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辛弃疾词三首

合集下载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1、《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辛弃疾【课标分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哀鸿遍野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咏史诗和咏诗词的定义,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词人的生平经历已有了解。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和平时期的孩子难以深入感受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辛弃疾面对国家外敌入侵时心中的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了解辛弃疾和词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借古讽今,当辛弃疾站在江西造口壁,又会激起辛弃疾心中的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下是辛弃疾的三十首著名词作:1.《青玉案·送人东游》:“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红飞过秦楼去,雪晕鸭回鱼吐泡。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清平乐·壮岁寒无赖》:“风沙碛下观骏马,灯花愁堕弹旁坐。

花杨谁作主人簪,锦袈莫将陪客割。

”这首词以雄壮的景色和壮丽的辞藻表现辛弃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破幽梦·春去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对湖东风景的迷恋。

4.《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兰桡稳泛绿荷波,动画黄鹂带宿霞。

过世千年情已老,来人万里梦前峰。

”这首词写出了春天的清新和迷人,通过描绘悲苦离情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南柯子·问世间情为何物》:“词中有画不中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以南柯梦为背景,表达了对世间情爱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6.《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8.《青玉案·元夕示刘道士》:“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世沧桑的惋惜之情。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岁岁年年人相似,岁岁年年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花不同。

蓬莱何处覩神仙,飞阁流珠双泪痕。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在描写和抒情上的特点和风格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 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 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 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 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 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 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 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 婉,寓刚于柔。
六、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 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 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 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了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 贵族女子,而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 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 落。借这群贵族女子来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 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 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 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 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
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
同。
相同之处:

高中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学习资料专题16 辛弃疾词三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宝马雕.车( ) (2)黄金缕.( )(3)蓦.然( ) (4)阑.珊( )(5)旌.旗( ) (6)菩萨.蛮( )(7)娖.( ) (8)银胡· ( )(9)髭.须( ) (10)锦襜.突骑( )【答案】(1)diāo(2)lǚ(3)mò(4)lán(5)jīnɡ(6)sà(7)chuò(8)lù(9)zī(10)chán2.词语释义(1)玉壶..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笑语盈盈暗香..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兵夜娖.银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精美的彩灯(2)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的香气(3)稀疏,零落(4)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5)拿(6)可惜(7)使我悲愁。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导语】⾟弃疾的词有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下⾯就给⼤家分享下⾟弃疾的诗词,欢迎阅读!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作者:⾟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九风⾬。

断肠⽚⽚飞红,都⽆⼈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 这是⼀⾸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的经历来看,这⾸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引起的悲痛。

上⽚写⾏⼈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衬托悲苦的⼼情。

中⼆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引起的⼼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爱惜,莺声鸣啭,⽆⼈劝阻,由此⽽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写盼归的急切⼼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归期的神态来刻画⼥主⼈公的⼼理活动。

中⼆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物⼼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主⼈公盼望丈夫早⽇归来的焦急⼼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般常⽤的即景抒情的⼿法,⽽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物的内⼼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出现在读者⾯前的这位⼥主⼈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瓣⼀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情,便跃然纸上,甚⾄连这位⼥主⼈公的焦急⼼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

其⼆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般的"怨春"更加深⼊⼀层。

这⾸词通过⼉⼥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破阵⼦》 《破阵⼦》 作者:⾟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菩萨蛮辛弃疾【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2.体会作者在词作中运用的用典,起兴等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把握词作大意2.品读体会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是他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愤呐喊,却“无人会,登临意”;是他在“醉里挑灯看剑”慷慨悲歌,怎奈岁月蹉跎,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他在“京口北固亭”回想,曾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浑威猛之势,抗敌救国,最终却壮志难酬,纵然如此,他人以浩浩东去的清江之水般的坚定执着,心系着祖国,然而只能将这种悲愤泄于笔端。

二、【连线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他一生的精彩写照。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

