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要素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
是指各 种要素 的国际流动 ,也就是一 与并推 动 了 中国经济 高 速增 长 的过 与协作 ,促进 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
些国家或地 区的资本 、 技术 、 管理 、 品 程 。这一过程在使发达国家的要素获 发展 ,带动了国内企业直接参与国际 牌、 专利、 国经营网络等要素集聚到 得高额收益的同时 ,也增加 了中国的 市场的竞 争。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 跨 另一些 国家或地区 ,使这 些国家或地 财富创造 ,使中国政府获得 了大量的 业在技术 、研 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合 a益加强,很多 中小企业进入跨 国 区成为 全球 经 济体 系 中的 主要 生产 税收 。 由此, 政府有 了更强 的经济实力 作 l
要素集聚的积极作用
我 国集聚 现 代经 济 中的 生产 要 成了新 的生产 能力 和财富创造 能力 。 高级要素在 中国的大量集 聚 ,与中国
素 ,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 的快速增长 中国集 聚国际要素的特点是 ,以低级 近 乎无限供给 的廉价劳 动力相结合 ,
和 发展 ,而且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 要素吸引国际高级要素 ,以闲置要 素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资源配置 的 出了贡献。
者。
来提供公共产品 , 增加教育投入 、 扩大 公司全球配套 网络 ,并增强了对引进
对 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 l优化 了世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 、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要素集 国防支出 ;有了更多的财力来加大重 技术的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聚最多 的国家之一 ,逐步成为 了世界 点基础设施 的建 设、 扩大科研 的投入 ; 众 多产 品的产量及出 口额在世界上名 际舞台上发挥越 来越重要 的作用。
大部分在 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是赢 中在 中国。伴随着大量的国际要素集 原材料 与零部件采购和配送 、 设备 租 原本 在其他国家 的众 多高耗 赁 、 利的,其中部分企业在 中国投资所获 聚 中国 , 技术服务 、 管理咨询 、 市场调鸯 和
要素集聚、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结构
要素集聚、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结构作者:黄利春来源:《桂海论丛》2017年第03期摘要:要素集聚通过生产分工促进产业体系演进,通过地域分工驱动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要素集聚改变相关区域的要素环境,而要素环境决定特定区域的产业体系,进而改变地区空间价值。
对特定区域而言,不断演进的产业体系总是与不断演变的空间结构相对应,两者耦合的机制是产业价值与空间价值的匹配。
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匹配模式。
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随着生产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的产品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深化发展,地域分工呈现多层次格局,产业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外围结构逐步向多层级中心—外围结构演化。
深化分工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有序集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
关键字:要素集聚;分工;产业体系;产业空间结构;产业价值体系;空间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3-0055-07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素流动日趋自由,由产业创新引发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加速调整,同时,产业空间集聚现象也更加凸显。
要素集聚是资源空间配置的主要模式,它产生资源空间配置效应,通过产业时空变动促进产业地理的形成与演化[1]。
一方面,随着各类产业不断分化、融合与升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与演进;另一方面,产业空间结构在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或转移)的相互作用下不断重组,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而分工是集聚的根本源泉[2]。
分工深化有助于抵消由于距离和不可流动要素引致的分散力,促进产业集聚,导致区域经济分异,加快产业空间重组。
对特定区域而言,不断演进的产业体系总是与不断演变的空间结构相对应。
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匹配模式。
产业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的功能和性质,产业升级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交互发展推动空间结构逐步演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与市场经济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与市场经济研究近年来,全球化浪潮日益兴起,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生产要素流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尝试与实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市场经济的研究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其中,人才、资本、技术、物质等生产要素的移动最为常见。
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了平台,也展现了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首先,人才是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之间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经济学、创新科技等领域的人才,同时也促进了人才的国际流动。
通过人才的引进以及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给国际市场注入活力。
举个例子,苹果公司曾经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工厂,同时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在中国设立了一个工程团队,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本地优秀人才,也能进一步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人才的互动。
其次,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广泛存在于全球化背景下。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逐步推广,国际间的合作及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借贷、投资。
各国经济体系的融通、交流能够带动资本的流动,也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同时,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也能够为不同国家带来良性的助推效应,促进经济体系的稳健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技术和物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也在改善着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研究方面的利益。
各国之间的技术转移和竞争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同时也推动了物质生产要素的流动。
材料和设备等物资的国际流通可以较快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市场经济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市场经济,是一个以市场为核心进行发展的经济体制。
而现代市场经济依托市场的力量运行,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资源配置与流动的现状与展望
经济全球化下资源配置与流动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配置与流动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资源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资源配置和流动的现状与展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资源配置和流动的现状和展望,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参考。
