇的光芒。
能把事情看透的人很多,但看透之后还能这样接地气的就不多了,对生活没有冷眼旁观的漠然,而是像植物一样积极乐观向上的生长,融入人民群众的海洋---一个真实存在但却是我无法想象的人生,在她的记录下,快乐与真知像春水般舒适的流入我的皮肤。
《送你一颗子弹》心得札记
《送你一颗子弹》心得札记如果你很有思想,有一望无际的兴趣和自我,还有点“年少轻狂”,那你一定会爱上一本好书《送你一颗子弹》。
这是一本散文,作者刘瑜在她青春的年纪,“沉湎于捕捉、端详自己的每一点稍纵即逝的情绪”,有批判、讽刺,也有热爱和感恩。
我喜欢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所热爱和讨厌的,以及她水银般多变的情绪。
首先,让一颗自我的子弹射入你的脑海里。
刘瑜说,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时,对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我深以为然。
因为孤独是一种病,自己克服才是有效药。
比如,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写一首诗、遇见一个人,为自己稀薄缺氧的生活加一些氧气,不要将所有不幸都归于生活本身。
我们都会遇到绝望、失望、有点丧的时候,若你孤独地放弃,你将永远孤独;若你孤独而努力,你就是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
接着,让一颗现实的子弹射入你的身体里。
你看,你我和刘瑜有着同样的烦恼。
我觉得这双鞋应该半价,但鞋贩不听我的;我觉得人不该死去,但上帝不听我的;我觉得我得长到一米七,但基因不听我的。
因为这些不是现实。
用现实的刀子划开理想的美好,总会见血的。
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没法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呢?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呢?如果哪一天你看见我疯了呢?我们怎么在这美丽而危险的现实中冷静?谁也没法回答,所以我自己去发现。
不要打扰我,让我一边成长,一边冷静,或者疯狂。
最后,让一颗代表浪漫和热爱的子弹射入你的心里吧。
在窗外下雨的时候听一首歌,感受这3分钟的腾云驾雾是爱,一点点昙花一现却让人奋不顾身的心动是爱,忙里偷闲躺在世界尽头的沙滩上发呆也是爱,向死而生、热爱恐惧、电闪雷鸣更是爱。
你的爱让你的灵魂永存。
你要爱自己,你也要爱生活。
这本书里真真切切有我的影子,真真切切存在着一种我的未来。
给我一把银色的手枪,我来制造自己的子弹。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推荐五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欢迎阅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一虽然老师一再强调要求我们阅读理论书籍,但是当我走进书店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书的封面是很唯美的一张插图,淡淡的几抹油脂,描出一幅简单但不肤浅艺术作品。
我爱书,我承认,我不仅爱书的内容,更爱书给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感官上的。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之下,我毅然决然买下了这本书。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人有的事真的很令人绝望,生活总是零零碎碎、乱七八杂地令人厌恶。
我们每天在寝室接触着我们的性格迥异的室友们,出门我们还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
总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杂乱无章。
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就是,在作者的笔下,被他审视的东西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到审视国家制度,细到审视爱情、电影和书,小到审视老鼠,甚至街上不起眼的疯老头。
在他的书里,你不会觉得例子单薄,没有说服力,在他的书里,你看到了他引经据典的超强能力,更看到了关注民生、民情的热血情怀。
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砖石,那么好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把刀。
本书作者刘瑜擅长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每一小段取材全部来自生活,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年的累积的作品,所以每一小章节的字数内容长短不一,质量不均,或许还会随着社会形势以及荷尔蒙周期的变化和作者自身逃避生活的力度的起伏而有所变化。
不得不说,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你也会本他的思想和心情带动,有的时候他的内容沉重,你会不自觉地紧皱眉头,有的内容轻松愉悦,你也很自然地放慢节奏。
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刘瑜就好像一个大学生作家,他的语言能够深深走进我们的生活,在他的书中,写了很多我们大学生在校内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而这些刚好解决了我生活中的难题。
他说,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毫无关系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是中国作家刘瑜所著的小说,该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在阅读这本小说后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以主人公李达康的视角展开。
李达康从军营调离后进入城市,被派到贫困的农村支教。
通过与学生、农民和地方政府官员的交往,李达康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丑陋。
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钟爱的女学生之一被迫卖淫,眼睁睁地看着地方官员的黑暗勾当。
于是,他决定以送给堕胎死去的学生一颗子弹的方式,给这个世界带来正义与宽容。
通过对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揭示,刘瑜深刻地展现了权力腐败、道德沦丧和社会弱者的无助。
小说中的李达康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英雄人物,他心系社会弱者的疾苦,敢于面对黑暗勇敢地去寻找真相和做出改变。
他的存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只是观望,应该主动行动,为社会的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吸引了我的注意。
刘瑜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自如。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中每个角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到位,他们不仅是普通人,更是代表着某种社会现象和思维方式。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力,没有丝毫拖沓和冗长之处。
这种连贯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深入理解和思考。
《送你一颗子弹》是一部催人深思的小说,它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黑暗面,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