让我们走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他的这一腔情怀。

三、教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诵读,一波三折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出感情3.诵读,感知内容(1)齐读----初步感知词作大意(2)听读----把握节奏与重音(3)范读----读出感情(4)指导:在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郁、泪、可怜----抑遮不住、东流去----扬愁、鹧鸪----抑(5)齐读----整体感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赏读,诗情画境。

根据全词大意,合理想像,描绘词作意境。

(对词作大意的把握)(三)品读,浓郁愁情1.思考:找出词作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什么直接勾起了作者这样的情绪?指导(预设):(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板书:愁)(2)词人心中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阵阵鹧鸪的哀鸣,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

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

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的局面依旧。

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

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

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

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

《鹧鸪天》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_1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_1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辛词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讨论探究,除了辛词之外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鉴赏诗歌,立足历史与现实,正确看待历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后的坚守。

【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准确把握辛词情感抒发的不同侧重,学会同中求异。

2、讨论探究,除了辛词之外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根据句子猜词人,并指出其风格流派?同时回顾以前背过辛弃疾的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永遇乐》(千古江山)。

文学上,他是一位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决抗金的主战派,是一位志向远大,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的悲剧英雄。

二、写作背景《鹧鸪天》是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期间与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此是谦词)”“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不妨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事相比,以体现辛弃疾的英雄本色)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初读课文,结合注解,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再读,点出感情的不足,从而导入内容的理解。

2、小序交代了什么?如何理解“戏作”?明确: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戏作”,是作者自谦,也是自嘲,实际是极其深沉、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3、“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合背景,概括作者少年的形象特点。

明确:壮岁旌旗拥万夫: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锦襜突骑渡江初: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形象:率军南下、一路杀敌、勇猛善战、保家卫国的将帅英雄。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作古词,写辛情(第二课时)课程时长40分钟所属学科语文所用教材粤教版选修一授课教师开课单位教学目标1.从三个方面(主要意象、情感、手法)总结辛弃疾爱国词的特点(每两个小组总结一个方面)。

2.学生创作一首词3. 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爱国词的认识教学重点创作词并修改。

教学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对于辛弃疾的词,初中已经学过《西江月・明月別枝惊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前赋壮词以寄之》,高一必修三学过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加上选修一的《青玉案・元タ》《鹧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善蛮・书江西造口壁》,再联系人教版必修四(高二学年下学期教材)选录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对辛弃疾的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与了解。

以上这些词,多为爱国词,因此这次公开课以辛弃疾的爱国词为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环境及资源【课前】课前导学分组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前导学案任务。

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对辛弃疾的认识,从《菩萨蛮》《鹧鸪天》《如梦令》《天净沙》四个词牌中抽一个,去创作一首词课前导学案教学过程【课中】复习导入提问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回顾前面所学的元宵词的一般特点,从意象、情感、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教室一体机上利用小组PK进行提问加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课前导学任务的成果。

交流、汇报【课中】展示比拼按课前安排,分小组汇报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词的了解。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南归前:起义反金身份:战士(军人)平板推送任务,学生拍照上传思维导。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导语】辛弃疾的词有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篇一:《祝英台近》《祝英台近》作者: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

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

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篇二:《破阵子》《破阵子》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一)知识和技能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熟读成诵,理解词作大意,体会词人的深沉情感。

3.把握词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弃疾生平资料介绍和其著名诗词,了解词人。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1.体悟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2.品味比兴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1.学会鉴赏词中的重点词句。

2.诗人经历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具使用】朗诵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生共同感受诗句中的情感,生自由发表感受。

补充辛弃疾的相关介绍。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

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的壮志豪情,也听到了他那忧愤的深深叹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一起学习、欣赏他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朗读全词,吟咏词韵1.请一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把握好节奏。

2.教师配乐范读词作,学生听读,体会词作的感情基调。

3.生齐读,读准节奏,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鉴赏,体悟情感(一)释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

造口:(课文资料信息)“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据此可知,这是写在西江造口壁的一首词,词人有感而发,怀古伤今。

