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原文及翻译
古诗乌蜂翻译赏析
古诗乌蜂翻译赏析文言文《乌蜂》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将墐户,其王使视蓄而计课,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
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而子独邀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
旦夕且计课,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
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楚王闻之,益厚待熊蛰父。
【注释】1:杞离、熊蛰父,虚拟人物。
2:乌蜂,蜂的一类,筑巢于地下或泥墙上,形体近于黄蜂,色黑褐,只吃蜜,不酿蜜。
3:殚音[dān] ,竭尽。
4:墐音[ìn] ,用泥涂塞。
5:哜 [iē],a.象声词,形容管弦之声;b.象声词,形容鸟鸣之声。
6:胝[zhī]手瘃zhú足,手长老茧,脚生冻疮。
【翻译】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
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无论贵贱,没有不胼手胝足地为王做事,都是有益于楚国的人啊。
可唯有先生orG游荡着吃饭,提前于星星出现时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呐。
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
”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
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你没眉毛。
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
”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蜂这首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蜂这首古诗的意思和注释《蜂》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述了一只蜂在花间采集蜜的情景,从蜜蜂的视角,将其勤劳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蜜蜂工作精神的赞美。
诗歌全文如下: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表现了蜂的勤劳和辛苦,同时也暗示了蜜蜂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价值。
下面分析这首诗歌的意思和注释。
注释:一、不论平地与山尖:不管是平地还是山尖,指蜜蜂采蜜的地方。
在平地上,有各种各样的花卉,而在山顶上,只有少量鲜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蜜蜂十分勤劳,不论采集的地方是多么困难,都会突破种种限制,为了采蜜不断努力。
二、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采蜜的努力已经占尽了大好河山的美景,蜜蜂通过采集百花的精华,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辛苦成果。
同时,也表示了蜜蜂的劳动精神和勤奋精神,这种精神共勉我们更加努力奋斗。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这里的“百花”是指诗人罗隐认为最有潜力产生蜜的花卉,这是蜜蜂取得成果的关键。
蜜蜂采集了百花的精华汁液,用自己的生命力制成甜蜜的蜜蜜。
这种蜜蜜,象征着蜜蜂勤劳的成果,正如我们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成果,象征我们每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奋斗取得成功。
四、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直接表现出蜜蜂奉献的精神。
蜜蜂采集蜜蜜虽然寻常平凡,但是其实是奉献自己,斗争奋斗,为谁而奉献,为谁而辛苦,为谁而甜。
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意思: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态度。
蜜蜂经过不停歇的努力,为了取得甜美的成果,付出了惊人的努力,无论在平地还是山尖,经过了无数次的奋斗,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
这种代表劳动奋斗的蜜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榜样。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他赞美了蜜蜂的勤奋和自我牺牲精神,传递给后人一种勤劳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总结:“蜂”这首诗是一首平凡而伟大的诗,它表达了对勤奋和劳动精神的赞美,既体现了人们对蜜蜂勤劳辛苦的敬意,同时也传递了人们生活的态度,是一首很值得阅读和思考的诗歌。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ān chú),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 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郁离子之《乌蜂》原文及翻译译文
郁离子之《乌蜂》原文及翻译译文1、郁离子之《乌蜂》原文及翻译译文郁离子之《乌蜂》原文及翻译刘基乌蜂原文: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将墐户,其王使视蓄而计课,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
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而子独邀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
旦夕且计课,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
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楚王闻之,益厚待熊蛰父。
译文: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
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无论贵贱,没有不胼手胝足地为王做事,都是有益于楚国的人啊。
可唯有先生游荡着吃饭,提前于星星出现时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呐。
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
”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
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你没眉毛。
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
”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
解释注1:杞离、熊蛰父,虚拟人物。
注2:乌蜂,蜂的一类,筑巢于地下或泥墙上,形体近于黄蜂,色黑褐,只吃蜜,不酿蜜。
注3:殚音[dān],竭尽。
注4:墐音[jìn],用泥涂塞。
注5:哜[jiē],a.象声词,形容管弦之声;b.象声词,形容鸟鸣之声。
注6:胝[zhī]手瘃zhú足,手长老茧,脚生冻疮。
演绎这事情要两方面看,两个人说的都有一定道理。
古诗江淮之蜂蟹翻译赏析
古诗江淮之蜂蟹翻译赏析文言文《江淮之蜂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注释】1空群:倾巢而出2连房刳(ū)取: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