正如小说中的李达康一样,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问题,为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辉煌和黑暗,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正义的追求。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小说中传递的深层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改革者和推动者。
在结束这篇读后感之际,我想送给每个人一颗子弹,这颗子弹象征着我们内心的力量和决心。
优秀读后感(10篇)
优秀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是一本备受争议的小说,作者已故作家刘瑜。
该书于1997年出版,大量兜售于中国大陆,引发了人们对当时时政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本小说重新点燃了对文学的热情,探讨了一些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对政治制度的质疑。
阅读这本书让我倍感震撼,体验到作者深思熟虑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仿佛与主人公沉浸在一起的情境中。
小说以银行家吕金魁为半自传形式,叙述了他在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成长遭遇。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让读者永远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今的中国。
小说深入探讨了给予非理性的权力,以及当权者和无权者之间的斗争,这些因素深深影响了当今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对思考现代社会以及困惑和不确定的未来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感到自己应该进一步思考人类存在的悲喜,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痛苦和不公平的问题。
《送你一颗子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思辨性和社会动员力,还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不公正、奸诈和人性的重要思考。
这本小说鼓励我们充分认识社会问题,正视痛苦和困境,并寻找解决之道。
不过,我想提出一些反思。
在当今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受到轻视,难以令人满意。
不幸的是,权力和财产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恐惧。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积极抵制这些权力和财产,挑战这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情况。
我们应当集思广益,维护社会正义和人权,以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时代。
总之,阅读《送你一颗子弹》对我的阅读体验和思考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政治的探索,也提醒我反思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从中受益。
对我而言,这本书将长期在我心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优秀读后感一、文章简介和背景介绍《1984》是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书评)
送你一颗子弹,击穿内心刘敏锐初识此书是在学校经常摆摊卖书的那个大哥那里,那大哥估计旧书卖完了,现在书摊上清一色的是新书,每次路过都要看看,不过买的时候很少,新书就买过一本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不过买回来就放那儿了,还未来得及读。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觉得很有新意,吸引眼球,总想看看讲的是什么。
翻了翻,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文字犀利有味,十分有趣,于是暗暗记下书名,回来便在京东上下单入手了。
于是,在每晚乳白色的灯光中,趴在床上,细细品味。
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其实一开始看到作者刘瑜是一位政治学博士就很惊讶,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处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到的眼光与深邃的洞察力!作为留学外国之士,作者还以自身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活中的“杂七杂八”小事为切入口,探究了中西两者文化差异。
嬉笑怒骂,黑色幽默,处处充斥着陌生化的语言文字,成语在文中上下翻飞、婀娜多姿,或刺讥世事,或审视文化,或剖析人生,咋一看,愕然不解,细细咀嚼,猛然袭来顿悟的喜悦与回味无穷、心有戚戚的满足,舒畅至极!印象深刻的有对美国约会文化的剖析:什么约会文化?!不就是个到处睡觉不用负责的文化!……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承认人类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
承认了这双重无能的人们,转过身去投入到走马观花的约会生活中去。
再由此想到中国的“找对象文化”:基本在中国,至少近些年以前,没有约会文化,有的是“找对象文化”:两个人从第一次拉手开始,婚姻这个主题就扑面而来。
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时间就这样平平稳稳地过。
我也顺着那轴慢慢往前挪。
这日子是要谋杀一个有志青年所有斗志的节奏么?书完全看不进去。
心理还是有一关过不去。
每当想到别人都在好好地过生活,朝着自己的未来意气风发地迈进。
心里就觉得难过。
不过还好,仿佛经久磨练,已经没有对时间流失那么深的恐惧了。
喜欢胡思乱想,好歹也有点什么智力成果呀。
喜欢看书,好歹也写两篇出彩的文章出来啊。
可事实是,什么也没有。
我只是如万千平庸的人一样,每天做着再无聊不过的事。
对这一点,我都觉得可耻。
人家刘瑜,虽说已经三十了吧。
好歹也是在外留学多年,在剑桥混个老师当当没问题。
虽说也没结婚生子吧,好歹人家读了那么多书呀。
写篇文章还不是小菜一碟。
虽说人家也是一个人在外面,可是人家日子过得滋润呀。
写论文、看电影、看歌剧,一样不落下。
这简直让我这个完全与世隔绝,又丝毫没出世境界的人难过得想死。
看了刘瑜的书,最让我欲壑难平的是,凭什么我要像一条虫子一样窝在电脑旁边,靠着那点工资半死不活地熬过一天又一天?凭什么人家可以在思维的大海里遨游,评古述今,且每天都活得那么有滋有味,时不时迸出点什么智慧的火花,然后写篇文章调侃中外?答案是,其实我也可以。
至于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她一样,这不只是一个问题那么简单。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的标题再霸气不过。
这也充分说明作者的思绪的确如涛涛江水,绵绵不绝。
事实是,很多好的书的标题已经足够吸引人,让人除了赞叹作者的博古通今之外,也只能望其项背了。
这是近来读过的比较好的一本书。
准备考试,却忙里偷闲,看了这样一本杂文,或者说是散文,并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损失。
好书就是这样,能给你启示,能让你在某一个瞬间有种找到知己的狂喜,心想,呵,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
那些小怪癖,那些胡思乱想,原来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是有人跟我做着同样的事,为同样的问题在消耗着脑细胞。
