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
《如梦令》李清照解析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那可真是绝了呀!你想想哈,李清照这姑娘,那可真是个有情趣的人。
“常记溪亭日暮”,她就记得那次在溪边的亭子玩到太阳落山。
哎呀呀,这得玩得多开心呀,才能一直记着。
那时候的太阳落山,肯定特别美,天边红彤彤的,云彩也变得五彩斑斓。
李清照估计就和小伙伴们在那亭子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喝着小酒,那叫一个惬意。
“沉醉不知归路”,哈哈,喝多了,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
这李清照也太可爱了吧。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去玩,玩嗨了,也会找不着北。
她这一喝醉,估计脑子里都是那些美好的画面,哪还能记得路呀。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玩够了,准备回家了。
结果呢,不小心划着船跑进了荷花丛里。
哇,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满池子的荷花,粉的白的,可好看了。
李清照的船在里面穿梭,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花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哎呀,这可咋办呢?赶紧划船出去呀。
这一着急,把一滩的鸥鹭都给吓飞了。
那场面,肯定特别壮观。
想象一下,一群白色的鸥鹭扑棱棱地飞起来,那翅膀扇动的声音,肯定特别好听。
李清照这首词,真的是把她自己的一次游玩经历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们好像也跟着她一起去了那个溪边的亭子,一起喝了酒,一起迷了路,一起闯进了荷花丛,一起吓跑了鸥鹭。
她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咱再说说李清照这个人哈。
她可不是一般的女子。
在那个年代,她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词来,那得多有才华呀。
她的词,有温柔的,有豪放的,每一首都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下次咱要是也出去玩,说不定也能像李清照一样,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呢。
到时候咱也可以写首词,记录一下美好的瞬间。
嘿嘿,你说是不是呀?。
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
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宋代创作的一个耳鬓厮磨、甜蜜浪漫的爱情词。
这首词以富有表现力的词藻,将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词的情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常记溪亭日暮,沈园梦断秋深。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离恨的氛围。
作者常常在溪亭与爱人相守,日暮而归,但是又常常在深秋时节,坐怀不乱的时刻,当心头欲捡起念,可是念头却总是断绝。
这种似曾相识的怦然心动,让人心生怜惜之情。
这句句中蕴藏着对爱人的眷恋之情,深情依依,令人感叹短暂时光,离愁渐散。
“﹎星河欲转千帆,风吹什么,夜阑。
”整首词以星光帆影开篇,隐约透露出爱情的迷离和短暂。
星河倾泻,千帆穿梭其中,在轮番辗转之间,相思之情由星辰而生,借助星河之力,又无法及时触达彼岸。
风吹着什么,让人迷茫,夜阑无边,思维碎裂。
“天阶夜色凉如水,﹎向治沈郎君出镜。
”这两句中,作者描述了夜色阑珊的景象,与人心中的落寞之情相呼应。
天阶的夜色凉如水,意味着恋人的分离与离愁。
而“向治沈郎君出镜”,则是指着自己在镜中看到的魅力无人可及,却无人可知。
借着边际的月光,借着天阶的昏黯,借着镜中的容颜,在心中温柔地嘤咛。
整个画面仿佛一幅美丽而忧伤的图景,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虚幻和爱情的殇。
“葫芦花烂漫满明,﹎应宝命离人作别。
”这句词中,葫芦花开盛世之际,祥和清丽,却又栩栩如生,满明映射民间浓情烟火。
但是“应宝命离人作别”,又透露出词作者对爱人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葫芦花美丽绽放却很快凋零,象征着爱情的苦涩和无奈。
应宝命分手时刻来临时,两人终究要作别,离情最终成为遥远的记忆。
整首《如梦令》由短句串联组成,每一句都借鸿鹄之才,将爱情描绘得深沉动人。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联想,营造出一种别致的情感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这首词共四句,共七篇,抒写了爱人相思之情,扣人心弦,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爱情的感悟,将爱情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不已。
李清照与宋词:《如梦令》是如何表达爱情的
李清照与宋词:《如梦令》是如何表达爱情的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以爱情、离别和忧愁为主题,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其中,《如梦令》作为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更是充满着浓郁的爱情情感。
1. 《如梦令》简介《如梦令》是李清照创作于南宋时期的词作,共八首。
全词由四个七绝构成,以平仄工整、字字有度闻名。
此曲旋律婉转动听,并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出了对深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2. 爱情主题在《如梦令》中的体现a. 难舍离别之苦在《如梦令》中,李清照通过描写离别之苦来表达了深沉的爱情。
诗中描述了两位恋人分隔两地、不能相见而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比喻,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
b. 忧伤抒发与自怜之情《如梦令》中的爱情也表达了作者的忧伤和自怜之情。
词中描绘了女主人公思念深爱之人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到李清照内心的苦楚。
c. 爱情与美景交织除了描述离别之苦和忧伤抒发外,《如梦令》也将爱情与美景相结合,使其更为丰富多彩。
李清照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来烘托出她对深爱之人的渴望和追求,并以此增加了词作的浪漫气息。
3. 对于后世影响《如梦令》作为宋代著名词作中最具代表性之一,在李清照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词作涵盖着丰富而复杂的爱情情感,使它成为了许多后来词作家们学习和仿效的对象。
