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_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引言概述:相遇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物体在不同的速度下挪移,最终是否会相遇。

本文将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对相遇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1 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或者多个物体在不同的速度下运动,最终是否会相遇。

1.2 相遇问题的条件相遇问题的条件包括物体的起始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因素。

惟独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物体才有可能相遇。

1.3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相遇问题可以采用数学方法,例如利用方程、图象等方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求解方程或者绘制图象,可以得出物体是否会相遇的结论。

二、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2.1 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相遇问题可以用一维或者二维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

一维模型适合于物体在同向来线上运动的情况,二维模型适合于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情况。

2.2 一维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维相遇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来求解。

通过设定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可以得到一个方程组,通过求解方程组,可以得出物体是否会相遇的结论。

2.3 二维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二维相遇问题,可以通过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来求解。

通过设定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可以绘制出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判断它们是否会相交或者相遇。

三、相遇问题的应用3.1 相遇问题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相遇问题在交通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车辆行驶速度、路线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车辆是否会在某个路口相遇,从而提前做好交通调度和规划。

3.2 相遇问题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相遇问题在物流配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货车的行驶速度、路线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货车是否会在某个地点相遇,从而合理安排货物的配送计划。

3.3 相遇问题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相遇问题在体育竞技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例如在田径赛跑中,通过对选手的起跑位置、速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选手是否会在终点线上相遇,从而判断比赛的结果。

数学说课比赛《相遇问题》说课稿

数学说课比赛《相遇问题》说课稿

数学说课比赛《相遇问题》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说课的内容是关于“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一种经典的数学问题,它主要涉及到两个物体的运动和相遇。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相遇问题的场景,比如两个人在路上相遇,两辆车在路上相撞等等。

因此,学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中的“相遇问题”一节。

该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解决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解决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相遇问题相对于他们之前所接触的问题来说更加复杂和抽象,因此需要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3.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解决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2.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和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2.新课教学: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解决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演示;3.巩固练习:给出几个相遇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解答,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他们的解题过程;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1.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2.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3课时 相遇问题 (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3课时 相遇问题 (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3课时相遇问题(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一、引入大家好,我是XX,今天为大家讲解数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的第三课——相遇问题。

二、教材分析在这一课中,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图形、模型等方式解决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又称为追及问题。

例如,在两个人从不同方向走的情况下,他们何时在同一个位置相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

通过这道问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学会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练习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2.通过相遇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解法:通过两个物体或人物的相对速度来计算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

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以及解题技巧。

2.重点和难点相遇问题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会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重点和难点如下:1.相对速度与相对运动的概念。

需要学生认识相对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

2.相遇问题模型的构建。

需要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物体或人物相对速度来构建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了解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1.导入通过两个学生相向而行的示意图,引出学生概念——相遇。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学习1.讲解基本概念:通过示意图以及教材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与相对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对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

2.学习基本解法:通过示意图和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相关计算方法并掌握相应解决方法。

3.学习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解题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相遇问题,并根据相对速度计算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等信息。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导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非常普遍。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2.掌握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公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如人、车、船等)在某段时间内相距一定的距离,他们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对方移动,直到相遇。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建立数学模型为了解决相遇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描述相遇问题:距离 = 速度 ×时间在这个公式中,距离是两个物体相遇时的总距离,速度是物体移动的速度,时间是两个物体相遇所需的时间。

3.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问题的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公式建立数学方程,最后解方程得出答案。

具体步骤如下:(1) 读懂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2) 建立方程:根据公式和题目信息,建立数学方程。

(3) 解方程:解方程得出答案。

(4) 整合答案:将答案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案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小明和小华从家里同时出发去公园,他们相向而行,速度相同。

小明走了1小时后遇到了小华,又走了2小时后到达了公园。

小华也走了1小时后遇到了小明,再走了1小时后到达了公园。

问小明和小华相遇时走了多少时间?首先,我们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此处略去具体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明和小华在某一点相遇后继续前行,最终到达目的地。

