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的禅修过程

合集下载

宣隆禅修法释疑解惑

宣隆禅修法释疑解惑

宣隆禅修法释疑解惑宣隆禅修法是四念住的一种修习,是由缅甸宣隆古创寺的迦韦大师于1920年成就阿罗汉后所开创,并由其再传弟子—现今仰光宣隆禅修中心住持—维那耶大师(Sayadaw Vinaya)整理后介绍给现代的都市学佛人士。

「宣隆禅修法」由采取盘腿的坐姿开始,肩垂背直,不用靠垫,双手互迭,使身体构成坚定的基座,坐好之后,闭上双目,内心保持警觉,身体无论如何也不稍动,直至禅修结束为止。

禅修过程分成两部份:第一部份是通过强而有力且快速的呼吸开始,意念专注于快速呼吸过程中,空气接触到鼻孔末端时所产生的触觉,并须奋力专注于对这触觉的觉察,务使呼吸达致平均及有节奏,同时对触觉又能清楚了知。

在特定的时间结束时,禅修者须继续加强数十次快速呼吸,跟着放慢,然后在深吸一口气后骤然停住。

这时禅修进入第二部份,身体保持寂然不动,屏息静观整个身体,并将意念审视着身体内最强的感觉,如:疼痛、痉挛、麻痹等,把不适意感觉作为观照对象,对觉受的变化念念分明。

禅者在苦受的当下坚持全心全意的观察,当心念透彻知道觉受时,禅修者将会明白到无常、苦、无我的自然法则,正念亦由此而得以发展。

宣隆禅修法有如下的特点:(一)直接穿透实相,达致正解脱。

(二)克服对苦受的抗拒及乐受的执取。

(三)导致身心强健,增长精进力。

(四)能摒除干扰,迅速建立专注力。

(五)毋须堆砌知识概念。

(六)可与日常生活及工作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释疑解惑维那耶大师的上首弟子华那大师(Sayadaw U Wara)曾应邀来港教授宣隆内观禅法,并解答弟子们的疑惑:问:宣隆师尊是否教导弟子分两部份修习禅法?抑或教导弟子只是观照呼吸﹖答:当有求学者来学习禅修法时,宣隆师尊都会教导他们首先如何从大力呼吸中观察触觉,然后观察觉受。

问:有些禅修者在整段禅修时间自始至终只是观快速呼吸,这是否适当﹖答:内观是智慧,要得内观智,必须要百分之百的觉察着感受。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的正确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干净、安静且舒适的地方来进行禅修打坐。

确保你不会被干扰。

2. 打坐姿势:选择一种合适的打坐姿势,如莲花坐、半莲花坐、双腿交叉等。

保持身体挺直、舒适,并放松肩膀和颈部。

3. 手势:将手放在膝盖上,让指尖轻轻触碰,形成一个圆形。

左手掌朝上,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让手指轻轻相接。

4. 焦点:选择一个焦点,可以是呼吸、身体感受、观察思绪的流动等。

尽量保持专注,并让杂念慢慢消失。

5. 呼吸: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慢呼吸的节奏,使其变得柔和而深沉。

用鼻子缓慢地吸气和呼气,保持舒缓和平稳。

6. 观察思绪:不去抗拒或追逐任何思绪,只是观察它们的出现和离去。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中,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

7. 坚持时间:开始时,可以选择较短的时间,逐渐增加禅修的时间。

最初可能
感到不适应,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逐渐适应。

8. 结束打坐:当你感到时间到了,慢慢地结束禅修打坐。

先缓缓地移动身体,再缓慢地站起来。

在站立时,留意自己的感受。

以上是禅修打坐的一般正确方法,但每个人的实践可能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保持坚持。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禅修入门与顺序

禅修入门与顺序

禅修入门与顺序什么是禅修?禅修,又称坐禅、静坐或冥想,是一种用于培养内心平静和觉知的修行方法。

通过专注于呼吸或其他感觉的练,我们可以培养内在的觉知和专注力,并渐渐超越思维的波动。

禅修的好处禅修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禅修带来的益处:1. 内心平静:经常修行禅修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焦虑,达到一种内心平静和平衡的状态。

2. 提高集中力: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和集中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

3. 开放心境: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执着,以更加开放的心境面对世界和他人。

4. 提升观察力: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培养内在的觉知和观察力,更加深入地和周围的环境。

禅修的步骤下面是禅修的基本步骤: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安静、干净的地方,确保不会被外界干扰。

2. 采取正确的坐姿:坐在地板上,双腿盘坐,或者使用坐垫。

保持直立但放松的姿势,让你舒适地坐在那里。

3. 关注呼吸: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的感觉。

观察气息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不加任何评判地观察。

4. 注意观察:除了呼吸,你也可以专注于其他感觉,例如身体的感觉、声音或思维的浮现。

保持觉知,不陷入思维的漩涡中。

5. 轻柔回归: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中,轻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呼吸或其他感觉上,不加评判地重新开始。