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境,成功地将爱情的苦楚、忧伤与美景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深沉动人的情感。
这首词作不仅展示了李清照卓越的创作才华,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南宋词人李清照及其词作《如梦令》
南宋词人李清照及其词作《如梦令》1. 引言1.1 概述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她以其才情出众和感伤细腻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以探讨她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中的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对李清照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她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影响与地位。
接着,我们将回顾南宋时期的词作背景,包括社会政治环境、文化艺术状况以及词作特点与流派发展。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李清照的《如梦令》及其创作背景,包括词曲之间的关系与《如梦令》特点、创作主题与情感表达,以及对后世影响与评价。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内容并对李清照及其词作进行评价,同时探讨研究词人对理解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南宋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分析,加深对她和南宋时期词作背景的了解,并探讨她对中国古典诗词领域的影响与地位。
同时,本文还旨在突出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以及研究词人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增进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鉴赏与理解。
2. 李清照简介:2.1 生平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她出生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杭州一个显赫世家,祖上有武将和文人。
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士,在文学艺术方面给了李清照很大的启蒙。
与当代知名诗人苏轼交好,受其影响深远。
2.2 文学成就: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优美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她的词作多达红楼梦80余首,在南宋时期享有很高声誉。
她敏锐、细腻的感受力和对生活情感的深刻剖析使得她的词作流传至今。
2.3 影响与地位:李清照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对后世文人以及其他女性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尊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解】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
学者李格非之女。
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过莱州、淄州太守,公事之余,夫妇俩除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
金兵入侵,相继渡淮南奔。
不久,其夫病逝于南京。
此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只身漂泊于杭、越、台州、金华一带,晚年景况孤寂困苦。
工诗能文,尤以词名世。
散文简洁流畅,以《金石录后序》有名。
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热情,风格豪迈遒劲。
惜散失甚多,仅存断句零篇。
词以南渡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韵调悠美。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均为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作品。
后期多抒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感情凄苦,低沉。
《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为此期代表作。
前首词中连用七对叠字,自然准确,细致深刻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难后孤寂无依的凄苦情状,尤为历代词论家所叹服。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描绘形象,能以常语入词,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
另有《词论》一篇,对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调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到见解。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如梦令”,词牌名。
在词牌之下,原有题目“酒兴”。
这首词是李清照追忆自己少女生活的作品,写的是与姐弟们一道,划着游船游览大明湖的生动情景。
【解读】全词六句,词意发展分三层。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我曾记得在那临水的亭台游玩,一直到时近傍晚,喝醉了酒哪里还记得回家的道路。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抒情、缠绵的爱情词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清新脱俗、意境婉转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如梦令》的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译文: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陶醉于其中却不知道回去的路。
兴致逐渐消失,我晚了回到船上,不小心入了莲花盛开的深处。
争相渡过小溪,争相渡过小溪,惊起了一群群鸥鹭。
《如梦令》是一首描写夜晚渔船归途的词作,在抒写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词作。