根据题目信息,我们知道小明走了3小时后到达公园,而小华走了2小时后到达公园。

那么他们相遇所需的时间就是两者之和减去小明或小华单独走的时间。

现在我们用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小明和小华的速度都是v,相遇所需的时间为t小时。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这一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速度、时间、路程”等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了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这些基本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相遇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这些基本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和基本数量关系,能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问题”;2.经历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过程;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4.练习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演示,发现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总结反思法:通过总结反思,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做了以下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物展台;3.学生准备:纸、笔、尺子等文具。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两个人同时从两地出发走向对方的路程图。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相遇问题》说课稿1《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表达以同学进展为本,以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为重点,变单一的学问教学为进展同学的力量,引导同学主动主动的探究学问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根底来探究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如今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帮同学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育同学的自主探究学问的力量和创新实践力量,提高同学的质疑水平。

3、培育同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自信念。

4、培育同学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同学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同学自主探究学问的力量。

二、教学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展教学。

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团结协作,主动思索。

这样培育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对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时机,逐步提高同学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同学的参加程度。

三、教学过程:1、从实际动身,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同学来说是比拟抽象的,所以我从同学最熟识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同学初步感知。

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参加学习的爱好。

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学问的连接点。

接着又问“假设找你的好伴侣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方法,汇报沟通时,同学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同学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根底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学问动态化,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问题描述相遇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通常涉及两个物体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向相同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确定它们何时相遇。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问题分析假设有两个人A、B,分别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向同一个目的地前进。

我们需要确定他们何时相遇。

三、解决方法1. 确定变量和坐标系我们假设A的出发点为原点O,A的速度为v1,B的出发点为点P,B的速度为v2。

设A和B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点为M。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O为原点的坐标系,A的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

2. 建立方程根据相遇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程:① A的运动方程:x = v1t② B的运动方程:x = v2(t - t0),其中t0为B相对于A的起点出发的时间。

3. 求解相遇时间将方程①和方程②相等,得到:v1t = v2(t - t0)化简得:t = t0 * (v2 / (v1 - v2))4. 求解相遇点将相遇时间t代入方程①,得到相遇点的坐标:x = v1 * t = v1 * t0 * (v2 / (v1 - v2))5. 特殊情况的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浮现以下几种特殊情况:① v1 = v2,即A和B的速度相等,此时无法确定相遇时间和相遇点。

② v1 > v2,即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此时B将永远无法追上A,也无法相遇。

③ v1 < v2,即A的速度小于B的速度,此时A将永远无法追上B,也无法相遇。

四、实例演示假设A从地点O出发,速度为4m/s,B从地点P出发,速度为6m/s。

求A和B相遇的时间和相遇点的坐标。

1. 确定变量和坐标系A的出发点为原点O,速度为4m/s,B的出发点为点P,速度为6m/s。

2. 建立方程A的运动方程:x = 4tB的运动方程:x = 6(t - t0)3. 求解相遇时间将方程①和方程②相等,得到:4t = 6(t - t0)化简得:t = 3t04. 求解相遇点将相遇时间t代入方程①,得到相遇点的坐标:x = 4t = 12t05. 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可知,A和B相遇的时间为3t0,相遇点的坐标为12t0。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例如,假设有两个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他们以不同的速度向同一个目的地前进,我们如何计算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相遇时间、相遇地点和相对速度等。

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3. 解题方法(15分钟)介绍解决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包括利用相对速度、利用时间和利用距离等。

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计算两辆车相遇的时间和地点,计算两个人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相遇后再一起返回的时间等。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科书中关于相遇问题的相关章节。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 辅助资料:相遇问题的例题和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布置相遇问题的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相遇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

《相遇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

《相遇问题》说课稿《相遇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遇问题》说课稿(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相遇问题》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

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便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相遇问题的思量。

例如:你们在公园里曾经遇到过朋友吗?如果你们从不同的地方出发,速度不同,那末你们什么时候会相遇呢?2. 概念讲解(10分钟)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当两个或者多个物体从不同的地方出发,速度不同,运动方向相对时,它们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3. 基本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设相遇时间为t,速度较快的物体行驶的距离为d1,速度较慢的物体行驶的距离为d2,则有d1 = v1 * t,d2 = v2 * t。