6. 持续练:开始时,每天练10-15分钟就足够了。

渐渐地,你可以增加练的时间,最终达到3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

禅修的注意事项在练禅修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坚持:禅修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短时间内就得到显著的效果。

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 不要强求:在练禅修时,不要刻意去追求某种体验或效果。

放下期望,接受当下的经验。

3. 适应自己: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时间和方式。

4. 寻求指导: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寻求禅修老师的指导,以获得正确的姿势和修行方法。

结论禅修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知。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打坐的方式,以观照内心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行的境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内心的探索和平静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禅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禅修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节和心绪调和。

正确的坐姿是禅修的基础,坐姿要端正舒展,保持身体的舒适和稳定,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内心的观照中。

呼吸调节是禅修的关键,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

心绪调和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接纳和放下各种杂念,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到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禅修的状态中。

其次,禅修的过程主要包括观照内心、放空杂念和开悟心灵。

观照内心是禅修的核心,通过观照内心的境界,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执著,从而逐渐放下执著,达到心灵的平静。

放空杂念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抛开各种杂念和干扰,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开悟心灵是禅修的终极目标,通过长期的修行,可以逐渐开悟内心,达到心灵的觉醒。

这些过程的实践,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的修行,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义。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内心的一切,不要逃避和抗拒,要学会放下执著,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学会观照内心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只有不断地修行,我们才能逐渐领悟到禅修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综上所述,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走上修行的道路,达到心灵的升华。

愿我们都能够在禅修的道路上,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打坐禅修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不仅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个人的禅修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不同阶段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我在打坐禅修的不同阶段所体验到的感受。

1. 内心的净化打坐禅修的初始阶段,我发现自己内心的杂念非常多,思绪不断地纷至沓来。

每当我静下心来,尝试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受时,各种杂念就像潮水一般涌上来。

我可能会开始思考工作上的问题、人际关系的矛盾、过去的遗憾以及未来的焦虑等等。

但是,我也逐渐意识到,这些杂念只是干扰我的感知,我需要通过持续的练习来净化内心,使其平静下来。

2. 身体的放松随着打坐禅修的深入,我开始加强对身体感觉的觉察。

我会注意我的姿势是否正确、身体是否有紧绷的感觉,以及呼吸是否顺畅自然等。

逐渐地,我学会了在坐姿中保持舒适和放松,这使我感受到一种全身的轻松。

在这个阶段,我会感觉到肩膀的紧绷逐渐解开,身体逐渐沉重,但同时又带有一种轻盈感。

3. 心灵的宁静当我能够净化内心和放松身体时,我感到内外的宁静开始融为一体。

在我的禅修过程中,我会进入一个状态,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万物都在默默地存在,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宁静的感觉让我觉得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带给我一种深深的安定感,使我能够更好地面对内外的挑战。

4. 觉知的拓展在继续打坐禅修的过程中,我渐渐觉察到,我的觉知能力得到了增强。

我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也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

这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地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美好和魅力。

我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体验每一刻的存在。

打坐禅修是一项需要持续练习的修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放松身体、培养觉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受自己的存在。

通过感受不同阶段的体验,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三种禅修(下)三、观察修与安住修(1)对禅修的误解: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

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吃喝拉撒。

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2)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

止观:通过培养定力获得观智;内观,通过培养觉知获得观照力;观想,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

书院的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也是《道次第》倡导的修学方式。

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学习佛陀的言教,是常规修学途径。

1.2.观察修的心理基础(1)人有理性(2)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智慧的文化。

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3)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尽管有方便,我们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上下求索,不得要领。

(4)有鉴于此,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功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3.4.观察修的教理依据:如理思维(1)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

/唯识: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2)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纶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

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3)正见: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

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1)凡夫心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2)观察修就是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各个角度反复思考。

形成相应心念,并使此心念增长广大。

我们曾经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修行方法,源于佛教的传统禅宗。

下面是禅修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1. 坐定: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或者椅子上,保持身体挺直且松弛。

闭上眼睛或者保持微开的状态。

2. 呼吸观察: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气和吸气的感觉。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注意观察它的自然流动。

3. 感知思维: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去评判或者追求思维的内容,只是观察它们来去自如。

4. 感知身体:继续放松并观察身体的感觉,从头部开始逐渐扫描全身,注意感受到的任何感觉或不适。

5. 感知情绪和情感: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不加判断地接纳和感受它们的存在,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抑制它们。

6. 精神觉察:进一步观察内心深处的思想、信念和意识流。

注意自己的心灵环境,保持警觉和观察。

7. 外界观察:将注意力从内心转移到周围的环境中,观察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等感知,但不陷入参与其中,只是观察。

8. 内观: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内心,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感知。

不加任何判断和评价,只是保持觉察和观察。

9. 解脱与觉醒: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醒,超越身体和思维的限制,体验到禅修的深度和解脱。

禅修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可以逐渐加深和扩展。

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和分散,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人们可以培养更深的平静和觉醒。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痛苦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洞察。