3郭索:形容蟹急速争相爬行的样子。
4殪(yì):死亡。
5窟:筑巢6踪迹:跟踪寻找,动词7之:它,代“蜂”8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
悉,全。
9临∶对着10血:使流血11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12江淮之蜂蟹,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3尝曾经14所:居住的地方15固宜:原来应当如此16炳:点燃17殒:死18血指:伤指19趋炎:向有光的地方跑20蜂儿:蜂的幼儿,即蜂蛹,是人的营养食品。
不论斗,不须与毒蜂争斗【翻译】淮河的毒蜂,它的尾部能蛰死人;江南一带有一种蟹很厉害,(它的)螯可以老虎相敌。
但是拿取蜂蛹的人不须与毒蜂争斗,捕捉螃蟹的人从不伤指。
蜜蛹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们跟踪寻找到它所在之处,就在夜晚拿着燃烧的火把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扑向火焰,全部烧死了。
然后(人们)把蜂巢整个割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人们)在水边上放一盏灯,(没有一只螃蟹)不急速爬行过来的,(人们)全可以捡起来抓住它们。
(蜜蜂和螃蟹)只知道奔向火焰,却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它们的死是本该如此。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张用良不杀蜂翻译赏析
古诗张用良不杀蜂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用良不杀蜂》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尝:曾经为:被螫(hì):刺故:因此,所以恶(ù):讨厌,厌恶薄暮:傍晚薄:靠近投:撞竭力:用尽全力遽(ù):立刻甚:十分急:紧急避:躲避数:多次脱:摆脱因感:被……感动义:义气自是:从此;是:这;自:从复:再【翻译】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蜘蛛随后便避开了/b/22369。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罗隐《蜂》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解析、注释意思解释和赏析鉴赏
罗隐《蜂》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解析、注释意思解释和赏析鉴赏古诗《蜂》由唐代诗人罗隐所著,以下是《蜂》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翻译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解释】1.山尖:山峰。
2.尽:都。
3.占:占其所有。
4.甜:醇香的蜂蜜。
【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赏析鉴赏】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清史稿·丁宝桢传》原文逐段翻译
《清史稿·丁宝桢传》原文逐段翻译《清史稿-丁宝桢传》原文逐段翻译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
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
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
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
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
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丁宝桢,字稚璜,是贵州平远人。
咸丰三年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
因母亲去世在乡间居住,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捍保卫家乡。
服丧终了,恰逢苗民教匪叛乱蜂拥而起,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特别下令授予他编修一职。
丁宝桢又增加招募,士兵总数到了四千人,收复了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咸丰十年,被授予岳州知府,才遣散了招募的军队。
亏欠的饷银非常之多,就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请求,于是纷纷离开。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
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
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
又明年,迁布政使。
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
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
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
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
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②职留任。
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
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
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
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
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
《淮北蜂毒》周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淮北蜂毒》周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淮北蜂毒》是南宋作家周密所作的一篇古文,出自《齐东野语》。
本文暗喻:一味地趋炎附势,最终是得不到好结果的。
论点:唯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损也固宜。
作品原文: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作品注释:①不论斗:不认为(采蜂蜜时必须与蜜蜂)争斗。
②敌:抵挡③血指:伤指。
③踪迹:跟踪寻找,动词。
④殪(yì):死。
⑤尽殪:全部死亡。
⑥刳(kū)取:割取。
⑦连房刳取: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⑧水浒:水边。
⑨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⑩悉:全都。
⑾殒:死。
⑿螯: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时的第一对脚,形状如钳,用来取食及自卫。
⒀敌:抵挡⒁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
悉,全。
作品译文: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
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作品出处:【齐东野语】发音 qí dōng yě yǔ释义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
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
