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合集下载

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

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

四川建筑 第卷期 1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孙大江,刘 建,孙大远(四川农业大学园林系,四川雅安625014) 【摘 要】 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分析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上里古镇; 文化旅游; 旅游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 古镇旅游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进步,使原本日渐衰落的古镇又焕发新机。

上里古镇自2005年重新开放以来,很快成为了川西文化旅游的热点和焦点。

古镇的文化旅游特性,使得它成为体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大多古镇都没有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忽略了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仅仅是包装其外观,没有挖掘文化内涵。

然而古镇作为需要特别呵护的文化保护体,它的利用率又是特别的脆弱,稍不留意,遗产实体就可能遭到破坏,甚至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为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正确编制文化旅游规划,就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重点。

本文以上里古镇为例,分析了其文化旅游资源,说明进行古镇文化旅游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 上里古镇文化旅游现状111 古镇概况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面,距雅安市区约27k m ,距邛崃平乐镇32k m 。

属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

南与中里、下里镇相连,西为雨城区与芦山县交界的罗绳岗山系,东面与名山县接壤,北面与成都市所辖的邛崃市为邻。

古镇镇址位于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藏风聚气、财源汇聚的宝地(图1)。

图1 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处上里古镇建镇的历史约有300年,古镇旧名罗绳(明代),又称罗绳五甲口。

到了明末清初,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的银子—钱、杨家的顶子—官、陈家的谷子—田、许家的女子—靓、张家的锭子—斗)五大家族盛居于此,故俗称“五家口”。

尤以韩氏,杨氏两大家族为盛。

这些历史文脉与上里的桥、建筑和红军文化、茶马文化等等组成了上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1]。

古镇布置方案策划书3篇

古镇布置方案策划书3篇

古镇布置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古镇布置方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古镇名称]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提升古镇的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我们制定了本布置方案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突出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营造浓郁的古镇氛围。

2. 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

3. 提升古镇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布置方案1. 入口区域:在古镇入口处设置一个大型的牌坊,上面刻有古镇的名称和历史背景。

在牌坊两侧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营造出自然、舒适的氛围。

在入口处设置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地图、纪念品等服务。

2. 街道布置:在古镇的街道上悬挂一些红灯笼,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在街道两侧设置一些传统的店铺,如茶馆、酒馆、手工艺品店等,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传统文化。

在街道上设置一些休息座椅和垃圾桶,方便游客休息和保持环境整洁。

3. 建筑装饰:对古镇的建筑进行修缮和装饰,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在建筑的外墙上绘制一些传统的图案和文字,如山水画、诗词等,增加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的屋顶上设置一些传统的装饰物,如飞檐、斗拱等,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4. 文化活动:在古镇的广场上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文化底蕴。

在古镇的博物馆内举办一些历史文化展览,展示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在古镇的河道上举办一些水上活动,如划船、垂钓等,让游客感受到古镇的水乡风情。

