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马原复习材料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马原的复习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思考。
一、基本概念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阶级斗争。
二、核心思想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革命和革命的发展推动的。
三、历史背景马原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的冲击使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了马原的基本框架。
四、实践意义马原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和社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马原复习资料是大学生学习马原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的复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的内容。
同时,马原的学习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华中科技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名称: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5×8)
1.历史合力论
2.物质与意识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评价与知识
二、简答(4×15)
1.简论哲学的一般发展规律
2.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3.如何理解人类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开端
4.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
三、论述(2×25)
1.如何理解“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2.试论“第二个结合”的哲学依据。
大学马克思考试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的含义:1物质的根木属性是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运动标憑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彖、过程变化、发展的哲学范畴。
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关系的哲学范畴。
3辩证的否定观:1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主于旧事物。
4新事物对I口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扬弃”4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或抽彖的劳动力5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1具有社会屈性2具有商品的价值3是一般人民的劳动4撇开具体的形式6社会基本矛盾: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下,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层建筑的矛盾。
7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牛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牛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9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Z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0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木,在生产过程屮只转变白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C 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11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仑在一起的垄断资木主义。
13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14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休所有制。
15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木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原材料题复习资料
马原材料题复习资料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理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
马原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是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的关键一步。
而马原的材料题,作为马原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马原材料题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马原考试。
一、马原课程概述马原课程作为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内容。
学习马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二、材料题的特点马原考试中的材料题是针对某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述的题目。
材料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需要理清材料的思路和论点,准确把握材料的观点;2. 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3. 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加以论证。
三、马原材料题的复习方法1. 系统学习马原课程内容。
深入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原理。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材料题。
2. 频繁解析和讨论材料题。
找到一些经典的材料题,并针对这些题目进行解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观点和论点,增强对材料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通过写作论文或小结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归纳总结、论述和阐释。
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马原材料题的解题技巧1. 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意思,确定材料的观点和论点,进而分析和解读材料。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材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材料中的问题和不足。
3.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论证。
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论证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第一章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 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 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 相对主义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 方可。
庄子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持续性、顺序性
——恩格斯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蛋白质、核酸、 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原子、离子、原子团
大家好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HUS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2009-12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 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 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P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国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 .10-1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哲学基本问题P .2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P .21-22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时间和空间P .23-24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 .24-25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 .28-2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其次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意识P .25-26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联系和发展P30-3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征为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对立统一规律P .36第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第二、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37-3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理,作为对立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为双方提供了斗争的场域、而斗争性又贯穿着矛盾的始终。
第一,同一性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二,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 .40-4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量变和质变P .40-4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P .41-4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思维方法P .46-4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实践与认识P .56-6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P .6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具有反映性和创造性两个特点。
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关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P .66-73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条件:1、掌握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的本质P75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P76-7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主客观相统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人终能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善的。
相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人类认识的广度有限度;认识反映的深度有限度。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P83-84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只有作为主客观联系桥梁的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价值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P86-88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1、主体性;2、客观性;3、多维性;4、社会历史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P97-98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 .107-1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条件。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