一、资源配置的现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失衡和不平等。
发达国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则在这一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具体来说,发达国家的能源、粮食、水资源等储备量大,产能强,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方面则相对落后。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也向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传递,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差距。
另外,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因素的介入。
一些国家还存在通过“出口稀缺性”等手段来控制资源的价格和供应的情况,这也为资源的配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资源流动的现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其中,资本和劳动力是最为活跃的两个资源。
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帮助了前者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后者提供了一定的资本支持。
劳动力的流动则更多地体现在人口的移动上。
例如,中国的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劳动力缺口被填补,而另一些地区则过多。
然而,资源流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资本的流动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泡沫化,从而增加经济不稳定的风险。
另外,人口的流动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三、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展望未来的资源配置和流动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资源配置和流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进一步的全球化和自由化将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促进资源的流动。
然而,我们也需要面对一些负面的影响和风险。
例如,资本和科技的集中可能会导致垄断。
另外,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全球经济集群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整合
全球经济集群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整合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济格局的重塑,全球经济集群和区域整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
从历史上的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到现在的亚太自贸区,全球经济集群和区域整合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路径。
本文将就此向大家展开讨论。
一、全球经济集群的发展全球经济集群可以理解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关系。
它包括地域上跨越多个国家、地区,竞争力相当、产业链紧密联系、在指定化领域中优势明显的企业的集聚。
在全球经济集群的背景下,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更加精密化的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有力的竞争力。
最早的全球经济集群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入了全球经济集群的建设行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中国,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以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都是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和区域整合能力的经济集群。
该趋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区域整合与全球化区域整合是指多个国家在一定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上联手协作,共同扩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种区域整合机制应运而生。
从欧洲联盟的成立,到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各种区域整合机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区域整合的过程中,各国之间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扩大市场开放,以期共同获得更高的利益和收益。
三、区域整合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下,区域整合也在逐渐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
以下是其中几个可见的趋势。
1. 区域整合走向深入随着区域整合的推进,许多地区和国家正在加强合作关系,有的已经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共同体。
在区域整合普及和加深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2. 多样性和包容性成为重要特征在区域整合的过程中,各国需要尊重彼此文化特点、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等身份认同差异,尽量消除对彼此发展的阻碍和负面影响。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分布与收入分配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分布与收入分配随着全球化逐渐深入,全球经济的因素分配与收入分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济的因素分配主要指的是全球生产要素如何在各个国家之间分配的问题,而收入分配则是指全球收入分配的问题。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全球化经济和要素分布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一、全球化经济的要素分布1. 劳动力分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发达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吸纳到劳动力短缺的行业中。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充裕。
2. 资本分布资本的分配一般由国家内部的政策和全球经济的趋势所驱动。
比如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资本配置趋势是多向化、跨境流动化和松散化,导致资本大量跨越国界,流向具有成长前景和较高回报率的地区。
3. 自然资源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各个国家之间拥有的自然资源数量、种类以及开发利用水平是影响全球化分布的重要因素。
例如,石油、煤炭等非可再生资源在很多国家已经逐渐枯竭,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却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全球化经济的收入分配1. 国别间收入差距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别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发达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拥有更多的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由于其技术、组织和制度上的先进性,收益更高,所得也越高,这导致发达国家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
2. 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不平衡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企业跨国投资和并购,这加深了中高收入国家资本收益和低收入国家劳动收益不平衡的现象。
一些制造型企业将生产部门移往低成本地区,使得跨国公司的纯利润更多地产生在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国,而不是在生产地。
这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彻底依赖发达国家的便宜劳动力,而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验强劲的资金增长-大量利益回流,加重了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3. 高科技和低科技领域收入差距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高科技行业和低科技行业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简介经济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日益交流和互相依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素集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要素集聚是指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知识资源等。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要素集聚的影响。