话说回来,能写文章固然是好事,不过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细心品味我们的生活,永远对生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
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
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
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
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
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
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
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
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
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脱衣舞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
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
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
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
()其实就是一种警告。
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大全(8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
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
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
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
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
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
呵呵多么安逸!这是作者的简介:刘瑜生于1975年12月。
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
《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篇二: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最近读刘瑜的随笔,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
一个旅美学者、一个70后、一个女人。
一个学生。
这个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
可是读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
尤其惊奇的是对于生活,对于政治,对于世界,她大脑中不时闪烁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三好学生,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去国外的机会。
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下,十有七八本已丧失独立观点,转而成为整个体制的附属品。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近几日闲在家,把仅存的那几本书一一看完了,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本《送你一颗子弹》,让我深刻的不是内容有多棒,看完后我加入了我的不必读书目,但不建议大家参考,这就像“禁书”一样,别人禁过的书,不一定是坏书,远的如《金瓶梅》,禁了几百年,近的如《白鹿原》被禁过几年,还有那些至今未开禁的书。
当然,我的不必读书目,就没有禁书那么高的审美层次,毕竟那都是代表着“特殊阶层”的审美趣味,我的不必读书目,有些并不是一本很差的书,有的仅仅是落差大,或者经不起岁月的淘洗,从一开始的喜欢,到之后的不喜欢,也或者是道听途说,拿到书之后却发现完全名不副实。
如这本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就是属于后者,买这本书当然不是根据谁谁的书目买的,而是一位网友问我,有没有和王小波类似的杂文集,我说没有,不知道是谁,在后面跟了一个帖子,说是《送你一颗子弹》类似,当然仅仅一言之词不会引起我的关注,之后陆陆续续有一两个留言,根据统计学,虽然有两三个人提到,但在不受到一定话语的左右下,这样的比例我认为是很高的。
于是就买下了这一本书翻翻看看,拿到手刚翻了十几页,就连续出现了几次“我是文学博士”这样的自我介绍,第一次出现,我没在意,当之后再出现这样的字眼,我的大脑神经就像破案人员一样,发现这般十分可疑的蛛丝马迹,我不是什么博士硕士对此评价总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但在学识方面,我对文凭这种东西,从来不与之划等号,甚至大多数时候还会对其产生必要的反向思维认识,文凭越高,我会认为在他身上能获得的东西就越少。
一连几次的这种文凭“卖弄”我就开始感到不祥的预感,加上读完的这几篇,并没有看到新颖的思维角度,更像是一个女人在茶余饭后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当我读到《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基本确定,我上当了,当然这个当不是作者的,而是网友的跟帖,他们把刘瑜的杂文风格与王小波的风格扯到一起,真是分马牛不相及的一种联系。
如果说之前的文凭卖弄是为了迷乱读者,那其中《乱》这篇文章就彻底的暴露了作者的一种浮躁感,这种对生命的认识,几乎是一种标准的中国式教育出来的,一个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新鲜感的人,一种把朝九晚五疲于奔命的生活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分享给大家的一种人,不知是不是觉得国人还不够功利,还觉得国人生活节奏不够快的原因。
书籍《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感悟
书籍《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感悟书籍《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感悟1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
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
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
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
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
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
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
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
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
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
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
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
