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什么是四禅八定简书Jianshu2018-09-03 14:32文/禅晕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
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
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初禅离生喜乐禅修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的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一种欢喜,身心舒坦的快乐,但还存有心识六根的觉受,简单来说这种快乐的感受还属于心识六根的作用!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是脱离欲界的身心之乐,还有六根的觉受,二禅则唯有意识产生之喜乐,已无眼耳鼻舌身之觉受。
三禅离喜得乐三禅便是连意识所以意识到的喜乐都已离,是一种无喜乐之乐境界,这种乐已于任何外在物质的作用已没有任何关系!它已不是乐的一种乐!并非身体意识所能了解的一乐!此时意识还起作用只不过已意识不到欲界之乐!四禅舍念清净进入四禅后修行者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各种神通也可成就。
下面再讲一下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一切有限的思维空间障碍,思维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也就是连空无边处也都意识不到了。
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
此定超越意识无边处定,也就是连意识本身都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定超越已无所有处定,也就是你能触及到的任何状态都已不再存在!但到此并不究竟还要把定也破掉,也就是灭尽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
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爱,它就是不带任何欲望的一种喜乐!只要你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爱你就已经进入了初禅,因为这种爱没有任何负担和所求,它就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它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快乐……四禅八定的解说千差万别并没有找到太权威的答案,以上所诉皆是个人实践所悟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为提升浏览体验,原网页已由百度进行服务升级,内容不代表百度立场查看原文。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
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
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
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
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
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
也谈四禅八定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下面讲识无边处定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
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1,“奢摩他”、“三摩地”、“毗婆舍那”是什么意思?在梵语中有七个名词皆被汉译为“定”,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但传统汉传佛教世界较不重视。
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鉢底(Samapati)、三摩呬多(Sanmanita)、驮那演那(Dhyāna,⼜译为禅那)、奢摩他(Samatha)、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认为,只要⼼不散乱,制⼼⼀处,都可以称为三昧。
在⼀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同等重要的⾊界四种禅定境界,⼜称禅那。
三昧主条⽬:三昧三昧(samadhi),或称三摩地,意为等持,只要⼼不散乱,专注于所缘境,皆可称为三摩地。
三摩鉢底(Samapati),意为等⾄,指⼼⾄平和之境,范围较三摩地为⼴,包含⼀切有⼼定、⽆⼼定、甚⾄⽚刻的定⼼。
三摩半那(samapduua)则指已⼊定中。
三摩呬多(Sanmanita),意为等引,指摄⼼⾄于安定平和之境。
禅那主条⽬:禅那禅那(Dhyāna),与三昧(samadhia,⼜译为定)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
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定的范围宽。
禅那专指⾊界以上的四种禅境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不能称为禅。
因为佛陀与其弟⼦多以第四禅定⼒证⼊涅盘,所以第四禅⼜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奢摩他(samatha,⼜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寂静、能灭等。
⽌息⼀切杂念、⽌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切散乱烦恼。
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意为善⼼⼀境性。
以四禅为基础,远离妄想,⾝⼼寂灭,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就是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或称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
禅定的层次主条⽬:四禅⼋定欲界禅定:凡夫、外道和⼩乘共修之禅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未来禅)⾊界禅定:初禅(⼜名:离⽣喜乐定)第⼆禅第三禅第四禅⽆⾊界禅定空⽆边处定识⽆边处定⽆所有处定⾮想⾮⾮想处定灭尽定(⼜名灭受想定,需先断三?结,不共外道、凡夫)舍第七识的受、想⼼所(末那识)舍第六识(意识)可证得阿罗汉果(已证初果,且⾄少证初禅)禅定的种类法华⽞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
四禅八定的解析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四禅八定的解析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1. 四禅八定的概念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实践,旨在通过禅定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四禅指的是四种禅定的境界,而八定则涵盖了八种不同的定力状态。
这些禅定和定力状态有助于修行者逐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2. 四禅阶段解析初禅:离生喜乐初禅是禅定的起点,修行者通过调整呼吸和坐姿,逐渐进入身心的宁静状态。
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能够体验到脱离尘世烦恼的喜悦。
二禅:定生喜乐当修行者在初禅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禅定,便能进入二禅。
在这一阶段,修行者通过定力进一步净化心灵,体验到更为深沉的喜悦。
三禅:离喜妙乐三禅阶段,修行者已经超越了初禅和二禅的喜悦,开始体验到一种超越感官快乐的内在愉悦。
