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
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
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昌乐县乔官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昌乐县乔官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昌乐县乔官镇总体规划(2008-2025) 说明书昌乐县乔官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1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基本情况1二、规划编制动因1(一)城乡统筹的时代需要1(二)发展小城镇的现实需求1(三)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需求1(四)规划控制的管理需要1三、相关规划解读1(一)上位规划2(二)上版规划3(三)实施成效3(四)实施上的变化与问题5第二章规划期限、原则和目标体系5一、规划期限5二、规划依据5三、规划原则5(一)系统性原则5(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三)弹性原则5(四)经营城市原则5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5(一)经济发展目标5(二)人口发展目标5(三)建设与环境目标7第三章乔官镇发展条件分析7一、社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7(一)优势7(二)劣势8(三)机遇8(四)威胁9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9(一)结构调整战略9(二)区域融入战略10(三)“山水乔官”品牌战略10(四)城乡统筹战略11第四章镇域规划11一、人口和城市化预测11(一)人口现状特征12(二)人口规模预测12(三)镇域城镇化水平13二、城乡一体化规划13(一)总体构思13(二)规模等级规划14(三)职能结构规划15(四)空间结构规划16(五)基础设施规划16三、镇域旅游体系规划16(一)旅游资源条件17(二)客源定位17(三)规划结构17(四)支撑配套18第五章城镇性质与规模18一、镇区概况18(一)建设成果18(二)存在问题18二、城镇性质与规模18(一)城镇性质18(二)城镇规模19第六章城镇发展策略与用地选择19一、发展方向选择19(一)建设用地坡度评价19(二)建设引导性评价19(三)开发可操作度评价19(四)城市功能发育评价20(五)综合评价20二、发展策略20三、镇区规划区21第七章镇区总体布局21一、基本原则21二、镇区布局结构21三、镇区用地布局21(一)居住用地规划21(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3(三)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24第八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24一、对外交通24(一)公路24(二)客运站24二、镇区道路24(一)主干路24(二)次干路25(三)支路25三、交通设施25(一)镇区广场25(二)公共停车场26(三)公共加油站27第九章镇区绿地系统规划27一、大环境绿地27二、镇区绿化27三、道路绿化27四、绿化指标28第十章镇区市政工程规划28一、给水工程规划28(一)规划原则28(二)用水量预测28(三)水源规划28(四)管网布局规划28二、排水工程规划28(一)规划原则28(二)排水体制29(三)污水规划29(四)雨水规划29三、电力工程规划29(一)用电负荷预测30(二)设施规划30(三)线路规划30四、通信工程规划30(一)电信所规划30(二)广播电视规划30(三)邮政工程规划30(四)电信网络建设30五、供热工程规划31(一)热负荷预测31(二)管网规划31六、燃气工程规划31(一)用气量预测31(二)气源规划31(三)管网规划32第十一章、镇区防灾体系规划32一、防洪规划32二、消防规划32三、人防规划32四、抗震规划34第十二章镇区环境卫生规划34一、环境保护规划34(一)环保目标34(二)环保分区34二、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4(一)公共厕所34(二)废物箱34(三)垃圾转运站35第十三章建设管理控制规划35一、城市用地控制35(一)强制执行用地35(二)控制引导用地35(三)灵活选择用地36二、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36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36一、规划年限36二、城镇规模36三、建设策略36(一)规模开发37(二)新区与旧区相结合37(三)新区建设环境先行37四、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内容37(一)居住用地37(二)道路系统37(三)公共设施37(四)工程设施37(六)近期建设项目38第十五章镇区远景构想38一、远景城市发展策略38二、远景规模38三、用地发展方向及布局形态38(一)中心综合组团38(二)梁家庄综合组团38(三)北部工业组团38(四)行政综合组团38(五)南部产业组团38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建议38一、增强城乡规划法律意识,统一城乡规划管理38二、处理好总体规划和下一层次规划的衔接38三、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节约用地意识38四、统筹协调,实现区域发展的可持续39五、加强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基本情况乔官镇位于昌乐县中部,它东邻营丘镇,西靠临朐县、青州市,南连鄌郚镇、红河镇,北与城南街道办、五图街道办接壤,镇域东西最大横距15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7公里,镇域面积为194.94平方公里。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O O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概况 (2)三、镇区概况 (4)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一、规划依据 (4)二、规划年限 (4)三、规划原则 (5)四、规划目标 (5)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三、产业发展规划 (7)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一、城镇性质 (23)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三、功能结构规划 (24)四、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一、现状 (26)二、绿地系统规划 (26)三、景观规划 (26)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二、道路交通规划 (27)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一、给水工程规划 (28)二、排水工程规划 (28)三、燃气工程规划 (29)四、电力工程规划 (29)五、通信工程规划 (29)六、管线综合规划 (30)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三、城镇防灾规划 (31)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三、近期建设重点 (31)四、近期建设项目 (3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背景及现状一、规划背景(一)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致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毁,数万居民无房可居住。
