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侵蚀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球圈层和地质作用、岩石圈的循环概论

地球圈层和地质作用、岩石圈的循环概论
山前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风沙堆积形成 沙丘 ;黄土堆积形成 黄土高原 沙滩
1、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3分) 2、地中海气候的冬季气候特点,形成原因?(2分) 3、冷锋过境时的天气(4分) 4、冷锋、暖锋降水的位置?(2分) 5、北半球的气旋、南半球的反气旋气流运动图(2分) 6、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气温升高的原因?(1分) 7、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2分)
【知识链接】
流侵 水蚀
侵 溶蚀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堆 冰川堆积 积 流水堆积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风化物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千沟万壑的 黄土高原 ;以及 峡谷 、 瀑布 。
形成溶洞等。典型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喀斯特地 貌) 海蚀陡崖 冰斗、角峰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等,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外力作用 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判断:1、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A)
2、沉积岩、岩浆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B) 3、只有变质岩可以重熔再生为岩浆。( B )
只有岩浆可以形成岩浆岩; 三大类岩石均可以重熔再生为岩浆。
作用
风化作用
侵 风力侵蚀
蚀 作 用
(具层理、含化石) 化、侵蚀、搬 页岩、石灰岩 运、堆积、固
结成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
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层理、化石
以及石灰岩
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大理岩
——石灰岩高温变质形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问题探究】 1、岩浆侵入或喷出会形成什么岩石? 2、形成沉积岩的可能是什么岩石? 3、形成变质岩的可能是什么岩石? 4、哪些岩石可以重新形成岩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河流地貌的发育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4.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B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图示信息→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逐渐加厚→L月为5
月份,风积物达到最厚;
第(2)题,图示地区的阶地不断增多,说明地壳经过了间歇性的上升,A错误;北岸的阶地更多,说明北岸 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所以河流不断向北侵蚀,故河流主流不断向北迁移,B正确。北岸阶地较多、坡 度更缓,故更不容易发生滑坡,C错;图示材料无法判断该地气候与风向,D错。
对点训练
(2021·南京模拟)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
考题
分值
2022年广东高考-4
3
2021年福建高考 -19(3)
6
2021年全国甲卷高 考37(1)(3)
16
考点
海浪的冲淤 河流的冲淤 冲积扇的特点
题型
命题情景
选择题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
综合题
恒河河口地貌的演变
综合题
我国祁连山西段地貌分布
命题预测 常以区域河流分布图或河流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1. 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侧蚀 使河床拓宽
下蚀 使河床加深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1. 河流的侵蚀类型——溯源侵蚀

硫酸盐腐蚀

硫酸盐腐蚀

3.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研究状态
目前,关于硫酸盐侵蚀的研究大部分都 集中在对混凝土的材料层次的研究上。迄 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主要进行的实验研究 有:1对腐蚀环境下钢筋锈蚀机理、锈蚀后 钢筋力学性能;2受腐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 粘结性能;3受腐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压, 抗剪等承载力研究;等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试验构思
1.硫酸盐侵蚀的基本原理
(2)水化硫铝酸钙的生成 当SO42-离子浓度较低时,与水泥中的高碱水化硫 铝酸钙反应生成体积膨胀的水化硫铝酸钙针状 结晶,反应可表示为:
当SO42-离子浓度较高时,会有石膏析晶出现。
2. 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硫酸盐腐蚀生成具有膨胀性的腐蚀产 物,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内应 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使混凝土 产生开裂、剥落等现象,从而使混凝土因 强度和粘结性能的丧失而发生破坏,使结 构抗力衰减。
4. 试验构思
C.采用加速试验法与常规试验法进行对比试验; D.混凝土后期体积测定; 5.实验计算方法 A.通过测定构件体积变化根据已有的膨胀率的计算 模型计算膨胀内应力 B.使用仪器测定:1膨胀应力测定仪、压力传感器、 电阻应变仪、2膨胀压力传感器
谢谢!
相关知识链接
做的较多的实验: 1、可渗透混凝土试块的硫酸盐腐蚀的模拟实验。 2、采用替换构件方法进行硫酸盐介质环境中长期工作混凝土受 弯构件试验。 3、采用构件对比法测试硫酸盐腐蚀后的抗压,抗剪,等受力性 能测试。 膨胀机理:混凝土体积的膨胀主要是由于环境介质中的液相物 质渗入混凝土中,与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在混凝 土内部产生了难溶而又体积膨胀的新物质。
Kelham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水泥组分对水化硫铝酸钙生成引起混 凝土膨胀率的影响,在综合考虑水泥比表面积主要成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预测混凝土构件在90摄氏度养护12h后混凝土膨胀率的计 算模型。