四、实施计划1. 项目启动阶段: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期望。

制定项目预算和时间表。

2. 方案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目标和市场调研结果,设计古镇布置方案。

邀请专家和学者对方案进行评审和修改。

确定最终的布置方案。

3. 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布置方案进行施工和装饰。

组织文化活动和展览。

对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

4. 项目验收阶段: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估。

上里古镇旅游开发探讨

上里古镇旅游开发探讨

2 古镇 旅游 开发 中存 在 的问题
21 旅 游 规 划 难 以 落 实 。 . 经营 区域 凌 乱 20 0 4年 3月.雅 安 市雨 城 区 人 民 政府 委托 四川 省村 镇规
是 说 许 家 的 女 儿 品 貌 双 全 , 劳 善 良 , 家 有 方 , 户 争 相 聘 勤 持 各 娶 ; 子 , 通 话 叫 拳 头 , 说 张 家 有 习 武 传 统 , 个 骁 勇 善 锭 普 是 个
维普资讯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年第4 0 7 期
Ju a o C ogi n e i f c neadTcnl ySc lSi csEio 、 N . 20 or l f hnq gU i rt o i c n eho g(oi c ne dtn o4 0r n n v sy S e o a e i 7
丘. 木屋 为 舍 的 上 里古 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 更 加 轻 巧雅 致 。 13 风 格 各异 的古 镇 小桥 .
22 住 宿接 待 能 力 不 足 , 量 有待 提 高 - 质 四川 省 第 三 届 旅 游 发 展 大 会 在 雅 安 召 开 之 后 , 西 蜀 古 “
镇 . 墨上 里” 水 的形 象 深 入 人 心 , 到 成 渝 两 地 众 多 普 通 市 民 受
平 原 通往 关 外 民族 地 区的 关 卡之 一 。明末 清 初 , 由于 古镇 人 口 不 断增 加 . 济 日益 繁 荣 , 以五 大 姓 氏更 名 为 “ 家 口” 经 便 五 。这 五 大家 庭 各 有 千 秋 . 久 以 来 就 流 传 着 “ 家 的顶 子 , 家 的 很 杨 韩
1 上 里古镇 资源特色 分析
11富 有传 奇 色 彩 的古 镇 由来 .

古镇上里景点简介

古镇上里景点简介

古镇上里景点简介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座落于名山、邛崃、芦山、雨城四县交界之处,距城区27公里,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中色彩浓厚的山区小镇,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

上里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从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明末清初有“杨、韩、陈、许、张”五大家居住于此,因此又名“五家口”。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还留下了众多的石刻标语及给革命文物。

提起上里——这水一样的明清古镇,她的古朴无华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风情,已引起了众多人的青睐。

班驳的古桥、参天的古树、古老的街道、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风……无不向世人展示她那千百年的历史风韵。

古镇古镇建在二水环绕,面向田野小丘,与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

镇上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

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

居高俯览,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间,有又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感觉,仿佛置身世外。

古桥从古镇沿河上朔1公里,有十余座古桥,造型无一相同,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单孔大跨度石拱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大有“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势)。

古塔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是体现上里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繁荣程度的象征性建筑物。

古牌坊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古泉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素有“雅州山水秀,二泉天下奇”的美誉。

白马泉古名“龙渊”,是常年恒温间歇泉,因起潮落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二得名;喷珠泉,距白马泉100米,泉边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鹤所书“喷珠泉”三个大字,改泉泉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的泉池随时可见到珍珠般的气球从池底喷出。

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上里镇编辑上里古镇即上里镇。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

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

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中文名称上里镇外文名称shangli town别名上里行政区类别中国西南所属地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下辖地区9个村,62个合作社电话区号0835邮政区码625000面积75.8平方公里人口10790(2006年)方言四川话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著名景点文峰塔、舍利塔、清代立交桥机场成都双流机场火车站雅安火车站车牌代码川T目录1乡镇简介名称含义建筑格局2历史沿革3人文历史概况近况4自然气候5建制人口6主要景点文峰塔舍利塔清代立交桥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石牌坊红军石刻韩家大院二仙桥“二仙桥”由来白马泉7经济概况8风土人情年猪节宰杀年猪千人共吃年猪饭9旅游指南最佳旅游季节线路推荐古镇住宿特色美食10旅游景观1乡镇简介编辑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CenNavi & 道道通上里镇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

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

也是临工古道进入[1]的重要驿站。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

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XX古镇整治规划说明书

XX古镇整治规划说明书

新场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说明书与附件新场古镇整治规划桥梁驳岸整治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步行空间的地面铺装设计重点地段整治与设计新场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说明书与附件第一章 桥梁驳岸整治规划1. 桥梁整治规划1.1 现状分析:新场镇历史上曾经有“十三牌楼九环龙”之说,九环龙即是指石拱桥,但目前新场古镇区仅存千秋桥为石拱桥,三幅梯形剖面平板石桥也仅存青龙桥和玉皇阁桥。