(二)理解词意,品味词人的思想情感。

1. 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找词眼)【明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鹧 鸪 天 【爱国词】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 (chuò) 银胡 ) ,汉箭朝飞金仆姑。 革录 (lù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 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词中写了作者几种处境?从哪句看出的?
追往事,叹今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1
语文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全 国 优 秀 出 版 社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广东教育出版社
有理想是幸福的,
理想无法实现, 是痛苦的……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 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 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 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
书 江 西 造 口 壁
菩 萨 蛮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登临地是“江西造口
壁”。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宋高宗
建炎3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
后从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至
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
御舟至造口时,对江西一带大肆蹂躏,血腥劫掠
和屠杀广大百姓。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
那 人 却 在 , 灯 火 阑 珊 处 。
众 里 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讨论· 探究】 ▲如果说“那人”是词人追慕的意中人, 她有什么特点?你还有没有其它理解?作 者要借此表达什么?
避开热闹,自甘寂寞,不同凡俗。 还可理解为“知己”、“志同道合 者”。 表达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16辛弃疾词三首

16辛弃疾词三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 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均有名。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怀登临的地方就是 “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 事。据有关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 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 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 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 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 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问题: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
要分析。
明确: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景抒情)。 全词写眼前景,说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 众之泪,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东 流水喻指正义的方向,以江晚和山深喻指南宋 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表现了对国事艰危的 沉痛追怀,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 萦念,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2、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 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 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 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 施展抱负。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忧
愤和憾恨。
3、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 切的“那人”。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教学目标:1.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

2.了解更多描绘江南的诗词3.通过诵读与合作探究,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及理解词作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

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杏花烟雨;江南好,文人风流。

(现在我们来通过几幅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图来欣赏一下江南美景:小桥流水、杏花烟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文思。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下录音,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三、再读课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齐读,思考两分钟并讨论一分钟:,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方法提示:1.找准区域 2、找到意象)(5分钟)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春水碧于天——风景美画船听雨眠——生活美垆边人似月——人物美2. 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情意的江南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方法提示: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2、画面完整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20分钟)(5分钟去描绘意境,2-3个学生以投影的的方式来分享,下一个学生对前一个学生进行点评,再进行自己的分享)3.学生的画作展示(老师引导:1、画面总体的效果达到吗?2、看一下意象:水(同学的画作岸边的植物倒影衬托水清,诗中用天的蓝?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对,诗中比较好,让我们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天一色,人似天上行。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

画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应是谁?诗人与好友品酒论诗。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幅画要具备的要素: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这首诗要达到的效果是:秀美闲适2、画面完整:意象齐全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符合时节与该地方的特色))4.老师展示: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向春水更深处漫溯。