1. 人力资源的集聚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力资源的集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变得更加便利,这使得人力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流动和配置。
经济发达国家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发展中国家则吸引廉价劳动力。
这种人力资源的集聚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 资本的集聚资本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集聚。
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更容易地流动和投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
这种资本的集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 技术的集聚技术是经济创新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技术的集聚。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转移技术,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同时,全球化还加快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的集聚更加便利和高效。
4. 知识资源的集聚知识资源是创新和竞争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知识资源的集聚。
全球化使得知识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流动和共享。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网络,汇集各地的知识资源。
这种知识的集聚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5. 经济全球化下的挑战尽管经济全球化为要素集聚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可能加剧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在资源配置上受到限制。
其次,全球化还可能导致技术转移和知识流失。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知识资源方面可能面临难以追赶的困境。
此外,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国际间的竞争加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生产要素配置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生产要素配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供应链重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生产要素的配置。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它们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首先,劳动力是生产要素配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通过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企业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灵活调配劳动力,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同时,这种劳动力的配置也能够促进资源优势的互补,帮助不同国家实现共赢。
其次,资金的配置也是供应链重构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比如,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机会,进而支持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扩张发展。
同时,资金的流动也可以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企业的竞争力提升。
此外,技术的配置也是供应链重构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改善产品的竞争力。
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吸收不同国家的创新资源,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技术的配置,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最后,原材料的配置也是供应链重构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原材料作为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成本。
通过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企业可以选择更优质、更便宜的原材料供应商,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原材料配置也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说,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不仅是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
通过灵活配置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全球化背景下要素市场的融合与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要素市场的融合与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要素市场的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显著趋势。
要素市场涵盖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多个关键领域,它们的融合与互动为各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是全球化背景下要素市场融合的重要方面。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员的跨国流动变得日益频繁。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能够流向发达国家,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能借助引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填补某些特定领域的人力缺口。
然而,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
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适应性问题。
例如,不同国家的劳动者在工作习惯、价值观和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工作场所的沟通不畅和团队协作困难。
此外,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可能对流入国的就业市场产生冲击,导致本地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资本要素市场的融合在全球化进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国际资本的流动使得资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投资机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引外资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但同时,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带来了金融风险。
国际游资的短期大规模进出可能引发汇率波动、股市动荡和债务危机。
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资本无序流动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
此外,资本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或产业的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技术要素市场的全球化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和技术的跨国传播加快了创新的速度,各国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提升技术水平。
然而,技术的融合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