其他众多桥梁均在近年的建设中改造或重建为混凝土桥,工艺粗糙、造型简陋。

水乡古镇的悠悠情怀,因桥的变更而失去了韵味。

1.2 整治原则:严格遵照历史记录修复古石桥;新建桥梁的设计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营建水乡河多桥更多的特点;各桥梁间应遵循景观上的大相近而小相异的原则。

1.3 整治措施:新场古镇区现共有桥梁35座。

对每一座桥梁都进行了的详细调查,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6种保护整治措施:1)对于千秋桥、青龙桥这样保存较好的古石桥,以修缮为主,加固桥墩、桥面,恢复护栏为古桥样式;2)对于位于重要景观节点的桥梁,应根据相应的历史记载,并结合景观规划的需要,恢复为石拱桥或石板桥;3)对于现存风貌一般,但不在古镇核心景观区的桥梁,采取整修手段,加固桥墩,美化桥面、护栏;4)对于后市河(洪桥港~包桥港)上的桥梁,恢复为过去的私家宅桥,主要采取木桥和石板桥两种样式;5)对于规划中的车行道路所经过的桥梁,改造为无台阶的三孔石桥;6)对于新场桥、杨辉桥这样的较大型公路桥,由于地处古镇外围区域,近期对立面进行美化,以减小景观冲突。

注:具体调查结果和保护整治措施详见附件四(现状桥梁调查与保护整治措施)。

另:根据道路交通规划和河流水系规划,拟新建桥梁25座,其规划控制原则如下:在规划驳岸为水乡传统条石砌就的河流上新建的桥梁,应均为传统石桥式样,需要通机动车的桥梁可采用无台级的小型平桥或拱桥形式;在规划驳岸为自然驳岸的河流上新建桥梁,要注意尺度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不能太过高耸,可用传统木板桥和石板平桥两种形式;在规划驳岸为现代人工景观驳岸的河段上新建桥梁,在非景观区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应采用大型多跨拱桥形式,材质提倡使用石材,在景观区则还兼具交通功能与景观功能的要采用无台阶的传统石桥式样。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四川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之中,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古镇。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拥有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深刻反映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历史建筑文化,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一游。

首先,我们来到古镇口,远远地望去,一个红色的木梁拱门,牛车入城,此情此景,令人沉醉。

进入古镇,首先看到的是镇中心广场。

广场中央郁郁葱葱的竹林,是上里古镇的标志之一。

广场周围有古老的房屋,以及千年古井,镇上的人们曾经靠着这个井生活,为这小小的村庄防火救灾,它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是上里古镇的一个传说。

镇内古建筑群主要包括清代建筑和明代建筑,单体建筑古式风格传承,体现了四川古建筑的特色和魅力,如“杨氏三楼”,是上里古镇传承了百年的古建筑之一。

沿着两旁的古街巷,可见到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砖木结构楼房,其中尤以汉墓,瑞蚂坝,斑鸠赛车等著名古建筑尤甚,造型别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非常漂亮。

此外,上里古镇还有许多风景如画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玉女洞风景区。

玉女洞在古镇北面的山间,距离镇中心四公里,是一个有神话传说的奇妙洞穴,名叫“玉女”的背后,隐藏
着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

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摄影棚,这个灯火通明的开放,用它的独特风格和基础功能向世界展示古人有无穷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总之,四川上里古镇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城市,不仅有独特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遗产,这些物质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古镇成为了一个文化瑰宝,也给世界各地旅客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体验。

无论何时,您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魅,并与大自然与人文深情地对话,为自己的身心做出最好的疗愈。

上里古镇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上里古镇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曹诣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摘 要:上里古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别具一格的人文资源,但在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据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在旅游热新兴时代,如何突出上里古镇的旅游特色,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

关键词:上里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经济发展一、上里古镇概况(一)古镇名称的更迭上里古镇建镇的历史约有300年,古镇初名为“罗城”,意为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

到了明末清初,古镇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

解放后,根据陇西河的流向,三十里建场,因这里位于上十里,故称作上里,这便是上里古镇的由来。

(二)古镇地理概况上里古镇在雅安市的北面,距离城区27公里,是陇西河的发源地。

与上里紧密相连的还有中里镇、下里镇。

受雅安市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上里古镇常年多雨湿润,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三)上里古镇的旅游资源上里古镇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