整首词以"常常记得"为开头,生动地描绘出日暮时分的溪亭景色。
夜幕降临,渔船归途,河边的景色变得陌生起来。
而"常常记得"则暗合了作者内心的若有所失,仿佛在暗示有一段自己深深扎根于大自然之间的记忆。
"兴尽晚回舟",这里通过使用"晚回舟"揭示出词人的思绪飘忽不定,可能是因为过于陶醉于自然的美景而不愿离去,也可能是因为被某种失落所困扰。
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抽象,但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整首词中最为神秘的一句。
藕花有多重寓意,它可以代表女子的柔美和纯洁,也可以暗示着爱情的曲折和陷阱。
这句词出奇地使用了"误入"二字,说明了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会陷入这样一段情感之中,情不自禁之下陷入了困境。
"争渡,争渡",通过这一句,以及后面的"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将焦虑和突然惊醒的心情一并表达出来。
在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迷茫之后,突然遭遇到鸟群的掠过,仿佛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的终结。
如梦令李清照
1、概括本词所叙之事。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全词塑造了一位憧憬美好生 活,关注美好事物,无忧无 虑、惜花春,敏感多情的闺 中少女的形象,反映了诗人 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 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一,藕晚不溪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鹭,处,路暮 。 。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婉 作者简介 约派代表词人,号易安居士,。与济南历 城人辛弃疾(幼安)合称“济南二安”。 其词善用白描,语言清丽,独具一格,称 “易安体”。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 约五十首左右。 李清照自幼聪慧,工诗善词。早年生 活优裕。父李格非,齐鲁著名学者。夫大 学士赵明诚,金石考据家。婚后与丈夫一 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难后,夫妻避难江南,丈夫病死。 从此她颠沛流离,在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 年。 所做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生世,情调感 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 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 父子的丧权辱国,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源自如 梦 令 李清 照
李清照婚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 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 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 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 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 跃然纸上。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 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 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 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 “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如梦令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乐章集》中的一首词,强调感叹身世凄凉,悲愤交加的情感。
李清照在这首词的笔墨和韵律上都展现了她卓
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通常我们会误解为“溪亭”是一个景点,而实际上,词中的“溪亭”是李清照的亲人的别墅。
文章以此来表达她时常怀念亲人的情感。
第二句则是:“微风柳色新留。
” 这一句借助了物象交融的手法,表现了李清照对于自然风景的敏感和深情,情感从亲人转移到了
自然风景。
第三句是:“又送故人去。
”这里的“故人”可以指挥官、官员或
好友。
而下一句“萋萋满别情。
”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交织和悲愤交加。
“宿雨初霁”这一句检验了李清照的聪明才智,她独特地运用了
一个由“宀”字结构组成的古汉字“宓”。
这个字比较复杂,需要6划,
但它意味着“宿雨初霁”这一场景,可以把整个情感的场景更加生
动地表现出来。
“绿苔三径合,青峰半壁挂。
” 这一句起到了美化景物,突出自
然风景的功能。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诗意中的清新凉爽。
最后一句是:“回看天际下。
” 这里的“天际”代表着一个远方,
李清照在此表达了对于人生之路的迷茫和无助感,情感回归至亲
人身上。
整篇词的情感流转从亲人到自然景色,再到人生迷惘的
主题,展现了李清照特有的叙事风格与丰富的情感内涵。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背景简介如梦令是一首唐诗,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而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则是宋代的一首词,旋律与唐代的如梦令相同。
《如梦令》是李清照于南京时期所作,该作品的主旨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深情。
词的分析词牌简介《如梦令》分别由“轻薄”、“怀旧”构成,意思是纤纤纳纳、轻巧可爱。
唐代《如梦令》的意境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宋人则更多的强调世事无常,以及爱情的深浅。
词的结构《如梦令》总共有二十句词,分成三段,总体结构为ABB第一段,AABB第二段和AABB第三段。
第一段描述了词人的往事,包括少时的玩伴、清福、避暑山庄等;第二段则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苦闷,思念之情难以表达;第三段则提醒情人珍重眼前,不要轻言忘却。
词的意境整首词交流的是对爱情的赞美与诉苦。
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天气,描写了叹息之情,“愁听”犹如抒出心中的苦闷,由于雨点的昏暗,作者的故人已然难辨。