在技术交流过程中,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创新者的利益,也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而且,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可能面临高额的费用和技术封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技术差距。
要素集聚: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引言全球化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是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地位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广泛的市场潜力、低成本劳动力和政府对外贸易的支持,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参与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无可比拟,为全球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提供了重要支撑。
无论汽车、电子产品还是纺织品,中国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
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效的生产效率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全球贸易的拉动作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对全球贸易的拉动作用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和对各国的进口需求,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中国成为了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
全球商业中心地位的崛起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是其商业中心地位的崛起。
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成为了全球吸引外商投资和举办国际商业活动的热门目的地。
这些城市通过提供完善的商业环境、优惠的政策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企业进驻。
同时,中国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解决全球经济和地区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还成立了自己的发展银行和投资基金,为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集群的困境
地方集群(local clusters)是指具有密切产业关联性的大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的集中。
这种“现象”正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绩效,并因此成为经济学家、政府关注的焦点。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如硅谷、加利福尼亚葡萄酒集群(美国)、普拉托毛纺集群(意大利)、东京大田区机械集群、燕市地场产业(日本),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温州打火机集群、绍兴纺织集群、嵊州领带集群、东莞计算机设备集群(中国)、Sialkot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巴基斯坦)、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印度),成功集群的案例不断涌现。
集群政策(或战略)被世界上许多地区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美国南部的亚利桑那州就是个典型案例,那里甚至成立了专门导入集群战略的机构。
鉴于硅谷经济奇迹的强磁场,我国许多地区雨后春笋般兴起了大批工业园区或开发区。
但是,促进集群形成的因素并不能担保地方集群的长期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复杂激烈,地方集群将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全球导向(global orientation)与区域性封闭(regional closure)不断增强的区域内部合作模式,是一个经济区域相对完整性和封闭性的先决条件。
这与行政区划的界限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在一个全球范围内基于成本、质量、创新的竞争环境下,一个经济区域的成功,依赖于它的企业把自己置身于地方性纽带——本地化联系,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在生产、分销和研发方面国际化经营的要求。
因而一个区域经济的成功依赖于开放(全球化)和封闭(区域化)之间的成功平衡。
Markusen(1996)认为,越是成功的集群,越可能衰败,因为它会吸纳与其发展高度相关的资源,而排斥那些不匹配的资源,最终集群变成一个封闭系统,促进集群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必要的新信息和资源不能进入集群内部。
王缉慈(2003)指出,在一个地方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应该和外界信息资源建立系统的联系,以保证外部重要的信息(市场和新技术)流入,否则该环境会有淤塞的危险。
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分析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开始尝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扩张,这也使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全球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并提出对策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资源配置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加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和扩张机会。
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市场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
这种资源配置的挑战在不同的行业中表现得不同。
在制造业中,企业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
在服务业中,企业需要考虑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
在所有行业中,企业都需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供求情况。
这些挑战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全球化扩张时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并做出更加复杂的决策。
而这些决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平衡。
二、效率的挑战赵伟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挑战创新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容易。
这使得企业不仅需要关注自己内部的效率,还需要更加注重整个供应链和生态系统的效率。
供应链效率的挑战表现在贸易流通环节,包括物流、海关检验、仓储管理等环节。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以保证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交付都能够高效地实现。
生态系统效率的挑战则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企业需要在追求利润和成长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尊重人权和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贡献积极作用。
这些挑战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综合性的思考,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责任的管理理念。
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赢的局面。
三、应对策略在全球经济下,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问题不可避免,企业需要能够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一方面,企业需要收集并分析国际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机制,以保证投资和扩张的成功。
【推荐下载】关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关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本文讲述了关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也希望给予大家帮助,接下来赶快阅读吧。
内容摘要: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
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 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
