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准实验研究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章节题库(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种方法中,最适合对罕见的心理现象研究的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个案法【答案】D【解析】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罕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上一定存在得很少,只适合做深入的个案研究。
2.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谈话法C.个案法D.分析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可以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是最原始的、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访谈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访谈进程,以不同的方式考查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
但是访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A.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C.交通工具D.被访问者的合作【答案】C【解析】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包括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知识和心理相关方面问题的准备;被访问者的合作。
二、多项选择题1.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A.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B.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C.研究者无法参与被研究者的活动D.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答案】ABD【解析】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一是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二是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三是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包括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准实验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续)
研究结果1: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后,有关的服务标准数据现实,在顾客满意度、员工的自我评估、主管的评估方 面,C分行和B分行的得分都比A分行高,因此假设1的推论是成立的,即用一线员工在同侪中作为变革推动者,更能 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2:在包括上述三方面的评分结果中,C分行的得分明显比B分行和A分行高得多,表明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 员工被培训后,能称为更有效的变革推动者,由此证实了假设2是一个有效的推论。
控制点和晋升反应的准实验研究(续)
实验结果:(1)在小心评估员工态度和行为后,所有晋升者在晋升三个月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作出改善。(2) 内控性格晋升者持续到18个月及之后,外控性格晋升者则在18个月后便退回到了原来的水平。(3)没有晋升的员 工在整个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变。
研究要点:
➢ 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场环境,即柜员身处自己的分行和工作环境,研究者可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 来检测假设,因此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接近真实情况。
研究假设1:基于几个广泛接受的社会心理学事实——来自朋辈的影响更能够显著和有效地改变个人行为,因此, 假设当机构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时,培训某些一线员工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推动者会有助于提高效能,不管这些 推动者是否具有所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假设2: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可能是同侪中可靠的影响源头,选择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 会使得培训结果更有效。
NR O1 X O2 O3 NR O1 O2 X O3
前测和后测、加入控制组互相切换角色的设计:后一组别在第一阶段主要扮演监控的角色,但在第 二阶段变成了实验组,利用两个组别在不同时期里角色的转变,模拟实验进行的时序,得出的结果 能够互相解释。
准实验研究
局限: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的方式
局限:被试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证被试的代
表性,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前后测验也可 能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准实验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非随机抽样
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
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些两个之间。
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从总体上理解实验处理的作用,
可以验证不同的自变量在实验中可能出 现 的不同结果。
有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组,先对两个组进行
前侧,然后,对第一个组实施实验处理,第二 个组不接受实验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个 组再进行后侧。
不等控制组设计
优点:由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后测
验,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 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对实验内在效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度。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验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 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具有可重复性
二者的比较
准试验研究 控制 水平 研究 环境 内在 效度 外在 效度 真试验研究
低
高 人工环境
现实和自然
差 好
好
差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
2. 与现实的联系密切. 3. 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
谢 谢 大 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准实验研究呢?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局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
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遵照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组的要求较高,在操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进行准实验研究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很密切。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较难。
(3)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是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组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是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真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之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的区别。
答: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不需要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分配被试,但是能够严格的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适合更广泛的研究目的。
相对于准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更能准确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推出结论。
但因为实验设计是在严格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因而其结论的推广性和使用性很难推论到现实环境中。
而准实验设计的结论更具有现实说服性,能够在现实中推广。
2.各种准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统计方法和评价。