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介绍了作者喝醉后的状态,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极为沮丧的,也非常迷惘,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情人现在在何方。
第三句,“卷帘人,似梦半笼听雨”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用“半笼”和“似梦”二词,效果是古装戏中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同时这句话也向读者勾勒出一切都是虚幻的氛围。
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见”则写出词人拿捏不定的感情,这也是他的心结,强烈的动感。
第五句“竹竿何处画船,江上秋风初夜”使诗句末句的抑扬顿挫增强了句子的节奏和感染力,再次表现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整段的气氛是凄凉的。
第二段则表现词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第一句“灯初上时,犹得似,倚天:”通过灯光的变化,表现了词人与情人的“寂寞”心.第二句“却愧前言差,故里迢迢”通过“迢迢”形容他们分别的距离近乎遥远,以夸张的语言和形像来表达词人思念之情。
第三句“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了天空白鹭飞舞的画面,启示着词人与情人的相互关系,也呼唤着相聚的曙光。
李清照的二首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李清照的二首如梦令引导语: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大家是否学习了呢?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李清照的二首如梦令的原文注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划呀划,划呀划,划的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引导语: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下面是小编收集她的如梦令两首,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原文: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如梦令,李清照(一): 《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有两首来着的.其一:《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二:《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二):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意思是什么如梦令是词牌名这首词李清照写了两首,两篇的原文翻译分别是:(常记溪亭日暮.):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风小雨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该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如梦令,李清照(三): 李清照的资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有两首,两首的意思都要!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注释: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注释】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如梦令,李清照(四):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那首更好为什么两首如梦令分别是《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个人感觉,第2首更符合我欣赏的风格,“绿肥红瘦”中“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将植物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贴切,且独辟蹊径,将肥瘦二字借物抒情,表达自己落寞的心情.第一首很好,但是第一首表达的是一种游尽余欢的感觉,虽全无一个乐字但是全词透露着一种欢乐的情绪,而第二首词全又海棠写出了一种淡漠的愁绪.两首如梦令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第一首写于1099年,当时词人16岁,第2首写于1100年,词人17岁.正值青春年少的好时光,一年的时光,就算不能让一个人有质的改变,也能让一个人有量的积累.一年,也让词人的思想眼界阅历有了改观和积累,所以从内涵上说,第二首相较于第一首是更有含义的.古往今来,悲剧远远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另人刻骨铭心的意义,这个理论放于这两首词也是一样的,因为悲剧有一种哀伤的美丽,更让人觉得惊艳,第二首的海棠便给人以这样的美的感觉.故而第二首更好.PS:回答到此结束,嘿嘿,这个是我第一次回答问题哦,谢谢支持~~如梦令,李清照(五): 李清照的如梦令的选择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六): 如梦令李清照,鉴赏这首词,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如梦令,李清照】很有诗意的词,作者李清照对那少女时期的怀念.常常记得那边溪亭,日出到日落.我坐在船上,喝点小酒,周围的美景令我沉醉其中,我享受着这段美好的时光,却不想是忘记了时间.直到黄昏的光洒下,日渐西沉,才想到要回去.却忘记了路线,进入了莲花丛中.我只想快些走,却惊起了那些在附近栖息的水鸟,它飞到了很远的路上.那样的景色,盛开成片的莲花伴着莲叶,在船上喝点儿美酒,享受着这安静美好、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却不想时间飞速流逝,忘记了时间.很多人都是玩的嗨才想要回去,作者也一样.她用柔美的词语,组成了这如梦令确实如梦一样.如梦令,李清照(七): 如梦令李清照(争渡)有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八): 根据李清照的《如梦令》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如梦令,李清照】有一天早晨,李清照很想出去玩,就把自己的伙伴叫出去逛一逛,她们划船来到湖边亭子上,那里的湖真美,湖面一会儿静的像一面镜子,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来, 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波光粼粼.