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PPT14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作品比较
时代背景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他的词作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词风特点
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辛弃疾的词风更加豪放、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战斗精神 。
主题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刻、思想丰富,既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体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 族命运;这使得他的词作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词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辛弃疾词三首在现代社会影响及意义
对现代文学创作启示
继承与创新
辛弃疾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通过 借鉴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现代作家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
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对现代作家具有重要启示,鼓 励作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和表达人民心声。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激昂 ,语言生动有力,展现了 南宋时期文学艺术的独特 魅力。
展现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民族气 节和爱国情怀的赞美与呼唤,表 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词中塑造了许多英勇善战、 忠贞报国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人 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的词作还表达了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 赏能力;通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辛词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辛弃疾词中表现出的 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 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开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撤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响了当时锋利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出色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比照,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比照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3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共48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3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共48张PPT)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句咀华
三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diāo) (2)黄金缕( lǚ ) (3)蓦然( mò ) (4)阑珊( lán ) (5)旌旗( jīnɡ )
(6)菩萨蛮( sà ) (7)娖( chuò) (8)银胡 ( lù ) (9) 须 ( zī ) (10)锦襜突骑(chán )
答案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精__美__的__彩__灯_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本__指__花__香__,__此__指__女__性__们__身__上__散__发__的__香__气___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稀__疏__,__零__落__ (4)燕兵夜娖银胡 :__整_理__,__在__此__是__“__取__”__的__意__思_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_拿_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可__惜__ (7)江晚正愁余:_使__我__悲__愁__。__愁__,__使__动__用__法___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 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 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 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 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 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 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 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 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 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 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 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 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43张PPT).ppt

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43张PPT).ppt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 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 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 迈气概。
李白
zūn dǒu 樽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zhù 箸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s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塞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qí 歧
公元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 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 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 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 行,出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辛,满怀愤慨地写下 了三首《行路难》。课本中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处何方?
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焦灼不安和迷惘, 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 朝时宗悫用“乘工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一定,必然。 云帆:高高的帆。 济:渡。
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塞:堵塞。川:河流。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PPT 课件

高二语文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PPT 课件

鹧 鸪 天 【爱国词】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 (chuò) 银胡革 录 (lù)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词中写了作者几种处境?从哪句看出的?
追往事,叹今吾。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 (英雄迟暮)。通过追忆自己过 去的壮烈经历,对比眼下被闲置 的尴尬处境,表达了壮志未酬而 年岁衰老的喟叹。
书 江

西 造

口蛮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登临地是“江西造口 壁”。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宋高宗 建炎3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 太后从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 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 后御舟至造口时,对江西一带大肆蹂躏,血腥劫 掠和屠杀广大百姓。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点刑 狱,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 万千,写下此词。
【整体感知】
1、朗读词,把握节奏和情感。 2、说说词主要写了什么?
词主要描写了元宵节的热 闹场面和两种不同的女子表 现。
1、上片描写了元宵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 方面展开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动感十足。
“花千树”花灯;“星如雨”烟花;“宝马雕 车”车辆满街;“香满路”花香飘溢;“凤箫 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彩灯、 舞鱼舞龙节目。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2000多人起义 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后北归途中,听闻耿遇害,义军被张安 国劫持降金,于是率50骑士直入敌营, 生擒张并号召上万士兵反正归宋。

选修《辛弃疾词三首》课件

选修《辛弃疾词三首》课件

回顾旧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鉴赏要点
①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 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 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 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 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 格在闪亮。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 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 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 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青玉案 元夕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 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 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繁华 热闹 狂欢
“元宵盛况” 仅仅是作为 背景材料,实 际上,作者对 人们的狂欢, 含有贬斥之 意,词中的” 那人”才是 作者褒扬的 对象.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 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 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 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 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4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4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想要振奋精神投入新生活的意愿及坚
韧不拔的意志。


理 解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
不平的诗句是:_巴__山__楚__水__凄__凉__地___,__二__十__三__年__弃__置__身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两个典故,写自己被贬归来,故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船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 词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

对酒杯的美称。
形容酒美价贵。
同“值”,价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同“馐”,美味的食物。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表现出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_像_姜__尚__垂__钓__碧__溪__,__得__遇__周__文__王__赏__识__;__又__像__伊__尹__乘__舟__梦__日__,__受__聘__于__商__ _汤_。__诗__人__借__用__吕__尚__和__伊__尹__的__典__故__,__表__达__了__希__望__得__到__统__治__阶__级__的__重__视__ _和_任__用__,__得__以__施__展__才__华__和__抱__负__的__思__想__感情。
诗 词 鉴 赏
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 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 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促使诗人发出感叹,是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析 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16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16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二、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 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 “那人”。
• 写贵族女子的欢闹,从三个方面进行: • 一是她们的服饰,“蛾儿、雪柳、黄金缕”,表
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 二是• 写她们的欢声笑语, “笑语盈盈”表现她们
①要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②有了①,还要有为实现目标、理想而不 惜牺牲的精神。 ③有了① ② ,要百折不挠追求、探索的 意志。
那众 人里 却寻 在他 灯千 火百 阑度 珊, 处蓦 。然
【3】过片两句,具体描写观贵族女性 人群游赏的狂欢景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尽态极妍。 “笑语盈盈暗香去”:欢乐飘香。 【4】最后三句:点睛之笔。写 “我” 寻找 “那人” ———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反映“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含蓄表达其不与媚敌求荣的主 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政治立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 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 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 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 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 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 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 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 ( 美好,柔美)之作,兼有 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 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 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 视百家”。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 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 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 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 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 者的可贵。
《青玉案》借对元宵
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 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 格——不同流俗,志怀高 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 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 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 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 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