答:(1)单组准实验设计①时间序列设计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时间系列内呈现实验处理(X),然后观测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其基本实验模式如下: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采用直线回归或曲线回归的方法和相关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估计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a.优点:可以较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可以较好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影响。
b.缺点:不能排除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及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的影响;由于实验对被试的反复观测,容易使被试产生疲劳、厌烦而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X1),在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X0)的实验设计。
其基本模式如下:X1O1 X0O2X1O3 X0O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数据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顺序效应进行分析;第三,可以对实验条件和顺序效应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检验不同的实验条件在不同时间序列上产生的不同效应。
准实验研究
实验控制: 检查各班的相似性 30位老师,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 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 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 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 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 经历的长短。 •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 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准实验研究
• • • • •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研究的效度 五、单一个案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 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 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 为了能在教育技术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这 里特对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进行阐述。
• 准实验设计图解: 原始教学班 前测 G1 第1班 O1 … 第10班 G2 第11班 … 第20班 O3
实验变量 新方案(X1)
后测(因变量) O2
新方案(X2)班
O5
传统方法(—)
O6
教学时间:18周 一项新阅读方案对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 • • • • •
• 案例1: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 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 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 的教学的影响。 •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 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 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 研究问题的陈述: •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 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布地区 • 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 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 案影响相混淆。 • 理想的安排方法: • 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 种方案。 •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会因 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 据的“污染”。
准实验研究
例1: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 :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设计方案如下: 设计方案如下: •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 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 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 两个水平 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 接近的整班 •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 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 进行后测。 •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测成绩,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 测成绩 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例2:课题是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学 : 习时的心理特征,运用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研究 如下:
分组办法: 针对研究的对象是在Internet环境 中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中学生, 先根据年龄将中学生划分为几 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选出5名 中学生进行研究。
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情境
• ⑴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⑵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⑶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 分钟的网上学习; ⑷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50分钟的网上学习; ⑸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⑹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 分钟的网上学习。
2.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 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 实的联系较难。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三版第六章准实验研究
以实验方法为主的研究在高等组织管理研究期刊中的出现率只有2%-4%
1 第一
是组织管理研究的施 测场所(如公司内部) 对于实验方法的操作 规则执行而言并不是 非常友善
2 第二
是组织管理研究学者 们对于合适的实验设 计方法的了解不足
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可以说是一种在现场(如公司内部实地环境)所施行的真正实验。 因此,如同真正实验,现场实验必须做到对受试者随机分配的处置
现场实验 优点 有效维持内在效度、达成因果推论
缺点
随机分配、特别设立、突兀不自然
在公司的真实环境里进行实验时,实验通常具有下列的三项特性:
1
实验设计的受试者通常都必须 被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来接 受实验操作;
2
实验设计都会实施所谓的后测
来测量受试者的行为
3
实验研究者必须要判定实验操 作和实验结果之间是否有关联。
准实验设计方法能 够更有效地执行与 2 完成需要长期追踪 型的组织管理实验。
准实验能够降低实 验研究对公司内部 3 人员与环境所造成 的一些负面影响
4 在公司里进行准实验 研究能够加强研究者 与公司主管之间的合 作关系。
5 由 Grant 和wall所提出的,准实验方法 能够有效地利用一些公司内部真实存 在的情境变量( contextual factors)来帮 助解释有差异性的研究结论
优点
择受访者过程中出现偏差
双前测和后测一并加入控制组的设计( double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with control group
准实验设计
添解加释标 题
两组人在不同的时间分别进行相同的前测,至于第二次前测 和后测,最好是两个组别都延迟相同的时间再进行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
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流行病学复习笔记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第一:研究原理:第二:类型:①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干预单位为个体):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②现场试验:(干预单位为个体)评价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如评价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效果③社区试验:(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属于类试验)如果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布广泛,不易确定高危人群时,须采用社区试验。
