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禅定解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禅宗虽以禅名宗,但从其主旨而言,实际上并非以大乘佛教六度中的“禅那波罗蜜”为中心,而以“见性”为宗。

禅宗之禅,非“禅那”的简称,而专指“见性禅”。

《坛经》中,禅过六祖慧能说,其师弘忍“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明示其学不以禅定为宗。

慧能常称见性为“般若”。

般若属大乘佛教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所摄。

这种般若,非指一般属知识范围内的智慧,据称即是佛心,亦即是佛内心的体验。

故禅宗中人又称自家为“佛心宗”。

《佛学大辞典》禅宗条说:“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


禅宗以见性得慧为主旨,但见性得慧,亦不离禅定。

不过这种禅定,与小乘、大乘佛教从止入观的一般禅定不同,强调定慧一体,止观不二。

《坛经。

定慧品》即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按这种说法,则见性之时,其慧必在定心中,不过这种定有其特殊性,慧能名之为“般若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这几种三昧之名,都出自大乘佛经,大体皆以“系念法界”为门,契证真如为要,即《大乘起信论》所说“真如三昧”。

慧能所说三种三昧,就其哲学含义而言,实际上也都惟定心真如为中,未出大乘经中所说这类三昧的本义。

还过慧能直指真如为人的“本心”、“本性”、“自性”,本心、本性、自性即《起信论》所说:“心真如”,大乘佛经中所说“心性”,实际上与真如、法性同义。

就心性的实践意义及
契证的方法而言,慧能所说,较大乘佛经中所说真如三昧、一行三昧更为深入。

《坛经》解释本宗的禅定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

”由此而言,禅宗之禅,无疑不属禅定一类,不过不是一般的禅定,而是大乘佛教经论中“一行三昧”等的发挥和深化。

它与天台宗的“圆顿止观”,都可归入九种大禅中的“自性禅”。

禅宗南派中人为强调禅宗之禅与佛教一般禅定的不同,把佛教经论中所说诸禅定能称“如来禅”------即释迦牟尼口说的禅。

而本宗之禅称“祖师禅”------即达摩禅宗祖师“心传”的禅。

其实,“如来禅”本出于初期禅宗主要所依的《楞伽经》,原义为唯佛所内证的禅。

,用来称禅宗之禅,实际上最符合其本义,但禅宗中入团不重经论,对“如来禅”一语从字面上作了别解故称为教外别传。

禅宗南派之禅虽不拘坐禅的形式,但实修也多以坐禅为主,后来发展到参究、看话禅、默照禅,也未曾离佛教禅定摄心入定的通途。

参禅过程中,也往往深入四禅八定;即禅宗所标榜的“自性定”,也会出现身心上的气功效应。

禅宗之禅既属禅定的一种,虽然与现代各种气功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共通点,包括气功的内容。

对气功界所称“开慧”来说,禅宗之禅尤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坛经》为不少气功师所推崇。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中心口号,也为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等大乘佛教宗派所共唱。

心指人心,“性”指不变不动的本性、共性或未被人的意识所掩盖、歪曲的“本来面目”。

…….修行,达到初
地菩萨位时,始能见性,实证真如,禅宗提出的当念见性成佛。

禅宗的这种“顿悟”说,在大乘佛教经中也可以找到根据。

…….
按禅宗著述中的说法,神秘的开悟、见性,在实践上相当简单,无非是教人离一切概念分别,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特殊心态下获得对自心的了悟。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禅宗开悟,粗略地说,乃是在“无意识”或“纯粹意识”下地直觉。

……..禅宗著述中对这种神秘经验的描述,大致不出空寂与了知两个方面。

空寂,指无任何要领,无时空、主观、自他、物我之别,无任何情绪,如《坛经》慧能偈所说:“本来无一物”。

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了知,指这种无任何概念及情绪的空寂心,非如土石无知中,非同睡眠昏昧,而是“了了知常”、“昭昭灵灵”。

这种空寂寂照心境,对一般人来说确实神秘,但对参禅有素者来说,虽然未必有很多人实际体会,但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可能有的、或是禅宗人编造的。

…….知成佛之道,世界观、心理结构从而发生质变。

若保持这种超越了小我的绝对心,当然会超越一般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处事待人的态度会发生根本变化。

性为体,念为用,体用不二,故若见性之时,并非仅仅是沉沦于无意识的空白心境,而是心心念念,都成真如之用,所谓“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坛经.行由品》)。

不妨随缘应物,办事用心,乃至日理万机。

对于彻悟者来说,主观客
观的对立完全打破,宇宙万物,都看作自己真心的显现,所谓“物物是,头头是”,我一不是真心妙用。

禅宗说一念之间顿然见性,仅属“悟”的范围,悟后还须“保任”,念念不迷失,达到“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坛经》的境地,才能真正称为“见性”或“见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