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提纲
从战国到西汉,先后有哪些流派的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儒 家思想。
(2)原因:①儒学本身经过改造和发展;②最根本的是 儒学的发展适应了加强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③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 准;④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稳定了儒家思想 的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 两千年之久。
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依法治国。 共同关注如何治国的问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 1.背景: • 2. 名称由来: • 3.内容: • 4.特点: • 5.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来源: “大一统”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3、内容: 天人感应
⑵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如果人君无道, 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4、影响: 仁政和三纲五常
(1)积极:政治、思想 (2)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糅合了儒家和其他学 派的思想,儒学呈现出官方化和神秘化的趋 向。
3.自汉武帝时代,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 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知识小结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敬鬼神 而远之,有教无类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2010· 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 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2010· 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 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6.董仲舒的新儒学,能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是因为它吸收了 A. 孔孟的思想 B. 黄老之学 C. 法家的思想 D. 阴阳家的思想
你认为汉代的“黄老之学”和“独尊儒术” 各有哪些利弊?
历史评价的方法:进步性、局限性
两个历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1.(2007· 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2009· 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3.(2009· 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A.长安,太学
C.南京,国子监
B.洛阳,书院
D.曲阜,孔庙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
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C.董仲舒
模拟 考场
)
B.孟子 D.韩非子
1.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 ( 3 )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在郡县设立学 校,教授儒家经典。 2.影响: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1.儒家在中国古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 A.周朝 C.西汉 B.秦朝 D.宋朝
)
2.“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为此董仲舒
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C.天人感应
模拟 考场
)
B.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
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大一 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才能适应汉 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 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
总结
原 西汉初年,
因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内 治身、治国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学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独 内 天人感应 尊 容 实行仁政
儒
术
作 巩固国家统一
用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各个学派的消亡
D A、bd B、abd
C、acd D、abc
课后活动建议: 就汉代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
下课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 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 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 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汉代思想大一统
①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②秦末农民战争使得汉初经济凋敝。 ③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具体的措施: 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 5.影响 ①汉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实力大增,出现 文景之治。 ②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返回
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 于公元前104年,享年75岁。董仲舒自幼勤习 儒家经典,汉景帝时期 ,当上了“博士”。 汉武帝时期,其三篇对策都被采纳,先后担 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著述颇 丰,代表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 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笔记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 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3)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 教官: 的发展。 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返回
探究一:以下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 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汉初实行“无为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 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 汉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实力大增,出 现“文景之治”。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其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各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儒家的孔子主张“天下为公”,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思想都为后来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措施,如焚书坑儒等,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意识。
3.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诸侯国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唐朝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和稳定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反对分裂和动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汉武帝刘彻,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以其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使汉朝从鼎盛的边缘走向全面鼎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汉武盛世”。
他的“大一统”的国家观,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对当代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观体现在他对于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追求。
他坚信只有通过统一,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他不仅致力于政治上的统一,更致力于思想上的统一。
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这种思想统一的政策,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体系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观仍有其价值。
首先,他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的治国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只有稳定和统一,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观也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流。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要消灭其他思想,而是要将儒家思想立为主导,同时兼容并包其他思想。
这种多元文化的态度,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次,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观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他坚信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每个公民的福祉,因此他致力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关注民生福祉。
这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即只有真正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最后,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观也体现了他对于权力的自我约束和对于法治的尊重。
他明白权力的双刃剑性质,因此他强调对于权力的自我约束和法治的尊重。
他制定的法律既强调了国家的权威性,也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这种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基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而且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思想大一统成为社会的主流,体现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介绍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标志是儒学的确立。
汉初刘邦实施的“舍伍政策”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选拔儒学士人。
汉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儒家思想来统一社会思想,塑造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且继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大一统在哲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还有其他学派活跃。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君主仁政。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追求自然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无为而治”。
而墨家强调爱民、尚同,主张普惠平等,反对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
尽管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汉代主流思想理念在不同学派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都以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为核心。
三、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思想大一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儒家经典成为文人们的创作基础,注重道德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
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司马迁、刘向等,在历史、诗词、辞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艺术方面,汉代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弘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在宗教方面,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表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通过儒学的确立和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汉代统一了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儒、道、墨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体现了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而且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代 以后:获得独尊 (2)在战国纷争大背景下,儒家仁、礼思想无法适 应争霸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 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 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 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 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 需要。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 (3)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封建社会的思 想文化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 生存发展。
学派
代表 人物
孔子
主 要 思 想
仁、礼、德治、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亚 圣
儒家
孟子 荀子 老子
集大成者 创始人
道家
庄子 韩非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 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 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 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 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 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 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进而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 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 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 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 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 怎么办?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显著发展,思想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是指多种思想流派的融合与交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综合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子学派、名家学派等方面来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首先, 儒家思想是汉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学说。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礼、忠、信,并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应有之道。
汉代的儒家思想在尊儒抑墨的规范下,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为社会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道家思想在汉代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无欲而达。
在汉代,道家的精神和方法引导对官僚体制和权力的质疑,对于追求内心修养和个人自由的人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道家也与儒家有一定的交集,两者思想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