临床试验①用途:⑴治疗研究:对于新药的评价,须经过4期临床实验⑵诊断研究⑶筛检研究⑷预后研究⑸病因研究②设计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客观、多中心、符合伦理道德 ③设计类型:⑴平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PCT )----同时性⑵交叉设计(处理措施对换):优点:检验效率高,所需样本量小。
缺点:⑴只适合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⑵实验周期长⑶易产生遗留效应或其他交互效应⑷设计和分析比较复杂⑶析因设计(不同的处理组合同时评价):评价不同处理的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的交互效应⑷序贯设计:患者按进入的先后用随机方法分配入实验组或对照组,及时分析。
-----可判断结果时,即可停止试验④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⑴临床依从性⑵临床不一致性⑶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对照只是在没有标准有效疗法时使用⑷向均数回归⑸沾染和干扰问题:沾染指对照组意外地接受了实验组的处理措施。
干扰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与实验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措施⑹不良事件观察、记录、与分析现场和社区试验①目的⑴评价疫苗、药物或其他措施预防疾病的效果⑵评价病因和危险因素⑶评价卫生服务措施的质量⑷评价公共卫生策略②设计类型:⑴PCT⑵群组随机对照试验⑶类试验:⑴没有随机分组或无平行对照实验。
但仍常设非随机对照组⑵不专设对照组,以实验组自身对照或与他人结果对照③注意问题:⑴结局变量的确定⑵资料收集⑶减少失访⑷避免组间“沾染”⑸注意控制混杂因素第三:研究设计与实施:⑴明确研究目的⑵确定研究和设计类型⑶试验现场:考虑以下5个方面因素1.实验现场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并要有足够的数量。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 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 的研究目标。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 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对于一般性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理论上的假 设是否成立,研究结论从实验室推广到其它方面的过程 不是直接的。研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理论的真实性, 而不是研究发现是否可用于特定环境。因此,在以检验 一般性理论为目标的研究中,实验室环境与目标环境的 相似性并不重要。这类研究较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将设置各种变量状态的实验者与收集结果的实验者分开。
实验研究中,受试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迎合试验者的需要,这会对 研究的有效性带来影响。消除或削弱这种影响的最好办法是注意实验背
景和实验程序的细节,尽量隐藏自变量,使自变量看起来像是无关的事
件。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何时使用实验室-3
如果研究有特定的目标,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特定的具体环 境、人群和时间段。例如,我们可能并不关心一种新的管 理技术是否在其它地方都能产生良好效果,而只关心它是 否有益于某一个公司,是否适合于该公司特定的生产方法、 公司文化和工人群体。 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一特定目标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个 一般性的理论。这种特定目标的研究不太适合于在实验室 进行。因为针对特定目标研究的问题本来就是特殊的,这 些问题是以某种特定的人群、环境和其它条件为前提的, 对问题的回答需要包含目标环境和人群的实质性细节。 而在实验室里构造的环境很难与实验室以外的现实环境完 全符合,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
何时使用实验室-2
准实验研究 概念
准实验研究概念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第一步:理解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寻找因果关系。
它通过改变一些变量并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并观察这些变量对于某个现象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控制组和实验组完全相同,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实验研究无法处理某些因素,例如研究参与者的行为,社会环境和资源限制。
这时候,准实验研究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步:了解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完全控制变量,而是通过现有的状况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它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能会存在其他的变量干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步:掌握准实验研究的种类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 非同步型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通过观察某些变量的变化,并在相关变量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例如,观察某个社区的犯罪率和社会杂乱无序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2. 非等价组设计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而是将实验组之前某些人员加入对照组中进行比较。
例如,将收到心理治疗的患者与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3. 匹配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将被试按照某些匹配标准进行分组,例如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状况等。
例如,在某项研究中可以将一个健康的控制组和一个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社会经济状况的患者组进行比较。
第四步:认识准实验研究的应用场景准实验研究适用于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法随机分配的情况,例如针对整个城市进行的社会干预措施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干预措施是不可能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的。
总之,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某些研究中无法控制所有变量的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法。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缺少了对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但无法确认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准实验研究经常被用于研究那些不能随机分组的情况,例如观察疾病治疗效果、教育干预效果等。
它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但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的差异。
实验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没有接受该措施。
研究者会观察和记录两组在某些变量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是否与干预措施有关。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限制是: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因为没有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无法控制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这意味着,尽管有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但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变量导致结果差异。
为了减少这种限制,准实验研究通常会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
例如,回归分析可以用来调整其他变量的影响,以更准确地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使用配对设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类似特征的个体进行匹配,以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
总体而言,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可以用于获得初步研究结果的方
法。
虽然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但通过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那些难以进行随机分组的情况,准实验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重要信息。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6章 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选择题1.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A.前实验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二、简答题1.设想一个或两个实验因子,结合你所了解的某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个采用等组法的教育实验计划。