在199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上里古镇具有代表特色旅游资源:1.古桥——二仙桥、高桥二仙桥始建于清乾年间,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桥的名字源于一段神奇的传闻:相传建桥竣工之日,两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原来此两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具有现代立交桥的功能,又称“清代立交桥”。

2.古塔——文峰塔、药王塔、舍利塔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是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用来烧毁废旧手稿的建筑。

药王塔呈长方形,共三层加葫芦形塔顶,逐层变小。

塔身正面共两龛,上龛供奉“药王御医”;下龛供奉吴道子“坐虎针龙”圆雕。

舍利塔建于墓室之上,石质、实心,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

墓顶正中为一座呈须弥坐攒尖顶的九层舍利塔,塔身雕刻有十二尊佛像,塔下为仿木结构古建筑墓室。

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再探——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

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再探——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

风貌整治通常指为体 现古镇 、 古村 和历史文化街 区风貌
完 整 性 所 进 行 的 各 项 治 理 活 动 。针 对 于 古 镇 风 貌 整 治 规 划

与发展水 平的制约 , “ 适用 、 经济 、 美观 ” 始终 是建 筑与城镇建 设遵 循的基本原则 , 少量 的建设也集 中在 “ 形式 服从 功能” 的 “ 现代主义 ” 建 筑上 ;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一 些经济 较快发展起 来
整 体环 境 , 如古城 、 古镇 、 古村研究较少。
3 . 2 改 革 开放 初 期 的 名 镇保 护规 划 实 践 阶段
2 古镇 及相 关概 念界 定
中 国历 史 悠 久 , 广 阔土地 上有 着很多 历史 、 文 化 底 蕴 深 厚 的古 镇 , 2 0 1 0年 我 国历 史 文 化 名 镇 、 名 村 的数 量 达 到 3 5 0
到了 2 0世 纪 8 0年 代 至 9 0年 代 , 虽 然 进 行 了 较 多 的 名
个( 其中名镇 1 8 1 个、 名村 1 6 9个 ) 。四川 I 地 区农耕 发达 , 城
镇 文 明也 源远 流长 , 也 形 成 了诸 如 洛 带 、 黄 龙溪 、 孝泉、 上里 、
镇保 护规划 , 但其重点也主要是保护少量列 为重点保护 文物 和 保 护 单 位 的传 统公 共建 筑 、 名人故居 , 划定核心 保护区 、 协
期, 采用 土 、 木、 砖、 瓦、 灰、 沙、 石等 材料 、 手 工 制 备 T 艺 的 传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活跃 于 2 0世纪 3 0年代 至 4 0年代 专 门从事 中国传统 建筑研 究 和保 护 的 民间学术组 织。梁思
成、 林徽因 、 刘敦桢 、 罗哲 文 等 许 多 建 筑 学 界 的 知 名 学 者 均 出 自中 国 营造 学 社 门下 。 由于 历 史 背 景 的 局 限 , 他们 主 要 研 究 和保 护 的是 传 统 的公 共 建 筑 , 如庙宇 、 宫殿 、 桥、 塔等, 而 对 大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前言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在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审批中,又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定了核定原则:目前是否还保存有较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按照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核定原则,审视分析上里古镇今天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确定:上里古镇自1992年被确立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虽也历经城镇建设发展的强烈影响,但从系统保护、特色保护、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很高品质的历史文化名镇。

80年代以来,我国已批准公布了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1982年以来被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个,而上里为4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总体来看,无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内,象丽江、平遥古城那样,整体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名城(镇)已经屈指可数,而上里古镇可算其一。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条: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里镇已编制了对保护其风貌起到基本作用的规划,其二上里古镇较为偏远,他坐落在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四县市交界处,而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社会典型的生产、社会、文化形态。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上里古镇现阶段正处于建房需求较大的一个阶段,农民的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古镇和他的外围已出现了较多的新建筑,风格和形态完全与传统民居建筑相左,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这一现象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严重关注,并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有益的工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将2005年8月23、24日的第三届省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雅安召开,而上里古镇又是此次活动的分会址,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此次会议,促进上里古镇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省领导的整体指导和受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规划设计,主要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古镇的总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