怎样才能进入忘我境界

怎样才能进入忘我境界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

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

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

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盘”的生理–心理意义。

“公无前623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的兰毗尼,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被取名为悉达多,……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

……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三摩地,获得第一禅悦。

”“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

……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

……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

”其后他向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修习梵行和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又通过内在智慧了证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最后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这是世界禅的最高境界。

“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

”他“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以善念控制、战胜、消灭恶念。

”接着又依次修习止息禅定,修习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完全断食辟谷。

然而,他“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

我的禅修之旅

我的禅修之旅

我的禅修之旅我的禅修之旅探索正确禅修的过程作者:隆波帕默尊者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诚实谦卑地观察知道心中什么生起了,我们会看到我们内心的恶!佛法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来学习和谈论的。

它是一个自然而普通的话题,不需要以很正式的方式或在很正规的地点。

佛陀时代,佛陀在树下教导弟子们。

佛法既不神秘也不复杂,普通人就能很好理解它。

但是如果一位普通人想修行至涅槃,那么他或她就得非常精进和全面投入,尽管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那般。

但也不象听起来那么难,一般的上班族能修到看到万物的实相的智慧的程度,不需要出家就能达成的。

请允许我分享我的禅修经历,这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能够通过实践看到真相,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怎样正确地练习,怎样克服修行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些障碍。

七岁的时候,我去一家名叫的寺院,遇到隆波李。

他教导了我禅修的第一堂课。

他教我观察呼吸和数呼吸,数息时说“佛陀”(知道者和觉醒者)。

每吸一口气时,说“佛”,每呼一口气时,说“陀”。

吸气说“佛”呼气说“陀”后,数1; 吸气说“佛”呼气说“陀”后,数2;他指导我数到10时重新再开始从1数起。

得到隆波李的指导后,我天天都练习,没有间断。

那时我不知道佛陀关于正念呼吸的教导(安那般那念)。

这个教导的真正意思是对每个呼吸保持正念觉知,不强迫注意力停留在呼吸上,也不让注意力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但后半部分我犯了这错误。

七岁的我能够将心很好地安住在呼吸上,年幼的心只会做长者所教导的方法,既不询问也不寻求结果。

不久之后,我能够不同的存有的领域游玩。

我对天人和更高的众生感兴趣。

可能基于过去生的业力或修行,我认识到对其他存有的领域好奇没有什么益处。

我想:“我不是天人,他们不会让我和他们一起住,因此我为什么要越过篱笆去看邻居家是怎么样呢?”同时我非常怕鬼,这种害怕影响着我,所以我得中止去鬼道游玩。

我如此地怕鬼,当我们家小猫死了时我不能睡觉,我担心它的灵魂会来找我!我想我的星界之旅已足够了,从那时起我决定只观呼吸。

从安般念到四禅八定

从安般念到四禅八定

从安般念到四禅⼋定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选择从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门。

对于后者,当透过修习四界分别,观培育起定⼒,⽽且光很稳定之后,就可以转修三⼗⼆⾝分,进⽽经⽩⾻观转⽩遍处,直到证得第四禅。

然后,再进修慈⼼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这四护卫禅和观禅等业处。

然后,他才修习安般念。

在实修时,他应从⽩遍第四禅出定后,才转修安般念。

由于拥有⽩遍第四禅的亲依⽌⼒,亦由于观智,已令其定⼒更为稳定,所以,他能够⾮常轻易地,于⼀或两次的坐禅时间⾥,即成就安般念。

在《⼤教诫罗候罗经》⾥,可以看到类此修法的例⼦:佛陀先教导,罗候罗尊者修习六界禅定。

之后,才教导修习安般念。

因此,如果定⼒稳定,是可以从⼀种业处,转换到另⼀种业处的。

在此要解释的,是有关第⼀种进路,即以安般念作为⼊门的禅修法。

佛陀于《⼤念处经》中,教导如何修习安般念时说:「诸⽐丘,于此,⽐丘往树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安住正念于业处。

彼正念⽽⼊息,正念⽽出息,或⼊息长,⽽知:『我⼊息长,』⼜出息长者,知:『我出息长。

』⼜⼊息短,知:『我⼊息短,』⼜出息短者,知:『我出息短。

』修习:『我觉知息全⾝⽽⼊息』,修习:『我觉知息全⾝⽽出息』。

修习:『我⽌⾝⾏⽽⼊息』,修习:『我⽌⾝⾏⽽出息』」。

⾝⾏是指「⼊出息」。

为何⼊出息,称为⾝⾏呢?这是因为,⼊出息必须依靠所⽣⾝(即⾝体),⽽产⽣。

若⾝体不存在,⼊出息也不可能存在。

再者,它也必须依靠名⾝⽽⽣,所以称为⾝之⾏法。

禅修者开始修习安般念时,先舒适地坐着。

然后,于⿐⼦的下⽅或⿐孔周围的某部位,觉知⽓息进出。

别跟随⽓息,进⼊体内或出去体外,因为若这么做,你将⽆法成就禅定。

你应只是,于⽓息扫过及接触嘴唇上⽅,或⿐孔周围之处,觉知⽓息。

如此,你就能够培育及成就,安般念禅定。

《清净道论》⾥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必须遵守⼀项重要的原则:「不应观察相」。

在此,「相」是指「⾃性相(特相)」与「共相」。

⾃性相,是指⽓息中,四⼤界各⾃的特征,即硬、粗、推、热等。

禅修活动的流程

禅修活动的流程

禅修活动的流程1. 什么是禅修活动?禅修活动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活动,通过冥想、专注和觉察来提高内心的平静与洞察力。

