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笔记之一:历史哲学的定义

合集下载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本学期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历史的观念》一书,此书被誉为20世纪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

这本书有理有据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

但是由于我学识浅薄,所以对于书中所传达的各种思想理论等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能够做到充分理解和领会。

《历史的观念》一书的作者为柯林武德,是极受学界关注的英国20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早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纯哲学方面,后转入历史哲学,他的思想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他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语言,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特点,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却又通俗易懂。

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

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这句话我早有耳闻,但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的出处正是《历史的观念》这本书。

正如诸多名人名言总是容易被人误读一样,柯林伍德这句话同样被许多人误认为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思想领域,最初的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读到柯林伍德在书中的首次完整论述“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时,我才意识到历史研究好像并不能仅仅狭隘的局限于思想领悟。

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应当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仅是狭义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行为内在的思想,这个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艺术史等,而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些历史行为内部的历史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构成历史行为。

柯林伍德在导论的第一节就阐述了“历史哲学”一词内涵的流变过程。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形成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哲学思想下形成的历史观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观的哲理: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或英雄人物。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和观念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和思想所推动的。

3.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领袖所主导的,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4. 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文化传承和创新所推动的。

5. 全球化史观: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是历史的主题之一,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

6. 生态史观: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主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27198)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27198)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

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

(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的理论问题;D.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

②历史重构(复原与解释,是史学的主体部分):A.以时间为顺序的重构——编年、大事记、人物年谱等;B.空间位置——区域史、地方史、国别史等;C.史实内容——各专门史。

③历史痕迹(信息与材料,是史学的基础部分):A.心理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文学材料与信息;B.行为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C.遗风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习俗、传统等。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2)西方中世纪史学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民族国家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与近代化)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第一章]什么是历史?①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狭义:专指人类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特性: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证据与历史有关的学问:①文字资料:文献学、档案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收藏学;②非文字资料:考古学、文物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陶瓷学、印章学、古钱币学、古建筑学;③辨伪学、训诂学、考据学一、辨伪学伪书伪事二、校勘学客观原因:水、火、虫、乱主观原因:误、脱、衍、倒三、辑佚学类书四、版本学善本、孤本、殿本、局本、坊刻本、家刻本五、考据学:①外考证: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②内考证:决定某种材料陈述之真假。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序言1. 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学的发展过程。

2.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以史为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现象和事件,以及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客观规律等。

3. 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历史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第一章史学理论基础1. 史学是关于历史的研究,包括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内容。

2. 史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和史学思想史等内容。

3. 历史哲学是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内容。

4. 史学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和历史考证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我国古代史研究1. 我国古代史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我国古代史的地域划分和我国古代史的专题研究等内容。

2. 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3. 我国古代史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域。

4. 我国古代史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我国古代经济社会、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等专题。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研究1. 世界古代史研究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的时代划分、世界古代史的地域划分和世界古代史的专题研究等内容。

2. 世界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包括古代史前时期、古代东方文明、古代西方文明、东西方交流与文明交融等历史时期。

3. 世界古代史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域。

4. 世界古代史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世界古代政治制度、世界古代经济社会、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等专题。

结语1. 本笔记主要介绍了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对于初学位等级史学的同学来说,将有助于了解历史学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2.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在历史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庞卓恒马克思多次提出过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论说,每次论说的时代背景、语境、历史指向和列举的社会形态名目和更迭顺序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列举那些形态和更迭顺序都只是作为 大体上 讲的历史例证,用以说明人类社会形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绝不是要认定其中每个形态和更迭顺序都是各个民族 普遍必经 的阶段,绝不是要描绘那样一个 一般发展道路 的公式。

他始终强调的是,各个民族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是共同的,但具体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千差万别的。

这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在不同场合举出不同的历史例证,都是为了揭示和阐明这个核心内容。

本文试从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的四次论说体察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大文本及核心内容第一次论说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表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掌握的西欧历史知识,把西欧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式的更迭顺序归纳为: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Stam m]所有制 ;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

有的学者认为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历史一般都要经历的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三个阶段的最初的、还不够完善的表述。