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要素集聚力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要素的国际流动,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变化。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
但如何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就要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具有较强的要素集聚力。
要素集聚与要素集聚力(一)要素集聚的内涵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要素合作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集聚就是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专利、跨国经营网络等要素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生产者。
通常所说的要素在地理上直接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这是狭义的要素集聚。
本文所指的要素集聚是一种广义的要素集聚,是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
(二)要素集聚的特征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素集聚实际是要素的移动过程。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的基本区别在于,开放经济体系可以突破国内资源的约束,在国内资源不足时,从外部输入,国内资源充裕时向外输出,通过资源的国际流动实现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堆积。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把外部要素聚拢过来,或拥有或占有,而是让各种要素协同作用,进行要素合作,实现要素的价值。
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一个国家或企业仅仅依赖单一国家资源的问题。
要素集聚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
要素集聚: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在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后的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实现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核心的问题是以推进对外开放的总战略,保持和扩大中国集聚世界要素的能力,继续扩大中国的经济规模,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对外开放从“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开始,现在需要及时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目标。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日益紧密,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在其中承担了特殊的功能。
认识这种功能和地位性质,是认识中国国力的理论基础,也是持续提升中国国力的战略依据。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经济全球化使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障碍大大消除,但更重要的是资本、劳动力、技术、标准、品牌、人才、管理、经济网络、销售渠道等广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
由此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要素国际流动的目标是寻求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意味着要素会对称地或均衡地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
恰恰相反,要素国际流动导致的是要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集聚。
也就是说,一些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会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生产者。
要素集聚是全球化经济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构成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也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存在着结构性的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高级要素极易流动,而一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甚至基本不能流动,由此导致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要素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流动。
要素流动的结构性偏向导致了要素集聚的结构性偏向,即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高级要素以资本形成等方式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聚,从而生产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向这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中。
要素集聚: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
要素集聚: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在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后的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实现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核心的问题是以推进对外开放的总战略保持和扩大中国集聚世界要素的能力继续扩大中国的经济规模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对外开放从“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开始现在需要及时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目标。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日益紧密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在其中承担了特殊的功能。
认识这种功能和地位性质是认识中国国力的理论基础也是持续提升中国国力的战略依据。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经济全球化使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障碍大大消除但更重要的是资本、劳动力、技术、标准、品牌、人才、管理、经济网络、销售渠道等广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
由此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要素国际流动的目标是寻求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意味着要素会对称地或均衡地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
恰恰相反要素国际流动导致的是要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集聚。
也就是说一些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会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生产者。
要素集聚是全球化经济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构成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也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存在着结构性的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高级要素极易流动而一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甚至基本不能流动由此导致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要素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流动。
要素流动的结构性偏向导致了要素集聚的结构性偏向即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高级要素以资本形成等方式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聚从而生产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向这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中。