此时,修行者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与宽广。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修行者在这一阶段完全舍弃了世间的杂念与执着,心灵达到了极致的清净与宁静。
3. 八定原则分析八定原则包括色定、受定、想定、行定、识定、眼定、耳定、鼻定。
这些定力状态帮助修行者在禅定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外界的诱惑与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色定: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色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不再受外界形象的干扰。
受定: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受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想定:超越思维的局限想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思维的局限,以更为宽广和深入的视角看待世界。
行定:行为的自律与智慧行定是指修行者能够在行为上保持自律与智慧,不被欲望和情绪所驱动。
识定:智慧的开启与运用识定是指修行者能够开启智慧,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并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眼定、耳定、鼻定:感官的超越与净化眼定、耳定、鼻定分别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执着,使感官得到净化与升华。
4. 禅定修持与心灵成长通过四禅八定的修行,修行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成长与提升。
他们不仅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平和与冷静,还能在精神层面上达到高度的觉悟与智慧。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邯郸勺丸创作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训练: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即要专注,不专心,稳定想.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很是的平稳.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成长.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又如,你的意念恰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或意念恰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这一步经常心神爽快.这是练功中关头的一步.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不雅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这叫“欲界定”.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不雅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回来后,再把意念抓紧,抓紧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这一步叫“未到地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过程都经过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二、底子禅底子禅又分为四步工夫,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含“八触十好事”.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应:动、痒、轻、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去追求,随它自然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不要顺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就是痒.经常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或拔起腿来活动一番,那可就糟了.那就等于馒头没蒸熟,就把锅盖揭开了,这就吃亏了.这时一动,不单心头仍然痒得难爱,并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了.所以,出现痒的感到不要管它.第三触轻再进一步练,就出现全身轻.甚至有人会慢慢地腾空起来.这需要大脑高度地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终年不竭地练、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很高.练功刚进人“轻”的感应时,不要害怕,不克不及“唉呀,我怎么弄的!”要始终不紧张.也不兴奋.第四触重轻过后,再继续练功,身体就要出现重的感应.特此外重,好像自己的腰弓下来,身体在向下缩.有某种特殊功效的人,这时就可能由于自身磁场加强,使体重增加八倍以上,一两团体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到,千万别紧张.有的人紧张,或用意念想“越重越好”加强它,你可能就定在那里,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看成练功的正常过程,仍然正常地,慢慢地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就出现凉.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要下降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这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运的气内收,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应出现后,再继续练功,就慢慢地开始发暖,由发暖到发热,然后烧得不成,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像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别凶.这时千万不要害怕.一般地说,工夫里的“三味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叫“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进入这个练功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工夫就容易上升.练功过程中,经常是小腹、胸部、头部发热.发热时,稍稍用意念想一下,把这个火引到小腹里面,或腰后面的两个肾脏里面,比较好的引至会阴穴或涌泉穴,烧得再厉害也没关系,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仍然抓紧练功,一定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响.第七触涩烧过后,慢慢地平息下来,就出现了全身发涩的感应.此时此刻用手去抚摩皮肉,会感应全身像捆着似的,全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干涩的.出现这些反响都是正常现象.仍坚持慢慢地练,缓慢池深长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进入这一练功过程,全身好像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全身都很是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通过了,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是初禅的“八触”,八个过程.