这是误解。

首先需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做此论说的历史背景和语境是,他们当时主要是为了驳斥以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和费尔巴哈从机械唯物论转轨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观念演化史,而是人们的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和包括所有制在内的 交往方式 (这个概念有些接近于他们后来所说的 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 和 社会形态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他们由此提出 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

接着他们举出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 、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 、 第三种形式 作为证明原理或规律的历史例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精心整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3*4(1)(2)*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对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对其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另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意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实现和可能性问题。

历史上大部分是肯定回答。

但也有些哲学家作否定回答,我们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1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

8、基督教的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也可以指一些新教派系在理解圣经(特 别是但以理书与及启示录)预言时的方法。按这 些理论,有关预言是正在发展之中,既非只在过 去出现亦非只在展望未来。这些派系将现世的教 会(公教)与“真正教会”区分出来,并对公教 作强烈的批判。
9、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卡尔· 波普尔
卡尔·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中攻击柏拉图与卡尔· 马 克思有关他们历史主义的立场,特别是有关其历 史发展的必然性,罢黜每个人贡献社会演进的民 主责任,因此导致极权主义。
洪堡
• 洪堡(Karl von Humboldt,1769-1859),德 国历史学家,代表作《论历 史学家的任务》。他在作品 中阐释了历史主义史学的原 则,即在历史认识过程中, 首先必须确定历史现象的真 实性,再对这些现象进行理 解,理解其中隐藏的理念。 在他的历史主义思想中强调 了一下两点:一是历史的整 体性与历史的个体性的统一; 二是通过直觉、推论及想象 来理解观念、理解历史。
9对历史主义的批判卡尔波普尔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opensocietyitsenemies中攻击柏拉图与卡尔马克思有关他们历史主义的立场特别是有关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罢黜每个人贡献社会演进的民主责任因此导致极权主义
历史主义史学
组长:黄旗智 组员:杜莉丽 梁正经 王春华 陈婷婷 陈才敏 任永英 谭朝辉 罗正利 申有 霞
5、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 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 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 一般进程。

史学概论笔记

史学概论笔记

10、什么是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全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哲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2)这一理论体系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专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1、概述唯物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源泉。

(一)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准备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源泉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自然科学的发现;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提出的阶级斗争史论。

1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内涵)1)、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活动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着辨证关系。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息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的制度和机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实践及其前提自然条件、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应,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史学史读书笔记

史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我读的是《历史的观念》,英国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印。

实际上,这一本柯林武德生前写过的有关历史哲学的文集,是他死后3年由他的友人诺克斯于1946年编辑出版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没有特别深刻的定义,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一、作者简介柯林·武德是英国闻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

长期任教于牛津大学,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尤以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而著称。

柯林武德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

并且他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这本《历史的观念》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

二、全书概括《历史的观念》分为导论和五编,第一编为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第二编为基督教的影响,第三编为科学历史学的滥觞,第四编为科学的历史学,分为叙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历史学四节,第五编为后论。

柯林武德分析了多个国家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研究,阐述和说明了历史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柯林武德在导论中开明宗义提出:"本书是历史哲学的一种尝试。

""我在这里所努力做的就是对历史学的性质做一番哲学的探讨。

"导论中第二节指出了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是一门科学,它的对象是活动事迹,企图回答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的问题。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它的作用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它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第三节中说了第一编至第四编的问题。

第一编,首先,柯林武德着重对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进行分析与总结。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2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3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3.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4.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1.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2.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3.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 4.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 5.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 6.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1.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1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

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一、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五帝(约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夏(约前2070〜前1600)、殷(约前1600〜前1046)、西周(约前1046〜前771)时期,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祈求保佑。

各种祭祀成为普遍的习俗、礼仪。

其中,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

1.上帝与“以祖配天”(1)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率自然界各种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

首领(政治与宗教一身而二任)借助于天上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

于是,“上帝”“帝”“天”“天命”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2)“以祖配天”是指,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动中,只有王者才有资格祭天,祭天的大祭师(也是王者)又总是以其先祖作为配祭。