此外,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基础上,在汉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追求明确的政治目标、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并推崇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汉代的法家思想家注重实践和功利,提出象田赋、烧缴钱等政策,虽然存在批评和争议,但仍对汉代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墨子学派则强调实利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相结合。
墨子致力于和平、实用和公平,提出“非攻”和“兼爱”等重要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墨子学派在汉代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最后,名家学派是指以纷争论战著称的学派,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派别。
名家学派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重视思辩和辩驳,例如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尽管名家学派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际进展,但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思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体现在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碰撞中。
儒家思想以其统合性和稳定性成为主流,道家和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形成了补充和互补,墨子学派和名家学派则以其特殊的观点和方法对汉代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汉代思想大一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 ①思想来源: 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②思想主张: A.核心: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基础: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人君循天道、
施仁政 C.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三纲五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 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 材料四 “天意”的表现, “君臣、父子、 夫妇之义,皆取阴阳之道”。
黄 老 之 学
1、经历: 战国末期形成, 西汉初期兴盛, 汉武帝始衰退。
黄帝 老子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特点: “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 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ì pì n母马)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 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 作用:使西汉恢复了元气,国力 强盛,为汉武帝的“有为”打下 了基础。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继承发展,不受重视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经过改 造,成为正统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汉代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思想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汉代思想中的大一统知识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复兴汉代是儒家思想复兴的时期,前往就开始了管仲、孔子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推广。
而汉武帝时期,更是将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实施儒家经典博士制度、开设太学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复兴和传播。
此外,汉代还创造了“孝经”和“五经新义”,加深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论衡》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王充主张“以物辩道”,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道家学派,如宗法派和道教两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是法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与法家思想相关的政策,如设立御史台、成立锦衣卫等,以加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汉朝还加强了法家思想的教育和研究,对后来中国法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表现在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上。
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家思想继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汉代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一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XXX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XXX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XXX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XXX约请你为国度当局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施的结果若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XXX,诸侯并起。
民失功课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形创设:请问:面临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XXX,你会采纳甚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XXX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XXX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总结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总结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早期政治文化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明确的政治宗旨,实际上成为统一中国地方行政、人民思维的核心。
汉代大一统思想的总结如下:一、统一中原汉代大一统思想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统一中原地区。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中原地区的蛮夷分裂现象严重,因此他秉承一统思想,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他曾对自己的队友说:“当今天下,千秋万世,不可不知也。
就是那个书中所说的天下‘三分势力’的势力主,都以天下立国为己任。
”刘邦对中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统一战争,最终打败了其他势力,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
二、吸纳异己汉代大一统思想在统一中原的同时,也吸纳了异己的政治体制。
刘邦在统一中原之后,采取了宽容政策,收容了一些原有势力的元老,使他们在新政权中继续发挥作用。
另外,他还采用了礼乐制度,使得各族各民族的人民在汉朝政权下得到公平和安全的保护。
三、中央集权汉朝大一统思想中,中央集权是最核心的思想之一。
在清朝,刘邦采用了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方式,使中央政府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统治。
刘邦还制定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确保只有合适的人才能进入政府机构,确保了中央政府的统一。
四、提倡儒家思想汉代大一统思想提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依据。
尤其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汉武帝制定了《春秋》、《礼》、《乐》、《诗》、《书》等书的注释,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体系。
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对社会秩序和人民道德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经济发展大一统思想在汉代还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刘邦时期中国经济逐渐兴盛,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汉武帝则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种经济发展的思想既有利于统一国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早期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代表之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地位: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而新儒学 在汉朝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流地位
第3课 汉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大一统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 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 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 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为政以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 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
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①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主张。
②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 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 子”-----七国之乱)
(2)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 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新理论体系。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 推崇 “有为”而治。
③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 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 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 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 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2、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 是( )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论体系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大伤了元气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5、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D A、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当前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6、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B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自我测评: 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
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之科、
董仲舒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③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
②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 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C、性善论
D、大一统
10、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关系
的确切理解是: B A、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C、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 D、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1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大一统的形成 d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
2、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 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 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 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区别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新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黄老、法家
维护统治
独尊儒术的实施与影响:
1、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由于儒家学说成为政 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 得以大兴。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 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 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
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
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设问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 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 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 代呢?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矛盾 尖锐
解决之道
董仲舒 的学说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限田、薄敛、省役
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间,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
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是: A
A、黄老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汉武帝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 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和 统治者的统治要求时,便容易被 统治者所接受,也就往往能够成 为当时时代的文化主流。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思考: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2 汉吸取初秦的朝经灭济亡教状训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背景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内容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黄老之学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积极无为 影响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罢黜百家
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汉书.食货志》
黄 老 之 学
“黄”:黄帝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老”:老子的学 说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萧规曹随
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 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高考典题 链接 1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 《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思想来源:以
《公羊春秋》为基 础,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和法家思 想
3.特点:外儒 内法,兼采各 家,具有神学 色彩
2.思想主张:
1) 提出“春秋大一统”的 主张,认为 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 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提出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 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 服从 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还提出了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 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 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 “三纲五常”。
7、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B
A 人定胜天
B 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