镇总体说明书范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现状概况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范围 (1)五、规划指导思想 (2)六、规划原则 (2)七、相关规划协调 (2)第二章镇域规划 (2)一、发展条件分析 (2)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四、人口发展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五、镇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3)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5)七、公共设施规划 (5)第三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6)一、镇区概况 (6)二、城镇性质 (6)三、人口规模 (6)四、用地规模 (6)五、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6)六、“五线”管制 (6)第四章镇区道路工程规划 (7)一、道路交通现状 (7)二、规划原则 (7)三、对外交通规划 (7)四、镇区道路规划 (7)第五章绿地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 (7)一、绿地系统规划 (7)二、景观规划 (7)三、环境保护规划 (8)四、环境卫生规划 (8)五、文物保护规划 (8)第六章防灾减灾规划 (8)一、抗震规划 (8)二、防洪规划 (8)三、消防规划 (8)第七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8)一、给水工程规划 (8)二、排水工程规划 (9)三、电力工程规划 (10)四、通讯工程规划 (11)五、供热工程规划 (11)六、燃气工程规划 (11)第八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2)一、规划原则 (12)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12)三、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12)四、镇区远景规划 (13)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3)附表用地平衡表 (14)第一章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镇位于**西部,距**城约12公里,廊沧高速从镇域内穿过。
西与廊坊市大城县毗邻,南同**镇接壤,东与**县城搭界,北同**镇相连,总面积99平方公里。
2、地质、地形**镇地处**西南大陆低平原区,地势较平坦开阔。
距今1.95亿至0.7亿年时(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断陷运动进一步加剧,相继形成了*县隆起和*拗陷,**大部分区域位于沧县隆起带上,该隆起带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的基底背斜构造。
安徽某县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篇官塘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现状综合分析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1、地理位置官塘镇位于凤阳县西南55公里处,与淮南市接壤,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辖19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委员会,现有人口34100人,耕地52191亩,水面22080亩,山地10940亩。
2、历史沿革现官塘镇属地,明清时代属怀远县洛河乡(今淮南市)民国时期其东部属怀远县龙头坝乡,西部属怀远县上窑乡(今淮南市).解放初划归风阳县,设官塘乡,乡政府驻军吴家,属凤阳县第五区(武店)。
一九五一年初官塘乡划归淮南市,一九五五年复划回凤阳县.一九五六年撤消官塘乡,并入考城乡。
一九五八年十月并归东方红人民公社(武店)。
一九六一年重设官塘人民公社,一九八一年恢复乡建制,改称官塘乡人民政府至今。
官塘乡因何而取此名。
还得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一九三八年,凤阳沦陷后,官塘周边集镇上窑、考城、武店均为寇占领.官塘地处偏僻,日军很少顾及,“三光"政策时,那里民房日寇也未过来烧。
一九四○年后,军吴家有个吴永言的商人,在蚌埠跟亲戚王仰之开烟行(王仰之,武店人,是蚌埠当时有名的民族资本家).蚌埠沦陷后,吴回到老家避风,凭作他的商人的锐觉,萌发了起集兴市的念头。
于是在军吴家东圩门外,向东延伸到怀远经考城至炉桥、合肥的官道西侧,开辟了一条长约半华里的新街。
因官道东侧有口水塘叫官塘,因而取名为官塘集。
军吴家庄上人叫“小街”。
解放初设官塘乡,乡政府驻军吴家,因此取名官塘乡。
军吴家以后就称官塘村、官塘大队、现仍叫官塘村.一九五六年官塘乡迁到元帝庙,一九七一年,迁到电灌站二级站,属光华村(徐陈家),也就是今官塘乡现址二、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1、地形官塘镇处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区,地形属河流低阶地,由棕黄色亚粘土组成。
地势靠近高塘湖处的尹湾、李咀、崔李、淮安较低洼,靠近山和丘林的大刘、光明、官塘、秦庵地势较高,其它地势较平坦,总的来说呈南面低洼、北面高.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191亩,水域面积2万多亩,山地面积10940亩,其中耕地以水田和旱地为主。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回顾1. 规划背景1.1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当今世界,总体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2 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升级给广东落后地区带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时期,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
广东省提出以珠三角为核心,带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协调发展,加强泛珠三角的区域协作,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及其转移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给广东省相对落后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
1.3 中心镇为广东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由于中国的国情,小城镇历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意识到小城镇的集约与规模发展的重要性,在省内选择了273个中心镇集中发展,推进广东省城市化的进程,中心镇建设是广东省城镇化的重要战略。
1.4 “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梅州”,即“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工业梅州为重点、生态梅州为基础、文化梅州为动力,这对某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某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 某镇成为某县的中心镇现在的某镇所指为原来的某、文葵、大都合并后的镇,取名为某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某县的中心镇。
中心镇的确立给某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某镇的空间得到了拓展,某镇的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和民营企业的集聚发展和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某地形较平坦,是某南部商贸集散中心,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余干县瑞洪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精减版

江西省上饶市××县××镇总体规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目标、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发展用地选择与功能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总体规划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绿地景观体系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5第十一章防灾规划6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7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8第十四章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8第十五章附则9第二部分说明书第一章总则10一、规划背景10二、规划依据10三、规划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规划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规划思路与重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上一轮总体规划简要评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上一