《礼记■郊特牲》中说,万物的本原是天,人的本原是祖,所以祭天帝至上神时要以远近的先祖作为配享。

追思天神,也追思先祖,时时想到报答他们的恩德,返回身心的源头,不至忘本。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1)思想来源①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②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2)具体内涵①“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②“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古代哲学始于希腊这块神秘的土地,希腊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纪前的索菲亚,它研究了自然界现象的本源,并尝试构建一种比传统宗教更有说服力的高知识性普遍原理。

首先是荷马文化,其次是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以独创性的理论系统探索人类本质,研究事物发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随着古典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衰落,哲学发展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哲学得到了基督教的指导,主要活动集中在围绕宗教主题的思想讨论中,新的哲学家如奥古斯丁,阿德利欧等等,都在宗教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哲学体系。

然而,当宗教改革运动带来了一些变革时,中世纪的哲学也开始发生变化,哲学家用事实和逻辑解释宗教和其他自然现象,而不是用迷信来解释。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如基辛格,伏尔泰,哥白尼等等,都将哲学研究从宗教活动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了一个以促进普遍学术规范和合理思维为基础的实用哲学体系。

同时,他们也研究了政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问题,以此来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

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西方哲学家开始不断发现并探索新的哲学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出新的哲学理论。

他们在研究许多不同的哲学领域,涉及到经典哲学,现代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等。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尼采发展了“本体论”,卡尔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詹姆斯洛克讨论了人类不同阶段的意识和行为,法国哲学家诺柏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概念,等等。

总之,西方哲学史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思想,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

西方哲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探索问题,构建起一种普遍的知识体系,对现代社会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本意由“爱”和“智慧组成”,来源于古希腊,它有两层含义:1)爱智慧的本身是珍惜自我思考的结果2)对爱智慧的追求,珍惜过程2,哲学界对哲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哲学就是爱智慧;狭义有四种说法:1)是科学的科学2)对科学的反思批判(孙正聿:它是一种游戏的多种玩法,哲学是引起人们头痛的一种办法)3)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4)是讲道理的科学(陈嘉映)3,哲学的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反思,人反过来以人为对象进行的思考就是反思二,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个人的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哲学与哲学史冯友兰认为:哲学不是哲学史,哲学史只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等于哲学,他把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分为本来的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

四,哲学的作用:教人如何成为圣人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根据某一证据相信某一事件的习惯1,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钱钟书说:”哲学教授的目的就是造出几个不受诱惑的人”)2,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世界,功利世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五,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与基本特点“九流十家”: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哲学四家),名家(律师鼻祖),小说家(不入流),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西汉时期).发展过程: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基本特点:1)封建社会的哲学具有典型性;2)以儒学哲学为主干;3)具有悠久而持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传统;4)对伦理道德的重视;5)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六,中国有没有哲学有:先秦诸子形成了中国的哲学,重人伦没有: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纯思辨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夏殷周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自然力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王权至上。

哲学,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哲学起源于宗教,哲学起源于科学和宗教之间。

哲学一方面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所以诉诸理性,哲学的对象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简论《哲学笔记》的成因及特点——学习笔记

简论《哲学笔记》的成因及特点——学习笔记

作者: 李佛生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21页
主题词: 历史时期;《逻辑学》;历史哲学讲演录;伯恩施坦;辩证法思想;人民之友;费尔;布尔什维克党;规律的客观性;召回主义
摘要:<正> 《哲学笔记》(即《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一书是在列宁做的八个哲学笔记本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其他读书笔记、批注等汇集整理而成的。

它写作的时间,是从1895年到1916年,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其核心部分是在1914年至1916年写成的。

列宁在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笔记》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与列宁所处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及时代条件分不开的。

因此,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及时代条件,研究《哲学笔记》的成因和特点,对我们正。

列宁 哲学笔记

列宁 哲学笔记

列宁哲学笔记介绍列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列宁的哲学笔记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列宁认为,哲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哲学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出世界的真相和变化的过程。

•哲学的任务是辩证地理解现实,并为革命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列宁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世界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

与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别•列宁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它们忽视了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并且过于简化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列宁指出,庸俗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但忽视了社会意识对物质和社会的反作用,并且将经济决定论过分夸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列宁认为,认识是通过实践积累和实践检验而获得的,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通过感性认识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理性思考深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列宁强调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一般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本质。