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比较优势的源泉
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比较优势的源泉
范云芳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要素集聚是经济全球化下越来越重要的要素配置方式.一方面,要素集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便利了要素集聚.因为,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新的要素交流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世界生产体系和市场建立起来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以及一系列国际对话机制使要素交流顺利进行.经济全球化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集聚生产要素.在这个过程中,要素集聚和收益分配是不平衡的.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范云芳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3
【相关文献】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J], 谈镇;黄忠平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环境比较优势理论 [J], 成功;曹利军
3.食品行业要素集聚与比较优势关系的实证分析 [J], 王图展
4.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J], 范云芳
5.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 [J], 邹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集群的困境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集群的困境地点集群(localclusters)是指具有紧密产业关联性得大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得集中.这种“现象”正深刻妨碍着区域经济得绩效,并因此成为经济学家、政府关注得焦点.不论是在发达国家,如硅谷、加利福尼亚葡萄酒集群(美国)、普拉托毛纺集群(意大利)、东京大田区机械集群、燕市地场产业(日本),依然进展中国家,如温州打火机集群、绍兴纺织集群、嵊州领带集群、东莞计算机设备集群(中国)、sialkot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巴基斯坦)、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印度),成功集群得案例不断涌现.集群政策(或战略)被世界上许多地区视为区域经济进展得引擎,美国南部得亚利桑那州确实是个典型案例,那儿甚至成立了专门导入集群战略得机构.鉴于硅谷经济奇迹得强磁场,我国许多地区雨后春笋般兴起了大批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然而,促进集群形成得因素并不能担保地点集群得长期繁荣.在经济全球化得今天,国际竞争日益复杂激烈,地点集群将面临一系列困境.一、全球导向(globalorientation)与区域性封闭(regionalclosure)不断增强得区域内部合作模式,是一个经济区域相对完整性和封闭性得先决条件.这与行政区划得界限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在一个全球范围内基于成本、质量、创新得竞争环境下,一个经济区域得成功,依靠于它得企业把自己置身于地点性纽带——本地化联系,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在生产、分销和研发方面国际化经营得要求.wwwcoM因而一个区域经济得成功依靠于开放(全球化)和封闭(区域化)之间得成功平衡.markusen(1996)认为,越是成功得集群,越可能衰败,因为它会吸纳与其进展高度相关得资源,而排斥那些不匹配得资源,最终集群变成一个封闭系统,促进集群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必要得新信息和资源不能进入集群内部.王缉慈(2003)指出,在一个地点环境中得行为主体,应该和外界信息资源建立系统得联系,以保证外部重要得信息(市场和新技术)流入,否则该环境会有淤塞得危险.地点集群得进展,一方面必须要强调非本地联系,因为太靠近得、太排外得、太僵化得本地联系是危险得,会对单个企业或集群企业得竞争力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尽管加强同外部联系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然而当集群对外部信息等资源依靠太强得时候,也可能威胁集群得存在,因为强得外部联系可能操纵本地区得环境.本地企业间紧密得交流减少,集群赖以存在得许多优势将减弱,企业会选择离开集群,最终地点集群变成“空洞集群”.二、先前力量(previousstrength)和新能力(newcompetence)集群政策一个关键得起点,确实是往常积存得能力和当前力量.因为一个区域经济得进展常常具有一个长期历史沿革,其演进具有路径依靠得特征,而数十年进展得能力、经验和关系是一个区域最重要得力量.在信息和通讯技术、生物技术或生产相关得服务等新领域得力量一般建立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这与纳尔逊和温特关于技术演化得论调一致:创新是个累进得过程,在今天技术领先得企业,在以后拥有技术优势得可能性更高.这一点表明差不多成功或有一定能力基础得集群更可能接着取得成功.因此,集群政策应该从已有得力量动身.只是,区域能力得进一步进展,要求打破先前力量、掌握新能力、区域能力得多样化和对新技术领域得探测.促进集群形成甚至带给集群成功得先前力量,由于路径依靠,可能成为集群引入新技术得障碍.一个印象深刻得案例是往常瑞士手表工业,互补得伙伴间具有亲热得协作、一致性,坚持以机械技术为导向,导致无力接管石英技术,而这种技术在东南亚进展为用于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得结果是瑞士手表工业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得衰退.因此,地点集群在利用先前力量得同时,也要重视培育和导入新能力,替代先前力量.经验研究表明,集群内新技能多数是由新企业引入得,因此鼓舞和扶持企业衍生和新企业得成长尤为关键.新成立得有创新活力得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对薄弱,其客户往往要紧是传统得、差不多成型得企业,这就要求新老企业在现有得网络和业务中寻求和进展联系,这关于双方得生存基本上至关重要得.三、根植性(embeddedness)和锁定(lock-in)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根植(或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并对经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得妨碍.uzzi(1997)认为,根植性得功能包括信任、细密信息传递、集体解决咨询题.实际上,集群内许多行为都与根植性密不可分.集群内大量企业通过根植性关系交错成网络,在这种内聚性网络中,维系集群系统得力量不然而经济利益和交易,还包括企业主之间私人关系,如朋友、亲戚、邻居、同学、同乡等.这意味者企业主行为根植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他得决策不单纯是经济利益得考虑,而是搀有较多情感与关系得成份(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势必增加外部企业进入集群以及群内企业退出得成本——尤其是私人关系,这是有时候尽管集群外市场成本更低,集群内企业也不愿单独退出得缘故.这种根植性尽管能够促进信息交流、落低交易成本等,但若根植性太强,集群会变成一个内向得系统.这暗示了理论上一个重要得矛盾:制造集群组织得生命力得根植性同样可能减少一个组织得习惯能力.过度根植性会减少新信息得流入网络,因为通向同一网络伙伴冗余得纽带(节点)意味着只有非常少甚至没有与能够潜在地贡献创新思想得网络外部成员得联系.锁定(lock-in)得概念在bathelt 对liepzig媒体产业得研究中提及,认为是源于过度根植性,他强调了在本地关系之外加强同非本地关系得需要.实际上,企业集群内企业根植在类同得文化氛围中,在企业集群形成时期可能是促进创新得要素,但在后来可能成为导致“区域锁定(regionallock-in)”得根源.按照olson得观点,“区域锁定”得形成确实是——促进企业集群形成得重要得制度和实践——常常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得,集中于自我爱护和自我增强,最终形成对区域进步不利得僵化风险,而不是促进区域进步得活力源泉.四、资源共享与创新惰性资源得相互依靠是网络形成得基础.在集群组织内部,企业能够低成本甚至免费获得一些资源(如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因为“行业得隐秘都在空气中”(马歇尔语).诸如知识溢出效应等产生于集群得内部而单个企业得外部,这种马歇尔所定义得外部经济被认为是集群竞争优势得重要来源.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集群内部知识与技能得高度外部溢出性,使得大量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部溢出得好处,却是对领头创新企业利益得损害,而这种“搭便车行为”会在集群内企业中滋生创新得惰性,从而削弱了集群整体应变外部环境变化得能力.叶建亮(2001)指出,知识溢出使集群内企业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集聚带来效率提高,因为组织知识存在导致企业要素边际产出率得上升,而同时组织知识得“搭便车行为”将造成集群组织知识开发和创新得停滞、群内企业恶性竞争,企业纷纷选择离开或退出该产品或行业,集群规模趋向萎缩,集体效率优势将不断削弱.但假如对知识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和爱护,不存在知识溢出时,集群资源共享优势不复存在,也就失去对企业得吸引力.因此,必须承认集群内企业利益差异,调动带头创新企业得积极性,从而促进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得提高.综上所述,尽管地点集群在世界各地经济地理上扮演着经济奇迹得角色,但在经济全球化得新竞争环境下,地点集群要实现长期得繁荣,必须在上述困境中寻到合理得方案,否则地点集群非常可能成为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1997)所谓得“咨询题区域”或“老工业区”.。
