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淳于髡

合集下载

淳于髡

淳于髡

关于《史记· 滑稽列传》:
Hale Waihona Puke 《史记· 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 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 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 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 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 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可 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 这是太史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 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 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 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 《楚辞· 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 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 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 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字词总结:





1. 通假字 三年不蜚又不鸣 通“飞” 诸侯振惊 通“震”,惊恐 汙邪满车 同“污” 威王大说 通“悦” 卒然相睹 通“猝”,突然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通“镒” 合尊促坐 通“樽” 髡尝在侧 通“常”



2. 古今异义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古义:言谈辩捷 今义:(言 语动作)引人发笑 未尝屈辱 古义:折服侮辱 今义:受到压迫 和侮辱 百官荒乱 古义:荒废混乱 今义:社会秩序 极度不安定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古义:指监视酒政的人 今义:执 行法令、法律 私情相语 古义:个人情感 今义:私人的交 情

大才子淳于髡

大才子淳于髡

“大才子淳于髡”淳于髡的姓氏和名字对现在人来讲都比较陌生,但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用大鸟隐语启发齐威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大才子。

据《史记》记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古代赘婿可以说是与女主人发生合法的性的关系的奴隶!”名嘴纪连海在《新杏坛》的讲课中指出,“按照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吃软饭的。

”纪连海说这位有名的“齐之辩士”是个“有实无名的优人,是个有实无名的赋手,十之八九又是个有实无名的奴隶,至少曾经如此。

”就这么一个出身的人,日后齐威王、齐宣王是如何对待他的呢?“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

”(《说苑·尊贤》)受到至圣先师孔子当年也未曾有过的礼遇,成为当时社会上流人物中的一员。

并且让“铁笔著文章”的司马迁为之立传,且跻身于《史记滑稽列传》的第一位。

正是因为淳于髡的智谏,曾经沉湎酒色的齐威王“奋兵而出”,使齐国由“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转向了“自称为王,以令天下”的辉煌时代。

说到淳于髡名字的由来,纪连海讲道:髡在过去是五刑中的一种刑罚,对人的一种惩罚,就是把人的头顶上的头发全部去掉,就留四周有头发。

在古代,小孩可以剪头发、可以理发,等到了大了,你十八周岁了,这头发就永远得留着了,一根都不能剪。

你要把中间这头发给剪了,那你街上怎么见人啊?纪连海幽默的说:“所以这种刑罚,不为别的,就为寒碜寒碜你,你是罪犯!”他为什么叫髡呢,纪连海继续了他的纪氏幽默,他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淳于髡他爸爸为了挑战世俗观念,我们家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叫淳于髡;下个孩子就叫淳于醢,醢也是一种刑罚呀;再生一个孩子我们叫淳于黥,身上刺字,那可能。

要是这样的话,这家长的思维够先进的,到现在社会不能叫先进了,叫前卫。

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那就好说不好听了。

这淳于髡他是个罪犯,他年轻的时候犯过罪,朝廷里头人家把他那头发给弄下去了。

然后呢,他一想我都这样了,人得立志对不对,我就叫淳于髡了。

淳于髡文言文翻译高中

淳于髡文言文翻译高中

淳于髡者,齐之智者也。

其人仪容俊秀,言辞敏捷,善辩能言。

尝游说诸侯,以才智助齐威王稳固政权,名闻遐迩。

淳于髡初仕于齐威王,时齐威王好酒色,不理朝政。

淳于髡遂以幽默风趣之言,劝诫威王。

一日,威王设宴款待淳于髡,酒酣耳热之际,淳于髡问威王:“王之酒量几何?”威王自信地答道:“寡人饮一石。

”淳于髡又问:“臣能饮一石乎?”威王曰:“可。

”淳于髡遂曰:“臣请王赐臣一石酒,臣愿为大王祝寿。

”威王欣然允之。

次日,淳于髡向威王献上一石酒,自饮一斗,其余九斗请威王代饮。

威王不解其意,问:“余九斗酒,何人代饮?”淳于髡答曰:“愿大王广纳贤才,以充九斗。

”威王恍然大悟,从此重视人才,勤于朝政。

又有一次,淳于髡向威王进言:“大王,臣闻有鸟,名鹪鹩,其身不过一尺,而志欲食南国之珠。

此鸟虽小,其志亦大。

大王何不效仿此鸟,以小见大,求贤若渴?”威王深受启发,自此更加注重选拔贤能,使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淳于髡不仅善于言辞,还精通兵法。