根据相遇时间相等,可以建立方程求解。

4. 解题示范(2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例如:甲乙两人从相距100公里的地方同时出发,甲的速度为20km/h,乙的速度为15km/h,问他们几小时后相遇?通过解方程,求得他们相遇的时间。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如两辆车从不同的地方出发,速度不同,那末它们何时相遇?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量更复杂的相遇问题,如多个物体同时出发,速度不同,它们何时相遇?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这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 归纳总结(10分钟)匡助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他们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运用运算律等有关知识解决有关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计算以及运算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合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而获得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眼光,培养运用意识。

因此,在运算律教学之后,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运用运算律解决相遇问题。

二、说学情: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第3单元已经学习了简单行程问题,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过相遇问题这种生活场景,对相遇问题不难理解,但对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而行、相遇,还需要进一步地加深和理解。

说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且富有挑战性的。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针对以上分析,本课时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具体的行动体验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及灵活性,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难点:对“速度和”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过程针对“相遇问题”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3、数形结合、运用策略再来说一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表演理解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供信息(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四)、反思学法,总结升华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供信息1、谈话引入。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引言概述:相遇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移动,最终是否会相遇的情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方法以及应用。

一、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1 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物体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移动,是否会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1.2 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遇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2.1 初始位置:物体的初始位置对相遇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

1.2.2 速度和方向: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决定了它们的移动轨迹。

1.2.3 时间:相遇问题需要考虑物体在何时相遇。

二、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2.1 图像法图像法是解决相遇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绘制物体的移动轨迹图,可以直观地判断它们是否会相遇。

2.1.1 绘制初始位置:根据给定的初始位置,将物体在坐标系中标出。

2.1.2 绘制移动轨迹:根据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绘制它们的移动轨迹。

2.1.3 判断相遇:观察物体的移动轨迹,判断它们是否会在某一时刻相遇。

2.2 方程法方程法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建立物体的运动方程,求解它们的相遇时间或位置。

2.2.1 建立运动方程:根据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建立它们的运动方程。

2.2.2 求解相遇时间:将物体的运动方程联立,求解它们的相遇时间。

2.2.3 求解相遇位置:将相遇时间代入物体的运动方程,求解它们的相遇位置。

2.3 几何法几何法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另一种方法,通过分析物体的几何关系,确定它们是否会相遇。

2.3.1 分析几何关系:根据物体的初始位置和运动方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

2.3.2 判断相遇:根据几何关系,判断物体是否会相遇。

2.3.3 求解相遇位置:如果物体会相遇,可以通过几何关系求解它们的相遇位置。

三、相遇问题的应用3.1 交通规划相遇问题在交通规划中有重要应用,可以通过分析车辆的速度和行驶方向,判断交叉口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释相遇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

3. 解题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首先,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一般解法——列方程法。

然后,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特殊解法——追及问题法。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卷。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梳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一般步骤。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答案,并对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遇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如追及问题、交错问题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如交通规划、时间管理等。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各种相遇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 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例如:小明和小红同时从A点和B 点出发,小明的速度是5m/s,小红的速度是3m/s,A点到B点的距离是100m,请问他们何时相遇?2.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思路。

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同时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最终在某一点相遇的问题。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设定变量,建立方程,从而求解未知数。

3. 解题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解决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包括等量代换法、相对速度法和时间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每种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解题思路,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练习题。

4. 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两列火车从不同的地点同时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行驶,求两列火车相遇时的距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运用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引入更复杂的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解题能力。

例如:三个人同时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同一个目的地行走,他们何时相遇?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应用。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2. 教学实物:小红和小明的玩具人偶、火车模型等;3. 教学课件:包含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示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2. 作业布置:布置相遇问题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解答,并在下节课进行批改和讲解。

数学说课比赛《相遇问题》说课稿

数学说课比赛《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2011版《课标》中,本课时知识点教学的目标是: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6.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青岛版(五四制)教材中出现于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速度、时间、路程及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车辆行驶速度、时间、路程的信息,因此教材中“相遇问题”素材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苏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出现在四年级下册运算律那一单元,将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和乘法分配律相联系,而我们青岛版是先学习相遇问题后学习运算律。