坚持练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十好事,八触过后,继续再练功,就会进入“十好事”练功阶段.下面分步讲.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续练,就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神虚空.这和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最后一步——“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合的.那个阶段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空了,好像自己的内脏都抛开一样.这种感到.经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来,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到,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克不及兴奋.第二步:明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很是清楚,并且经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效可能在此时出现.身、脑全空,很快就会出现图像.内脏图像可以出来,就能看到内脏了.外面的图像也会出来,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成慌张.第三步:定空、明、定,就是说,内外景图像出来后,就需要“一心平稳”.不管是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老是看那一个地方.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叫“一心平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克不及睡觉,也不要迷迷糊糊.要把你看到的景象看清楚,这时大脑要很是清醒.这就进入了练功的“智”的阶段,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收回来.如,你面前出现了一团体骑自行车的景象,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这时是在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才好.第五步:善心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善心”阶段.当把内、外景看得十分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对所看到的景象不克不及抱着欣赏的态度,如,你若看到一个年青美貌的女子走来,你可不克不及想着追她.要用懊悔的方法对所看到的景象暗示尊敬.如,你若看到了自己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你若看到一团体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就会进入练功的“善心”阶段.第六步:柔软“柔软”阶段.“善心”出来后,再继续练,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时候,自然而然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你的行为,总觉得不该该再去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动的.如果练到“柔软”这一步,说话和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第七步:欢喜从“柔软”阶段再继续练,就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欢快,就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软美好的动作的时候,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崇高的人,等等.进入这一阶段后,还应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续练功,就会真正进入了十分快乐的状态.妙悟就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就把以前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负、以及灰心,或者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念头再一次解脱,全部把它们放出去了.进入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后,就决心再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就会“神往安然”.这时,心情特别好,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第十步:境界相当“境界相当”阶段.练功进到这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效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稳定”的功效,即你有一个念头就可能会兑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好事”练功过程.2.二禅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就进入“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不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都是气功中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不雅枝.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会自然感到到有很多事情,并且判断的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理性增强了. 第二枝不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效.进入这个练功阶段,不但能比较准确地事前感到到即将产生的事情,并且能用功效比较准确地阐发出“为什么”.这两步功效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十清楚显、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不雅枝”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这时,自己对内外、景象,一看就看得清清楚楚.看自己的内脏,看他人的内脏都霜得清楚,就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4.四禅又叫“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平稳,愉悦.这个阶段练功,就不再怕他人搅扰了.第五枝一心枝进入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就把整个意念全部定驻在一个很是清静的境界.一坐就可以坐很长很长时间,坚持练功.长时间地周围的一切都清楚,不烦也稳定.这是一个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按照这个要领来练.底子禅从粗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未到地定,一直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效。
禅修的十种方法