他曾对威王说:“大王,兵者,国之大事也。

臣闻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王宜多了解各国军情,以便制定应对之策。

”威王采纳其言,加强军备,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淳于髡一生致力于辅助威王,使齐国繁荣昌盛。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淳于髡晚年,齐威王驾崩,齐宣王继位。

宣王不喜淳于髡之才,遂将其罢官。

淳于髡无奈,只得归隐山林,过着隐居生活。

淳于髡虽隐居山林,然其智慧与事迹流传后世。

后人称其为“淳于子”,将其智慧与幽默传颂千古。

淳于髡之生平,堪称战国时期之智者典范,其言辞与行为,为后世传颂不衰。

今以文言文译述淳于髡生平事迹,以飨读者:淳于髡,齐之智者也。

仪容俊秀,言辞敏捷,善辩能言。

游说诸侯,助威王稳固政权,名闻遐迩。

以幽默风趣之言,劝诫威王,使之重视人才,勤于朝政。

精通兵法,助威王加强军备,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晚年归隐山林,然其智慧与事迹流传后世,被誉为“淳于子”。

淳于髡一生致力于辅助威王,使齐国繁荣昌盛,堪称战国时期之智者典范。

一代辩才淳于髡

一代辩才淳于髡

一代辩才淳于髡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14期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淳于髡,出身于贱民之家,生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

他年轻时被奴隶主招为女奴的配偶,名为“赘婿”,后又因犯罪被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故名“髡”。

但是,淳于髡并未自甘卑贱,他仰慕齐国名相晏婴。

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且学无常师,博采众家之长。

他曾与思想家荀子交往很久,颇受教益,并与亚圣孟子过招,辩论过“名与实”“男女授受不亲”的论题,并且写过《王度论》等著作(已失传)。

然而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的,并非是他的学术造诣,而是他幽默滑稽、机智善辩的口才。

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皆喜招贤纳士,令其献计献策,辅佐王政。

齐威王即位后,也照例广纳人才。

淳于髡以其博学多识和杰出的辩才奉召入宫,得住上大夫,位同公卿,其才华从此得以施展。

齐威王沉湎于淫乐,好为长夜之饮,怠于政事,致使朝政混乱,诸侯趁机出兵侵占齐国土地,国家危在旦夕。

但左右畏惧威王,无人敢于劝谏。

威王好说隐语,即与人交谈时不直言其意,而是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寓于比喻,影射之中。

这一天,淳于髡瞅了个机会,和威王说起了隐语:“我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国中有一只大鸟,栖于宫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威王一听,这不是讽刺我老人家是只呆鸟,无所作为吗?便以隐语答道:“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威王被淳于髡这一激,幡然猛醒,召见全国县令商谈国家振兴大事,整顿纲纪,赏忠良,诛奸佞,出兵打击入侵者,诸侯大为震惊,纷纷退还侵占齐国的土地,齐国从此威震诸侯达36年。

威王八年,楚国出动大军侵齐,威王担心齐国难抗强敌,派淳于髡携黄金百斤、车马十驾,前往赵国请求救兵。

淳于髡知道带这么点礼物去求救兵,肯定空跑一趟,但他却不直说,而是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丝带都断了。

威王见状,问:“先生可是笑礼物太少?”淳于髡说:“微臣怎么敢笑大王呢!”威王更加莫名其妙,又问:“你这么笑,是否有话要说?”淳于髡见吊起了威王的胃口,便说:“臣今天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农事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壶酒。

司马迁《淳于髡》原文及鉴赏

司马迁《淳于髡》原文及鉴赏

司马迁《淳于髡》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司马迁《淳于髡》原文及鉴赏【导语】:〔西汉〕司马迁淳于髡,齐人也。

历史趣谈: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历史趣谈: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导语: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生活常识分享。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淳于髡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出身于晋国韩宣子的家族,是晋国的官员和军事统帅,也是晋国的重要参谋。

淳于髡谙熟兵法,以智勇双全著称,对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议。

本文将以淳于髡的事迹和思想为线索,探讨他对于战争和政治的看法,并分析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淳于髡一生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政治斗争,他提倡的“用兵不昧”和“征兵不忘”,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他强调用兵要谨慎,避免轻举妄动,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军事布署。