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示例听说明的方孝孺,就被永乐皇帝灭十族,其一是“师”,但也许是~,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
蜜蜂救飞虫文言文翻译
蜜蜂救飞虫文言文翻译
【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把它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靠近傍晚的时候,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用尽全力却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危急。
他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随后便避开了。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原文】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脱。
蛛遽来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选自清·张潮《虞初新志》)
- 1 -。
蜂原文-翻译及赏析
蜂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文学罗隐的咏物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乌蜂11分》阅读答案及翻译2013绍兴市中考
《乌蜂(11分)》阅读答案及翻译(2013绍兴市中考)《乌蜂(11分)》阅读答案及翻译(2013绍兴市中考)乌蜂(11分)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
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
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而子独邀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
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
②胝(zhī)老茧③瘃(z hú)冻疮。
④(áo)游玩注1:杞离、熊蛰父,虚拟人物。
注2:乌蜂,蜂的一类,筑巢于地下或泥墙上,形体近于黄蜂,色黑褐,只吃蜜,不酿蜜。
注3:殚音[dān],竭尽。
注4:墐音[jìn],用泥涂塞。
注5:哜[jiē],a.象声词,形容管弦之声;b.象声词,形容鸟鸣之声。
注6:胝[zhī]手瘃zhú足,手长老茧,脚生冻疮。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3分)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C.先星而卧(先前)D.以贻观者笑也(留给)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句子: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翻译: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
20.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
(4分)答: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直译: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 1原文:太仓张用良,素恶胡蜂螯人,见即扑杀之.尝见一飞虫,投於蛛网.蛛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螯蛛,蛛避.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译文:太仓(今江苏太仓市)人张用良小时候曾因揭扰蜂窝而被群蜂螫伤,所以十分憎恶蜂儿,只要看到蜂儿,总要千方百计地痛加扑杀.一天傍晚,张用良见一飞虫被蛛网黏住,虽拼命挣扎,却难以脱身.蜘蛛见状,就急忙以丝缚之,准备美餐一顿.不料此时,忽见一蜂飞来螫蛛,吓得蜘蛛慌忙退避.接着,蜂儿又不辞辛苦地多次含水润湿那只落网的飞虫.就这样过了多时,飞虫身上的黏液逐渐稀释,终得奋力逃脱.张用良不禁被这一“义蜂救助难友”的情景所感动,从此就再也不去扑杀蜂儿了.。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 2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ì),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据《虞初新志》改写)译文: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把它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晚上,张永亮看到一只飞虫撞上了一张蜘蛛网。
他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没能逃脱。
蜘蛛马上把它绑了起来,情况非常危急。
突然,他看到一只黄蜂飞了进来,用毒针蛰了一只蜘蛛,然后他躲开了。
黄蜂多次泡在水里,把虫子弄湿了,过了很久,飞虫才脱离蜘蛛网飞走。
梁被这只黄蜂的道德行为所感动,从此不再捕杀黄蜂。
扩展资料::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古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翻译赏析
古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翻译赏析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出自文言文《张用良不杀蜂》,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翻译】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蜘蛛随后便避开了。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张用良不杀蜂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一、原文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①为蜂螫②,故恶③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④,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⑤力而不能去。
蛛遽⑥束缚之,甚急⑦。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⑧不复杀蜂。
二、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小的时候捅蜂窝,曾经被蜜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打死。
一天傍晚,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落入了蜘蛛网,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即用蛛丝缠住虫子,缠得很紧。
忽然一只蜜蜂飞来蜇蜘蛛,蜘蛛躲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虫子,很长时间后飞虫才得以逃脱。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蜜蜂了。
三、注释
①尝:曾经。
②螫(shì):毒虫或毒蛇咬刺。
③恶:憎恨。
④薄暮:傍晚。
⑤竭:尽。
⑥遽:立刻,马上。
⑦急:紧。
⑧自是: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蜂》原文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蜂》原文翻译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三、《蜂》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