禅修的十种方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第一种方法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第二种方法: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个像豆子一样大小,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中不散乱;若要专注,要有个对境、所依;专注而不散乱,就是禅定;时间不要太长,出定、入定,再出定、再入定……这样修炼;时间短,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收、外散等过失,不容易出现这些禅定的障碍;次数多,可以很快速、顺利地产生禅定的功德;这个方法中,主要是观想一个白色的光团,这个光团是透明、发光的,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上不散乱;具体修持禅定时,可以在三天中连续以这种方式修持;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第三种方法: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第四种方法:,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这是非常殊胜的;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第六种方法:心专注于宝瓶风气;风”和“气”是一个意思;正行: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一共三次呼气;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不用呼气了;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第七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正行: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第一种方法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第二种方法:放松;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正行: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差别;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得让上师带着啊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不是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这样也容易见性;“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第三种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放、停、安;“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安”是随时安住;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专注;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第一,不动摇;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寂止很重要;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主要是不明白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这是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 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不能瞎修瞎炼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佛教的人生哲学包含哪些
佛教的人生哲学包含哪些佛教的人生哲学,着重阐述人生的本质、意义、价值、命运,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道路和方法等问题,这是整一佛教教义的哲学基础,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佛教提出了宇宙的有情识的和证悟得道的生命体共分十类的说法。
中国佛教学者把十类定名为“六凡四圣”。
所谓六凡,也称为“六道”“六趣”“有情”“众生”,指没有超越生死轮回、没有获得解脱的凡庸者。
具体地说,由高到低,六凡是指:天:因天然自然,清净光明,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故名。
指一般的神,也称“天神”。
天又分若干层次,其中“四天王天”是最接近人间的,“三十三天”即“切利天”是较高层次的天。
这些天神都是护持佛法的护法神。
天是六凡中最优胜高超的,但还有升进与堕落,还受生死轮回法则的支配,并没有真正解脱。
人:人类,有智能,有意识,能作恶也能从善者。
阿修罗:梵文音译,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是魔神。
佛教说阿修罗的能力像天,但因多怒好斗,失去了天的德性,被撵出了天界。
畜生:也称“傍生”,谓傍行的生类,指飞禽走兽,以及蜻飞蠕动、水游地藏的、切动物。
鬼:因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依赖子孙的祭祀,或拾取人间遗弃的实物而生活。
鬼的种类很多,如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等。
鬼中的药叉罗刹是有大威德者,而饿鬼是鬼中处境最糟糕的,常受饥渴,千年万载也不得一食,即使得了也立即为猛火烧成灰烬。
鬼类中俄鬼最多,所以通常讲的鬼也就是指饿鬼而言。
地狱:这是六凡中地位最低、最为痛苦的受罪处。
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的就在这里受惩罚。
佛教通常谓地狱里面烈火熊熊,布满炽热的铜床铁柱,堕落在地狱里的要受火焚烧。
地狱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本地狱,其中又分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
如八热地狱中的第八阿鼻地狱,也称无间地狱,罪人在此受苦永无间断,最为痛苦。
第二类是近边地狱,第三类是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
所谓四圣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声闻是指听闻释迦牟尼言教的觉悟者.缘觉是指独立观悟佛说因缘道理而得道者。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四禅八定详解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
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
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如果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
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
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
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区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四禅的内容一、初禅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
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
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作用,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作用。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
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
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受:离生喜乐。
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感到欢喜;乐,指轻安的精神作用。
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觉得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出入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受。