在政治上,他主张善用人才,建立统一而稳定的政权,实行亲民的政策,重视农业和教育的发展,使国家达到和平繁荣的局面。

淳于髡认为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和争端的一种手段,但应该以和平为首选。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手段,不应轻易采用。

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淳于髡主张先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力图避免战争的发生。

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军事行动。

他主张在战争中要注重计划和策略的制定,充分了解敌情,分析对手的弱点和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战略。

在军事布署上,淳于髡提出了“征兵不忘”的理念。

他认为,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足够的人员支撑,但是不能以任何代价忽视军队士兵的生活待遇和尊严。

他主张高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士兵,他相信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水平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他主张将军队的发展和士兵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士兵的生活待遇和提供足够的福利,激励士兵更加忠诚和投入。

除了军事战略,淳于髡对于国家政治的发展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善用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基石。

他主张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和使用人才,鼓励人才的发展和创新。

他重视农业和教育的发展,认为良好的农业和教育环境是国家繁荣和进步的基础。

他主张改革国家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稳定的政权,加强对各地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淳于髡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还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淳于髡》正式版PPT课件

《淳于髡》正式版PPT课件

情节安排
情节紧凑
作品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让 人一气呵成地读完。
情节起伏跌宕
情节起伏跌宕,有张有弛,能够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结局出人意料
作品的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回味 无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5 《淳于髡》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对《淳于髡》的评价
高度赞扬
许多评论家认为《淳于髡》是一部卓 越的作品,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和 哲学思考深受推崇。
诚信为先
淳于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 信任和交往准则,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他提倡言行一致、 信守承诺的道德风尚。
04 《淳于髡》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简练
作品语言精练,用词简练, 表达力强,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修辞手法丰富
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 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 生动、形象。
03 《淳于髡》的主要内容
淳于髡的政治主张
主张德治
淳于髡认为德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榜样作用,提 倡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反对严刑峻法
淳于髡反对过度依赖法律和刑罚来治 理国家,认为这会削弱人民的道德观 念和责任感,主张以教育引导和道德 感化来维护社会秩序。
淳于髡的智慧故事
巧言劝齐王
淳于髡的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在齐国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国家实力。
外交成就
在外交上采取纵横策略,为齐国争 取利益。
文化成就
提倡儒家思想,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淳于髡的历史地位
对齐国的影响
淳于髡的改革对齐国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使齐国成为战国 时期的强国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淳于髡的思想和文化成就对后世 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淳于髡劝谏齐王的故事

淳于髡劝谏齐王的故事

淳于髡劝谏齐王的故事
淳于髡的身世
淳于髡,古代楚国人,他是一位有着智慧、勇敢和坚定信念的谏言家。

淳于髡被认为是古代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谏言家,他曾经勇敢地劝谏
当时的楚王齐桓公,以此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淳于髡出生于一个
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才智,在他的母亲的鼓励下,他学
习了经典文学、历史和政治,从而成为一位谏言家。

2. 淳于髡劝谏齐王
淳于髡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他曾经勇敢地劝谏齐王,建议他不要
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要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

淳于髡曾经提醒
齐王:“放纵自己的欲望会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且会使国家陷入混乱。

”他的劝谏让齐王感到非常愤怒,但最终还是被淳于髡的言语所
劝导,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政策,恢复了国家的稳定。

3. 齐王对淳于髡的处置:
齐王对淳于髡的处置非常慷慨,他把淳于髡晋升为大夫,并赐给他大
量的财物。

此外,齐王还把淳于髡的儿子任命为都统,并且把他安置
在靠近宫殿的地方,每天都可以见到齐王。

淳于髡的下场是他被处死。

齐王一听淳于髡的劝谏,就把他拖到宫中,把他的头颅削下来,悬挂在城门上,以示警戒。

他的身体则被抛弃在
外面。

淳于髡的死亡,引起了众人的悲痛,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人。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贤臣,他勇于劝谏齐王,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齐王,以拯救齐国。

他的精神意义在于,他敢于
发声,勇于承担危险,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一切代价,他以自己的
行动诠释了贤臣的形象,激励了后人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