•个别和一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个别是一般的具体表现,一般是个别的普遍性之集合。

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列宁认为知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指导实践,实践积累和检验知识。

•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了对知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而实践又需要知识来指导和推动。

哲学的阶级性与革命实践哲学的阶级性•列宁认为哲学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哲学的阶级性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上。

革命实践的哲学意义•列宁认为,革命实践是对哲学真理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哲学思想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历史哲学思想【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09年01期【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8年9期第42~49页【英文标题】Basic Issues on Historical Phenomenology: HistoricalPhilosophy Thinking in Husserl’s The Ori gin of Geometry【作者简介】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广州 510275)【内容提要】胡塞尔后期的几何学起源研究,旨在发现历史的观念基础。

这个意义上的历史现象学分析,应当是对意义基础的本质结构的发生和展开的研究。

具体地说,以历史的内在本质为其内容,同时以“纵向本质直观”为其方法,探索“内历史”或“普遍的、历史的先天”。

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即使在后期关注了历史的维度,也仍然没有放弃其本质哲学的基本意向。

【关键词】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历史哲学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9-0042-08引论:哲学与历史哲学如果一个思者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为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哲学家。

如果一个思者能够告诉我们:历史上曾有哪些东西被认作是善的,或哪些东西被认作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

如果一个思者能够从历史上关于善和真的各种思考中获得对善本身和真本身的把握,那么我们便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历史哲学家了。

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曾说王船山和黑格尔都不是好的哲学家,但却是好的历史哲学家。