苏教版的素材是两位同学同时相向而行在学校相遇,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人教版中,相遇问题被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只介绍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素材及问题是两段路程相加,第三部分是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求相遇时间。

这就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感知较少,学生不容易整体发现特殊数量关系的内在规律,也就很难建立沟通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

通过对比教材发现,青岛版将“速度×时间=路程”与相遇问题整合在一起,沟通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把握内在联系与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连续和递进中得到高效地提升,又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相遇问题的特点;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3. 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原理;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引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量。

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哪些特点?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解释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例如: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者多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其中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不同。

相遇问题的特点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

3. 解决方法介绍(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例如: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可以通过设立方程组来解决相遇问题。

根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可以设立距离方程和时间方程,并通过联立方程求解得到相遇的时偶尔距离。

4. 解题示范(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向学生演示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向相同的目的地前进,他们在某一时刻相遇,请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多少?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中。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公交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相遇问题,学生可以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这种问题。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解题方法,澄清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领域。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中。

相遇问题说课稿人教版

相遇问题说课稿人教版

相遇问题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学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相遇问题展开,通过实例讲解、互动讨论和练习巩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1. 相遇问题的概念- 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向对方或相向而行,最终在某一点相遇的问题。

-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

2. 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

- 通过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来表达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解题步骤- 确定已知条件:分析问题,明确已知的速度、时间和路程。

- 确定未知量:根据问题要求,确定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 建立方程: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

- 求解方程: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求解方程,得出答案。

4.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解决问题。

-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两辆自行车在公园里相向而行,引入相遇问题。

- 提问学生,如果知道两辆自行车的速度和出发时间,如何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2. 概念讲解- 详细解释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相关的数学概念。

- 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相遇问题。

3. 数量关系分析- 通过具体的数学公式,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

4. 互动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说课稿_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说课稿_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6.1 相遇问题说课稿说教材: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刻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

要紧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数量间的关系。

本课教材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体会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混合运算式题,明白得运算顺序,学会运算。

由于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此类题目的进展变化也比较复杂,不易被学生明白得把握,因而,我制造性的运用教材,把第三项内容:小数三步混合运算放入第二课时进行教学。

这部分内容依旧解决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白得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具体的行动体验和对关词语句的明白得,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明白得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及灵活性,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明白得把握两物体相遇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得“速度和”、“相遇时刻”和“路程”的特点。

说教法和学法: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3、课件演示,生成概念。

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我如此引入:“同学们,我们常常出行,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汽车、或坐火车。

现在,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一早上同时出门上学校,猜一猜,他们在途中会显现什么情形?”同学们反应强烈,纷纷举手抢答。

“相遇的概念”关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此引入是为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会,学生同意起来比较主动,排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的“惧怕感”。

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猜想上学途中会显现的情形,学生们一旦表示出来某些猜想正确与否,他们便主动关怀这件事,关怀课堂的进展,就可不能打瞌睡、搞小动作。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及相关术语;2. 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术语的理解;2.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相遇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实际相遇问题案例;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则有关相遇问题的情境,如两辆车相向而行,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车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术语,如相对速度、相遇时间等,并给出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

3. 解题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详细讲解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首先,解释如何确定相对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其次,介绍如何根据相对速度和相遇时间计算出相遇距离;最后,讲解如何根据相对速度和相遇距离计算出相遇时间。

4. 实例演练(2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际相遇问题的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答,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解题方法。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案例,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情境、概念讲解、解题方法讲解、实例演练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




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备注说课材料 Nhomakorabea授课教师
韩小霞
课题
相遇问题
授课年级
五年级
科目
数学
时间
参加人
全体老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会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为以后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二)在游戏中引入;(三)在操作中发现;(四)在巩固中深化;(五)在总结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

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

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

同时各从一端开凿。

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

经15天打通。

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小名和小化从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时相对而行,小名每分钟42米,小化每分钟48米,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A、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相遇。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B、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

几小时相遇?
C、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05千米。

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几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每小时80千米,货车每小时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10千米。

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