禅修活动通常集中在定期的闭关时间内进行,参与者会屏除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在的观察和提升。

禅修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流程,但都以培养内心静默和觉知为目标。

2. 禅修活动的流程禅修活动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准备阶段在禅修活动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参与者能够全身心地进入禅修状态。

这个阶段包括:•创造安静的环境:禅修活动通常在宁静的地方进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干扰。

•设定时间框架:确定禅修活动的具体时间,包括每日的冥想时间和休息时间。

•人员安排:确定参与禅修活动的人数和相关的组织人员。

•材料准备:为参与者提供必要的禅修用具,如坐垫、毯子等。

2.2. 入禅阶段入禅阶段是禅修活动的开始,参与者进入闭关状态,并开始冥想。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让参与者能够松弛身心,融入冥想的状态中。

入禅阶段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坐定:参与者找到一个舒适的坐姿,通常是盘腿坐在坐垫上,保持身体稳定。

2.放松身心:参与者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肌肉来松弛身体。

3.静观呼吸:参与者开始观察自己的呼吸,专注于呼气和吸气的感觉。

4.觉察身体:参与者慢慢扩大觉察的范围,从呼吸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

5.培养专注力:参与者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如呼吸或身体的感觉。

2.3. 冥想阶段冥想阶段是禅修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将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冥想中。

在这个阶段,冥想目标可以多样化,例如培养善心、觉察思维、观察身心的变化等。

冥想阶段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冥想对象:参与者选择一个特定的对象作为冥想的焦点,如呼吸、身体感觉或一个特定的主题(如爱、慈悲)。

2.培养觉察力:参与者通过观察冥想对象来提高觉知和专注力,意识到思维的起伏和身心的变化。

3.培养善心:参与者可以通过培养爱、慈悲和喜悦等善心质量来提升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

进入初禅过程中的正确修持法一、正确修行的条件:1、修习止观的必要条件:(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呵五欲:呵色声香香触五欲。

(3)弃五盖:应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盖。

(4)五调:调正饮食,睡眠,身体的坐姿,呼吸的出入息和心态。

(5)方便行:希望自己进入圣境,精进修持,念佛法僧三宝加持和正修禅定的尊贵,善巧智慧修禅定,一心分明决定修习止观。

2、修禅定的前行法: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

在进入初禅前相继出现八触和十功德。

3、修习止观法门的身理基础:(1)双盘莲华坐,可获得五种利益:A、易得轻安境界,感觉身体很轻,很舒服,修行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均可以欢愉和轻易的完成。

B、长坐也不紧张也不酸麻。

C、内心宁静。

D、人们对行者产生信心。

E、易得佛菩萨的加持力。

(2)在双盘前,先学单盘。

(3)经常练习弯腰、后仰和转身、踢腿运动。

增强身体的柔软性。

(4)在修习止观前,除炎热的夏天外,最好要用毯子覆盖双腿和膝盖,保持腿部暖和,防止双腿受凉生风湿病。

二、修持息道法是修习四禅八定的正行:1、息道法:注重呼吸,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观想吸进的是带有白光的佛菩萨加持过的真气,进入体内散布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之中,呼出的是体内无明的污染之黑气。

呼气后,有可长或短的间隙,身心清净,眼不见外色,耳不闻外声,呼吸细长绵软,无声无息,唯见真气遍布全身。

只要清心,气自然真,真气才是息,清心便是道。

(1)数息法:只数呼,意守呼,呼后暂停(以数至36、72、108表示时间)。

也可只数吸。

(2)随息法:意念随气进出观想。

(3)止息法:呼后暂停。

(4)观息法:内观真气遍布全身毛孔。

又观无明的废气呼出体外。

2、达到初禅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区别:(1)欲界定:觉受清静和轻安。

定力可较长,但仍有色身和心念存在。

(2)粗住:有短时间的安静,不散乱,但心念较粗,有时会失去专心一致的专注力,导致心念不定。

(3)细住:身心清静,思想渐趋集中。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

"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

"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

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

"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

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

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

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

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

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参禅打坐是一种修行方法,旨在通过冥想静心的方式,深入自我,实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下面将详细介绍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专门用于打坐冥想的房间,或者是一个安静的角落。

