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件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
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
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
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马铃薯病害》课件
深入研究病原菌抗药性的分子机 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
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
01
02
03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微生物、植物提 取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害 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 用量。
化学防治技术
研究新型高效低毒的化学 农药,优化施药技术,提 高防治效果。
农业防治技术
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 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 业措施,降低病害的发生 和危害。
要点一
总结词
合理施肥与灌溉是预防马铃薯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 提供均衡的营养和水分,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合理搭配氮、磷、钾 等营养元素,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要避免过 度施肥导致营养过剩或不足,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灌溉 方面,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和水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合理施肥与灌溉能够提供均衡的营养 和水分,促进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详细描述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环腐棒杆菌引起的病害。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枯黄,叶片边缘卷曲、皱缩。薯块 感染后,会出现褐色腐烂斑点,并逐渐扩大至整个薯块。病害严重时,会导致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下降 。
马铃薯黑胫病
总结词
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马铃薯的 品质和产量。
VS
详细描述
马铃薯黑胫病是由黑胫病细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枯黄,茎部出现 黑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至整个植株。薯块 感染后,会出现黑色腐烂斑点,并逐渐扩 大至整个薯块。病害严重时,会导致马铃 薯产量和质量下降。
详细描述
合理密植能够保证马铃薯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照,降低湿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适时 灌溉可以确保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水分,避免过湿或过干导致病害发生。除草和松土可以 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马铃薯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可
马铃薯病害防治基础ppt课件
l 硫制剂
l 铜制剂 波尔多液即含有氢氧化铜
合成杀菌剂
l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如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锌
l 病害压力大(病原菌基数高) l 需要更频繁使用杀菌剂
25 25
-
杀菌剂抗性管理
负责任的抗性管理措施对于延长杀菌剂使用 寿命非常必要!
FRAC(杀菌剂抗性委员会)给出了抗性管理建议
l 适当使用限制 l 与作用机理不一样的杀菌剂交替使用 l 与作用机理不一样的杀菌剂混用
26
-
26
接触型杀菌剂
简单,无机物
l 种薯质量
l 施肥,灌溉与营养管理
l 种植的深度和间距
l 杀秧
l 收获
l 杂草控制
19 19
-
栽培措施:灌溉管理 对病害发展的影响程度与 灌溉方式有关。
l 湿度越大、叶面越湿 润,病害发生的风险 越高。
灌溉时间也很重要
l 叶面持续湿润的时间 越长,病害风险越高 。
20
-
杀菌剂使用的一般原则
正确识别病害、使用恰当的产品 植物新生部位必须受到保护
4 4
-
病害的起因:植物病原真菌
植物病原真菌的结构是一种菌丝体,由丝状菌丝集合而成。
5
5
-
病害的起因:植物病原真菌
孢子和菌核是其传播和生存的方式。
孢子的结构特征以及菌核特征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病害。
6
6
-
真菌孢子
其厚壁利于生存(休眠孢子-卵孢子)
7
-
病害的起因:植物病原真菌
主要类别
l 卵菌纲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菌) l 寄生根肿粘菌纲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菌)
l 杀菌剂使用效果不好最重要的 原因,就是用药时机不当! l 当植株生长迅速时,应当缩短 用药间隔。 药液充分覆盖非常重要 l 喷雾必须穿透整个冠层
《马铃薯病害》PPT课件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
北方一作区 中原二作区
西南混作区 南方二作区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 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 的毁灭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 Nhomakorabea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马铃薯病害的收集与整理
组别:第三组 组员:梁子云 陈旺有 汪 翠云 李亚萍
马铃薯病害分类
真菌性疾病: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病、粉痂病、叶枯病、 疮痂病、早死病(黄萎病)、 白绢病、干腐病 炭疽病 银屑病
细菌性疾病:黑茎病(黑胫病)、环腐 病、青枯病、软腐病。
病毒性疾病:卷叶病(PLRV)、X病毒病 Y病毒病、S病毒病、M病毒病等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条件 :早疫病对气候条 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较高的温度和湿度 有利于发病。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 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 雨次数多,发病重。
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种薯上越冬,借
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 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 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 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 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 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肥力不足、重茬地、低洼地、瘠 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相对半干旱区较好。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 大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植物病理学-马铃薯晚疫病
←
块茎染病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 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 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 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 种。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 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 强抗病力。 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 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 马铃薯相邻种植;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 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 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 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 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 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 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 的发生;
化学药剂预防
思考题
任选一题,交给张老师
茎叶染病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