疾Hale Waihona Puke 南 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 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 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 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妙
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晏殊 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此第三 境也 。”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 你的理由。

课件_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_精选

课件_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_精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 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 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 ,一 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 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 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 衰颓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 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 心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 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 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小结: 下片言志。通过古人古事即运
用典故来抒写词究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 写了哪些景物?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 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3、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6、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 样的情感呢?
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
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 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 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 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 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 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5、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只是景物描写吗?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 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 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 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词两首ppt14 人教课标版

辛弃疾词两首ppt14 人教课标版

用孙权典故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 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 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 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 ,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 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 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 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 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 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 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 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 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 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 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 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
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 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 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 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 均未被采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诗词欣赏ppt课件

辛弃疾诗词欣赏ppt课件

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
句》。
2
一、青壮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
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
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
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
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
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
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8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 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 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 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1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 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 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 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 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 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 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 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 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 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 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 来答。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 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
【解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 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 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4 ①实词的语法搭配、词义前后照应分辨不清。
【解析】“减少”与句中的“差距”不能搭配,只能用“缩小”。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 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 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 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 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 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 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 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 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 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 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 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 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 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惊悸
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 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 讨论: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作背景简介
•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 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 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 居农村时的作品。
• “戏作”,是自谦,也是 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 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 戏的笔墨。
• (一)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追往事,叹今吾。
格调
上片: 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
雄壮
•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 答:⑵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 “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 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 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 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1 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 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 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 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辛 弃 疾 词 三 首
生平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人(山东济南 人),南宋爱国词人。一
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 抱憾而终。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百 却度 在, 灯蓦
“那人”的形象?
身处僻静的角落 (环境)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理想人格)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 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如何解释?
自甘孤独寂寞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怜其“幽独” “别有怀抱”
总结
1、主旨: 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
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 例如:
•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 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 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 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 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 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 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 悲怆。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 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 _开创的。(2分)
• 答:豪放、苏轼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 发的情感。(4分)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 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 · · 【解析】“万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 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动用法,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热闹 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章
3.修饰不当,造成语义不明或重复。 看禁.到扑他哧这一种声滑笑稽 起的来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
提示: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 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 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 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 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 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三、拓展训练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李清照是
(朝代)婉约派词人。(2分)
答:⑴词牌 南宋(宋)(2分
⑵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 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 的分析。(3分)
•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 淹《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 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2.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 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 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 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 暮年之叹。
修辞?

•“夜”、“朝”互文见义,

•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下片: 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
沉郁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 思考讨论: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 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 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 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 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 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 老大的喟叹。
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鉴赏要点
①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 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 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 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 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 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答案为B。A.“劾”、“核”均读“hé”,“赅”读 “ɡāi”,“骇”读“hài”;B.“靓”读“jìnɡ”,“靛”读 “diàn”,“晴”读“qínɡ”,“菁”读“jīnɡ”;C.“呛”读 “qiànɡ”,“怆”读“chuànɡ”,“苍”、“沧”均读 “cānɡ”;D.“踉”读“liànɡ”,“酿”读“niànɡ”, “锒”、“琅”均读“lánɡ”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 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 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 感人。
9、补充练习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弹劾 核心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B.靓妆 靛蓝 晴天霹雳 菁菁校园 C.呛人 悲怆 苍白无力 沧海桑田 D.踉跄 酝酿 锒铛入狱 琳琅满目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 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 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 途!
•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 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乐观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青玉案 元夕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花灯闪亮
烟花怒放
手法? 暗喻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热闹、喜庆 舞鱼舞龙、表演狂欢
宝马雕车香满路。
美女暗香去。 手法?
铺陈
借代
品味语言, 鉴赏形象。
火然众 阑回里 珊首寻 处,他 。那千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 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 得团圆是几时?
• (1)“采桑子”是本词的 。从篇幅看,
本词是一首
。(2分)

答:词牌 小令(每点给1分)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 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
• 答: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 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 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 “既渴望又无奈”1分)
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 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 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
(三)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 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提示:“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 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 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 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 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 成文,合而见义。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 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手法:托寓手法、铺陈、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