轮总体规划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优势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不利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经济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人口规模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镇域总人口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镇人口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镇村等级、规模、职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区划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镇域基础设施规划10四、新农村建设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镇区建设规划12一、城镇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镇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方向与用地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用地适宜性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总体布局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对外交通与道路广场规划13一、对外交通规划13二、道路广场规划13第八章绿地景观体系规划14一、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龙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说明书上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依据、年限 (1)第二章规划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第三章镇域概况 (4)第四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5)第五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9)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1)第七章镇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第八章镇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4)下篇镇区建设规划第一章镇区现状概述和分析 (16)第二章城镇性质和规模 (18)第三章城镇总体布局 (20)第四章专项规划 (22)第五章城镇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29)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七章远景发展设想 (31)第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31)附表:中心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33)第二部分:基础资料汇编一概述 (34)二地理位置 (34)三历史沿革 (34)四自然条件 (35)五行政区划和人口 (37)六国民经济 (38)七公共服务设施 (39)八镇域基础设施 (39)九镇区建设 (40)十五期间龙泉镇经济、人口发展纲要 (41)九五期间龙泉镇经济、人口发展概况 (42)乡镇企业基本情况表 (44)上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依据、年限一、规划编制背景龙泉镇早在1987年,当地政府就积极筹备改乡建镇,由于多种原因,于1989年撤消,到1993年,经省委批准,撤消东胜乡,成立省级边贸建制镇——龙泉镇,并且从黄荆村迁址至龙泉村。
1996年池州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东至县龙泉镇总体规划。
原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为近期1995~2000年,远期2000~2010年,城镇性质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省际商贸为主的皖赣边境山区城镇。
人口规模分别为近期1.79万人,远期1.96万人。
发展方向逐步向北部和东南部滚动发展。
规划部分得到了实施,对本镇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城镇功能得到了增强,建设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998年龙泉镇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城镇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省、市关于发展重要中心镇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的出台,给本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利用本镇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更好地促进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成了摆在全镇人民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O O九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概况 (2)三、镇区概况 (4)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一、规划依据 (4)二、规划年限 (4)三、规划原则 (5)四、规划目标 (5)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三、产业发展规划 (7)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一、城镇性质 (23)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三、功能结构规划 (24)四、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一、现状 (26)二、绿地系统规划 (26)三、景观规划 (26)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二、道路交通规划 (27)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一、给水工程规划 (28)二、排水工程规划 (28)三、燃气工程规划 (29)四、电力工程规划 (29)五、通信工程规划 (29)六、管线综合规划 (30)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三、城镇防灾规划 (31)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三、近期建设重点 (31)四、近期建设项目 (3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背景及现状一、规划背景(一)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致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毁,数万居民无房可居住。
继光镇震感强烈,并造成全镇少量人员伤亡和部分建筑物、设施损毁,镇域内工业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打破了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次序,城镇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指导精神,全力做好受灾地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是未来3年内的首要工作,灾情核实统计以及灾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五个统筹的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且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2007年6月成渝共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德阳市成为四川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要求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允许成都市在9大方面先行先试: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三)德阳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市继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四川选择德阳、自贡、广元三市进行城乡统筹分类试点。