确保周围没有干扰和嘈杂的声音。

打坐时采用莲花坐的姿势,即盘腿坐下,双脚交叉,脚底对脚踝,双膝轻轻落地。

双手以掌心朝上的方式,放在腿的前面,右手的手掌要覆盖左手的手掌,两个拇指要轻轻交叠。

身体放松自然,保持坐姿挺直。

开始时,可以先调整呼吸。

深呼吸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完全扩展腹部,再慢慢地通过口中呼气。

每个呼吸周期大约4秒钟,与呼吸的过程相应,意识到自己的呼吸运动。

专注于呼吸能够帮助平静内心,集中注意力。

接下来,开始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从脚部开始,逐渐移到腿部、腹部、胸部、手臂、脖子和头部。

留意每个部位的感受,注意其紧张或放松的状态。

这有助于进一步放松身体,并增强对身体的内观。

接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思维的观察上。

让思维自由地流动,不要刻意阻止或执着于任何思想。

只是观察思维的产生和消失,不要评判或陷入其中。

这种观察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思想模式,培养观察思维的能力。

在进行参禅打坐时,可能会感到焦虑或不安。

这是正常的,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

尽量让想法和情绪经过大脑而不要干扰你的注意力。

若发生过多的思维干扰,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使它们渐渐平息。

在冥想的过程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深度的安静状态,称之为禅定。

这是一种非常安详和平静的经验,可以提供极大的放松和治愈。

整个参禅打坐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

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一步一步地逐渐提高冥想的时间和深度。

可以从每天5-10分钟开始,慢慢地增加到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参禅打坐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灵,减轻压力,还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

随着实践的深入,你可能会体验到更高层次的修行收益,例如对生活的豁达、智慧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和谐感受。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

打坐禅修的阶段感受打坐禅修是许多人追求内心平静与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打坐禅修,我们可以深入内心,放松身心,增强专注力和觉知力。

在持续的修炼过程中,我逐渐体验到了不同阶段的感受和变化。

下面将从初学者、熟练者和悟者三个阶段来讲述我的感悟。

初学者阶段:刚开始打坐禅修时,我觉得有些困难,心绪不宁,无法找到适当的坐姿和呼吸节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学会了采用舒适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面临着身体的不适和杂念的干扰。

身体上,我会感到腿部酸痛、背部僵硬等不适感,但我学会了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体来应对这些不适。

精神上,杂念常常会不停地出现,干扰我的专注力和平静心境。

我逐渐意识到,要克服杂念的干扰,需要练习觉知力,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当下的感受上。

熟练者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练习,我逐渐进入了熟练者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对打坐禅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身体和思维上的挑战。

身体上,我学会了更加自如地调整坐姿,采用稳定的姿势,减少身体的不适感。

我也开始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以防止身体疲劳和僵硬。

在思维上,我能够更好地管理杂念,并将意识保持在觉知呼吸上。

我发现,当我能够保持专注和平静时,杂念逐渐减少了,心境也更加宁静。

这个阶段,我逐渐开始体验到打坐禅修带来的内心平静和放松的好处。

悟者阶段:在打坐禅修的持续修炼中,我期待着进入悟者的阶段。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境界,但有时候我能够略感其中的体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感受到身体上的疲惫和不适,也几乎没有杂念的干扰。

我的呼吸和觉知力更加自然而流畅,并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在这个境界中,我感到与宇宙融为一体,体验到内心的深刻平和和超越个体的存在感。

虽然这只是瞬间的体验,但它给予我的启示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通过打坐禅修的不同阶段,我深刻理解到打坐禅修是一条具有挑战性但充满收获的修行道路。

它不仅帮助我获得身心的平衡,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禅修可以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解脱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下面我将介绍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禅修的方法包括坐禅、行禅和观禅。

坐禅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行禅是在行走中进行禅修,专注于脚步的起落和呼吸的节奏,以此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观禅则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思维,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修行。

其次,禅修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刚开始修行时,很难做到心无杂念,常常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但随着修行的深入,慢慢地可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同时,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修行和领悟。

禅修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禅修的益处。

禅修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式。

总之,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通过坐禅、行禅和观禅等方式,可以逐渐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禅修的益处,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及身体感受,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觉醒的状态。

禅修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到一个安静且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保持身体放松。

2. 正确的姿势:采用合适的坐姿,可以选择莲花坐、半莲花坐、坐在椅子上等,保持身体笔直但不用用力。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吸的进出,注意到呼吸的细节变化。

4. 注意力的维持:当杂念出现时,不要抵制,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需注意到它们的存在,然后回到呼吸上。

5. 开放心境:不要评判、批判或陷入情绪中,保持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感觉或想法的出现。

6. 培养觉察力:建立觉察力,不仅仅限于呼吸,还包括身体的感受、感觉、情绪和思维等。

7. 持续进行:坚持每天进行一段固定的时间来禅修,逐渐增加禅修时间的长度。

禅修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通过不断练习,可以逐渐提升觉
察力和心灵的平静。

在禅修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目标或要求,只是单纯地观察和体验当下的存在。

四圣试禅心用了什么方法

四圣试禅心用了什么方法

四圣试禅心用了什么方法四圣试禅心是一种修行方法,被认为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方法。