经济集聚的原因范文
经济集聚的原因范文经济集聚是指一定地区内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和影响力较大。
经济集聚通常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创新和就业机会,并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集聚的原因。
1.地理优势:地理位置是经济集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可以提供更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例如,港口城市常常因其天然的港口资源而成为国际贸易的集散地。
2.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
经济活动需要人才的支持和参与,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人才资源,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
一些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了经济集聚。
3.市场规模: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形成经济规模效应。
一些大城市由于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销售机会,提高其利润率和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在大市场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4.产业链的形成:经济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一类产业集中在其中一地区,并且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时,会吸引其他补充产业和配套企业进驻。
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5.创新与科技:经济集聚有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
当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网络和合作平台,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和知识的交流。
这不仅能够加速技术的进步,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科研机构进驻,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6.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经济集聚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和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产业政策、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政策等手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促进。
综上所述,经济集聚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市场规模、产业链、创新与科技以及政策支持等都是经济集聚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摘要: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
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
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要素集聚力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要素的国际流动,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变化。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
但如何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就要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具有较强的要素集聚力。
要素集聚与要素集聚力(一)要素集聚的内涵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要素合作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集聚就是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专利、跨国经营络等要素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生产者。
通常所说的要素在地理上直接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这是狭义的要素集聚。
本文所指的要素集聚是一种广义的要素集聚,是要素的相互和作用的过程。
(二)要素集聚的特征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素集聚实际是要素的移动过程。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的基本区别在于,开放经济体系可以突破国内资源的约束,在国内资源不足时,从外部输入,国内资源充裕时向外输出,通过资源的国际流动实现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堆积。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把外部要素聚拢过来,或拥有或占有,而是让各种要素协同作用,进行要素合作,实现要素的价值。
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一个国家或仅仅依赖单一国家资源的问题。
要素集聚是不均衡的。
要素集聚状况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都是不均衡的。
实际上,之所以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是要素集聚不均衡造成的。
要素集聚模式决定了产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集聚了科技创新、资本、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往往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源地,当这些产品标准化及产业成为夕阳产业以后,就会被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所以,发展中国家只好成为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者或者组装者,生产和加工最低端环节的产品。
要素集聚模式决定分工模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和跨国经营络等高级生产要素,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量集聚,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甚至研发中心向该地区转移。
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了世界要素的主要集聚地,由此也成为了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三)要素集聚的途径要素集聚主要有四种途径:自然集聚、人为集聚、近程集聚、远程集聚。
不同国家在这些途径的应用比例有所不同。
自然集聚是指一个经济体由于具备初始的资源禀赋,从而拥有吸引资源的能力。
人为集聚的主体是各国政府、和其他相关组织,包括主动挖掘、吸引、管理、配置优势资源,以及对退化资源的处理。
近程集聚指的是区域经济体积极的挖掘、利用和整合积累内部及邻近区域资源,而远程集聚则是破除地理的限制,积极从较远的国家或外部地区集聚优势资源。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实现国家集聚环境的补缺和扩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激励。
单纯的要素流动比商品流动要困难一些,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要素流动的背后会涉及军事、政治问题,比如移民限制是很普遍的现象。
即使在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欧盟内部,包括资本在内,人口的流动也受到很大的控制。
所以,要素集聚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以、产业为载体的要素流动过程,主要表现为:1.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种要素集聚过程。
现实中,贸易的确是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中国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意味着美国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表明中国利用了国外的技术、资本要素。
国际贸易作为间接的要素交换,美国集聚了中国的劳动力,是要素的“远程集聚”。