2020山东高考题等级考地理卷高清重绘详细解析

2020山东高考题等级考地理卷高清重绘详细解析

2020⼭东⾼考题等级考地理卷⾼清重绘详细解析⼭东省2020年普通⾼中学业⽔平等级考试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每⼩题只有⼀个选项符合题⽬要求。

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 1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家住北⽅某县的⼩王夫妇,效仿村⾥⼀些年轻⼈的做法,在⾃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了,⼋年后,⼩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

与原来种植粮⾷作物、蔬菜等相⽐,这些收⼊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

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积约占耕地总⾯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度关注。

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 的主要原因是A.⽣态效益⾼B.⽊材销路好C.劳动投⼊少D.种树有补贴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开荒⼒度B.增加⽊材进⼝C.增加粮⾷进⼝D.⿎励农地流转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常⼈⼝流动⽅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图2⽰意安徽省2011年8⽉⾏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向的客流量相差很⼩。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阳D.芜湖—铜陵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平⾼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2020年5⽉27⽇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程测量登⼭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峰峰顶,实现了四⼗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

记忆方法:超右脑快速记忆法 17

记忆方法:超右脑快速记忆法 17

本文集资料共4个分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

每个分类都有多个资料,可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豆丁文库中直接搜索:“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即可找到更多资料。

政治一、画知识树法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复习政治时习惯按课的顺序逐一地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结果总是背东忘西。

其实政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强的,因此脉络特别清晰,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先把握知识脉络,可以尝试为每课内容画知识树的办法。

二、时间记忆法以时间为线索,将事件联系起来,强化记忆。

例如:第二课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可以通过“1840-1917-1919-1921-1949-1956-1966-1976-1978”这些时间作为线索,将知识点融入时间链条,再将时间分成段,比如1919~1949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1956是社会主义革命等进行分析记忆,记忆效果会更好。

三、列表对比法例如:通过列表法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根本原则”等。

四、关键词归类法政治学科的知识中有许多描述用语是固定或惟一的,因此将关键词作为线索归类记忆,会增强答题的准确性。

常见的关键词归类如“基础类”“根本类”“本质类”“核心类”“关键类”“最”类,学生可以尝试先进行某一课的总结。

例如:在第三课中,当前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口的基本特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等等,然后再将各课同类的内容进行汇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总结进行归纳,并在练习题中检验记忆的效果。

五、联想记忆法例如“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记忆时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设想为大海中的航船或宇宙中的飞船,将这三者变成某个部分来记忆,比如“动力系统”“导航系统”“工作舱”等,记忆效果会更好。

历史一、内容浓缩法: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型授课人班级梁爱莲211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本节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在第一章学生已经知道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初中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1.融入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常见的河流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理解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不同河段的分布的侵蚀地貌类型及能描述常见的侵蚀地貌的特点从而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3.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和竞赛的形式,利于学生能认出河流的凹、凸岸;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难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 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河流地貌特点;难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知识链接:侵蚀作用

知识链接: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

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

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

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

剥蚀作用与侵蚀作用的概念一样,有上述含义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有人认为剥蚀作用等同侵蚀作用,一些人认为剥蚀作用概念广于侵蚀作用,也有人认为窄于侵蚀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

冲蚀作用是指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

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磨蚀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也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圆度增大(波浪、潮流、海流和风的作用亦出现这种情况);细粒的粉砂、粘土则被悬浮下输。

溶蚀作用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

当水中含有C02时,则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在易溶岩区(如石灰岩区)溶蚀作用尤其明显。

