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范文200字三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稿范文200字三月
文字 | 王诗涵杜闻馨付思涵应寒亭
图片 | 网络
责编 | 郑雨萱
美编 | 仁青
《“流浪大师”爆红后的72小时》
摘自“每日人物” ___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段落节选
被传的最多的一则“神话”是,在大家都不知道沈巍在哪里的时候,附近店铺里的装修工人拍下了他的大量金句,短短几天就在抖音上拥有了十几万粉丝,由此接到的广告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年以后。这则传闻已经不可考证,但我找到了沈先生发现者的抖音账号,尽管当时的作品都已被他删除,但还是留下80多万粉丝。
在现场,一个住在附近的男子开了个抖音账号叫“大师的邻居(化名)”,专发沈巍的日常,三天一共发了26则视频,据他说播放量已经几百万,于是自豪得逢人就展示自己的主页。
卖煎饼果子的流动摊位听说这里热闹,也蹬着三轮车来了,摊主是个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一边干活一边和大家聊天。几个网红拍客大口啃着煎饼,还不忘帮小伙出谋划策,建议他晚上回去注册个快手号,明天在三轮车上拉个横幅,写上“大师最爱的煎饼”,生意直播两开花。
这一晚,“师娘”开了直播,观看人数数万——她开通抖音账号3天、更新短视频6条,粉丝数已经突破了40多万。
警戒线会终止这场狂欢吗?炒饭摊老板一边颠勺一边预言,明天星期六,人会比今天只多不少。
推荐理由
文章记叙下了“流浪大师”沈巍走红后的72个小时,如纪录片一般写实,如小说一般精彩,又如戏剧一般跌宕起伏、戏谑讽刺。开端,作者交代了人物事件背景,竞相“争宠”的各网红角色陆续
登场“争宠”;发展,设计“模仿者”衍生故事的职业拍客登场,无数难辨真假的故事都堆积在这;高潮,求嫁女主播、师娘在人群的簇拥中展开表演,周围居民被卷入这场风暴,流量的狂欢达到顶峰;结局,在写着“沈先生已离开”的木板上戛然而止,文章中的群像散场,现实里的故事仍在继续。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狂欢”,围在沈巍门外的人群是“景观社会”的一个现实缩影,景观内和景观外的人都令人唏嘘不已。作者笔下的人群疯魔百态中,每个小人物的形象都万般生动。以“师娘”为例,作者写下了她的自我包装、账号运营、团队运行;尤是一句外貌描写“她的脸上挂着神秘莫测的微笑,造型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上身穿黑色皮衣,脖子上系着丝巾,头发吹得一丝不苟,为了维护人设的统一,她已经一周没换过衣服了。”结合后续签字卖书的疯狂剧情,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现象和场景描写,作者对这场流量式狂欢和疯癫式围观,也掺杂了些许议论,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许多细节处的表达,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命力,发人深思。例如炒饭摊老板“一边颠勺一边预言”的动作,极具黑色幽默,衬出旁观者无奈而讽刺的态度。原文这样写道,“警戒线会终止这场狂欢吗?炒饭摊老板一边颠勺一边预言,明天星期六,人会比今天只多不少。”
《响水爆炸后的一天》
摘自“新京报” ___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段落节选
14时48分,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波及周边16家企业,次日上午浓烟散去核心区出现一个巨坑,周边半径500米内房屋被毁。屋顶被掀开,一片狼藉。
而就在距离这所小学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所海安中心幼儿园。爆炸发生时,该园的园长赵明花正带着小朋友做游戏。大家正唱着歌,“春天在哪里呀,麦子长高了长大了,小朋友们快点冲,去麦田里找春天。”
崔强(化名)在距事发点四五百米的江苏之江化工有限公司上班。据他的妻子转述称,事发前他看到不远处出现明火,正准备打电话向领导反映,“手机刚拿到手里,就被炸飞了。”崔强被爆炸的冲击波击倒,甩进了一口横着的反应釜里,上衣破碎,裤子只剩
下一条裤带。随后,他从反应釜爬出逃生,“当时烟雾很大,气味也很大,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基本线索,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的细节,串联和呈现出以响水爆炸后这一天时间内的不同切面。
整篇文章用词朴实,笔触理性,简洁并且较为完整地刻画出了响水爆炸的过程。文章对于时间线的使用和时间节点的选取也十分恰当,如“16时58分,爆炸发生2个多小时后。身在山东的王雪(化名)突然连续收到两条王强的短信,内容是:“老婆,我爱你!爱你们,所有的家人。”,这种叙述方式自然而然地将个体事件嵌入整个时间线索中。
和其他的报道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没有止于对事件发生后人们“遇难”“救援”等场面的刻画,还将目光探向了爆炸发生背后的原因,关联起3月21日发生爆炸的涉事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化工产业的转移升级的困境。文章引用了大量数据及文件并没有带给读者一种疏离感,反而以更为科学严谨的视角尝试解答公众最为关切的问题。
《他在最后的电话里聊到死亡,就像聊春游和天气一样平常》
摘自“每日人物” ___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段落节选
他们还开了一个小小的party。他吃了家人为他准备的巧克力蛋糕,还吃了一个水煮蛋,在房间的一角,蜡烛被摆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形状,美丽又温馨,他很满意,「巧克力蛋糕真好吃。」
播报了几段,他有些累了,腰杆不再笔直,斜靠在儿子的怀里,像一株倒伏的麦穗。他挥挥手,那是再见的手势,「亲爱的朋友,我没劲儿啦。」
一口,两口,三口,他喝完了药,含了一块巧克力糖果,送了一口水,躺在儿子的身上,「先是睡着,那个时候还有他的呼吸,慢慢慢慢地离开,慢慢慢慢呼吸就停止了。」
三分钟,无痛,傅达仁在歌声之中含着一块糖,睡去了。
他在家人的歌声和怀抱中离去,离去时没有哭天抢地,人们在他陷入沉睡后,小声地啜泣。妻子郑贻还在忍着,她告诉自己,「现在还不要哭,他还可以听得到。」
推荐理由
近年来,关于“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议题始终被人们所热议。2018年6月7日,傅达仁在瑞士进行安乐死,因此也成为了”亚洲安乐死第一人”。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从在傅达任生病时遭遇的种种痛苦,“从下午3点开始,躺下,坐起来,躺下,坐起来,三秒钟一次,整个人一直抖”,再到他进行安乐死时“斜靠在儿子的怀里,像一株倒伏的麦穗”的状态,这些细腻的描写手法都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带给读者很强的参与感和浸入感。
这篇文章虽然关于“死亡”,但整体依然是暖色调的,在娓娓道来间给人以暖意。正如文章的题目“他在最后的电话里聊到死亡,就像聊春游和天气一样平常”所言,死亡此时只是与每个人都相关的稀松平常的小事。同时,文章也没有过多主观地评判安乐死的优劣,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样一个安乐死的全过程,引发更多人思考我们是否有权选择死亡,又该如何选择死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