雅安市上里古镇水墨上里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雅安市上里古镇水墨上里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为了获得低价土地,xxx房地产 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雅安秋山源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上里古镇做 了总体规划,接通了天然气,改造了 电网。
项目市场分析
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上里古镇年接待人次130万 左右,人群主要是艺术写生的学生、 夏季避暑的老人和观光旅游散客三部 分组成。
在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宣传,打造 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服务的 基础上,上里古镇的游客量将出现一 个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预测到 2018年左右年游客量将突破200万。
交易费 契税 资金成本 基础设施投入 资金成本 土地整治投入 资金成本 车辆 债权 合计
金额
800 4980 87.7 199.2 1400 1600 490 3335 470
40 748 14149.9
投资分析
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占地93176.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7835.36平方米,容积率为1.05,住宅和商业 体量各为50%。建设总投资约4.4亿元,销售收入约7.8亿元。
上里镇概况小结
上里镇优势:上里镇古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交汇之处;
上里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上里拥有良好自然资源是四川的避暑度假胜地; 上里镇是成都-雅安-乐山旅游金三角环线上的重要支撑点; 上里古镇年接待人次130万左右,已经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
项目市场分析
地产市场分析
上里古镇目前开发的唯一楼盘是 水墨上里·长寿山庄,清水房售价约 4200元/平方米,精装房6200/平方 米。古镇商业售价8000—12000元/ 平方米。
上里古镇缺少开发,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貌,经营业态与住宿环境基本上与省内其它古镇 一样,无明显区别。住宿以农家乐为主,环境较差;经营业态大多为旅游纪念品、小吃和茶楼 ,品类同质化严重,无当地特色。

西蜀古镇水墨上里——四川上里古镇特色景观规划建设经验交流

西蜀古镇水墨上里——四川上里古镇特色景观规划建设经验交流

西蜀古镇水墨上里——四川上里古镇特色景观规划建设经验
交流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人民政府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 上里镇位于四川雅安雨城区北部,距雅安市区27公里,是四川北线的旅游重镇.全镇辖9个村,62个组,3,078户11,379人,其中农业人口11,242人.镇域面积76.9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6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9.6%.自唐朝以来,上里镇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好的有红军文化、石桥文化、民居文化、白马泉景观等.境内有省级文物2处、市级文物6处,199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又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再探——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 [J], 胡娅竹;黄喆
2.文化景观视角下传统聚落风水格局解析*--以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J], 肖竞;曹

3.西蜀古镇——水墨上里欢迎您 [J],
4.上里古镇、街子古镇植物景观分析 [J], 唐杰;李伟
5.水墨上里古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上里古镇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上里古镇可行性研究报告


涌泉处突出一自然巨石刻“龙马”浮雕,
临水面刻有直径20厘米的“龙洞”二字,潭壁处有一出水隧洞,两边各
有一垂带石阶伸入潭中,连接一小石桥。宋代敕封为“渊泽侯”。宋乾
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
• 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官民
• 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涨潮,随之风云
• 武汉市月平均BCMI等级 2 3 3 4 5 6 7 6 5 5 3 3
• 杭州市月平均BCMI等级 2 3 3 4 5 5 6 6 5 5 3 3
• 上海市月平均BCMI等级 2 3 3 4 5 5 6 6 5 5 4 3
• 上里的“旅游舒适期”为270天,为一类适宜旅游地区,“旅游最舒适期”
• 安生态旅游的品牌标志,丰沛的降水造就了“水墨上里”的自然景观,保障了世
• 界独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雅鱼、珙桐、独叶草等的生存条件,润育了举世
• 闻名的“雅女”,所以说“雅雨”是雅安及其上里生态旅游资源之魂。
空气负离子 植物芬多精资源
• 上里所在的雅安市被称之为“天府之
• 肺”,有“天然氧吧”之称。尤其是
上里古镇景区概况
• 上里古镇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 • 雅安市雨城区以北,地理坐标处 • 于神秘的北纬30度(东经 • 102°55′~103°23′ ,北纬 • 28°51′~30°56′),相距成 • 都市146公里,南邻国家AAAA级风 • 景区——碧峰峡(相距15公 • 里),北接邛崃山脉著名风景 • 区——天台山(相距26公里), • 东连石象湖、朝阳湖省级风景区 • (相距约30公里),西距天全喇 • 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蜂桶寨大 • 熊猫核心保护区(分别为34、86 • 公里)。
上里古镇景区环境分析
• 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古城古镇景观改造升级设计方案