河流侵蚀作用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侧蚀和向源侵蚀。

下蚀作用加深河床,在上游山区刻蚀出宏伟峡谷。

旁蚀作用拓宽河谷,在中下游区形成蜿蜒曲流和宽坦的谷底平原。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延长。

地下水溶蚀和潜蚀作用多发生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

地下水与地表水结合,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称为溶蚀作用。

地下水沿岩(土)层的裂隙流动,溶解并冲带岩(土)层中可溶性矿物,对岩(土)层起淘空作用,引起上覆岩(土)层发生坍陷,称为潜蚀作用。

冰蚀作用指冰川缓慢运动中发生的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见冰川地质作用)。

海蚀作用由波浪、潮流、海流等引起。

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风蚀作用包括风吹蚀地面的吹蚀作用,和挟带的碎屑物磨蚀地面的磨蚀作用。

(见风力作用)。

第七讲 黄土地貌

第七讲  黄土地貌

第七讲黄土地貌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

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

硫酸盐腐蚀

硫酸盐腐蚀
1.研究方向:硫酸盐侵蚀引起的混凝土膨胀应力分 析
2.实验目的:不少文献中提到,由于体积膨胀,将 引起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但对这种应力的还很 欠缺,该实验对膨胀内应力进行测定分析,进而 分析硫酸盐侵蚀如何是影响混凝土构件的抗力衰 减。
3.实验方法: A.试件的制作,试验数据的采集,分析; B.测定构件的混凝土实际强度;
1.硫酸盐侵蚀的基本原理
(2)水化硫铝酸钙的生成 当SO42-离子浓度较低时,与水泥中的高碱水化硫
铝酸钙反应生成体积膨胀的水化硫铝酸钙针状 结晶,反应可表示为:
当SO42-离子浓度较高时,会有石膏析晶出现。
2. 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硫酸盐腐蚀拉强度时,就使混凝土产生 开裂、剥落等现象,从而使混凝土因强度 和粘结性能的丧失而发生破坏,使结构抗 力衰减。
➢孙家瑛等给出了混凝土试件在5%Na2SO4溶液中混凝土受硫酸 盐侵蚀后膨胀率随时间发展的测试结果。
谢谢聆听!
硫酸盐腐蚀
1
1.硫酸盐侵蚀的基本原理
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 学过程,其实质是环境说中的SO42-渗入到混凝 土中和水泥的水化产物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膨 胀性的侵蚀产物,从而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内应 力。
(1)石膏析晶型腐蚀 硫酸盐与混凝土中的Ca(OH)2反应生成不溶性
CaSO4,这种腐蚀的基本化学反应式为:
➢膨胀机理:混凝土体积的膨胀主要是由于环境介质中的液相物 质渗入混凝土中,与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在混凝 土内部产生了难溶而又体积膨胀的新物质。
➢Kelham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水泥组分对水化硫铝酸钙生成引起混 凝土膨胀率的影响,在综合考虑水泥比表面积主要成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预测混凝土构件在90摄氏度养护12h后混凝土膨胀率的计 算模型。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________的水在水圈、________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 )【学法指导】简图表示水循环的类型(1)图中①②③④为海陆间循环环节。

(2)图中③⑤为陆地内循环环节。

(3)图中①⑥为海上内循环环节。

【易错辨析1】外流区域只有海陆间循环一种类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流区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3.不断塑造着____________。

4.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5.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____________,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3)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易错辨析2】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知识链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归纳·助学助记33速记·认知清单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的重要载体。

GIS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GIS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8115244 朱霞文献综述GIS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在土壤侵蚀评价工作中,应用了土壤侵蚀模型。

由于因子获取、大数据量运算和运算结果分析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土壤侵蚀模型的更深人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运算、管理、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能力,已经在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模型因子的获取土壤侵蚀模型可以分为经验模型(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过程模型)2种。

因子是模型运行的先决条件,因子获取是土壤侵蚀模型构建和运行的主要困难。

GIS的数据获取能力在水土保持因子获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1.1、USLE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应用也较方便的土壤侵蚀模型,使用USLE同GIS进行结合多是通过自行开发的GIS软件或商业GIS软件来获取USLE算式中C 因子和LS因子。