答:等组实验法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等的班或组,作为实验对象。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被试分别施加不同实验因子的影响,使两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然后对不同实验因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观测比较。
以某小学为例,比较两种方法——讲解法与操作法对小学生自然常识知识学习的影响。
对实验班采用操作法进行自然常识教学,对照班则为传统的讲解法。
同时其他条件保持平衡。
实验后再对两班作复测,比较两班的成绩的差异。
2.简述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可以把教育实验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因素设计(仅含有一个自变量),具体包括前实验设计、准(类似)实验设计和真实实验设计;另一类是多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多个自变量)。
(1)前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①单组后测设计,也称单一性个案研究a.特征:只有一组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将后测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b.局限性:这种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因此内外在效度都不高。
②单组前后测设计a.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b.优点第一,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第二,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探究,其中准实验研究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应用性质比较强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需要进行实验但存在实验操作局限性的情况。
本文主要介绍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该研究方法,并为读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某种因果关系时,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无法完全控制或操纵要研究的因素或变量,所以无法满足实验条件下对照组的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选择一个对照组,以模拟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这种条件下,受试者的分配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是非随机的。
准实验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实验研究而言,有更多的操作变量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同时具有更高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性。
3准实验研究的特点通过对准实验研究的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3.1对操作变量无法完全控制准实验研究中的某些操作变量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只能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准确测量操作变量的影响。
3.2对照组的选择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在准实验研究中无法准确地采取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只能通过不同的抽样方法选择一个对照组,以模拟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
选取对照组的优良程度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3.3受试者的分配在准实验研究的设计中,受试者组的分配是随机的或者是非随机的。
非随机分配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变换,但也容易导致误差的增加。
3.4额外的因素准实验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实验研究而言,存在更多的额外的因素干扰,例如控制变量并不充分,没有完全操控要研究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
4准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在准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特点,将分配方式、样本容量和统计方法等因素合理地加以安排和控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几种准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4.1不等组设计不等组设计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样本组与不同程度的操作变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PPT课件
设计方式:G O1 X O2
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 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 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或原因变量,是 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希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 素。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 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3.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是研究中不 属于研究的自变量却可能影响因变量、干 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2.因变量的确定
给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并进行分解,即明确从哪 些方面来观测因变量,并将因变量进一步分解到 可观测的指标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 定因变量的测量方法。
如何下操作性定义: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无关变量的来源
第一,被试方面。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 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
三、实验研究设计中的变量控制 1.自变量的确定
实验研究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就是对自变量进行 明确的定义和说明,要具体到可操作的程度。
(1)确定积极地、与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的并 能促进因变量发生更大变化的变量;
(2)下操作性定义和规定自变量实验处理方法, 使之具体化
例:P129“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 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准实验研究一、准实验研究的涵义及效度人们常常把实验研究称为“真”实验设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
这样,实验对等组的获得及其在一定围的随机波动都归结于随机安排。
然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被试的挑选和组合不可能总是随机的。
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被试是既定的,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自然而完整地形成被试群体。
当这种保持原样的组运用于一个实验中时,我们便称此实验为准实验研究。
这种研究能够为教育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有一点很重要: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该特别慎重。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缺少随机组合本身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在还是外在效度。
在第5章中,我们就被试的不同挑选方式对在效度的威胁作了说明。
假设在一个实验中,采用5年级2个现成的教学班,其因变量是自然科学的成绩,操作性地定义为一次自然科学测验的分数。
这些班级在先前已经按能力进行了分班,一个班级属高材生班,另一个班属普通水平班。
两个班级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假如,一种实验效果产生在高材生班,就很难证明这个效果归因于实验处理。
因为能力水平和实验处理是混淆不清的,我们就没有把握对其结果做出解释。
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同时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
随机的挑选或组合是一个过程,它或者做得到,或者做不到。
对于准实验来说,它没有做到,因此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一名采用不加处理的试验组的研究者要做些什么呢?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出于对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例如,假设现在的班级运用于一个数学教学实验中,年级水平将很可能作为一个常量,或者作为一种需要控制的变量。