淳于髡荐才文言文翻译

淳于髡荐才文言文翻译

原文:淳于髡者,齐之良才也。

博学多才,辩才无碍,尤善识拔人才。

当战国七雄争雄之际,各国争相招揽贤才,以求国力强盛。

髡深知人才之重,故不遗余力,荐贤于君,愿齐国兴盛。

髡尝言:“天下之才,如海之波,无涯无际。

吾辈当如舟楫,乘风破浪,引领人才至君前。

”于是,髡广搜天下,访求异士,不辞劳苦,不避艰险。

一日,髡得一人,姓孙名武,吴人也。

武者,兵家之圣,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世称兵圣。

髡见其才,叹曰:“此子非同凡响,若得之,吾齐国必兴。

”遂荐之于君。

又有一次,髡游于山野,偶遇一少年,姓孟名尝,齐人也。

尝者,儒者之才,博学多识,善于辞令。

髡与谈,觉其才思敏捷,议论风生。

髡喜曰:“此子可当重任,吾齐国幸甚。

”遂荐之于君。

又有一次,髡于市井之中,见一老者,姓扁名鹊,秦人也。

鹊者,医术高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髡与之交谈,知其医术精湛,道德高尚。

髡叹曰:“此子若得用,吾齐国百姓幸甚。

”遂荐之于君。

淳于髡荐才无数,然君心疑虑,恐其言过其实。

髡知之,遂自请一试。

髡曰:“君若不信,请赐予我牛、羊、酒三牲,吾将以之祭天,若天意不违,吾之荐才必验。

”君许之。

髡于是宰牛、羊、酒三牲,祭天于郊外。

祭毕,髡对君曰:“天意已验,吾之荐才无误。

请君信任,任用此等贤才,吾齐国必兴。

”君乃信之,任用孙武、孟尝、扁鹊等贤才,齐国自此强盛。

淳于髡荐才之事,传为佳话。

后人称颂其识拔人才之慧眼,感叹其为国家兴旺所作之贡献。

髡之荐才,不仅使齐国强盛一时,更使后世受益无穷。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优秀人才。

他博学多才,辩论能力强,尤其擅长发现和推荐人才。

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各国纷纷招募贤能之士,希望国家能够强盛。

淳于髡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向君主推荐贤能之士,希望齐国能够繁荣昌盛。

淳于髡曾说过:“天下的才能,如同大海的波浪,无边无际。

我们应当像船上的舵手,乘风破浪,引领人才来到君主面前。

”于是,淳于髡四处搜寻,寻找杰出的人才,不惜辛劳,不畏艰难。

中考文言文《淳于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淳于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淳于髡》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淳于髡作者:司马迁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

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

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

身边近臣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

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大军侵齐,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援,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否嫌礼太少?”淳于髡说:“怎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边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却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壁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立刻出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包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

淳于髡列传文言文翻译

淳于髡列传文言文翻译

淳于髡生于战国时期,时值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淳于髡虽身居乱世,然其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出谋划策,辅佐明君,以安社稷。

于是,他游历各国,广结贤士,以求施展才华。

淳于髡曾游历于魏、楚、燕、韩等国,其所到之处,皆以其辩才折服众人。

一日,淳于髡至楚,楚王闻其名,召见之。

淳于髡遂以楚国为舞台,施展其辩才,为楚王出谋划策。

楚王问淳于髡:“寡人欲伐齐,可乎?”淳于髡答道:“大王,伐齐非易事。

齐国有孔子、墨子等贤才,国家富强,民心所向。

若伐齐,恐难以取胜。

”楚王闻言,犹豫不决。

淳于髡又曰:“大王,臣有一计,可令齐人自乱,然后大王可趁机伐齐。

”楚王问:“计将安出?”淳于髡答道:“大王可遣使至齐,言欲与齐结盟,共抗秦。

齐王闻之,必大喜,以为大王有求于齐,于是齐人自乱。

大王可趁机伐齐,必能取胜。

”楚王采纳淳于髡之计,遣使至齐。

齐王果然大喜,以为楚王有求于齐,遂自乱阵脚。

楚王趁机伐齐,果真大胜而归。

淳于髡不仅善于言辞,还精通兵法。

他曾为燕王出谋划策,助燕王平定内乱,巩固政权。

燕王感激不已,封淳于髡为上卿。

淳于髡虽身居高位,然其不忘初心,始终关注国家大事。

一次,燕王欲伐赵,淳于髡谏道:“大王,伐赵非上策。

赵国虽弱,然其地处中原,兵强马壮。

若伐赵,恐引火烧身。

”燕王不听,执意伐赵。

果然,燕王伐赵之战,燕军大败。

燕王悔恨不已,遂召见淳于髡,问道:“卿曾谏寡人勿伐赵,为何寡人不听?”淳于髡答道:“大王,臣非不知赵国易攻难守,然臣恐大王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今大王已败,臣愿为大王献上一计,可令赵国臣服。