二、二禅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
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受:定生喜乐。
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以后,渐渐对初禅境界感到不满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作用。
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
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
2.主观感受:离喜妙乐。
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以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阳早格格创做四禅八定的地步“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那里主要介绍二大阶段的办法.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锻炼:第一步:细定练功的时间,博心一意.即要博注,不分心,宁静念.坐势也止,站势也止,睡势也止.大略天把意识定下去.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佳像是定正在了一个场合不走一般,即定根法.其原理是,由于思维下度集结,严肃天静下去了,所以便佳像动不了似的,那喊细定.那央供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重,人非常的稳固.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天定住以去,下意识便启初出现一些好佳的设念.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设念战设念之后,赶快便定住了,不要让某种设念大概设念继承往前死少.如,练功时,您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天,但是您赶快把意念便定正在那某天,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天的场合——欲界定.又如,您的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大海边,那您赶快把那个意念定正在海边上,可不要料到下海——欲界定.大概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料到下井一一欲界定.大概出现了一棵大树,那便赶快把意念定到那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大概其余纯治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那一步时常心神爽快.那是练功中闭键的一步.由细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便是下意识的欲视跑进去了,跑到某个场合了.如前里出现大河,您便把意念定正在那瞅瞅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便要出贫苦.那喊“欲界定”.第四步:已到天定,又喊“已去禅”.“已到天定”那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正在“欲界定”的那个场合瞅视佳万古间以去,随之再蓄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支、支、支,支拢回去,所有下意识又回到了您练功坐着的位子上.回去后,再把意念搁紧,搁紧到感触您周围什么皆佳像不了,心身也不了似的,那便加进了气功的“心身境实”的地步.那一步喊“已到天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您练功时能把那几个历程皆通过了,便完毕了第一阶段.二、基础禅基础禅又分为四步功妇,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罗“八触十功德”.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动、痒、沉、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便要动起去.动起去以去不要怕,也不要去探供,随它自然动,但是不要蓄意逆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场合,便动什么场合,不要逆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便是痒.时常心头收痒,身上收痒.那时心头特天易受,再易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缓缓天深呼吸便止了,不要把它瞅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大概拔起腿去活动一番,那可便糟了.那便等于馒头出蒸死,便把锅盖掀启了,那便盈损了.那时一动,不但心头仍旧痒得易爱,而且身体也很不惬意,再练功,老是静不下去了.所以,出现痒的感觉不要管它.第三触沉再进一步练,便出现齐身沉.以至有人会缓缓天腾空起去.那需要大脑下度天进静.练沉功的便重面锻炼那一步,常年不竭天练、练、练,厥后便果然能腾起去很下.练功刚刚进人“沉”的感触时,不要害怕,不克不迭“唉呀,尔怎么搞的!”要末究不紧弛.也不镇静.第四触重沉过后,再继承练功,身体便要出现重的感触.特天的重,佳像自己的腰弓下去,身体正在背下缩.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人,那时便大概由于自己磁场加强,使体重减少八倍以上,一二部分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觉,千万别紧弛.有的人紧弛,大概蓄意念念“越重越佳”加强它,您大概便定正在何处,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瞅成练功的仄常历程,仍旧仄常天,缓缓天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便出现凉.正在收凉时,血压要下落,以至要下落到戚克状态,但是也不要害怕.那时,要蓄意识天把自己运的气内支,要有个疑奉,念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触出现后,再继承练功,便缓缓天启初收温,由收温到收热,而后烧得不可,像正在太阳底下晒,以至像正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天凶.那时千万不要害怕.普遍天道,功妇里的“三味实火”正在那个时间便出现了,那喊“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加进那个练功历程相称佳.如果到了那一步,功妇便简单降下.练功历程中,时常是小背、胸部、头部收烧.收烧时,稍稍蓄意念念一下,把那个火引到小背内里,大概腰后里的二个肾净内里,比较佳的引至会阳穴大概涌泉穴,烧得再锋利也出闭系,只消不害怕,不紧弛,仍旧搁紧练功,一定能统造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第七触涩烧过后,缓缓天仄息下去,便出现了齐身收涩的感触.此时现在用脚去抚摸皮肉,会感触齐身像捆着似的,齐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惬意,涩巴巴的,舌头也搞涩的.出现那些反应皆是仄常局里.仍脆持缓缓天练,缓缓池深少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加进那一练功历程,齐身佳像正在很滑的油里一般,大概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那时,您感触齐身皆非常惬意,感触什么场合皆能通过了,果为那个时间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那是初禅的“八触”,八个历程.脆持练下去,时间一少,便属于童子功的一个圆里,齐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女皮肤一般.十功德,八触过后,继承再练功,便会加进“十功德”练功阶段.底下分步道.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承练,便出现“空”.