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教学
思政课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1、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重点:通过研读文本,。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
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辛弃疾词三首》 )
• 【思维训练】
• 1.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样是总写,写法是有什么不同? • 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同样总写,首段侧重在内容和
• 3. 赏析时,多次引用别人的诗句来注解,有什么 好处?
• 第二段,引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阐释 “别枝”之意,既开阔了诗词阅读的视野,增添 了情趣,又清楚明白地解说词语。
• 用唐朝诗方干的诗“蝉曳残声过别枝”来说明 “别枝”还有另外的意思,在诗句中解说让人更 容易理解。
• 第三段,引用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
• 四、分析第一段
• 1. 第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主旨?
• 2.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退隐上 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 这句话有何作用?
• (分析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 景有利于读者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这里介绍的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下文的分
• 五、分析第二段
包括哪些步骤? • 理我们要
将诗词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并且要明白,
• 九、再出示《青玉案·元夕》一词,请同学逐句赏析。再写 成一篇赏析短文。
• 1. 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5. 换一个角度,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这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描写作者夏夜行 进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
• 上片,写辽阔而晴朗的夜空,乌鹊惊飞,蝉鸣蛙噪,稻花 飘香,一个丰年来临。首两句,空间广大,着眼高远处, 将极平常的景物风、月、鹊、蝉巧妙组合起来,并置于夏 夜背景中,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因为月光明亮,所 以鹊鸟被惊起,以为是天亮了;因为鹊鸟惊飞,自然会引 起别枝摇曳。与此同时,夜间的鸣蝉在习习凉风中更显得 清幽悦耳。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后两句,视线转为平低, 扑鼻而来的稻花清香,田里齐声喧嚷的蛙声。以蛙声报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辛弃疾【课标分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哀鸿遍野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咏史诗和咏诗词的定义,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词人的生平经历已有了解。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和平时期的孩子难以深入感受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辛弃疾面对国家外敌入侵时心中的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了解辛弃疾和词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借古讽今,当辛弃疾站在江西造口壁,又会激起辛弃疾心中的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优秀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优秀教学设计【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辛弃疾生平(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受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体会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懂得词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用典。
讲述景物(“断鸿”“落日”)和典故中(张翰、许汜、刘备、桓温)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国势衰颓、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乐于归隐、谋取私利、雄才大略、叹时光流逝)。
4、背诵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
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1.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导入新课,理解题目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三、初读诗文,疏通字词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重难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西江月》的图片、诗词及古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诗词中,你熟悉哪一首词?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前我们了解过辛弃疾,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词人?(生介绍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就是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辛弃疾词教案
辛弃疾词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学会欣赏和分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品。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或图片展示辛弃疾的肖像和相关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弃疾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信息,如出生地、生平经历等。
2. 分析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步:讲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15分钟)1. 解释辛弃疾词的定义和特点,如言简意赅、抒发真情等。
2. 分析辛弃疾词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第四步:欣赏和分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品(30分钟)1. 选取几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进行朗读和欣赏。
2.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练习写一首仿辛弃疾词的作品,要求学生在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模仿辛弃疾的风格。
2. 分享学生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集。
3. 多媒体工具或投影仪。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辛弃疾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4. 学生仿写辛弃疾词的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词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2.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拓宽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宋代文人的作品,比较不同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教案2篇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二、课文简析(一)青玉案1.基本解读: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
“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
“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
“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
“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
“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臵田园的现实处境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
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
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
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主
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 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臵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 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
问题二:“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三: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
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4、如何理解“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中的“江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 和“山深” ? 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 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 深闻鹧鸪。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拓展延伸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 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③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内容: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 元宵;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 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立意: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 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 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辛弃疾被贬江西时所作。
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
面对高年级学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应该多从词人本身以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行挖掘,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体会夏夜黄沙道之美,感悟宋词之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教学难点】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2.学法指导:朗读法【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PPT2.教具学具:无【教学过程】一、回顾学习方法,导入课题1.引语:同学们,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随着诗人孟浩然一同夜宿建德江,与诗人苏轼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还记得我们怎么学习的吗?2.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用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宋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1.(出示黄沙岭图片)介绍黄沙岭: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江西上饶附近的黄沙岭,这里啊,有山岭,有农田,有茅店,有潺潺的溪流。
据说,辛弃疾常常在这里漫步,对这里非常熟悉。
一年夏天,作者又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这首词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强调易错字音:路转溪桥忽见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_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一)知识和技能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熟读成诵,理解词作大意,体会词人的深沉情感。
3.把握词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弃疾生平资料介绍和其著名诗词,了解词人。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1.体悟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2.品味比兴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1.学会鉴赏词中的重点词句。
2.诗人经历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具使用】朗诵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生共同感受诗句中的情感,生自由发表感受。
补充辛弃疾的相关介绍。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
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的壮志豪情,也听到了他那忧愤的深深叹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一起学习、欣赏他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朗读全词,吟咏词韵1.请一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把握好节奏。
2.教师配乐范读词作,学生听读,体会词作的感情基调。
3.生齐读,读准节奏,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鉴赏,体悟情感(一)释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
造口:(课文资料信息)“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据此可知,这是写在西江造口壁的一首词,词人有感而发,怀古伤今。
(二)理解词意,品味词人的思想情感。
1. 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找词眼)【明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
选修《辛弃疾词三首》课件
回顾旧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鉴赏要点
①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 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 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 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 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 格在闪亮。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 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 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 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青玉案 元夕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 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 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繁华 热闹 狂欢
“元宵盛况” 仅仅是作为 背景材料,实 际上,作者对 人们的狂欢, 含有贬斥之 意,词中的” 那人”才是 作者褒扬的 对象.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 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 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 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 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教学目标:1.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
2.了解更多描绘江南的诗词3.通过诵读与合作探究,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及理解词作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
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杏花烟雨;江南好,文人风流。
(现在我们来通过几幅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图来欣赏一下江南美景:小桥流水、杏花烟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文思。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下录音,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三、再读课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齐读,思考两分钟并讨论一分钟:,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方法提示:1.找准区域 2、找到意象)(5分钟)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春水碧于天——风景美画船听雨眠——生活美垆边人似月——人物美2. 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情意的江南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方法提示: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2、画面完整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20分钟)(5分钟去描绘意境,2-3个学生以投影的的方式来分享,下一个学生对前一个学生进行点评,再进行自己的分享)3.学生的画作展示(老师引导:1、画面总体的效果达到吗?2、看一下意象:水(同学的画作岸边的植物倒影衬托水清,诗中用天的蓝?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对,诗中比较好,让我们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天一色,人似天上行。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
画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应是谁?诗人与好友品酒论诗。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幅画要具备的要素: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这首诗要达到的效果是:秀美闲适2、画面完整:意象齐全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符合时节与该地方的特色))4.老师展示: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向春水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