古城古镇景观改造升级设计方案
X古城镇景观改造升级设计方案
2021.01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目录 CONTENT
01 规划总则 02 案例分析 03 景区定位 04 现状分析 05 景观策略 06 提升方案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1规划总则
GENERAL PLANNING
规划总则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规划目的
█ 更好地整合利用本景区优势,推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景区建设 █ 优化景区空间布局,提升景区品质,加深景区的文化内涵 █ 完善景区旅游功能,增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景区的综合效益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景观策略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提升思路
● 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推动景区提质增效
建设和完善景区的信息咨询、旅游交通、参与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购物、标志 标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品质。
景观策略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提升思路
● 强势营销,活动牵引,扩大旅游市场影响
提升方案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景观建设要点
景观结构体系 河道滨水景观 内部水系处理 植物基底营造
景区周边形成密植林带以期形成区域植物基底,与周边空旷荒芜 的戈壁形成对比。植物基底的营造需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形成集生态化、经济性、多样性于一体的植被基底。
提升方案
X古镇景观概念设计方案
植物配置原则
● 游览安全设施
设置安全保障组织结构:安全保卫部门、紧急救护机构、110报警电话等。 建立安全保障措施:对游客发放游客须知,在重要节点增加安全提示和警示牌。
● 医疗救护系统
在游客接待中心配备一个医疗救护室,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救护设备及医疗人员, 具有处理一般及紧急救护的能力。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以及开发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以及开发

论上里古镇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根据学院的安排我们十一月五号早上出发,十一点左右到达了实习目的地雅安市的上里古镇。

根据一天的观察和体验我觉得她和其他古镇有所不同!跟黄龙溪等古镇来比上里古镇很安静,也很卫生。

从此我对这里产生了好感!1.上里古镇简介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名山、邛崃、芦山、雨城四县交接之处,东连蒙顶山,北接天台山,南到碧峰峡。

昔日为“南方丝绸之路”之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之一,也因此曾是商贾云集之地。

199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被四川省美术协会定为“四川省美术协会创作基地”,2007年获“四川最适合访古游目的地”殊荣。

上里古镇还曾被多部影视剧选为拍摄地,如《聊斋》、《山嫂子《张思德》、《我爱你中国》、《情归上里》、《梅花结》等。

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

2.四川省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上里古镇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遗存丰富。

然而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 ,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其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其中古民居建筑毁坏尤甚。

由于古镇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 ,年久失修 ,大部分民居较为破旧 ,如韩家大院的四合院 ,由韩氏后人居住并照管 ,因缺乏维修和使用不当 ,导致古建筑破败不堪;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 ,层数和体量较大 ,作为古镇核心区的一部分 ,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镇内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十分迫切 ,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 ,对古镇风貌、建筑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对古镇的建筑遗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宏观地看 ,上里古镇的各类旅游资源破坏或丧失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古镇旅游资源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前言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在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审批中,又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定了核定原则:目前是否还保存有较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按照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核定原则,审视分析上里古镇今天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确定:上里古镇自1992年被确立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虽也历经城镇建设发展的强烈影响,但从系统保护、特色保护、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很高品质的历史文化名镇。