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
其实就是一种警告。
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第一篇:《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当我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刘瑜老师是一位政治学博士时,不禁对她“望而生畏”。
要知道,女博士可是传说中的“第三性别”人群,更何况是政治学领域的女博士。
我猜想,她的文字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以及扑面而来的专业名词,总之,一定不会吸引我。
事实是,她的文字惊艳了我,这是一位多么可爱又充满生机的女博士啊。
她没有刻意地卖弄专业知识,却以最直白的方式剖析了她眼中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形而上生活与形而下生活之间实现优雅地转换。
在她书中的世界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甚至比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还要真实,因为有时候你所看见的会蒙蔽你的心,刘老师所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看世界,并努力告诉大家她所看到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觉得惊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在文章里脱口而出一些低素质的话,我却觉得这样更真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一本生活的随笔,人生那么长,总有一个让你想要尖叫,想要骂街的时刻。
那些所谓低素质的话也从来不是这本书的重点,顶多是带动读者情绪的调味品。
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作者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细腻的文笔又不时地将历史事件、政治社会理论、文学作品铺展开来。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提到的电影、书本都激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在书的前面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每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想着最后的结果,如果注定是失败,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去尝试,可是,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这件事情将要带给你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呢。
正如文章的标题一样,“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你不必过多地在意结果,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实施或者放弃,虽然这可能会遭到一位经济学家的批评,毕竟心灵上的收获无法用经济学曲线来证明。
其中还有我认为对女性读者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里面,人们往往认为受害者是女性,这是为什么呢?大抵是因为女性表现出来的姿态是弱者,是受害者。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
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
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
这不自然!”“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
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
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
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4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
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
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
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
”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篇_读后感_模板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一)在没有wifi和流量的日子里,你会怎样度过?偶然获得的大段闲暇时光,让我重新拾起了纸质书,回归到传统的阅读,《送你一颗子弹》正是我那时读到的一本书。
刘瑜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假若某天你置身于一座孤岛,你是否能够不急不躁地跟自己共处呢?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浮华与喧嚣,大家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看似都在追求却浑浑噩噩、茫然无措。
但在这群人中间,一定会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灵魂。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就会遇到他们。
因为当他们谈论起梦想时,透过他们的眼睛,你会发现他们眼里绽放出的光华,那是对梦想一直不变的热爱,那是燃烧生命的颜色,他们的灵魂也因梦想而越发璀璨。
渴望追逐繁星般璀璨梦想的人,漂泊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也许是身在异乡所感受到的孤独无依,也许是执着追梦的心饱受嘲讽。
但是,这些身心的漂泊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值得一提,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本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那些磨难与挫折都会在追梦人的赤诚之心下,化作无尽地动力,支持着他们前行。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前行的方向,你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并不会感到盲目与无聊。
白落梅笔下”对营营名利视而不见,却为山林的一朵无名野花,而心动不已”的人,说的正是他们。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在人人都追逐名利之时,只一心为实现绘画的理想而努力。
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地位、美满幸福的家庭,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身体饱受贫穷与饥饿的折磨,心灵却甘之如饴。
刘瑜在她的书中写道,”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们总是说成人世界太复杂,并非大人的老成世故作祟,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敏感度在不断地降低,心渐渐被生活琐碎磨砺得坚硬无比。
而当你拥有了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世界就会在你的面前开启它那不轻易示人的一面,并非大多数人看来的无聊乏味,而是充满了令人雀跃的快乐与幸福,是你渴望一生追求的美好世界。