德阳市作为全省三个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将为全省同类市、州提供经验和借鉴。
作为四川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试点,德阳将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转移,最终形成镇、县、市整体推进三化联动的新型城镇体系,使社会整体更加和谐.,为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四)德阳市“三市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出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区域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自党的十六大开始,就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各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而德阳市中江县被确定为“三市两县”中“两县”之一,这将为中江县内各乡镇的发展带来机遇。
(五)区域地位的提升四川省委提出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目标,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德阳密切相关的绵成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等交通干线即将建设,天星大道和旌江大道也已开工建设。
这些将对德阳市域和城区的交通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江“两点三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即以中江县城为主中心,仓山镇为副中心,南北向以罗桂公路为发展主轴,东西向以成南公路和成南高速公路及达成铁路为县域发展次轴的交通干线沿线经济走廊,形成“两极三轴”的“土”字型布局结构。
中江作为距离成德绵经济带最近的百万人口大县,其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
其中继光镇处于两点之间,三线中罗桂公路发展周线上,这为继光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二、现状概况(一)区位交通继光镇位于中江县城南部,距县城37km,东经105.15度,北纬31.29度,丘陵地区,镇境东邻通山乡20km,南连广福镇14km、民主乡17km,西接双龙镇6km,北连永安镇21km、高店乡8km、柏树乡24km,106省道穿过境内。
(二)地形、气候、土壤、水文镇域地貌形态多为丘陵,属于深丘窄谷区地形,其特点是平行条脊状驼峰山岭,羽状水系发育,沟谷呈“V”形,谷底小于100m,形成“三分土地七分山”的地形地貌特点。
继光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均气温16.7℃,一月平均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26.5℃;≧10℃活动积温5318.6℃,多年平均无霜期285.6天,年降水量945mm,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年日照数多年平均为1315h,平均风速为1—1.3m/s。
镇域内页岩储量相对丰富,其他矿产较为匮乏。
地质构造属白垩纪,岩层为砂岩、砾岩夹泥岩地下水多埋存于岩层裂隙中。
继光镇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3条河及继光水库。
袁家桥大河:起源继光水库,由北向南流经新中、金房、袁家桥、石马、铜梁五个村,近20km,河床由起端(5m)逐渐放宽,经石马、铜梁村,河床宽到30m。
沿岸是农田,水流量平时在0.2个流量,水深在1m—5m,水质中等。
小河两条:第一条起自白寨村,止于新堰村,最后流入广福玉红河。
长约15km,河床宽在3—5m,平时水深1—2m,洪水季有水流动,平时无水向下流,水质中等。
第二条是起自继光场镇,流经芳草村至新高村的芳草堰,这是条平时用于排放场镇用水的人工丰产沟河,平时无水,河宽3—5m。
继光水库:是县内最大水库,集水面积60 km2,淹没了继光镇新中、长叭沟两村12个社,主坝位于新中村1社、2社与10社交汇处,继光水库库容量9820万m3,水深达约100m,湖宽在200—1000m范围内。
为配合农业更好的发展,继光镇修左干渠5km,继光支渠15km,各村社支渠48km,修建提灌站4个,三平塘堰164口。
(三)资源状况1、农业资源农业是继光镇经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的两大支柱。
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红苕、红薯、黄豆、豌豆;经济作物:油菜、花生、水果、棉花;蔬菜:青笋、莲白、萝卜、青菜等。
在发展粮棉油生产的同时,林牧、副、渔业亦有较大发展。
2、旅游资源黄继光的故居:位于黄继光村境内的黄家湾,占地1.5公顷,目前保存相对完好,可开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墓:位地继光场镇街后面,占地300㎡,绿树成萌,遮天蔽日,在此埋葬着5位革命烈士,党委政府将把此处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继光水库:位于长叭沟和新天交界处,占地2000公顷,且在镇域西北部有一部分淹没区,(淹没新中、长叭沟两村12个社,主坝位于新中村12与10社交汇处,库容9820万立方米,水深达100余米,湖宽在200—1000m范围)可作为山水景观对外开放旅游。
3、文化资源继光镇主要以汉族为主,其它还有迁进的藏族,彝族,壮族,羌族,傣族,土族,共计7个民族。
镇内还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故居、烈士墓和继光水库。
分别位于继光村、继光场镇和长叭沟村、新天村。
(四)社会经济1、经济结构继光镇全镇幅员面积5168ha,辖石马、白寨、继光、团碑、高石、铜梁、袁家桥、兴旺、兴发、锦竹、长乐、新堰、金房、新天、长叭沟、芳草、严新、新高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876人,其中农业人口23903人,非农业人口194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46元,城镇化水平为10.05%。
2006年实现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0507万元,2007年实现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1674万元。
2008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27万元,第一产业为10432万元,第二产业为570万元,第三产业为698万元。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40万元。
我镇现已成功开发五片,新建街道二条(一条是英雄道长600m,另一条是希望大道长800m)。
大型农贸市场一个,增加门面230余个,吸引了社会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继光集镇建设,使镇容镇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新增工商户100多户,场镇常住人口达到2800余人,场镇街道长达约1900 m。
2、各产业现状(1)农业现状:继光镇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传统的粮油种植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大,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科学技术不断注入农业产业,在粮油等传统农业产值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继光镇近年来经济作物在农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2)工业现状:继光镇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基础非常薄弱,目前全镇只有小规模的如油厂、预制厂、农机修理站、木材加工厂等家庭作坊式的工业企业,布局较散,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目前继光的第三产业产值总体层次和效益均较低,第三产业的主体为个体经营的小规模商贸、服务业,服务功能不甚齐全,辐射范围局限于城镇及其周边的乡村,而且以路为商的马路经济意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