突然齐身空了,心神实空.那战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末尾一步——“已到天定”的“心身境实”是分歧的.那个阶段是实,当前是空.齐身空了,佳像自己的内净皆扔启一般.那种感觉.时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去,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同于常态的感觉,往往简单动,但是那时一定要脆持不动,一面也不克不迭镇静.第二步:明大脑中便要表露明明的图像.内景明白,中景也明白,内中情形皆非常收会,而且时常瞅得比较近.遥视功能大概正在此时出现.身、脑齐空,很快便会出现图像.内净图像不妨出去,便能瞅到内净了.表里的图像也会出去,不妨瞅得很收会.那喊“内中情形明洁好佳”.那时,要把图像定下去,不可慌弛.第三步:定空、明、定,便是道,内中景图像出去后,便需要“一心稳固”.不管是瞅到内净,仍旧瞅到血管,便老是瞅那一个场合.只瞅一个目标,不要瞅第二个,喊“一心稳固”.要把瞅到的情形定下去,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正在一个场合瞅时,便需要把它瞅收会,不要迷惘不解,要神浑.那个时间切记不要收困,不克不迭睡眠,也不要迷含糊糊.要把您瞅到的情形瞅收会,那时大脑要非常醉悟.那便加进了练功的“智”的阶段,聪慧正在那时便简单启垦出去.如,您里前出现了一部分骑自止车的情形,当您正在前里瞅不收会时,意念可调到后里瞅,那时是正在用聪慧,要神浑而不迷惘,对于所瞅到的内中情形,要瞅得越去越收会才佳.第五步:擅心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擅心”阶段.当把内、中景瞅得格中收会以去,要注意“擅心”.对于所瞅到的情形不克不迭抱着欣赏的做风,如,您若瞅到一个年青好貌的女子走去,您可不克不迭念着逃她.要用懊悔的办法对于所瞅到的情形表示尊敬.如,您若瞅到了自己的内净,便念:“唉呀,尔怎么出教医呢,人的内净本去是那个格式!”您若瞅到一部分走路很艰易,便念着搞佳事,便会加进练功的“擅心”阶段.第六步:柔硬“柔硬”阶段.“擅心”出去后,再继承练,便加进柔硬状态,喊“心性俗萌”.那时间,自然而然感触该当文俗,该当道文化.您的设念,您的止为,总感触不该该再去搞什么不文俗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变的.如果练到“柔硬”那一步,谈话战动做皆隐得柔好,果此道“俗心自死”.第七步:欢喜从“柔硬”阶段再继承练,便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那一步,内心特天下兴,便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硬好佳的动做的时间,会料到以后怎么样搞个文俗下尚的人,等等.加进那一阶段后,还应脆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承练功,便会实实加进了格中快乐的状态.妙悟便从那个阶段练功时自死出去.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那一阶段时,便把往日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背、以及灰心,大概者骄傲、不孝敬、细暴等设念再一次解脱,局部把它们搁进去了.加进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去,便刻意再不搞什么假、丑恶、恶的事了.果此,便会“神往安然”.那时,心情特天佳,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地步.第十步:地步相称“地步相称”阶段.练功进到那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能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宁静”的功能,即您有一个设念便大概会实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功德”练功历程.2.二禅初禅历程练过以去,再继承练,便加进“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那皆是气功中练功的保守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瞅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愿初触”.那时练功者会自然感觉到有很多事务,而且推断的比较准确.果为您练功练到那个阶段,敏感性巩固了.第二枝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能.加进那个练功阶段,不但是能比较准确天事先感觉到将要爆收的事务,而且能用功能比较准确天分解出“为什么”.那二步功能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格中明隐、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瞅枝”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那时,自己对于内中、情形,一瞅便瞅得浑收会楚.瞅自己的内净,瞅他人的内净皆霜得收会,便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4.四禅又喊“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二枝,即:“乐枝”战“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去,您会对于周围的事务皆比较收会,心神稳固,愉悦.那个阶段练功,便不再怕他人搞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加进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便把所蓄意念局部定驻正在一个非常浑静的地步.一坐便不妨坐很少很万古间,脆持练功.万古间天周围的十足皆收会,不烦也宁静.那是一个完备的保守功法办法.不妨根据那个办法去练.基础禅从细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已到天定,背去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脆持练便大概出现一些功能。
Dnwrq出世间上上禅
|| Never Make Somebody Your Everything, cause when they're gone, you've got nothing。
无论如何,不能让某个人成为你的全部。
若是有天他们离开了,你将一无所有。
出世间上上禅止观双运——大乘禅法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开始盛传于印度,北传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大乘以“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为宗旨,故自称大乘。
小乘禅法一般是谨守规模、严格修行,而大乘佛教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已扩展禅的内涵与外延,要强调佛教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就以理论作为禅定的主体,如真如三昧等。
因此,大乘有关禅的见解和方法更是多姿多彩。
印度大乘佛教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先后盛行,这两派禅法虽以小乘佛教禅法为基,但在解释和实修上更强调以本派的宗教哲学观为归宿。
从修行角度来看,中观派的特色是超绝思虑,直趋本真,瑜伽行派则是剖析内涵经验,无微不至。
两派都建立起繁杂庞大的理论体系;在大乘佛教的理论结构中,占据中枢位置的无疑是实相,指宇宙万有普遍本具——万物、常住不变的本性,这一本性的说法,还有多种,如法性、真如、法界等等。
而认识实相只能在超越意识分别的“无念”状态下才可“自证”,在原始佛教那里,鉴别佛经的真正标准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大乘喜欢说“一实相印”,作为大乘特法。
而实相的境界被描述成:超有无、非一异、绝寻思、无卜度、离言谈、不可思议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法华经》)。
但我佛慈悲,欲令众生能证会,所以一实相为依,随顺众生的根器,演出无量的教证,说出种种不同的法门,借方便引导众生悟入实相。