80年代以来,我国已批准公布了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1982年以来被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个,而上里为4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总体来看,无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内,象丽江、平遥古城那样,整体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名城(镇)已经屈指可数,而上里古镇可算其一。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条: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里镇已编制了对保护其风貌起到基本作用的规划,其二上里古镇较为偏远,他坐落在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四县市交界处,而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社会典型的生产、社会、文化形态。

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古镇和他的外围已出现了较多的新建筑,风格和形态完全与传统民居建筑相左,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这一现象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严重关注,并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有益的工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将2019年8月23、24日的第三届省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雅安召开,而上里古镇又是此次活动的分会址,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此次会议,促进上里古镇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省领导的整体指导和受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规划设计,主要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古镇的总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

同时,对建的建筑及场地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对现有保留的建筑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改造的实施措施。

本项目的特殊性之一为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必须在旅发大会之前建成。

分解后的项目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

委托方要求我项目组在此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现场指导,项目组进行了约100多人次的现场技术服务,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项目组2019年初进场,经过反复踏勘、座谈,规划方案向区、市、省主管领导和专家征求了意见并通过了评审。

说明书1. 规划背景1.1 历史沿革上里镇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

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如秦灭赵国后,迁赵国臣民来西南夷,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

上里早期为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

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给后人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观者目不暇接。

如“九世同居”石牌坊。

明末清初从中原晋南花池子入川的韩氏人家,选中上里这块地方建业经商,曾在自贡经营盐井,做过盐务官员,后成为巨富,韩家从清代至民国初先后办过三个川剧科班,对地方戏曲作出了一定贡献。

古镇名称的更迭,根据境内尚存文物记述,古镇初名“罗城”,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境外民族的关卡,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经临邛进入雅安的驿站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路程。

到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和商贾的繁荣,这个地方便以镇上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子”,至今还流传着这五大家族的趣闻和称谓。

如:杨家顶子(官运亨通)、韩家银子(钱财丰厚)、陈家谷子(地方世家)、许家女子(世出美人)、张家锭子(地方一霸)。

古镇上里地处深山,从一个驿站发展成为一座商贾繁荣的城镇,主要是它处在蜀中重要的交通要道(临邛古道),当年从成都过邛崃到到雅安可至青衣羌国(今芦山县),从雅安南行经石棉可到南诏国(今西昌地区)。

所以古道上茶帮、烟帮、盐帮商旅络绎不绝,镇上应运而生的旅馆、茶馆、烟馆、酒馆、赌馆、妓馆林立,构成一幅车水马龙、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着川藏、川滇公路的修建,古镇渐渐失去昔日的光采。

上里镇东南临水,北依磨子岗,面对十八座馒头似的小山丘,俗称“十八罗汉拜观音“。

镇北良田平畴、阡陌纵横,山边绿树修竹,四周幽雅宁静,环境野朴纯真。

上里镇早年被定为革命老区。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上里时,曾先后在此驻扎半年之久。

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镇境内刻下了代号为认真、德诚、紫光和崇安四个政治部的数十幅的石刻标语。

红军北上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覆盖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使这批革命文物又恢复了原貌,成为今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

1.2 区位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端,南距雅安市区27公里。

镇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03°03′07″—103°07′37″,北纬30°01′02″—30°04′39″,镇域面积75.8平方公里,属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上里古镇南与中里镇相连,西为雨城区与芦山县交界的罗绳岗山系,东面与名山县接壤,北面与成都市所辖的邛崃市为邻,古镇据守在陇西河上游的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之地。

古镇街区保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约30公顷。

1.3 环境1.3.1 经济环境:上里镇总人口约10482人,农业人口占97.7%,人均纯收入1228元。

1.3.2交通环境:古镇通过高、平两座石桥与雅上公路相连,古镇经雅上公路向南至雅安市区27km ,向北距邛崃平乐镇32km 。

古镇经雅上公路转成雅高速至成都约一个半小时车程。

1.3.3历史文化环境:上里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文物景点众多。

1.3.4风貌、景观环境·古镇风貌独特,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分布广泛,景观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上佳,古镇、溪流、田园、林木、山丘与红军文化相互渗透,历史建筑群体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古镇因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民居较为破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镇内居民为改善住房的要求十分迫切,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对古镇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层数和体量较大,作为古镇核心区一部分,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