湖堤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我说“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我们就从船上拿来酒菜来边吃边喝边作诗,也猜酒令,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知不变喝多了!湖面上还有美丽的荷花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婀娜多姿,那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拥拥挤挤,重重叠叠,荷花更美,淡红色的花瓣向四周伸展开,花心里长着金黄色的莲蓬.李清照拍着手指着水中鱼儿说“看,快看,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呢!”有黄的鱼,黑的鱼,还有橙色的鱼,那些鱼悠然自得地游着,他们看得着了迷.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地上好像被一张温柔的黑地毯盖住了,这时她们着了急,连忙摸索着上了小船,她们划着划着来到了荷花池,李清照一摸说“不对呀,怎么有花呀!”她们又向回划,可是,又被一个荷叶拌住了,她们又拼命地划,那击水声,“扑嗵嗵”一下惊飞了好多沙鸥和白鹭,她们“哈哈”地笑个不停.她们玩得真是兴致未尽!如梦令,李清照(九): 如梦令李清照这首词当中"试"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如梦令,李清照(十): 如梦令李清照中“绿肥红瘦”在词中是什么意思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昨夜雨急风狂,这个季节正是花儿开得很艳很美的时候,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难以成眠.不得已,只有喝点酒赖以排遣.一觉醒来,头还是昏昏的,但心中悬悬之事,却未为梦断.这时,她听到外间的丫鬟收拾屋子,启户卷帘.便急问道: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笑着回道:还好,昨夜又是风又是雨的,可海棠花一点也没受影响.词人心下叹道:唉!你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吗!“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李清照的爱情观:探究《如梦令》的内涵
李清照的爱情观:探究《如梦令》的内涵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
她以其细腻、深情的词作闻名,其中《如梦令》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李清照爱情观的代表之一。
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以抒写女性思想感情为主题,在描绘自己所经历的爱情与婚姻时尤为突出。
2. "如梦令" 的背景和分析背景介绍《如梦令》是李清照创作于南宋末年(12世纪)晚期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描写离别之苦为主题,将作者对亲人离去之感感能将几首古文词相构托而展开辞章节余合整事实德真告人其风彩凄怆而婉约,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词中的爱情观点《如梦令》展示了李清照独特的爱情观。
她以自己个人经历中的离别之感作为表达,其中包含了对爱情的无奈、思念和悲伤的情绪。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将离别之苦与婉约美感相结合,形象而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对于爱情纠葛中常见的心灵困扰和无奈。
3. 李清照爱情观的特点情感真挚而细腻李清照的词作体现了她对于爱情的真实理解和深入感悟。
她能够用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爱情带来喜怒哀乐的体验。
受传统文化影响李清照所处时代秉持着传统文化观念,尤其强调女性应该守贞节、顾家庭。
然而,她却敢于从自身经历出发,去追求自由表达个人内心世界的权利,并把这种感受通过词作表达出来,从而展示了她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超越。
4.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李清照的爱情观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面临困难、分离和挫折时,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消除心灵上的困扰,并努力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结论通过对《如梦令》这首词及李清照爱情观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对于爱情与人生思考的独特见解。
因此,李清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以其唯美的词意和独特的格式而广受赞誉。
这首词以“如梦令”为题,形式上分为四段,每段四句,每句七字。
这种词的格式被称为“如梦令李清照格式”,成为许多词人模仿创作的对象。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通常采用押韵的形式,其中每句词都具有七字格的特点。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四个四句的段落中,以清新、婉约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
整首词情感丰富,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格式的词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得词中的诗意更加浓郁。
同时,七字格的押韵韵章相对简单,易于朗诵与传唱,使得如梦令李清照格式的词在宋代流传甚广,并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爱情题材,也可以用于其他主题的表达。
这种格式的词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追求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美感。
因此,很多后来的词人们都借用了这种格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如梦令李清照格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词体结构,以其独特的格式和押韵方式而广受欢迎。
它不仅仅具有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还通过独特的韵律形式将美妙的意境展现出来。
如梦令李清照格式的词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借鉴。
青春之梦:李清照与《如梦令》探析