”燕王问:“计将安出?”淳于髡答道:“大王可遣使至赵,言欲与赵结盟,共抗齐、楚。

赵王闻之,必以为大王有求于赵,于是赵国自乱。

大王可趁机伐赵,必能取胜。

”燕王采纳淳于髡之计,遣使至赵。

赵王果然大喜,以为燕王有求于赵,遂自乱阵脚。

燕王趁机伐赵,果真大胜而归。

淳于髡一生,言辞敏捷,善辩论,为国家出谋划策,功勋卓著。

然而,他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淳于髡

淳于髡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隐喻法”(或暗喻法),即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 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谏 概括出淳于髡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类比法”。即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 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劝谏的对象和某一相关事物是对立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对比法”。 第三谏: 淳于髡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件事?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归谬法”(或引申法),即先肯定劝谏对象的做法或观点 是正确的,然后一步步引申,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让劝谏对象明白自己做法或观点的错 误。
淳于髡
一、疏通字句,理解文意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淳()于髡() 赘()婿 滑稽()()数() 使 赍()金 禳()田 瓯()篓()满篝() 一石() 奉殇()卒()然相睹 目眙() 遗簪()酒阑()狼藉()罗襦() 课文中还有些生僻字,请你找出提供给同学 们好吗? 你的生僻字:
第一段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 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 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 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 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 世家》中。
第二段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 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 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 “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 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 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 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 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 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 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 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 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

《淳于髡》原文、重点词、翻译、检测

《淳于髡》原文、重点词、翻译、检测
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国。齐王 派淳于髡(出使)到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黄 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 的带子全都崩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 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 “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 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汙邪满车,五 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故笑之。”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 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 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26)讽谏:用婉言隐语来劝诫别人。(27)诸侯主客: 接待各诸侯国宾客的交际官。(28)尝:通“常”。
所以说,酒喝到极点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 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这 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 就会衰败。”淳于髡用这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 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的 事情,并让淳于髡担任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
旦暮,左右莫敢谏。
2.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
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
地。 3、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 车马十驷。 4、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5、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 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 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振:通“震”。
诸侯震动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 的声威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 世家》里。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 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 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

不流世俗 不争势利——战国初期齐国政卿大夫淳于髡

不流世俗 不争势利——战国初期齐国政卿大夫淳于髡

80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 CELEBRITIES IN YANTAI 烟台名人不流世俗 不争势利——战国初期齐国政卿大夫淳于髡Not Going Along With People in Evil Deeds or Fighting for Power and Wealth—Chun Yukun, a Minister of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Kingdom of Qi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淳于髡(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10年),齐国东莱(今山东龙口)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

其博学多才、机敏睿智、滑稽善辩,为齐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永载史册的卓越贡献,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淳于髡的生平事迹及趣闻轶事,主要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之中,并为《滑稽列传》之首。

“滑稽”一词,古代是指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现代则演变为诙谐、幽默之意。

《史记·滑稽列传》主旨: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借机讽谏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