其主要原因是C因子和LS因子与GIS计算结果最为相关,其中LS因子多通过GIS运算DEM获得,C因子的获取则借助遥感图像分析方法。

蔡崇法等通过IDRISI 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将等高线转换成栅格图像,根据表面内标原理给每个网格点赋予高程值,在IDRISI中计算S值,将地形、水系等基础数据相叠加生成L因子,相乘后生成LS因子层[1]。

倪九派等使用ArcInfo 的TIN和GRID模块把等高线图生成DEM,对DEM进行表面分析得到每一个栅格的坡度和坡长值,二者相乘得到LS因子[2]。

游松财等在ILWSI GIS的支持下,使用遥感影像计算出NDVI,以傅里叶指数作为加权平均因子,得到了年均地表覆盖率,参考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专家知识确定了C因子值[3]。

周斌等则使用ERMapper以最大似然法对陆地卫星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土地覆盖类型图,根据经验值确定每一地类的C值,生成C因子层[4]。

1.2、其他模型其他常用土壤侵蚀模型,如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区域性流域环境非点源响应模拟模型,水蚀预报模型等。

由于模型中需要模拟整个系统的过程,因子往往十分复杂,使用GIS获取这些模型因子的做法,通常是利用大型GIS系统进行空间数据运算,得到这些土壤侵蚀模型的因子值,经格式转换被土壤侵蚀模型使用。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课件鲁教版选修1.pptx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课件鲁教版选修1.pptx
() (2)东非大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 (3)在内力作用中,构造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 为辅。( ) (5)“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 讲是由背斜转化成了向斜。( ) (6)岩层发生断裂就形成断层。( ) 答案:(1)× (2)√ (3)√ (4)√ (5)× (6)×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
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解析: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
表特征。
答案:C
5.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和风蚀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类?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二者有何关系?
问题探究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犹如一 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 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到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 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 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 不等。东非裂大裂谷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 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是通过 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 2.作用结果: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地表的变迁导读单

地表的变迁导读单

《2.5地表的变迁》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有内力(如火山喷发)和外力(如流水、冰川、风、气温)两类。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有内力(如火山喷发)和外力(如流水、冰川、风、气温)两类。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知识链接:你知道吗?(一)1975年,我国科学家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

通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地质学家认为:距今4000万年前,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沉,沉积了厚达三万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

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

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终于形成了。

(二)1、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2、海边乔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3、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4、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檫作用形成的。

学习流程: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这样的。

如果你充分预习了课文,一定能轻松完成下面各题。

预习教材第25至27页内容后,完成下列问题。

一、填空题。

1、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知道,在距今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是()。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

褶皱侵蚀原因分析报告

褶皱侵蚀原因分析报告

褶皱侵蚀原因分析报告
褶皱侵蚀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态,通常出现在山区、河流陡坡和高地等地方。

褶皱侵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下面将对褶皱侵蚀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褶皱侵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壳发生挤压运动时,褶皱地形就会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侵蚀。

地质构造的不均匀性和地层差异也会导致褶皱地形的形成和侵蚀。

2.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褶皱侵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降雨、溪流和河流的水力作用能够冲刷和剥蚀褶皱地形的表面,加速侵蚀的过程。

水力作用的强度和频率与褶皱地形的侵蚀程度密切相关。

3.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褶皱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表上,风吹会带走土壤和碎屑,形成风蚀沟和风成地貌。

这种风力侵蚀会加速褶皱地貌的侵蚀过程。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褶皱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矿、土地开垦、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植被覆盖,减少土壤的保持和稳定性,导致褶皱地貌易于侵蚀。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褶皱侵蚀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加速水力侵蚀的过程。

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更频繁和剧烈的风暴和暴雨,加剧褶皱地形的侵蚀。

总之,褶皱侵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质构造、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都对褶皱地貌的形成和侵蚀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这些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褶皱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时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4-1-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时学案

课时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及主要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同地区的地貌类型及成因。

一、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3.类型(2)风积地貌①成因: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______、背风坡______;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________,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________。

③分类(1)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2)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3)根据沙丘的形态能判断附近的盛行风向。