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 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 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 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薯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主要内容
形态特征 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 亡,减产一半,使 100多万人饿死, 200万人移居海外。 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 测: 1842年冯· 马蒂尤斯(vonMartius) 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 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 (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 引起块茎腐烂。 1861~1863年德巴利(deBary)确 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 真菌引起并鉴定了病原菌。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为检疫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检 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植物检疫工作的准确 性和有效性。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有害生物控制
农业植物病理学通过有害生物控制的 理论和实践,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修复
利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精准诊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 、显微观察等,对病害进行精准 诊断,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治理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手段,综合施策,降低病害的危 害程度。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抗病育种
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 等技术手段,选育具有抗 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品种搭配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 的病害发生情况,合理搭 配种植不同抗病性的农作 物品种。
在植物检疫中的作用
检测外来病原体
农业植物病理学在植物检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来的病 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保护本国农 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制定检疫标准
根据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 标准,对外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处理, 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线虫性病害
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如花生根 结线虫病。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引起,如水稻白叶枯病菌 、柑橘溃疡病菌。
病毒与类病毒病害
由病毒和类病毒引起,如烟草花 叶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 毒。
病害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
1
害发生有重要影响,如稻
瘟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
《马铃薯虫害》课件
《马铃薯虫害》PPT课件
# 马铃薯虫害 马铃薯虫害是指对马铃薯作物造成损害的各类昆虫。 ## 介绍 - 马铃薯虫害的定义 - 马铃薯虫害的种类
常见马铃薯虫害
1 叶螨
导致叶片黄化、凋萎, 降低产量。
2 白卷毛蚜虫
吸食植物汁液,引起叶 片畸形。
3 黑蚜虫
攻击马铃薯的茎、叶片, 破坏植物组织。
4 芽甲虫
堆肥制作
制作优质有机堆肥,增强 植物的抵抗力。
பைடு நூலகம்适当施肥
合理施肥,保持植物的健 康生长。
及时清理
定期清除死叶和虫害部分,减少病虫害的传 播。
病虫害监测
定期检查植株状态,及早发现并防治虫害。
结论
马铃薯虫害的威胁
马铃薯虫害会导致产量损失和作物质量下降。
如何有效防治马铃薯虫害
综合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防治等 方法,保障马铃薯生产的顺利进行。
蛀蚀马铃薯嫩芽,影响正常生长。
5 土壤线虫
寄生在马铃薯根部,引起植株死亡。
虫害防治方法
1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喷洒来杀灭害虫。
2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数量。
3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陷阱)捕捉害虫。
4
农业措施防治
采用轮作、堆肥和适当施肥来增加植物抵抗力。
预防虫害的小技巧
轮作种植
避免连作,减少虫害发生 的机会。
马铃薯植保课件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1、选用无菌种薯 2、适时播种 3、倒茬、轮作 4、沟施:嘧菌酯
2、发病初期:霜霉疫净100g/亩+阿泰灵50克/亩叶喷 3、发病时期:银法利100g/亩+阿泰灵50克/亩
马铃薯枯黄萎病
• 症状:地上部分萎蔫,茎部、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通常土温高于28度容易发生,另外重茬地块更容易发生。 传播途径:种薯传播、土壤带菌 防治方法:1、连续阴雨天、高温的情况下铜制剂80ml/亩+阿泰灵50ml/亩叶喷 2、发病初期:铜制剂200ml/亩灌根 3、轮作
10~13℃形成游动孢子,但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都需要有水滴的时候萌发。
•
2、湿度+温度=快速发生
•
3、因此冷凉潮湿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
4、晚疫病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芽期易感病,幼
苗期到花期较抗病,而开花后植株则较易感病
•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
• 发病条件: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4.7~5.4,适于病菌发育,夏季雨水多,比较 凉爽的时候容易发病
• 传播途径:种薯带菌、土壤带菌 •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薯2、倒茬轮作
马铃薯黑茎病病
• 症状: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 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 见三条主要的维管束变褐
马铃薯病害介绍及防治方案简介
张家口推广助理:朱卫星
马铃薯早疫病
• 症状:马铃薯早疫病主要由链格孢属茄链格孢引起,可发生在叶 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 同心轮纹,大小3~4mm。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植株成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 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 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第五节玉米和马铃薯病害植物病理学课件[可修改版ppt]
第一节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上常见的病害发生最普遍的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这两种 病 在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分布,随着品种的频繁更换,在某些地区有 加重的趋势。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青枯病”、 “条斑病”。 小斑病又称“斑点病”.前期症状有时易混淆。
一、症状(symptom)
四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 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1.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 种)。
2.菌源数量:连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 菌量会迅速增加。
3.环境条件: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 条件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病菌萌发侵入的适 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侵染最 适。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 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大斑病在叶片 上表现纺锤形的病斑,小斑病一般为椭圆形 小班。两病发生危害要点比较如下:
病害名 称
发病部 位
病斑形 态
大斑病 主要在成株叶片
梭型
初水渍状小点斑灰 病斑色 褐至橘黄,边缘暗
泽 褐,重者青枯
小斑病
幼苗和成株叶片
椭圆型
淡褐色水渍状透明 斑椭圆褐色斑,赤 褐同心纹,边缘紫 色
病斑大 小
大而少
发生时 期
生长中后期
后期在病斑上易产
小而多 全生育期 潮湿气候下,病斑
二、病原物(pathogen)
玉米大斑病: 有性态:在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
玉米小斑病:
子。有再侵染.
组织形成的中轴。无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