由此也可理解大乘为什么有那么多三昧,如百八三昧,五百三昧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佛教界,一般不是把大乘佛教看作两派(中观派和瑜伽行派),而是认为有三派,空宗(中观派)、有宗(瑜伽行派)和性宗。
而性宗对中国佛教界的影响至深且巨。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曙提法师:禅宗,⼜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曙提法师: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发展出的三个本⼟佛教宗派。
其中⼜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宗旨为:“不⽴⽂字,教外别传;直指⼈⼼,见性成佛”,意指透过⾃⾝实践,从⽇常⽣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我。
如本法师:禅宗的⾏者是难能可贵的,发⼤愿⼼今⽣了办⽣死⼤业,为明⼼见性⽽精进菩提,所谓:断⼀分⽆明,增长 如本法师:⼀分法⾝,渐断渐增,如是⽽办道,终结为证得法⾝(梵语dharma—kaya)为宗。
赵朴初: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专注在⼀法境上⼀⼼ 赵朴初: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在中国有⼀⽀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是直指⼼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多识仁波切:佛教中的“密法”⼀词有两种含义: 多识仁波切: ⼀是⾦刚乘密法。
另⼀种是将与⼴⾏般若波罗蜜多(⾏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
只有慧根⾼之⼈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会产⽣顽空,堕⼊虚⽆主义⽽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向普通弟⼦讲性空妙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
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刚乘密法。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禅定是什么意思
禅定是什么意思
1.佛教用语。
禅那与定的合称。
禅那是指修行者高度的集中精神,努力对某对象或主题去思维。
定是指心住在一对象的境界之内。
禅那是过程,定是结果。
禅定依修习的层次可分为「四禅」和「八定」。
但在中国,禅定的定义常是混合不区别。
2.谓坐禅习定。
引证解释:
⒈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
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
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
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
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引《坛经·坐禅品》:“何名禪定?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外禪内定为禪定。
”
《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
得欢喜已,便得法爱。
得法爱已,身心安稳。
身心安稳已,则得禪定。
得禪定已,得如实智。
是谓初解脱入。
”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禪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
⒉谓坐禅习定。
引唐贾岛《赠无怀禅师》诗:“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
”
唐戴叔伦《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禪定人。
”
元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鐘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禪定?”。
略谈定学
根本定。例如得到初禅,自己对于所得的定,没有真实的认识,住在定上发生了
贪爱等烦恼(上界心相应的烦恼都是无记性),致使所住的定,变成了有覆无记的
性质,这就叫作杂染定;而被它所杂染的是清净善性的根本定。如《俱舍论》说
的‘味著’,正指定地中所起的贪爱,而所味著的定就是净定,因而这种定是有
《俱舍》是约细相说,所以并无乖违。
上面说的七作意中,有三作意是正近分定,有三作意是近分定的因,有一作
意是近分定的果。正近分定就是正能断除下地烦恼的作意,即远离作意 (能断下
地的三粗品烦恼)、摄乐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加行究竟作意(能断下地
的三下品烦恼)。 近分定的因,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观察作意。由初二作
定往往只列举其名子,不谈修法。
世间禅定,即通常说的四禅四空定(即四种静虑和四无色定)。这八种定的境
界,一个比一个高深,必须先得到低的浅的,才能进修高的深的;而八种定,是
指已经修成功的根本定。每一种定在修行的过程中,都有他的加行,即修定的方
法。《声闻地》举出七个作意(就是七个阶段,或七个步骤),称近分定。
漏,是杂染。至于无漏定则味著不上,因为无漏法能治烦恼,烦恼所不能染著故。
第一是了相作意。了相的相,是指所要知道的事情、情形、义理。就修初禅
来说,它所要了知的相,是欲界的种种痛苦和初禅的种种快乐的情形。也就是说
得了未到定而想进一步修初禅的人,必须先了知欲界的过患(起厌离心)和初禅的
功德(起求得心)。由闻思慧的力量,数数思惟这过患与功德而得到的一种明确的
认识,所以名叫了相作意。由这个作意的力量,奠定了进修的基础。但这一个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2011-11-08 08:33:49)
转载
分类:戒定实修
标签:
杂谈
据《般若注释》经中所记载,出世间的禅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乘禅,第二种是大乘禅。
小乘禅的定义是: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修习“九住心”,证“四禅八定”,以观“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修习,从而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阿罗汉果的定。
大乘禅的定义是:若能依万法皆空而禅修,既可缘广大境,修“九住心”止息(“九住心”就是欲界禅修里将心止于一处的九种修行的次第),能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净不垢的境界里,自他普度,破法我执,既能断除欲界的所知障和一切烦恼,更能证得菩提涅槃二果的禅定。
大乘定一般叫做犹如虚空般的定,密乘的定叫做金刚定,菩萨的定叫做勇士定。
定也有“正得定”和“后得定”之分,禅修出定后于四时的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内心安稳而清明。
大乘禅定就是六度之中的“禅定度”,“禅定度”是修心最佳、最妙之方法,所谓禅定就是把心稳定下来,不散于他处,禅定是让心静下来的最好的方法,通过禅定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慢慢悟自己的心性,这就是观察自心的最妙之法。
就像吃糖一样,吃糖要将糖先放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地品嚼享受它的甜味是一个道理,“禅定度”也要一步又一步地逐渐进深而稳定,“禅定度”有不同的层次,据《戒律结论》云:“禅定度”又可分为积德禅定、不动禅定、自在禅定三者。
1),积德禅定:一般来说禅定也需要很多条件,在喧闹繁杂的城市里禅修比较困难一些。
但是,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安静的住所,条件好的还有别墅之类,这样在自己的住处就可以打坐和禅修,但还是比不上无人的静谧之处,或寺院山林等地。