1.3.5绿化环境·上里镇地处雅安市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北部,该片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古镇区处在深丘围合的山间河谷小平台之中,背靠磨子岗,白马河与黄茅溪沿场镇边环绕,在镇东南汇流成陇西河,向南流去,南岸良田平畴,阡陌纵横,田园南面十八座馒头状的小山丘排列环绕,枝繁叶茂,构成了上里镇独特的群山环抱,双溪缠绕,田园镶嵌,林木苍翠的自然环境风貌。

1.3.6旅游环境根据雅安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特点,雅安市旅游开发总体布局的形体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片区”。

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区是:碧峰峡、黄龙湖、后盐溪、永兴寺、上里古镇、陈家山九世同居坊、白马泉、喷珠泉、南方丝绸之路遗踪、红军长征文物陈列馆,上里古镇是该片区开发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总之,雅安市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特点,与周边的市县和地区相比,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旅游结构规划”把雅安作为四川省四个优先发展的旅游区域之一,它为雅安市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的形成,框架的确定提出了行动指南。

2、现状分析及评价2.1 相关规划分析2.1.1 根据2019年3月《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规划》:镇域总体规划范围为78.5km 2,镇区规划控制范围:含古镇区、乌龟山以及十八罗汉以南,字库塔以西的黄家坝新区及周边农田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约3.0km 2。

对镇区的功能定位为:古镇区以古镇风貌和环境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并转移出行政、教育等功能。

以黄家坝新区开发促进古镇保护,新区以现代城镇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为主,是城镇未来的拓展区域。

管制措施为:区内用地严格遵循本区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其他各类建设占用;禁止开山炸石,破坏植被修基,乱砍滥伐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影响本区自然、人文景观的其它用地,调整到其他适宜地区。

2.1.2 历次规划在功能分区、环境控制上较为客观实际,较好地指导了镇区的规划建设,但由于核心保护区规模小,没有将山、水、田、屋作为一个整体划进核心保护区,并对具体的建筑及景观进行设计研究,致使古镇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开发建设未能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土地利用与功能配置与古镇发展旅游功能不相匹配。

2.2 规划区现状评价2.2.1 土地利用(1)居住建筑用地约占现状用地40%,由于古镇保护的限制,居民的居住问题日益尖锐。

(2)古镇公共建筑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公建、商服设施。

(3)镇区内绿化植被丰富,区域环境较好。

2.2.2 空间形态以古镇为中心,北靠磨子岗,向南依次为黄茅溪、田园风光带、“十八罗汉”小山丘,形成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态势,磨子岗海拔高约950m ,高出古镇30m ,“十八罗汉”海拔高约980m 左右,距古镇100至150m ,高出古镇60m 左右。

形成较佳的观赏角度,古镇建筑以1—2层为主,局部3、4层。

古镇内建筑密度较高,肌理致密,尺度较小,与周围尺度较大的自然山体、田园及河流形成依赖对比关系,使彼此之间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2.2.3 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古镇步行区为戏台坝及“井”字型街道区域,与沿白马河河岸的临邛古道,和至二仙桥以远的滨河路未形成系统,使古镇西侧和东北侧用地及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镇区内公共开敞空间尺度宜人,作用明显,包括戏台坝和现有电影院前两处公共开敞场所,都是镇内最吸人的地方,是场镇的中心,赶集、集会、活动之处。

2.2.4 建筑景观古镇街区是清及民国建筑风貌街区,但由于房屋破旧,沿河搭建严重,使整体风貌难以彰显。

2.2.5 建筑质量上里古镇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与其它中国大多数古镇一样,建筑年久失修,结构破败严重,内部设施欠缺,建筑质量较差。

2.2.6 建筑空间利用临街建筑底层临街部分多为商铺,楼上住人,其余建筑多为居住院落。

2.2.7 历史文化(1)古镇历史悠久,初名“罗城”,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