它源自佛教,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静坐禅坐、舒缓呼吸、专注心念和超脱世俗纷扰。

此法突出了生活现实与精神发展的结合,强调通过修行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首先是静坐禅坐。

在这个步骤中,经常是采用莲花坐的姿势,双腿盘坐,身体保持直立。

通过静坐,人们可以放下一切杂念,静心养性,进入一种内外一体,虚实合一的状态。

通过调整舒适的姿势,人们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身体的不适感。

接下来是舒缓呼吸。

在这个步骤中,人们要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来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每一次呼吸,都需要慢慢地吸气,然后缓缓地呼气。

通过专注地观察和感受呼吸的过程,人们可以进一步减少杂念的干扰,并提升对当下的敏锐度。

第三步是专注心念。

在这个步骤中,人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比如说一个观念、一个意象或者自己体味到的当下的感受。

这个对象被认为是禅定的一个特殊入口,通过专注心念,可以进一步提升内观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心念的选择十分个人化,所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对象。

最后是超脱世俗纷扰。

在这个步骤中,人们要逐渐超越世俗的束缚,寻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个步骤重点强调的是要对一切事物保持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反省和观照,认识到一切幸福和痛苦的本质,从而摆脱对物质和外界的执着,遇事不悲不喜。

在四圣试禅心方法中,这四个步骤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通过静坐禅坐,可以为后续的呼吸和专注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

通过呼吸和专注,可以培养专注的力量,进而帮助超脱世俗纷扰。

通过超脱世俗纷扰,可以使一个人的心灵达到更高的境界,接近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四圣试禅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修行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修炼。

通过四圣试禅心的方法,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烦恼,找到真实的自我。

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一个宁静、智慧和自由的心性境界,过上更加充实、安宁的生活。

呼吸禅定步骤-坦尼沙罗尊者

呼吸禅定步骤-坦尼沙罗尊者

呼吸禅定步骤[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中译] 良稹中译文版权所有佛陀传授呼吸禅定时,所教共有十六步。

这是经文中最详细的禅定指导。

而呼吸那么是佛陀最高度、最常推荐的禅定主题——因为呼吸不仅是心智借以安定集中之所缘,也是心智作分析的对象。

那里是觉悟洞见升起之处——心智对呼吸有念住、有警觉,也对自己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有觉知。

在呼吸禅定的后续阶段,重点不再是呼吸,而是心智与呼吸的关系。

不过初始阶段,重点在呼吸本身,用呼吸把心智套牢,把它带至当下。

最初两步里,你仅只跟踪长呼吸与短呼吸,使自己对长短呼吸的意识敏感起来。

不过从第三步开始,便有了意志的成分。

你要训练自己,首先是,随着吸气,对全身有觉知,随着呼气,对全身有觉知。

佛陀在描绘禅定境界时,并未采用一境性〔single-pointedness〕的形象。

他用的是全身意识的形象。

当呼吸禅定产生喜与乐的觉受时,他告诉你,把喜感与乐感,如发面时把水揉入面粉一般传遍全身。

另一个形象是,喜悦从体内升起,如冷泉水从湖底涌出,给整湖水带来清凉。

另一个形象是湖中直立的荷苞:有的未伸出水面,而是整个沉浸于水中,从根部到苞顶为湖水的静止与清凉所饱和。

再有一个形象是,一个包着白布的人,从头到脚裹着白布,全身盖着白布。

这些都是全身意识的形象,是喜、乐、亮堂的意识充满全身的觉受。

你在理解呼吸时需要尝试到达的正在于此,因为让洞见升起的那类意识,并非限制于一点。

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其它一概堵在觉知之外时,心智也会留下许多盲点。

但是你试着维持一种全方位的意识感时,就有助于消除盲点。

换句话说,你要沉浸于呼吸之中,对周身的呼吸有觉知。

用来描绘它的一个词是kayagatasati——念住浸没于全身。

身体为觉知所饱和,觉知本身又沉浸于身体、为身体包围。

因此并非你仅只注意一点——例如头部前方——从那一点看身体,或者从那点出发堵住对身体其它部分的觉知。

你必须有全身的知觉,有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的觉知,那样就消除了心智里的盲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尊的禅修过程释尊的禅修过程林崇安教授目次一、前言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静方式(三):极端苦行方式(四):中道之行三、证悟的过程(一)日落前降魔(二)证得宿命通(三)证得天眼通(四)证得宿命通证得漏尽通四、开示禅修的次第(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得俱解脱。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脱。

五、结语一、前言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

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从释尊的亲身体验所传出,因此有关释尊的禅修经验值得仔细研究。

本文将分析释尊的禅修过程,以及他对弟子们有关禅修的教导。

关于释尊的一生,散见于南北传的经藏与律藏中,释尊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城净饭王的儿子,名为悉达多。