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

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

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

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

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淳于髡者文言文全文翻译

淳于髡者文言文全文翻译

淳于髡少时,家贫,不能入学,然性好学,尝于市井之间,闻人诵书,辄窃听之。

日积月累,知识日增,渐成一方辩士。

及长,游说诸侯,以口才著称,诸侯皆敬重之。

一日,淳于髡至赵国,赵王闻其名,召而问之:“子之辩才,何如孔丘、墨翟?”淳于髡对曰:“孔丘、墨翟,古之圣贤,其辩才固不可及。

然臣之辩,亦非同小可。

孔丘、墨翟之辩,以道义为主,臣之辩,以机变取胜。

”赵王曰:“子以机变取胜,敢问何也?”淳于髡曰:“臣闻:‘机变者,无常也。

’无常则不可测,不可测则制人。

臣之辩,变化无穷,犹如水之无常形,风之无常向,能使对方无所适从,从而制胜。

”赵王听罢,笑曰:“善!”遂命淳于髡为客卿,以备国事之议。

又一日,齐王闻淳于髡之名,亦召而问之:“子之辩才,何如苏秦、张仪?”淳于髡对曰:“苏秦、张仪,战国之纵横家,其辩才固不可及。

然臣之辩,亦非同小可。

苏秦、张仪之辩,以权谋为主,臣之辩,以道理取胜。

”齐王曰:“子以道理取胜,敢问何也?”淳于髡曰:“臣闻:‘道理者,公正也。

’公正则无私,无私则能服人。

臣之辩,以道理为据,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从而取胜。

”齐王听罢,亦喜曰:“善!”遂命淳于髡为客卿,以备国事之议。

淳于髡在赵、齐两国,以辩才闻名,然其为人谦逊,不以才高自傲。

常曰:“辩者,国之宝也。

然辩而不知时,则不如无言。

”是以,虽才高八斗,而人皆敬重之。

一日,淳于髡游于郊外,见一农夫耕田,农夫见淳于髡,笑曰:“子之辩才,何不用于耕田?”淳于髡对曰:“辩才者,如剑之利,不用于剑,则无用矣。

然剑之利,亦需时势。

今之时势,非辩才所能为也。

”农夫曰:“然则子之辩才,何时能用于耕田?”淳于髡笑而不答,农夫亦笑而罢。

淳于髡者,以其辩才,名扬四海,然其为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后世之人,多以淳于髡为楷模,传颂其事,以为美谈。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人。

姓淳于,名髡,字子敬。

他长得不怎么样,但才智过人,擅长辩论,能言善辩,辩才无与伦比,就像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淳于髡见梁惠王文言文注释

淳于髡见梁惠王文言文注释

淳于髡见梁惠王文言文注释淳于髡,字子所,孔子弟子之一,为人高雅,学识渊博,曾担任鲁国的官职。

有一天,淳于髡前往梁国拜见当时的梁惠王,希望能够与其交流学问。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以善于经营国家和治理民生而闻名于世。

他对文学和学术非常重视,淳于髡是当时备受尊敬的学者,所以梁惠王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淳于髡进见梁王后,满怀敬意地向他表示:“吾闻天下君子皆欲见文王之遗书,悉心研习以求得圣人之道。

今淳于髡即要与梁王君面谈,愿请梁王施舍文王之遗书,倾诉吾所学得的道理。


梁惠王对淳于髡的热情态度感到非常欣慰,他笑着回答道:“吾亦欲与先生倾谈圣人之道,言道说德,可以益益于治理朕的国家和百姓的福利。

先生可接受吾的咨询,乐于与我相谈。


淳于髡溃于甚喜之情,行礼道:“请君下令,以公函的形式将文王之遗书送给我,我将为梁王解读其内涵。

”梁惠王立即下令传令使者,将文王之遗书奉送与淳于髡。

不久后,淳于髡详细地解读了文王之遗书,并将自己对其中理念的见解和解读向梁王进行了阐述。

梁惠王深受启发,对淳于髡的学识和智慧倍加赞赏。

此次淳于髡拜见梁惠王,不仅展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也加深了梁惠王对先秦文化的了解和对学术交流的重视。

相信这次交流将为两国的文化繁荣和友谊增添新的动力。

以上即为对淳于髡见梁惠王的文言文注释,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淳于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淳于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

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

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

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注释:1.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谋士,以机智善辩著称。

2. 一日:一天之内。

3. 见:使之见,此处有引荐之意。

4. 宣王:齐宣王,齐国的国君。

5. 千里而一士: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

6. 比肩而立:并肩而立。

7. 百世而一圣: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

8. 若随踵而至:就像接踵而至。

9. 鸟同翼者而聚居: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

10. 兽同足者而俱行: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

11. 柴胡、桔梗:都是中药名,生长在山上。

12. 沮泽:低湿的地方。

13. 累世:世世代代。

14. 皋黍、梁父:都是山名,梁父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

皋黍今地不详。

15. 阴:山的北坡。

16. 郄车而载:犹言敞开车装载。

17. 畴:类。

18. 挹:汲取。

19. 燧: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两种。

翻译:淳于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

齐宣王说:“你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

如今你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

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胡、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睾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

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

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

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在这段文言文中,淳于髡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寓言,向齐宣王阐述了贤士的重要性和自己引荐贤士的能力。

《淳于髡》译文

《淳于髡》译文

《淳于髡》译文淳于髡,姓淳于,名髡。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出生在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以勇敢和忠诚而著称,为人谦虚有礼。

