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案)
《密度》教学方案
密度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2.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3.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比,通常用符号 $\\rho$ 表示。
其公式为:$$ \\rho = \\frac{m}{V} $$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mathrm{kg/m^3}$)。
2. 密度的计算要计算物体的密度,需要先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天秤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容积瓶或者毛细管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体积。
计算过程如下:1.测量物体的质量m;2.测量物体的体积V;3.将物体的质量m除以体积V,即可得到物体的密度 $\\rho$。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度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1.浮力原理:密度高的物体会沉到密度低的物体下面;2.食物鉴别:不同食物的密度不同,可以通过密度鉴别是否为假货;3.矿物鉴别:矿物的密度也不同,可以通过密度鉴别矿物的种类。
三、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其密度;2.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生活中密度的应用场景,让学生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3.科学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测量和计算,撰写实验报告;2.课堂表现: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后作业: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密度的概念较为简单,重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和应用场景的呈现;2.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3.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引导,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天平、容器、测量尺;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2. 展示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密度。
二、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称量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汇总到PPT上展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的选择、金属铁道桥的建设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密度?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计算其他物质的密度,并思考密度对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密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密度、空气的密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引出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密度公式ρ=m/V的含义,强调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内容包括:(1)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2)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3)探究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1)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2)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3. 密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质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密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密度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密度计算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5.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讲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密度计算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园关于密度教案
幼儿园关于密度教案
第一节:密度是什么?
密度是物体所具有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
的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密度的概念。
举个例子,可以准备两个大小、形状相似的塑料杯,一个装满水,一个只装一
半水,然后将它们放在称上称一下重量,孩子们会发现,装满水的杯子比只装一半水的杯子重得多。
这就是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第二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通过让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密度。
准备一些物品,比如各种玩具、纸张、木头、石头等,然后让孩子们按照从轻
到重的顺序排列这些物品,观察它们的密度。
教师还可以配合一些故事,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比如,教师可以讲述石头和海绵的故事,把一个海绵和一个石头同时放进水里,孩子们会发现海绵会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则会沉到水底。
这是因为石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会下沉,而海绵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会浮起来。
第三节:密度可以帮助分类
在幼儿园中,密度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分类。
可以准备一些大小及形状相似的物品,并将它们的密度变化,然后让孩子们根
据物品的密度,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同时也能培养出分类、
观察等能力。
总结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物质的特性,并培养出一些实践能力。
当然,在幼儿园中进行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安全,同时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
2. 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密度的引入1. 密度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密度的应用,如我们开车的轮胎、楼房、钢筋混凝土、气球、飞机等等都与密度相关。
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读作“rho”)表示。
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可表示为ρ = m/V。
(二)密度的计算1. 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
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教师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密度的计算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质量、大小、形状的两个物体,如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和两个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测量质量、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密度的影响因素1.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等因素有关。
教师可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温度、压强、状态下的物质,例如热胀冷缩的物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压缩率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船如何测量载重量、岛屿的升降、水银计等等。
2. 密度的应用实验教师可设计测量不同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进一步应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四、教学方法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概念。
2. 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能够计算物体的密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推导3. 密度公式的应用4. 密度与生活实例的联系5. 密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运用,密度与生活实例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密度实验过程和结果。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漂浮的物体、沉没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2. 探究密度概念:提问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密度的定义。
3. 推导密度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4. 应用密度公式: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际问题,如未知物体的密度等。
5. 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调控等。
6. 密度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正确描述密度的定义。
2. 评价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是否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评价学生对密度实验的操作能力,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4. 评价学生对密度在生活实例中的应用,是否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一: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实验二: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3. 密度概念的引入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引入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公式、单位及换算(1)密度公式:ρ = m/V(2)密度单位:kg/m³(3)密度换算:1g/cm³ = 10³kg/m³5. 密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方法。
教学准备:1.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金属块、细线、足量的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会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讲解如何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金属块的质量、体积等。
3. 学生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并与实际密度进行比较。
四、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误差的原因及减小方法。
3.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评价自己的实验表现及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开展密度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设计密度计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中班科学教案密度
中班科学教案密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密度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独立探究的欲望,培养其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密度的认知兴趣,通过实物、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水、沙子、石子、塑料球等,以及用来测量体积的容器。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密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分别是水、沙子、石子、塑料球),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密度概念的引入(15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看到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
指导他们从外观、质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b. 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不同物体的密度大小。
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尝试给出合理的答案。
c. 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3. 密度测量实验(25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些不同物体(如石子、塑料球等),并测量它们的质量。
同时,使用容器测量物体的体积。
b. 让学生自行计算出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将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c.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质量相同的物体,有些会比较大,有些会比较小。
4. 密度应用问题解决(30分钟)a. 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00克,体积为100立方厘米,求它的密度是多少?b.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求解这些问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答案的意义。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密度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观察、实验和思考。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教案:初中科学——密度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密度公式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质量或重量。
3. 教师总结:是的,物体的质量或重量是判断它们重轻的重要依据。
但是,还有一种属性可以用来判断物体,那就是密度。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是kg/m³,常用单位是g/cm³。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上的公式,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种物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八年级《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6.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物理概念。
(二)教学难点
1.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解决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容易混淆质量和体积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对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有效结合。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的看法,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释这些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正式引入密度概念,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密度定义: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1.注重概念巩固:通过复习质量、体积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验操作: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2)测量物质的密度。
(3)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相同?体积是否相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质量、体积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是否相同?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定义密度?(2)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观察质量、体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1)教师介绍密度公式:ρ = m/V。
(2)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
(3)教师提问: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讲解:如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密度?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4. 测量物质的密度(1)教师提出任务:测量一块铁的密度。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操作,测量铁的质量和体积。
(4)学生计算铁的密度,并与教材中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提问: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航海等。
2024年初中物理《密度》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密度》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密度》,具体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的应用、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等。
重点讲解第1节“密度是什么”和第2节“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定义,知道密度的单位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实验,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测量方法。
难点: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量筒、天平、物体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两个相同体积但质量不同的物体(如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提问:为什么质量不同?引导他们思考密度这一概念。
2. 教学新课(1)讲解密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什么。
(2)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关于密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实验教学(1)分组进行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天平等实验器材。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误差的产生原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定义2. 密度公式:ρ = m/V3. 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求其密度。
(2)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2. 答案:(1)密度 = 质量 / 体积(2)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应相近,允许一定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科学教案 密度9篇
初中科学教案密度9篇密度 1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2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3(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4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生:体积相同.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实验1]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板书1]三、密度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2.建立概念(l)学生分组实验(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表1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 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 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3)建立概念[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3.密度的公式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3.实验与讨论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2)实验记录(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表2(3)思考与讨论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板书5]实验与讨论: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4.巩固练习(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生:(略)5.本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6.布置作业密度 5(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6(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05年,家住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
的骗子骗走20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
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
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00元钱。
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
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自主预习案】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 密度是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国际单位
是,其他常用单位是。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关(填“有”或“无”)。
4.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读作,其物理意义
是,用常用单位表示,则为________ g/ cm3。
【课堂探究案】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
题:。
2、作出的猜
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最后一个综合结论要分析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才能作出判断,其它的在本组完成。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