研究者也想得到表明这些班级具有同等能力水平的证据,假如像IQ测验分数这样的实证资料可以提供的话,这会极有助于对等组的检验。
实际上,这些资料有时可用于统计对照。
即使采用实证性的资料,检验和确立对等组总不免带有某种基于有关实验条件和变量信息的主观判断性质。
当我们解释实验结果时,必须对缺少随机性予以特别注意,因为,它可能被抵消的程度也决定了实验的在效度的可信性。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二、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除了不是随机地将被试组成试验组外,许多准实验设计看起来非常像前章所讨论过的实验设计。
当运用“非对等”这一术语时,它意味着随机意义上的非对等,但并不是说试验组间不可能在相关变量或特征上具有相似点。
的确,就准实验设计来说,对其结果效度的可信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证实验组间的相似性。
使用前章中所引人的符号,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图解如下:G 1 X—O1G 2— O2这种设计表示:一个试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同时另一个试验组作为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对实验组G1完成实验处理不久,同时对两个试验组实施后测。
这种设计可以推广为包括任意次的实验处理,对于k次实验处理,这种设计需要K+1个试验组: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
使用现成的试验组进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
任何实验的效度依赖于特定的实验条件,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
这一难点可能产生于实施实验处理前挑选被试的偏差和缺少前测。
除非能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否则不应该采用这种实验设计。
这些资料虽然不能消除被试挑选上的偏差(假设它存在的话),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6.1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的教学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容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研究的问题可以述如下: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的图解如图6.30没有实施前测,但为了检查班级的相似性,查阅了其他材料,获得了以下信息:1.在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大略相等。
2.学生在先前初二年级时的自然科学成绩,1, 2和4班的大约相同,而3班学生成绩稍微高些,对于诸如数学等其他学科,初二年级时的学生成绩情况相同。
3.尽管这所学校大部分不是按学生能力分班,但有一个英语优等班;因为受课程安排时间的限制,3班的许多学生也在英语优等班里学习。
在这项研究里,教学时间和教师是常量。
1班和4班上午上课;另两个班下午上课(指上自然科学实验课)。
对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的变量,1班、2班和4班看起来很相似,然而,3班似乎是一个能力较强的班级,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这是不能不考虑的。
既然任何一个班仅接受一项实验处理,那么实验处理和能力水平间可能存在着部分的混淆。
例6.1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假设后期测试呈现出以下实验结果模式:O 1=O 2,O 1和O 2大于O 4,而O 3又大于O 1和O 2。
解释:方法1和方法2都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且方法1和方法2效果相同。
既然一班在上午教学,另外两班在下午教学,这些方法看来并不受一天中时间不同的影响。
我们对于方法3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实际上,它有可能不如传统方法有效,3班后期测试的高分可能归结于学生的能力。
这个例子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根据实验结果的情况,准实验设计可以有多个解释。
可以用方法3是有效的方法来解释O 3的高分,也可以将O 3的高分归因于实验组G 3的高能力。
假设测试结果O 3比O 1、O 2和O 4都低,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方法3不如其他方法有效,至少对能力较高的学生无效。
1班、2班和4班的相似性允许我们相对地承认运用方法1、方法2和传统方法得出的结论。
三、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实验设计除了对被试也实施前测外,其他方面与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相似。
这种实验设计的最简单形式仅需要两个试验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假如不含有控制组,那么此设计称为前测一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
假如有k次实验处理,其一般形式可以图解如下:前测的结论对核对各试验组的相似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前测的分数是与因变量有密切联系的变量。
这种前测是在进行实验前在同样的条件下对所有被试都进行的测试,其分数也可用于统计控制,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增益分数。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有助于核对试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6.2在4年级进行一项采用两种新的阅读方案的教学实验,研究各方案对学生阅读成绩可能产生的影响,这项设计的实验处理是新的阅读方案,传统的方案作为控制处理。
同一学区的30个小学4年级班级参加实验,不进行随机挑选和组合。
每种方案都有10名教师报名参加,即两种新方案和一种传统方案各由10名教师来施行。
当然,每名教师只能施行一种方案。
先用阅读成绩测验A卷对学生进行前测;然后用这3种教学方案教学18周;随后对学生采用阅读成绩测验B卷进行后测。
这项设计可图解如图6.2。
事前测试分数有助于检查各班的相似性,但这并非是能够检查的惟一变量。
由30位老师施行,且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在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方面,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尽管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但若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经历的长短。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如果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别处于诸如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的地区,那么这点也必须加以考虑。
如果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案影响相混淆。
理想的安排方法是: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种方案。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尽管这种安排或许会因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据的“污染”。
图6.2中,虽然有30个班级,但仅有3次事前测验和3次事后测验。
当我们分析实验结果时,首先要核对各组的结果,但对于像此例这样的大规模研究,通过进行如下所述的更为细致的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通常是有益而又必要的。
1.假设一个方案(组)里的班级事前测试分数相似。
比较这一方案10个班级事后测验的分数,这些分数是彼此接近呢,还是差别很大?如果它们彼此相近,那么表明这个方案具有一致的效果;如果它们差别极大,那么固有的差异超过了方案的任何效果,或者说方案的效果对于各个班级是不一致的。
2.假如前测的分数变化不一,根据前测分数,将这一方案的班级分成两个或3个类型(高、中、低)。
接着检查每一类型的后测分数,来确定这一方案各类型间和同一种类型各个方案间增益分数是否一致。
例如,假设对于前测中得分高的班级,接受新方案1实验处理的增益远大于新方案2和传统方案的增益。
这是一种同一类别的跨方案比较,同时它表明第一种方案对于那些起初就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
3.如果这些班级前测分数相似,比较同一方案各班级后测分数。
假如它们大略也相同,那么诸如教师和学校等外部因素具有统一的影响;假如分数不相同,那么这些因素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例6.2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假设出现了以下结果:O1=O3=O5,但O2≠O4,而且O2、O4≠O6,但O4大于O2,O2又大于O6。
解释:根据前测结果,一开始小组间看起来十分相近,产生方案效果:两种新方案都比传统方案有效,而且第一种新方案最有效。
在许多非对等组的实验中,实验设计尽量把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包含其中(上述的社会经济水平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包括在,那它将是一个控制变量的例子)。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设计可以扩展为一种因素设计。
如果随机性的某个方面得以考虑,这种实验设计的效度会大提高。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30个班级随机安排是不大方便的,但是将10人一组的教师分组建立在随机分配的基础上均等地进行,则是完全能办到的。
这样的安排就可以使实验处理和控制处理中教师间的差异,得以折衷综合,趋于相等。
当我们运用准实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尽力让实验得到尽可能充分的控制。
此外,要利用可搜集的信息来检查各组被试的相同性,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用,也应该根据这一信息的背景和实验条件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