我们自己禅坐的地方需要有一个比较清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前面也不能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等。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它,又要想入非非了。
因此,我们要把这个禅修的环境弄得比较干净一点,不要有太多杂乱的东西,要比较整洁。
修习禅定最好有一个舒服的坐垫,因为坐垫不好身体就会不自然,坐着不舒服,老是腿疼,心就静不下来,心就会乱。
所以,禅定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很舒服的坐垫,身体放松了,我们的心也会慢慢相对能更静一些,因此禅定时身体的姿势、座垫都很重要。
《经部》云:“坐垫舒服,则会身体安乐;身体安乐,则会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则会得到禅定。
”故此,铺个好点的垫子,选好一点的环境,不受他人的干扰就行。
身体的姿势要用毗卢七法:以毗卢七法的姿势而进入禅定,即两足跏趺、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眼观鼻尖、舌尖抵上鄂。
在有些经典里讲的五支坐法,实际上也一样的。
真正禅定的时候,我们的心不让其散于他处,不起心动念,让自己完全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当然不容易。
因为我们的心就像瀑布流水一般,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所以我们禅定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的思想聚集起来,因为忙碌而散乱的思想会去思考很多问题,难有片刻的宁静。
我们要自己去寻找一些所缘境,比如佛像等等,我们可以看着一尊佛像,或者一个水晶,或者一朵花,就看着它,让我们的眼睛完全注视着它,心观着佛像。
但不要用我们习惯的思想去观察,比如,这个佛像是什么佛?是铜的、还是金的,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看水晶也一样,不要去想它是什么颜色?是圆的、还是方的;看花也一样,不要去想那是什么花?是红的、还是白的。
这些统统都不要去想。
我们就只是看着它们,完全把我们的思想定住在这上面,不让它走开,不让它胡思乱想。
经常忽然出现的各种意念,都是干扰。
比如城市里的人,静坐的时间本来可以是很多的,早晚都可以静坐,但他们却把时间都耗费在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或者出去喝茶、喝酒、闲聊、胡扯、瞎逛之上了,还有些人总喜欢去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白白地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另外,周六、周日本来也是有时间静坐的,可他们却总是想着我们明天要去哪哪玩呢?或许会想起今天某某人怎么这么说我呢……,很多事情就会接撞而来,除了积累恶业以外并没有积累到一点善德。
我们平常的习气使我们很难把心收回来。
因此,我们首先就要让自己定下来,完全地定下来,不接收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放下对外缘的思虑,心自然就定下来了,如此修行就能够积修行的善功德,所以叫做“积德禅定”。
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也叫做“定住心”。
2),不动禅定:我们的心好不容易定下来了,身心也都放松了,但不一定一点摇动也没有,因为,我们还是有动力的活泼的凡人,比如,瀑布的水从山顶流到谷底时,会非常急速地下落,但流到谷底时,速度就会放缓很多,但还是有流动的,想让瀑布水流到谷底就不再流动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禅定也一样,想一入定就如如不动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打坐入定时,心有时侯也会向外散,故叫做掉举;或者内收昏沉,那么,在掉举和昏沉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修一段时间的定,然后再放松。
我建议,最好在七天之内都修定,第二个七天时,修定和放松,互相更替。
比如先定十分钟、再放松一小会,它们两个一起修。
什么叫做昏沉呢?在禅定时,困惑,沉闷,昏迷,睡眠,思维不太清晰就叫做昏沉。
怎么办?当精神昏沉、模糊、混乱时,就吃清淡一点,少穿衣服,呆在山顶等清静之地,放松心情。
什么叫做掉举呢?在禅定时,自心专注不够,思想很难驾驭总是向外跑走,定不下来。
怎么办?心散于他处的时候,多吃点有油的食物之类,多穿衣服,坐在低层的地方,让心静下来。
就
以如此的方法来调节心态,整理情绪。
心态调节是很重要的,如果心态混乱很不正常的话,心就定不下来,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其他的障碍是我们放松的状态修得不好,因此,我们还是很紧张、很疑惑、很僵硬,这时就要调整心态,要往好的方面转变,然后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放松、安静、入定这三个阶段的训练,最后我们就会获得自然的安静,自然就消除了一切昏沉与掉举的现相。
然后就是要对外在的东西不执取,比如,通常我们眼睛看见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马上就会产生反应。
不执取的意思就是对眼睛看到的,或者耳朵听到的这些东西,都不要产生一个对它有概念的认识,不要让它马上产生反应,而是随它去,听也随它、看也随它。
我们看见什么都可以,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和概念去分析它,不要去想那是谁啊?他在说什么呢?否则我们又随念头跑掉了,随它去、随它看、随它听。
这就叫对外在的不执取,这样一来,我们的心自然就不动了,就像山谷里的水随波逐流,流到大地,最后再慢慢地流到大海里一样,水自然就不再是山谷那样的急流,而是缓流,最后就不流了,我们的心就不动了,就像瀑布的水流到大海之后再也不流一般,这种禅定就叫做“不动禅定”。
总的来说,“不动禅定”就是在如此平静的心态下不动杂念,处于清静透明的状态,就是积德禅定成长的成果。
当他正处于平静状态时,如果没有很大的外在影响,他就不会动摇。
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叫做“破住心”。
3),自在禅定:我们经常做放松、安静、入定三个阶段的训练,消除昏沉、掉举、紧张、疑惑、僵硬之后,自心逐渐就能稳定,安定,那时候,我们对外界的贪欲也就放下了,再也不执取了,所以我们就不会再对外在的事物产生特殊的看法,也不会产生意念、观点、概念了。
这就是不二的实相,“二”则是二元对立,静静地安注在不二的实相那个境界当中,那时候非常自在,也非常自由。
当我们不再更多地去观察外在,不执取也不造作,也没有在自己的思想上,又造作出了一个禅定和一种态度,这样我们原始的清静就将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当我们不再去执取外在时,自然就会呈现出一个自心安住的状态,这就是远离二元对立的一个现象。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因此你们要记住,不断地去思考。
真正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才会变成我们的现实,才能领悟,回复到我们真正平静的状态,才能发觉到这个状态就像瀑布水融入大海时,就再也没有了大海水和瀑布水的分别和概念,都融通为一体了,到这个境界时,也就没有了定与不定的观点和概念,如如不动,自由自在,所以叫做“自在禅定”。
总的来说,“自在禅定”
是“不动禅定”成长的成果,已得到来去自如、随心所欲的禅定,非常自在。
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叫做“养住心”。
到了“自在禅定”的阶段,我们就可以把“定”和“松”变成一体,不要再刻意地去“定”,也不要刻意地“松”,就让它合二为一。
我们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与培养合二为一的状态,让它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修“定”和“松”需要的时间要根据个人的修行情况而定。
只有打好了前面的基础,才能再去修习第三个阶段:在“定”、“松”合一之中培养“养住心”。
那么最终通过修习我们发现了什么呢,只有当我们排除掉了昏沉与掉举,才能真正领悟到清静、自在和透明,清晰明朗的智慧就出现了,明净的心灵就开始见到自己的本性了。
以上说的这三种禅定就是出世间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