外包就是一种典型的远程要素集聚。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带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为其本身就是资本跨国集聚的结果,并且随着跨国公司业务的开展,它会带动技术、人才、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向东道国集聚,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活动也带动了中间产品和资金的流动和交易。
3.外包。
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是的外部寻源。
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向境外客户提供服务外包业务。
近年来,中国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外包业务,使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国远程集聚了中国的劳动力要素。
(四)影响要素集聚的因素影响要素集聚的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换。
要素流动会受到种种限制,“国界”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即便没有正式的贸易壁垒,国界就是实际的贸易壁垒。
因此,要素集聚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安全因素。
保证生产要素的安全是一切要素目标的前提条件,这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自由的市场环境。
要素集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增值机会,提高要素收益,而流动性是保持要素获得盈利机会的前提,自由的市场环境则是要素流动的保障。
所以,互通有无是要素的根本。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与外部要素流入有关。
开放程度。
较高的开放状态虽不是要素集聚的充分条件,但却是要素流动的重要基础。
因为,高度开放的条件下,要素能够较自由的流动,提高了要素流动的效率和社会收益。
经济全球化下,价值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增加了要素之间合作的机会和要素配置效益。
完善的基础设施。
包括地理位置、交通及通讯等条件,甚至还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政策、法规。
政策要素能人为地或有意识地创造要素集聚环境,法规则是要素集聚的法律保障。
其他条件。
宜人的气候、清洁的空气会成为要素集聚的理由。
全世界的对冲基金经理都集聚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和英国伦敦的梅费尔,但近几年来不断向新加坡集聚,因为该国宜人的气候、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及优越的生活方式,还有人才、法律环境和免税政策等要素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要素集聚的相互关系要素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基础。
一方面,要素集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要素集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要素集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要素的跨国流动不断增强。
众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如罗肇鸿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的一种运动状态,主要是讲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余永定也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
在世界处于一种理想状态的情况下,全球化作为这一流动过程的终点,意味着资源的最优配置已经达到了它的空间极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帕累托优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战后,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紧密在一起。
要素的国际流动把各国独立的生产过程变为真正的世界性生产过程,并促进了跨国公司这一全球化组织形式的发展。
因此,要素的国际流动才是经济全球化区别于世界经济以前发展阶段的本质。
(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要素集聚机制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要素的国际交流将世界各个部分在一起。
世界经济体系就是在这种和交流中形成的。
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制度安排、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机制促进了要素交流。
要素的交流能力既反映一个经济体的硬实力,又反映其软实力。
全球经济多边规则与制度安排,规范了商品、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马丁•舒曼在《全球化陷阶》中指出,“这些组织框架和制度的出现,本身就是特定时期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博弈的暂时均衡的结果”。
由于经济实力和相应的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影响力大不相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化经济运行规则,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接受。
发达国家具有全球化的国际制度优势,不断利用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推行本国意志,保护本国利益。
要素集聚机制就是引领要素顺利集聚的法律规制,它影响乃至决定要素集聚方式和效率。
一个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度效率的约束。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地区要素集聚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加快体制转轨。
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显示,一个好的、有效的要素集聚机制可以顺利实现要素的自由交流与配置,降低要素交流成本。
在当今世界,国际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多层次、多领域、高效率的会晤、协商机制和多边合作机制及其载体,世界各国在一个制度化的框架内,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决策、执行和监督,从而使一国无能为力的问题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要素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率。
在国际要素集聚机制框架内,除了上文提到的国际组织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要素集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要素的有效集聚,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
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1993年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以及1999年启动的单一货币欧元,部分实现了要素的无障碍集聚。
要素集聚与比较优势的关系(一)要素集聚能力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全球化经济要素流动的本质与基础性特征决定了开放经济通过要素的流入(或流出,但当前中国主要是流入)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本国的组合。
由于这种组合,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概念。
上世纪后半期以产业的国民差异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分工深化为以产品的国民差异为基本特征的分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不同国家所有的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中进行组合,形成某一产业,生产出某类产品并出口。
在这个意义上,分工可称为“要素分工”,即各国以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生产要素参与全球化经济下的国际化生产。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国际分工,即要素供给的国家专业化,可称为“要素合作”型的国际分工。
尽管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要素集聚的全球化,但是,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仍由要素的稀缺性决定。
发达国家拥有资本、技术、管理、国际营销络等稀缺要素,发展中国家则拥有劳动力、土地等低级要素,发达国家支配了国际分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要素集聚与区位优势硅谷、新竹、剑桥、深圳、浦东等很多地区的发展经验都证实了要素集聚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旦某个区域、某成为整个经济国际当中的经济极和经济场,往往就会有资源集聚而来,创造出更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