十九岁娶妻耶输陀罗。

二十九岁生子罗怙罗,同年出家,寻找灭苦之道。

三十五岁成佛(约公元前五三一年),八十岁时入灭。

上述依据《众圣点记》的记年,以下主要依据北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 以及南传《中部》的《萨遮迦大经》[2] 中的记载,并兼及相关的一些经典,来探讨释尊的禅修过程。

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释尊寻找灭苦之道,先尝试当时印度的各种方法,最后自己才发现正确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释尊在家时,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宫内种种五欲之乐,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因此决定出家寻道。

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依据《破僧事》的记载,悉达多菩萨一出家后,就接触到追求「来世乐」的苦行者:「菩萨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

既到彼已,随彼仙众行住坐卧。

见彼苦行,常翘一足至一更休,菩萨亦翘一足至二更方休。

见彼苦行,五热炙身至一更休,菩萨亦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

如是苦行皆倍于彼。

仙人见已共相议曰:此是大持行沙门。

犹此缘故,名大沙门。

尔时菩萨问诸仙曰: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愿?一仙报曰:我等愿得帝释天王。

更一仙曰:我等愿得大梵天王。

一仙又曰:我等愿得欲界魔王。

菩萨尔时闻是语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间轮回不绝。

此是邪道,非清净道。

菩萨既见仙人行垢秽道,即便弃之。

」释尊知道追逐人天欲乐,犹如火上加油,不能灭苦,因为疲于奔命,只是不断轮回受苦而已。

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静释尊接着寻师,深入禅定,《破僧事》上说:「诣歌罗罗仙所。

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对而坐,问彼仙曰:汝师是谁?我欲共学梵行。

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无尊者,汝欲学者,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大仙得何法果?仙人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无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罗罗信心,我亦信心。

罗罗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

罗罗仙人见得如许多法乃至无想定,如是之法我岂不得?尔时菩萨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证欲证,未见欲见。

菩萨尔时独处闲林,专念此道,勤加精进。

作是事已,不久之间,便得证见此法。

…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证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垢秽道故。

菩萨知已告罗罗曰:仁者好住,我今辞去。

菩萨尔时游行山林,见水獭端正仙子。

旧云郁头蓝者此误也。

即往亲近恭敬问讯,告彼仙曰:汝师是谁?我共修学。

彼仙报曰:我无尊者,汝欲修学,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汝得何道?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此水獭仙有信心,我亦有之。

有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

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岂不得?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见欲见,未证欲证。

即往闲林,专修此道,勤加精进,不久之间,乃至证非想非非想定。

…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垢秽道。

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辞而去。

」此中释尊所修的禅定,依据南传《中部》的《圣求经》[3](注三)、《萨遮迦大经》以及藏文《破僧事》的记载,从罗罗仙学到「无所有处定」,而不是无想定。

由于无所有处定以及非想非非想定,只能够压住欲贪,仍贪着禅定之乐,心未放松,不能灭苦,因此,释尊还要继续寻找灭苦之道。

方式(三):极端苦行释尊接着去修极端的苦行,第一种是猛烈的控制呼吸法,《破僧事》中说:「菩萨作是念已,便于树下端身而坐,以舌拄腭两齿相合,善调气息摄住其心,令心摧伏压捺考责,于诸毛孔皆悉流汗,犹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压捺复恼彼情,其人当即遍体流汗。

菩萨伏其身心亦复如是。

因此转加精进,曾不暂舍,得轻安身获无障碍,调直其心无有疑惑。

菩萨如是作极苦、苦不乐苦,虽受众苦,其心犹自不能安于正定。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闭塞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动,寂然而住。

于是先摄其气不令出入,由气不出故,气上冲顶,菩萨因遂顶痛,犹如力士以诸铁嘴斲弱人顶。

菩萨尔时,转加精进不起退心。

由是得轻安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

如是种种自强考责忍受极苦苦及不乐苦,于其心中曾不暂舍,而犹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生所熏习故。

… 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精进入胀满定。

既入定已闭塞口鼻,其气胀满周遍身体,其身盛热,犹二力士执羸弱人内于猛火。

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

」透过控制呼吸的方法,虽然能够得到轻安,内心专定,但是不能获得正定,接着,释尊采用第二种极端的苦行,也就是断诸食饮的方法,《破僧事》中说:「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断诸食饮。

尔时诸天,观见菩萨断诸食饮,诣菩萨所告曰:大士,汝今嫌人间食,我等愿以甘露入菩萨毛孔,汝应受取。

菩萨便作是念:一切诸人已知我断人间食,今受甘露,便成妄语。

若于邪见一切众生,妄语邪见故,身亡灭后,堕落恶趣于地狱中生。

我今应当不受此事,然我今应少通人食,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取其汁日常少吃。

作是念已不受天语。

遂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汁少吃。

于是菩萨,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如八十岁女人,肢节枯憔,菩萨羸瘦亦复如是。

尔时菩萨,由少食故,头顶疼枯又复酸肿,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见日萎憔。

菩萨头顶亦复如是。

菩萨于是,转加精进得轻安身,随所念修,受种种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

…菩萨复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无上菩提。

... 自作是念:我今应当日食一麻。

虽食一麻,常为饥火之所烧逼,其身肢节转更羸瘦,为饥火不息。

复日食一粳米,饥火不息。

复日食一拘罗,犹还羸瘦。

日食一荜豆,犹还枯憔。

复日食一甘豆,犹尚枯瘦。

日食一大豆,犹复困憔。

...菩萨尔时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为此法,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之道,我当别修苦行食诸秽食。