原因在于,他们“能透过一连串的历史事象,而直见有一精神之实体在背后荡漾着,故见历史直为一精神表现之发展史,因而历史之每一步骤每一曲折,皆可得而解,得而明”。

他们“确见到创造历史之本原,据经以通变,会变以归经”。

①牟宗三的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这里不必打算对它做出深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后,在前8世纪-前2世纪中颇为流行的戏剧节的各种表演及比赛中,对荷马史诗的背诵及重演,都是一种对历史及传统的记忆及延续,而同样,通过参赛的职业说书人对人物性格所进行的表演,或是诗歌中出现的戏剧性的谈话,乃至此后各种著名的希腊悲剧、希腊喜剧中对过往神话故事的再阐释,神的人性特征,比如面目和性格等的情绪化渐次显现并深化。当诸神的时代渐次隐去,人的历史便出现了。
从这一角度,再考察希罗多德及修昔底德的著作时,可以发现,他们的著作,是一种或者亲身参与,或者旁观目击的作为事实记录的自传。相应的,这种记录,不会去讲述超越超过作者一生的历史,也不会去记述超过其活动范围的其他地方的历史。同时,这种记述,是为某种培养政治家的需要而写,所以充满大量修辞的演说和观念上的说教,而不是作为事件本身的记述。
但整体上说,罗马并没有发展出历史哲学,因为事件仍然被作为事件被记录,对事件的反思,也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所覆盖的范围,而没有试图去扩展为一种长时间距离下的一种规律思考。一种表现就是希腊历史著作没有统一的纪年标准。古希腊人是用“奥林匹亚德”(即从据说是第一次举行奥林匹克竞技会的公元前776年算起,每4年为一个“奥林匹亚德”)来纪年。而古罗马人则用历届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这种“短视”的方式,从本质上讲,仍然来源于希腊哲学对当下存在的理解。
基于这种定义,广义上说,任何关于历史的见解,只要所考虑的的是关于历史变化的规则,或是试图反思历史背后的原因时,都有可能被假冒为一种哲学从而冠以历史哲学这个名称,而当考虑的是跨越时空的人类活动的普适规律时,更是如此。(注解1)
从而,按照这种定义,基督教历史神学中,〈圣经〉、奥古斯订约阿希姆(Joachim of Floris,1130/35-1201/02)、波里比阿的著作,均可被视为一种历史哲学。而一切试图寻求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及对规律的阐释,也均可被视为历史哲学,比如维柯、伏尔泰、孔德、布克哈特、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雅斯贝斯的学说。
但是,洛维特的定义意味着“历史哲学”这个词语可能仅仅是一个悖论。历史意味着后人基于观察及理解得到的过往一系列人类活动的事件,而哲学,则意味着一个统一一致原则,问题是,我们无从得以知道为什么这些事件可能会服从一个统一的原则。
对于这个问题,一种思考便是,如同哥德尔关于数论的形式一致的公理化系统中必然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题的证明一样,假如存在历史哲学的话,即是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得到一个可以解释历史的普适规则时,那么这个历史哲学的原则必然不能存在于它所考察的对象-----历史------之内。这就是说,历史无法在其自身之内获得其解释原则。从而,所有关于历史规律的哲学考察及解释,均不可能被经验所解决,而只能称之为一种信仰,无论我们基于何种波普式的实证主义通过预言的实现程度来加强对这个规则的论述,信仰总是不可被证明,这是哲学和神学的特权。
1、希腊的史学及哲学
历史从何开始,已经不可考证。希腊哲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此前的希腊文明,可能并非纯粹而自足,而有其他文化的影响及来源,比如基于德国商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于1870年开始对特洛伊所进行的执着的考古发掘,可以发见辉煌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遗迹。而埃及和西亚的神话乃至近东文明,也同样可能对希腊文明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这在瓦尔特·伯克特(Walt Burket)的《东方化革命》曾得到说明。
基于现在所能得到的文献,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的思想传统,已经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此时,希腊有三种宗教,即奥林比斯崇拜、俄尔甫斯教派和厄琉息斯秘仪。奥林比斯的崇拜对象主要是宙斯、阿波罗和雅典娜,后两者则分别崇拜德墨特尔和狄俄尼索斯,相较于后两者的狂乱而未开化(注解2)而言,奥林比斯崇拜的宙斯神显得稍为节制。
希腊哲学于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于希腊富庶城邦的有闲阶级中,因不可抑制的好奇心(Wonder)而起,以求真爱智(注解3)为目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闲暇之后,才有思想。从词源学上看,西文“学校”(school)是由希腊文“闲暇”(shule)派生而出,而进一步的,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则以一种神的姿态嘲笑了这个世界)
这种做法,在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被罗马征服后被改变。罗马承惠于希腊文明的一切成果,但却远比希腊人注重实际而且头脑更加顽固,这种结果便是罗马没有发展出值得后世纪念的哲学,而是基于一种实质主义的形而上原则建立了罗马法。
同时,希腊的被征服,使历史不再是一种政治家的正当教育,而只是一种往事的记录。这体现在Q.费边皮克托尔(约生于公元前254)的《罗马史》,M.P.加图(老)(公元前 234~前149),的《罗马历史源流》7卷,G. 萨卢斯特的《喀提林叛乱记》和《朱古特战争史》或者是G.J.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等书中。
如果将神话视做一种口述史的话,那么,可以说,作为准历史的神话,涵盖了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界规律的理解。而希腊哲学则是进一步的“去神话化”。