淳于髡年少时,前往晋国进行学习,受到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荀子的指导。

荀子教育他要言之有物,行之有准。

淳于髡虚心听取荀子的教导,努力学习修身养性。

他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淳于髡出色的才智和勇猛的个性很快被晋国官员所注意到。

他被任命为晋国的军事参谋,负责战争策略的制定和指挥。

淳于髡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帮助晋国在许多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他是晋国战争机器的中流砥柱,备受国君和将士的尊敬和信任。

然而,淳于髡不仅以其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而闻名,他还是一位十分善良和仁慈的人。

他常常帮助贫穷的人们,对待人民充满了爱心。

他与晋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人们都称他为“忠诚的淳于髡”。

淳于髡的忠诚和勇敢在他最后的岁月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在一次阻挡敌人入侵的战役中,晋国的军队奋勇作战,但淳于髡被敌军围困。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淳于髡坚守阵地,毫不退缩。

他挥舞着手中的长矛,勇猛地与敌人搏斗。

最终,他不幸壮烈牺牲,为晋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淳于髡的去世使晋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人们为他的忠诚和牺牲感到无尽的敬佩和尊敬。

淳于髡因其勇敢、诚实和忠诚而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他的事迹流传至今,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善美,为社会作出贡献。

淳于髡的一生充满了英雄主义和责任感。

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勇敢是成就伟业的关键,而仁爱和助人为乐则是塑造真善美世界的基石。

我们应该向淳于髡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为社会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淳于髡的忠诚和勇敢一直深深地激励着人们。

他的事迹,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仍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颂。

淳于髡的一生展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他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

在战争中,淳于髡总是冲锋在前,率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淳于髡传翻译

淳于髡传翻译

淳于髡传翻译【原文】昔者,齐王使淳于髡[kūn]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而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

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解】齐王:,指齐宣王。

“淳于髡”,齐国稷下学士,被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著书立说,成家成派,对战国时的思想、文化有一定贡献。

“鹄”,音hú,鸟名,即为天鹅。

【翻译】从前,齐王派遣淳于髡回去楚国进贡黄鹄。

出来了都城门,中途那只徐鹄飞走了,他只好塞着空笼子,捏造了一篇假话,前去谒见楚王说道:"齐王派遣我去进贡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鼻涕,摆它出洗澡,不料返回我飞走了。

我想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去,又害怕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以致士人自杀未遂。

黄鹄就是羽毛类的东西,相近的很多,我想要卖一个相近的去替代,这就是不诚实而且蒙骗了大王。

想出奔至别的国家回去,又心痛践土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切断。

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跪拜,命令责罚。

"楚王说道:"较好,齐王竟存有这样忠信的人。

"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贡黄鹄多一倍。

【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就是齐国的一个娶妻女婿,早年低贱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聪颖过人尤其就是在口才上。

他经常用故事寓言去劝说齐国的君王,使齐国君王发生改变策略方针,最后顺利的变为了一个环境治理国家勤政爱民的君主。

淳于髡谏君王中存有一段齐国发兵征讨魏国淳于髡进谏的对话,生动的说明了淳于髡能说会道的巨大作用。

齐威王想出兵攻打魏国,但是当时的局势对齐国并不利。

淳于髡谏君王时,他说有一个跑得最快的猎狗和一个天下最聪明的兔子,猎狗追逐这只狡猾的兔子,从山上绕了三圈也没追到,又跑过山头跑下山岭,追了五次却没能抓到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才子淳于髡”淳于髡的姓氏和名字对现在人来讲都比较陌生,但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用大鸟隐语启发齐威王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大才子。

据《史记》记载,淳于髡是“齐之赘婿”,“古代赘婿可以说是与女主人发生合法的性的关系的奴隶!”名嘴纪连海在《新杏坛》的讲课中指出,“按照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吃软饭的。

”纪连海说这位有名的“齐之辩士”是个“有实无名的优人,是个有实无名的赋手,十之八九又是个有实无名的奴隶,至少曾经如此。

”就这么一个出身的人,日后齐威王、齐宣王是如何对待他的呢?“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

”(《说苑·尊贤》)受到至圣先师孔子当年也未曾有过的礼遇,成为当时社会上流人物中的一员。

并且让“铁笔著文章”的司马迁为之立传,且跻身于《史记滑稽列传》的第一位。

正是因为淳于髡的智谏,曾经沉湎酒色的齐威王“奋兵而出”,使齐国由“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转向了“自称为王,以令天下”的辉煌时代。