人生苦短,在这渺小的一生中,你会为世人留下些什么?又会被多少人所记住呢?想想这些,也许你就会觉得看似无聊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值得努力奋斗的精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二)周晓歆最早认识刘瑜,是在广播里听到她的一篇文章,名字是什么记不清楚了,大抵讲的是一个人留学在国外的生活,如何面对孤独、成长,那时候刚来到工作的地方,很有种惺惺相惜、受教的感觉。
于是,问度娘了解刘瑜,网名drunkpiano,政治学博士,剑桥大学讲师,著有时评集《民主的细节》,小说《余欢》。
这寥寥几个字就是她自己写在《送你一颗子弹》前的作者介绍,可能觉得对她还是不甚了解,可是读她的文字就会被其中的幽默、睿智深深吸引。
要说最开始一口气买了刘瑜好几本书,当然先从最出名的《民主的细节》开始读,可是每当晚上睡觉前打开这本书,总会有这段写的好、应该抄录下来;那段论述的很精妙,那么相关的内容还有哪些等等这样那样的思考。
这样下来,两天也没有读完序言《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然后开始反思,这样一本对美国政治观察随笔是应该放在周末的白天大段时间来读的,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搜索相关资料,亦是乐趣无穷。
于是晚上真正惬意的时光开始了,睡觉前一小时,打开床头暖色的台灯,捧着这本《送你一颗子弹》,看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听刘瑜讲鸡毛蒜皮的小故事,一起跟着欢笑、沉思,每个人、每个故事都给人以触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本随笔集中,探讨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些是一本书的读后感、一部话剧的观后感,有些是留学生活中遇到人和事。
在《厨房政治》这篇文章中,先是说了各路留学生如何发挥对厨房艺术的热爱导致厨房生灵涂炭,让人忍俊不禁,后面话锋一转,作者开始发问人如何克服自己内在的劣根性:非理性、顽固、自私,这是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然后接下来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到如何利用制度来促使形成协商民主的公民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提出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这样一个故事读下来,既有趣味性,又能够引发思考,然后带着今天生活很充实,又有新的思考这样的满足感安然睡觉,真是件幸福的事情。
感谢这本书带给了我这段快乐与思考并存的时光,下面是一些文章中的段落节选,希望大家喜欢。
摘录《论他人即地狱》部分1. 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
《渊博的人》2. 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积极的人》3.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
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另一个博客》4 (作者闲来无事的时候清理手机里的联系人,哪哪哪认识的谁谁谁……最后再没有联系过的,还是删除了。
)认识更多的人,忘记更多的人。
被更多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遗忘,吹出更多的肥皂泡,然后看到更多的肥皂泡的破裂。
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过是别人手机里的两个音节而已。
而过几个月,就连音节都不是了,仅仅是被消耗掉的无法追回的那段时间,躺在烟灰缸里的几截烟灰而已。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
从认识的第一天起,其实你就知道。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有关的无关的人》摘录《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部分5. 和你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像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回到巴黎》6.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
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
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
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
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务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就是说,它就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7.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
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
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三)田原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
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
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
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
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
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
”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
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
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
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
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
它让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的”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看完书后,就静静回想起作者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
作者的文字中,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事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细致的体味,一种嬉皮笑脸而辩证地看悲观生活的敏锐。
作者正视绝望,只有绝望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她把它看成一种自由,只有在绝望的时候,人才能清楚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变得谦卑。
她总能让没有生命的词变得有意义,这就是她嬉皮笑脸的看悲观世界的风格。
”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情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