青春之梦:李清照与《如梦令》探析引言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诗人,她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爱情的思考而闻名。
其中,她的作品《如梦令》被广泛传颂,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本文旨在通过探析李清照和《如梦令》,深入了解青春之梦在她的诗歌中的体现。
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是宋代南宋时期(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的女词人、画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早年因战乱失去家产,后过着漂泊生活,但依然保持了对艺术的追求。
•李清照以其深刻细腻的情感描写、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而著称。
2. 《如梦令》背景及主题•《如梦令》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作之一,此词文辞婉转,表达了作者对青春逝去、时光流转的感慨。
•词中以描写春天与花开为主线,隐喻着人生的短暂和青春的脆弱。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词中展现了对爱情与过往美好时光的眷恋和无奈。
3. 青春之梦在《如梦令》中的体现3.1 青春欢愉与失落•词中描述了春天万物复苏、花香四溢的美景,表达出青春欢愉时刻的愉悦和活力。
•同时,词亦流露出岁月逝去、青春不再带来失落的情绪,让人不禁深思时光的匆匆流逝。
3.2 爱情与无奈•在《如梦令》中,李清照以细腻动人之笔写下了自己对爱情的思考和经历。
•她描述了曾经甜蜜而真挚的爱情经历,但同时也隐约流露出爱情无法久留、易逝的无奈。
结论通过本文对李清照和《如梦令》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青春之梦在词人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从欢愉与失落的交织,到爱情与无奈的思考,李清照笔下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青春世界。
《如梦令》不仅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原创实用版】目录1.李清照简介2.李清照的词的特点3.如梦令词牌介绍4.李清照的十首如梦令词赏析5.结语正文李清照,字易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才横溢,被誉为“词中之冠”,并与辛弃疾并称为“南李北辛”。
她的词作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她的词多以写景抒怀、寓情于景,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之美。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爱情、国家等主题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词牌中的名曲。
它的词调清新,节奏优美,非常适合表达婉约之情。
如梦令的词句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李清照的众多如梦令词作中,有十首尤为出色,它们是: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3.《如梦令·浓睡不消残酒》4.《如梦令·谁念西风独自凉》5.《如梦令·寻寻觅觅》6.《如梦令·冷冷清清》7.《如梦令·凄凄惨惨戚戚》8.《如梦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0.《如梦令·海棠依旧》这十首词,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都是李清照词作的瑰宝。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作,尤其是她的如梦令词,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史上最伟大的女 词人,在女作家中可 谓“空前绝后” ,“不 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 倒须眉” .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 东济南人。被誉为“婉约正宗”。李清照 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 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 照南渡前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 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深刻 的社会内容,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 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 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 共赏。有《漱玉词》。
《如梦令》 [ 南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红花凋零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大雨疏狂,晚风急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醉酒→惜花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试
→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 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试问”的结果→海棠依旧
却→侍女对女主人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
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醉花阴
伤春忆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应是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必然是、不得不是 绿肥红瘦→“绿”代替叶 “红”代替花 颜色的对比;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状态的对 比。 红瘦→春天的渐渐消逝 绿肥→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 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 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 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