复作是念:食何秽食?应取新生犊子未吃草者之所粪尿。

作是念已,便取而食。

虽食此物,仍令食力消尽,然后复食。

...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诸有欲舍苦故,勤修诸行,我所受苦无人超过,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见,非能至于无上等觉。

」以减食的方式,虽然也可以得到轻安的感觉,但是过度的折磨身体,心未放松,也不能得到正定,不能灭苦。

经过极端的苦行,释尊心中自生三个未曾听过的譬喻,《破僧事》中说:「菩萨于是时中,不曾听闻,心中自生三种譬喻辩才。

所言三者:一者湿木有润,从水而出,火钻亦湿。

有人远来求火,以湿火钻,钻彼湿木,欲使生火。

火无出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耽欲耽爱、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

彼诸人等,纵苦其身,受诸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二者湿木有润,在于水边。

有人远来求火,以干火钻,钻其润木,虽欲得火,火无然法。

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于诸欲中,耽欲爱欲、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过,常在身心,纵苦其身,受于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于无上正道。

三者朽烂之木,无有津润,在于湿岸。

有人求火,虽以火钻钻之,火无然法。

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此处,释尊心中所生起的三个譬喻是:(1)湿木湿钻,(2)湿木干钻,(3)朽木钻子,都不能生火,这是由于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再多的苦行也生不起智慧之火,想通了这一点,释尊便放弃苦行,改走中道之行。

在《萨遮迦大经》中,这三个譬喻是:(1)水中湿木,(2)地上湿木,(3)地上干木,分别以好钻钻之,只有第三个状况才能生火,这表示身要离欲(处在地上),心也要离欲(干木),如此,不需极端的苦行就可以生起智慧之火。

为了生火,首先要将湿木离水(减少感官刺激),而后使湿木变干(减少内心的贪欲),再用钻子钻木(培养出正定),就能生起智慧之火。

至于极端的苦行,犹如将身体变成朽木,永远生不起智慧之火,这是释尊所悟出的道理。

依据《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释尊悟出三喻后,就放弃苦行了,而《破僧事》在三喻后仍有一段减食的苦行,显然这是错简,应当移前。

方式(四):中道之行最后,释尊找到了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弃苦行,《破僧事》中说:「菩萨复作是念:何为正道正智正见,得至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忆知,住父释迦净饭宫内,捡校田里,赡部树下而坐,舍诸不善,离欲恶法,寻伺之中,生诸寂静,得安乐喜,便获初禅。

此应是道预流之行,是正智正见正等觉。

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为我羸弱然。

我应为随意喘息,广吃诸食,饭豆酥等,以油摩体,温汤澡浴。

是时菩萨作是念已,便开诸根,随情喘息,饮食诸味,而不禁制,涂拭沐浴,纵意而为。

」释尊已经体会到不落入欲乐与苦行二种极端,身心放松并处在中道,培养觉性,以智慧看清内心痛苦的来源,才能灭除痛苦。

想要得到正定,身体的状况必须良好,因此,释尊恢复正常的饮食,证得初禅后便可压伏欲贪,进而拔除色贪、无色贪就可以脱离轮回之苦,由此可知,使身体处在良好的状况,并得到具有喜乐之正定,是觉悟之道所必需的。

在《中部》的《苦蕴小经》[4] 中,释尊也指出:要达到欲不善法以外之喜乐,才能从欲贪之涡中脱出。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压伏「欲贪」,必须达到某程度的「定」,最低限度的正定是「未至定」,依此可以生起智慧。

当然也可以利用更深的四种禅那的正定,但是这种深定,有时会使禅修者沈迷于其宁静,反而不能生起智慧。

但是释尊具足福智资粮,能自在入出四禅,因此,利用四禅获得三明及六通,过程见下。

但要拥有正定,必须先培养正念正知。

释尊在恢复体力后,往诣菩提树时,便是具足正念正知,《佛本行集经》卷26说: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六向菩提树品中尔时菩萨于河澡浴。

食乳糜休身体光仪。

平复如本。

威力自在。

安祥面向菩提树。

时作是行步。

犹如往昔诸菩萨行。

所谓渐渐调柔。

行步意喜。

来者随施。

行步安住。

犹如须弥山王。

巍巍而行。

无恐畏行。

不浊乱行。

心知足行。

不急疾行。

不迟缓行。

不蹶失行。

两足周正。

不相揩行。

不相逼行。

不星速行。

不摇身行。

安隐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