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提纲
从战国到西汉,先后有哪些流派的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儒 家思想。
(2)原因:①儒学本身经过改造和发展;②最根本的是 儒学的发展适应了加强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③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 准;④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稳定了儒家思想 的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 两千年之久。
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依法治国。 共同关注如何治国的问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 1.背景: • 2. 名称由来: • 3.内容: • 4.特点: • 5.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来源: “大一统”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3、内容: 天人感应
⑵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如果人君无道, 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4、影响: 仁政和三纲五常
(1)积极:政治、思想 (2)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糅合了儒家和其他学 派的思想,儒学呈现出官方化和神秘化的趋 向。
3.自汉武帝时代,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 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知识小结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敬鬼神 而远之,有教无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可能性 经济发展, 可能性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无为” 背景: 无为” 2、内容: 、内容: “有为” 有为”
黄老 法家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阴阳
汉代新儒学的创 立者, 立者 其著作大多遗 失,现存 春秋繁露》 现存 春秋繁露》 《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 以及 。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
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儒家的“仁政” C 墨家的“兼爱”思想 墨家的“兼爱” B 法家的法治思想
D
)
D 道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仁政”
B)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D 仁政思想
C 君权神授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百家争鸣”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巩固君权,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3、影响 、 积极: 积极: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楚汉之争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汉初的经济状况
• 经济: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政治上:汉初,刘邦推行郡县制,铲除异 姓王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
探究1: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汉初统治者 采取了那种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
老子
黄帝
轩辕氏
有熊氏
老子
回顾老子的思想内容?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 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 下了坚实基础。
“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之经常,古今之 通谊也。》 • 《左氏传》 • 《榖梁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 积极方面:⑴政治上,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 地位,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同时,“天人感 应”也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防止 暴政。 ⑵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 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消极方面:禁锢了人民思想,扼杀了人民的 聪明才智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 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故也”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的原因:
•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 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 的理论体系。 •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 统事业,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PPT课件
.
5
及时练
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
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
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
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后汉书·食货志》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采用黄老之学了怎样的变化?
.
3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1、实施黄老之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 ②吸取秦朝过度使用法家思想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和其它学说融合的产物 2、黄老之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①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②起不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逐渐不适应统治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1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地位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重创(秦)
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
孔子
孟子 荀子
——
董仲舒
仁和礼
不受重视
仁政 礼法并施
——
大一统 天人感应
显学 但不被采用 “焚书坑儒”
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从汉代一开始就是统治思想吗?它又是怎样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大一统课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从此儒 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 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技文化 的发展。 的发展。
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春秋时期:产生 战国后期:发展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不受重视 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练习
1、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想 B、法家思想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西汉初年,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以《公羊春秋》为依据,融合阴阳家、黄老 公羊春秋》为依据,融合阴阳家、 学说、 学说、法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推崇大一统思想, (1)推崇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 推崇大一统思想 提出“罢黜百家, 尊儒术” 尊儒术”。 (2)“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宣扬 ) 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同时提出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 (3)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请判断他们所属的学派