日月运行是那时最重要而有着深刻影响的自然现象,相应的,对这种物理时间(注解4)的理解必然是循环的,因为它是天体运动的函数。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原始经验的延续和记忆,在古希腊—古罗马人的神话意识和谱系中,“自然”被理解会在每年严冬死去,而在第二年的春天再度复苏。这种理解中不会出现单一的线性观念,“过去”被融化在当前中,并在未来中再次出现。对时间的认识,和着周期性,规律性,持续性和不变性交织在一起,因着自然现象的重复出现而强化。
真正意义上的古希腊历史著作,出现于公元前 430年,包括希罗多德的《历史》及他的同代人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稍后一点,则有色诺芬所著的《希腊史》、《长征记》(亦译《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书。此期间,是希腊哲学出现的时候。
而基于好奇心而起的希腊哲学,所追寻的,便是自然这种变化背后的一致性,对于“认知”(cognative)和推理(reasoning)的强调,对于分类(“共名”)和演绎推理的方法的运用,使希腊哲学可以致力于追求跨越时间领域的“共相”,集中处理动态变化背后的静态问题,以理解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一般原则(运命)。
但是,与希腊文明不同,亚历山大帝对周边区域的征服扩大了罗马人的地理视野,而希腊文明的辉煌则增强了罗马人的历史视野。波利比奥斯所著的《通史》(亦称《罗马史》)讲述了罗马人的故事,但他的时间跨度是150年,这意味着其中他所未能及见的历史需要前代的记述作为补充而他则需要运用“剪刀加糨糊”的办法粘帖。而“奥古斯都时代”(即屋大维执政时期,约公元前31~公元14)的李维,则将《罗马史》视为一种地理区域上的普世和目的》中指出,认为希腊没有历史哲学的原因仅仅在于希腊人的循环观这种想法是一种肤浅的想法,其关键之处不但在于这种循环观,而在于时间的不可逆性。正是由于特定方向的时间,才引起了“历史”的概念。他认为,希腊人认为“变化”(becoming)低于“存在”(being),才是希腊哲学缺少明确的历史哲学的真正原因。
从而,任何试图将此种作为实际上属于形式系统的先验判断联系并应用于真实世界,甚至进行改造世界,均只能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中大量的悲剧演示了这种自负所带来的悲剧。
二、历史哲学的思想渊源
西方思想文明,按照现在可能追溯的文献,来自两个渊源,一是希腊哲学,一是犹太-基督传统。
其中,西方的历史哲学发源于《圣经》,构成以上帝创世为起点,以彼岸的救赎为终点的历史哲学。而希腊文明没有历史哲学。
按照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的考察,在相对可靠的历史出现之前,民间的思想传统,是作为对神的事迹记载的神话及基于此种神话以理解现实合作组织构成的神权历史学。作为准历史的神话,尽管开始可能起因于各民族对世界及自身的独特理解中,但随着各民族的往来及变迁,流传下来神话本身总带着一种谱系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缘于书写工具的缺乏而便于记忆的需要。(注解:《古史辩》,顾吉刚“层积的历史”曾解释过这种神话的谱系原因)
相应而言,公元前8世纪,赫西俄德所创编的《神谱》,则是典型的神话。在该书中,赫西俄德以奥林波斯神系为终极归宿,把诸神纳入了一个单一的基于血缘而构成的世系。混杂的诸神由此获得了一种系统的记忆,不同的传统被融合起来。在这个体系中的联结纽带是血缘而不是思想或者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赫西俄德为后来的哲学家的思想开启了一条谱系化的道路。(很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在数种思想融合的过程,同样可以发现此种谱系行为,比如《老子化胡经》,以及明朝的《封神演义》)
值得注意的是,赫西俄德的书没有明确“创世”概念,而仅仅以“浑沌为万物之先”,谨慎的以为世界起源于不可知晓。同时,在他的另一本书《工作和时日》中,他提出了一种世界退化的观念,即是人类社会从黄金时代渐次退化为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这一观念,后来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 前43-约后17)所著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中被进一步发挥。(同样,孔子“郁郁于三代”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古昔“黄金时代”的怀念,多少可以发现类似的痕迹,但在邹衍的五德循环说提出来以后,渐次退化的观念便被循环观念所掩盖。)
罗马衰落的时代,正是基督教思想崛起的时代。希腊哲学及犹太-基督教关于“时间”的不同看法,体现了其分歧所在。
历史哲学笔记一:历史哲学的定义
一、“历史哲学”的定义
当代人已经理解,现今的人类,乃是广泛分布于地球之各区域,而每个区域此前都曾有过许多故事及遗迹,基于不同的界定,或多或少被理解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历史哲学”这个词语,按照洛维特在〈世界历史和救赎历史〉中的见解,表示“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了起来”。相对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分析的历史哲学”所关注的“人如何可能理解历史”而言,洛维特这种定义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即是先验的认为历史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不去考虑“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种本体论式的历史哲学。
这种对生灭无常,本质永存的信念,使人类得以于感官事物之外,关注不依赖于实有事物的纯思辨的一般抽象关系,这就是依赖于抽象关系的逻各斯。由此,一个仅显现于理智而不显现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由此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