()(4)流动沙丘遇到灌木等植被可能转化成固定沙丘。

()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__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2)________滩、沙滩、________滩。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判断】(1)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海蚀崖。

()(2)海蚀柱出现在岩石组成的海岸边。

()(3)沙滩的滩面都很广阔。

()【易错辨析2】只有干旱地区才有风沙地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因为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沙源足,风力大,风蚀作用强。

所以从字面上看,即便在非干旱地区,只要有充足的沙源,有足够大的风力,就可能形成风沙地貌。

如多沙的河谷、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往往风力较大,同时大风日数较多,也可能出现局地的风沙地貌。

【知识链接2】垄沟走向与风向的关系垄沟是裂隙遭风力侵蚀扩大形成的。

走向与主风向一致的裂隙风力大,侵蚀作用强,更容易形成垄沟。

【知识链接3】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常见地貌类型研究目标:1.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研究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研究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研究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中,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为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 + CO2 + H2O === 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基本特征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较细知识点三:火山地貌1.概念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地貌,包括火山口、火山坑、熔岩台地、熔岩流、火山锥等。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浙教版《2.1.2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教学课件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浙教版《2.1.2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教学课件

地面喀斯 残峰
特地貌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水洞
地下喀斯
溶洞、地下河
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成因 溶蚀 淀积
应用体验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 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 下喀斯特地貌。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P37·思考 参考本书第28页探究点一
P38·作业题 1.a溶洞;b河谷;c海蚀柱;d风蚀柱。 2.(1)中国重庆武隆天坑是流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形成的喀斯特漏 斗,是垂直的深坑,坑口近乎圆形,坑壁陡峭、光滑,周边还有其他 的规模较小的垂直深坑。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相同点:坑口近似圆形,具有一定深度。 不同点:①中国重庆武隆天坑坑底深,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 底浅; ②中国重庆武隆天坑坑体呈垂直状,是流水垂直向下侵蚀形成,而 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体呈碗状。 (2)①观察周边地区,找出地貌的主要形成因素; ②观察地貌形态,判断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 ③根据具体的地貌形态,推测发生过程; ④找专业的书籍核对或者请教专家。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 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完成 3~4题。
3.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河流阶地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河流阶地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是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

在正常情况下,河流阶地越高,年代越老。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 4 类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

②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内。

③基座阶地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

④埋藏阶地即早期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

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年代学的方法研究阶地的级数、结构、年代、成因、分布的规律在科学上与经济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链接】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如下图所示: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所示: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真题赏析](2018 ·课标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 0>T 2>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 1 ~3 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 1C.T2 D.T 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 形成时期 B .T2 形成时期C.T1 形成时期D.T0 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题思路]1.审题干(1)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这些平坦面形成河流阶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蚀作用
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

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

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

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

剥蚀作用与侵蚀作用的概念一样,有上述含义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有人认为剥蚀作用等同侵蚀作用,一些人认为剥蚀作用概念广于侵蚀作用,也有人认为窄于侵蚀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

冲蚀作用是指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

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磨蚀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也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圆度增大(波浪、潮流、海流和风的作用亦出现这种情况);细粒的粉砂、粘土则被悬浮下输。

溶蚀作用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

当水中含有2时,则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在易溶岩区(如石灰岩区)溶蚀作用尤其明显。

河流侵蚀作用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侧蚀和向源侵蚀。

下蚀作用加深河床,在上游山区刻蚀出宏伟峡谷。

旁蚀作用拓宽河谷,在中下游区形成蜿蜒曲流和宽坦的谷底平原。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延长。

地下水溶蚀和潜蚀作用多发生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


下水与地表水结合,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称为溶蚀作用。

地下水沿岩(土)层的裂隙流动,溶解并冲带岩(土)层中可溶性矿物,对岩(土)层起淘空作用,引起上覆岩(土)层发生坍陷,称为潜蚀作用。

冰蚀作用指冰川缓慢运动中发生的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见冰川地质作用)。

海蚀作用由波浪、潮流、海流等引起。

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
风蚀作用包括风吹蚀地面的吹蚀作用,和挟带的碎屑物磨蚀地面的磨蚀作用。

(见风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