辛弃疾词三首PPT16

辛弃疾词三首PPT16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更黑的眼睛。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自主探究 句段点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 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词人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 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 污,宁可一个人寂寞地立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 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对人生 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不会因岁月、际遇 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2.写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 写作此词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几十年,而划江局面依然如 敌虏依然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不安。南宋王 安一隅,不思恢复国土,却粉饰太平。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 乏术。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写了这首词。 《鹧鸪天》 小序将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从小序中可以 本词显然是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晚 和客人谈及建功立业的事情,引他想起青年到晚年的经历。 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 的笔墨。
提示:这两句的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究 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深层意思是:南宋的投降派可以设置重 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的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中 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 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这里的“青山”比喻 的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 喻正义的方向。这两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 势不可阻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 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 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 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 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表现 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 这正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是在借 “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 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3】过片两句,具体描写观贵族女性 人群游赏的狂欢景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尽态极妍。 “笑语盈盈暗香去”:欢乐飘香。 【4】最后三句:点睛之笔。写 “我” 寻找 “那人” ———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反映“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含蓄表达其不与媚敌求荣的主 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政治立场。
【追往事】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 雄壮 上片:
对 比 下片: 【叹今吾】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 沉郁
鉴 赏 •燕兵夜娖银胡 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夜”、“朝”互文见义, •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壮岁旌旗拥万夫……汉箭朝飞金仆姑
“拥”字和“飞”字的作用?
“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 士兵、兵器上加以烘托,写义军军容 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 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 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 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 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 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 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 水仍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辛 弃 疾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 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 “行不得也哥哥”。代表愁绪、伤感。
小序
•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 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 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 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 “戏作”,是自谦,也 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 深沉、极其悲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 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 革 ( lù) ,汉箭 录 朝(zhāo)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 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 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 老大的喟叹。 【刻画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 雄形象】
鉴赏要点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 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 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 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 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 沉而感人。
①要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②有了①,还要有为实现目标、理想而不 惜牺牲的精神。 ③有了① ② ,要百折不挠追求、探索的 意志。
那 人 却 在 灯 火 阑 珊 处 。
众 里 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早年事: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 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 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率义军归宋。 不料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 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 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 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 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 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理解鉴赏
1、“中间多少行人泪”中的“多少”
如何理解?
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 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 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辛弃疾
青 玉 案 鹧 鸪 天 菩 萨 蛮
辛 弃 疾
走 进 辛 弃 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 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 渴望恢复中原。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 抱憾而终。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三、作者描写“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 女性”,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 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 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 击。】
明确: 作者在词中写了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 的贵族女子,借这群贵族女子来讽刺歌舞升平、不 思恢复的南宋朝廷。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晏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案 ) 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 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 三种之境界”: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玉壶:指月亮。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 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辛 弃 疾
青 玉 案
【字词分析】 【诗词鉴赏】 【主旨分析】 【艺术手法】
【问题探究】
诵读并思考
• 1.这首词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 • 2.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 3.哪几个句子是千古名句?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 龙舞。 蛾儿
“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 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 义军,第二句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
张安国,第三、四句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
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
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
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
燕兵夜娖银胡 飞金仆姑。
革 录 (lù) ,汉箭朝
• 【这两句】用色彩浓烈的笔墨具体描写擒拿叛徒 张安国的经过。

指代兵器。金仆姑:古代名箭。这两句大意是: 金兵连夜带着武器追击,宋军清晨飞射金仆姑。 “夜娖”“朝飞”,互文见义。 • --突围时,战斗夜以继日,双方都是劲弓齐鸣, 利箭飞射;战马奔腾驰骋,将士厮杀拼搏,自不 待言。词句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激战场面,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 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 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 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 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 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 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 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 ( 美好,柔美)之作,兼有 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 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 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 视百家”。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上 下 片 大 意 及 主 题
【基本解读】
【1】头三句: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 “更吹落、星如雨”:形容烟花之盛。 比喻 “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观灯女性的华 贵与 众多。 【借代】 【2】“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 歌舞表演的热闹景象。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 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 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 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书。
辛 弃 疾
菩 萨 蛮
【大意解说】 【背景分析】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字词分析】
辛 弃 疾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予,山深闻鹧鸪(zhègū)。
对比。
“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
▲ “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 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 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 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 “春风不染白髭须”包含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自己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 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 会了。 •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的 “却”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却”字表达作者理想成空,壮志未 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的幽愤和憾恨。
春风不染白髭须
• 有多层含意: • 1.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基本义】 • 2.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有不甘心年老 之意。 • 3.白髭须又和本句中的春风对照,言外有壮 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 • --感慨极为深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 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 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 自己抗金不得重用,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 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介绍如何种树的书。 • 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悲惨遭遇。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 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
对比写法:
含蓄而又生动,贵族女性的欢闹与在“灯 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了后者的可贵。
鉴赏训练
一、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 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 法?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从四 个方面展开描写:“花千树”写花灯之多; “星如雨” 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 “香满 路””写观灯女性的华贵与众多; “凤箫” 三句,写舞灯之欢。这几句运用了铺陈手法, 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