说到淳于髡名字的由来,纪连海讲道:髡在过去是五刑中的一种刑罚,对人的一种惩罚,就是把人的头顶上的头发全部去掉,就留四周有头发。

在古代,小孩可以剪头发、可以理发,等到了大了,你十八周岁了,这头发就永远得留着了,一根都不能剪。

你要把中间这头发给剪了,那你街上怎么见人啊?纪连海幽默的说:“所以这种刑罚,不为别的,就为寒碜寒碜你,你是罪犯!”他为什么叫髡呢,纪连海继续了他的纪氏幽默,他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淳于髡他爸爸为了挑战世俗观念,我们家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叫淳于髡;下个孩子就叫淳于醢,醢也是一种刑罚呀;再生一个孩子我们叫淳于黥,身上刺字,那可能。

要是这样的话,这家长的思维够先进的,到现在社会不能叫先进了,叫前卫。

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那就好说不好听了。

这淳于髡他是个罪犯,他年轻的时候犯过罪,朝廷里头人家把他那头发给弄下去了。

然后呢,他一想我都这样了,人得立志对不对,我就叫淳于髡了。

纪连海《稷下学宫才子之怪人淳于髡》淳于髡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录∙• 出生卑微 ∙• 稷下元老 ∙• 滑稽多辩 ∙ • 不辱君命[显示全部]出生卑微编辑本段回目录 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

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

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

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

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

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

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

稷下元老编辑本段回目录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伟,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

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

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

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齐宣王即位之初,贪于酒色而不重视人才。

当时魏国的梁惠王在各国用重金厚礼招纳贤士,知名的学者邹衍、淳于髡、孟子等人都到了魏国。

淳于髡刚到了魏国时,在梁惠王的两次接见中都一言不发。

淳于髡事后,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对他说,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之所以在接见时沉默不语,是因为发现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驾车打猎、音乐娱乐之类的事情。

惠王听后,十分惊讶,坦然承认第一次接见时,恰好有人献上了一匹好马,第二次时,又有人进献舞伎,所以自己两次都心不在焉。

惠王感叹淳于髡“诚圣人也”,再次接见了淳于髡,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而毫无倦意。

梁惠王对淳于髡的才学十分佩服,想任他为卿相,淳于髡推辞不就。

在魏国期间,虽然魏王对他礼遇优厚,但他不为所动,一直没有出仕做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下只注篇名)后来,淳于髡又离开魏国返回齐国。

他认识到齐宣王喜好声色、贪于安逸而不重视人才,不利于齐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便通过借古喻今,大胆地向齐宣王进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学宫,广纳贤才。

开始,宣王表示自己并非不好士,而是国中无士,以此来搪塞淳于髡。

淳于髡一天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劝谏、督促下,齐宣王终于悟出“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继承齐国先祖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重新营造稷下学宫,以优厚的待遇招纳人才,齐国国势复盛,稷下学宫也再度繁荣了起来。

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成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

邹忌拜相时,他率稷下先生七十余人向其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厉行改革;他与孟子进行过数次精彩的论辩;荀子到稷下游学时,淳于髡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经是稷下学宫中元老级的人物,荀子经常向他请教,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响。

淳于髡还做过齐太子的老师,《吕氏春秋?壅塞》记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齐王曰:‘子无辞也。

’”由此可见齐国国君对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寿,他死时,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足见其门徒众多、德高望重。

滑稽多辩编辑本段回目录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

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

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

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因此,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入了《滑稽列传》之中。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淳于髡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田完世家》),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问齐威王道:“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

他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

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齐威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计出身、招纳人才,从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尊重。

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

当时,稷下先生们对邹忌的才能有所怀疑,公推淳于髡向邹忌问难。

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

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

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印证了淳于髡的看法。

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

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

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

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

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

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淳于鬓劝谏齐威王最后,淳于髡点明了说这番话的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滑稽列传》)意思是说,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以此来讽谏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极之而衰”的道理。

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

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

淳于髡也被委任为“诸侯主客”,专司礼仪,接待来宾。

淳于髡运用“隐语”向齐王进谏和与别人进行辩论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很多。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

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观点,是稷下之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不辱君命编辑本段回目录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杰出外交家。

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齐威王八年(前394),楚国发兵大举进攻齐国。

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嫌这个任务小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

’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在笑他呢。

”于是齐威王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淳于髡到了赵国,交涉十分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