西汉初年实行的是什么思想? ——黄老思想 实行时间——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 原因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 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 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 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 官用,以赋于民。 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 食货志》 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 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 (2)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特点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道家理论,它强调“无为 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 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 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 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 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 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 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 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 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 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 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 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 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孔子:“以德治民”;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 其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不受重视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 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初步具备概括归纳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知识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原因: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内容:(1)包含两派:“黄”指学说,“老”指学说(2)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3)强调“”,既尊重,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的哲学观。
4.意义: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5.政治地位的衰落(1)原因:①②(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董仲舒的新儒学(1)特点:它是董仲舒依据()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2)内容①大一统:董仲舒认为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长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因而提出“,”。
②天人感应: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
★要点点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三纲五常:三纲指、、;五常指。
(3)影响: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②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 发展。 技文化的 发展。
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二历史组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何谓“黄老之学”? 1.何谓“黄老之学” 何谓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儒学的: 儒学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5.从 百家争鸣”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 独尊儒术” 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文化史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内容
⑴来源 “黄”:黄帝的学说 → 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 → 治国
⑵哲学观 “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
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⑶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
1、“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社 会稳定 积极 2、“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 色彩,属唯心主义 消极 2、“独尊儒术”属思想专制,应鼓励各种学 术思想争鸣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 制和等级制度
评 价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 )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 成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 础的主要是(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思想大一统
【课程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背景
⑴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 “天人感应”(基础)
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2(岳麓版必修三)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 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 出仓谷,振困穷。”
③大一统的形成 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现了(
)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 C.①③④ D.①②③
B.①②④
汉武帝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淘汰黄老
力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练习巩固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 控制 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C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3、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 A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
第3课__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 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 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 汉边,不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
①黄老之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使之对此问题无能为力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 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 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 ②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 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富足,一片繁荣景象。汉的强大使 腐败不可食。 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 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 一理论应用的是( ) • A皇帝继位董仲舒为儒学要举行祭天仪 式 •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2011年 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 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 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 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 汉统一的最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里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 关系 《论语》 仁 董仲舒之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 黄老、法家 尊君卑臣
儒学 民贵君轻
同: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很 多思想主张,如仁政。新儒学是以先秦儒 家经典为基础加以继承发展的。
异: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 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汉初 经 济残破
休养 生息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罢祖黜 乃百令家民,得独卖尊子儒,术就”食对蜀、产汉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统过治六 者七吸十取年秦的亡休教养训生—息—,暴到政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罢黜百 家,独尊儒 术”对 产生 了怎样的影 响?
背景
汉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含义
代 的
衰弱
思
想
大
新儒学的诞生
一
董“罢仲黜舒百是家如,何独发尊展儒儒术家”学说的?
汉凡代米新 石儒五学千与,先人秦相儒食学,有死何者异过同半?。
社经会过环 六境七变十了年,的统休治养者生的息指,导到思汉想武是帝否时也经要济随得着到变恢?复怎发么展变,?但假也如存你在是着当王时国的对皇中帝央,的怎威么胁办问?题。
汉统兴治, 者接吸秦取之秦敝亡,教诸训侯—并—起暴,政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
影响
谢 谢 合 作
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统社治会者 环吸境取变秦了亡,教统训治者—的—指暴导政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汉—初《 经史济记残·破陆,贾百列废传待》兴
天董下仲既 舒定是,如民何亡发盖展臧儒,家自学天说子的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陆初贾经) 济: 残破“,居百马废上待得兴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
圣社,会陛 环下境安变得了而,有统之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社“会罢环 黜境百变家了,,独统尊治儒者术的”指对导产思生想了是怎否样也的要影随响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zj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 么思想观点?
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 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 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2)天人感应学说→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君权神授;仁政 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 君而伸天。” 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3)强调君主施政应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 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 以宽民力。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霍去病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和亲瓦当
汉武帝在位之时,面对怎样的政治局面? 国内 七国之乱,威胁中央
边境 匈奴威胁,边境不宁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材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 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 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 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 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复习提问
1、简述孔子的地位,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2、阐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3、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 本原因是? 4、简述孟子的主张 5、阐述孟子的仁政学说 6、简述荀子的主张 7、简述墨子的主张,墨子说的兼爱也称作 “仁”,和孔子的“仁”有何不同 8、简述韩非的主张 9、简述庄子的主张
3、新儒学的内容 1)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 么思想观点? 【伦理学说】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 也。”“君臣、父子、夫 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 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新王必改制”,但“大 纲人伦,道理、政治、教 化、习俗、文义尽如 故”“天不变,道亦不 变”。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的社会背景,了解汉代儒学的主张、特点及其影响;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西汉初社会发展,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通过汉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的紧密联系,认识思想学说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课前利用20分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下列基础知识,回答表格中的3个问题.1、黄老之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主张。
2、黄老之学被董仲舒新儒学取代的背景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C级问题归纳提高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流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才子的学说4、思想内容:(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影响:(1)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意义: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政治地位的衰落(1)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问题一】“萧规曹随”这一典故反映了汉初的哪种思想?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展的需要。
第3课汉代的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写:张庆君审核:邱昌满、王凤霞编写时间:2012-09-04 批改时间:【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教学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重点问题】1、西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是什么?在当时的地位是怎样的?2、黄老之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者是谁?4、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影响?央集权需要的是(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核心要点】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课中探究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考虑)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当堂检测】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A .儒家的思想 B .法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黄老之学思想 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 .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 .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 .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 .“仁”的学说B .“天人感应”学说C .“民贵君轻”思想D .“克己复礼”思想 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 .战国B .西汉C .东汉D .宋朝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 .阴阳家的思想B .法家思想C .道家思想D .墨家思想 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 .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 B .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 C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D .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 C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 .加强思想的控制 【知识结构】课后拓展案1.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地位: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而新儒学 在汉朝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流地位
第3课 汉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大一统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 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 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 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为政以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 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高中历史教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区一等奖)
1.背景(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理论来源:
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3.新儒学(董)的主要思想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主观目的,是以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2)为加强君权: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其双重影响是,神化君权;借神权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从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看,是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也是汉武帝采纳其主张的根本原因。
4.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和稳定统
治秩序。
②思想上,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学文明的进步。
课堂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C.商鞅、孟子
B.荀子、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巩固提高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 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 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成为民间学习 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巩固训练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地位
不受重视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探:独尊儒术之源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汉初,接秦之敝 …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chúnsì),而 将相或乘牛车。
探:独尊儒术之源
王国问题
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
淮南王英布和刘邦阵前对话: 上谓布曰:“何苦而反?”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C
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C
5、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目的的内容是: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说 D、“制天命而用之”
A
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试试看:品儒学思想,探帝王心声
主要内容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帝王心声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仁政 “三纲五常”
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
感:汉代儒学之新
政治: 中朝
推恩
刺史、酎金夺爵 治理黄河
察举
经济: 盐铁官营 思想?
军事: 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汉武帝时,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位年轻的皇帝, 深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 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3、新的地位
采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感:汉代儒学之新
3、新的地位
武帝三策问:先生所言,切中我汉家之弊。但如何实施呢? 董生三策答: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 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臣恳请陛下,兴办太学,聘 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朝廷。 武帝:先生三策,使朕茅塞顿开。先生持重,真老成谋国之士也。
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 刘邦时期郡国形势图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总 结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适应并促进
黄老思想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集权、专制
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基础检测
1、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无为” C. 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建筑反映天地关系,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请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探讨“天”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家有哪 些? 2、最早把天地人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接受是?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感:汉代儒学之新
2、新思想内容
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武帝一策问:朕自登基以来,屡下诏书责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
士,以求治国良策,举荐之人又以先生为首,必要过人之识见, 请先生能不吝赐教,以舒我胸中块垒。
董生一策答:陛下躬亲垂问,臣不胜惶恐。臣仅就《春秋》所
学来观察天与人的关系。“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无道,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警告世人;如果还不知道悔改, 天将会将怪异之事以示警戒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百家争鸣 法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汉代儒学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成为正统思想 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被推崇的根本原因? 的史实。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感 探 悟
感:汉代儒学之新 探:独尊儒术之源
感:汉代儒学之新
2、新思想内容
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今朕即位以来,很想光大
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生二策答: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今我汉家天下,承秦之弊,
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为之学,弊端日渐 凸显,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臣斗胆,恳请陛下更化改 制。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不 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
探:独尊儒术之源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汉武帝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16岁登基,21岁亲政
探:独尊儒术之源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探:独尊儒术之源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对外交往频繁等。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 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巩固训练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 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D
【典型例题】
(2012· 天津文综· 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 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巩固训练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 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 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
【典型例题】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 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 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 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 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