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基于策略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早 年时期一劳永逸地 获得一套终身受用 的知识或技 术 的想法也 已经过 时了 , 因为社会 的发展是瞬息万
考 的学习方法 。教 师教会 学 生学会 学 习 , 仅 可 以提 不
威娜格 兰德 ( . ngad 认 为 , 略教学的主 旨 P Wiorn ) 策 就是有助于 学 生 自主学 习 、 息加 工 与处 理、 信 问题解
决, 有意识 的策略教学使学 生善 于开动脑筋 , 积极选择
有利于学习 的策 略进 行有 效 的学 习, 使学生 的学 习 并 过程 充满 学习 的选择 性 和思想 性 。因此 , 略教学 策 的实施关 系到学生 自主学 习的效 果 , 重视实施 策略 应
20 0 9年 8月 第2 8卷第 8期
Hale Waihona Puke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o ga gCl g f d ctn or l f i nj n o eeo uao n H l i l E i
Au . 0 9 g2 0 V0. 8 N . 12 o 8
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 学记》 中说 : 善 学 者师 逸而 功倍 , “ 又从 而庸之 ;
不善学者 , 师勤而功半 , 从而怨之 。 学生的学 习方法与 ”
识为主了 ,从学校获得 的大量知识不再 经得起 时间的 “
收稿 日期 :09— 3—1 20 0 7
作者简介 : 高秀萍 (9 2一) 女 , 18 , 河南 开封 人 ,07级硕士研究生 , 事课 程与教学论研究 。 20 从
六年级学生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年级学生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让六年级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呢?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解公式和定理,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困惑。
但如果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或者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引入,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计算家庭水电费的支出、规划购物预算等,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会提问是独立思考的重要一步。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敢于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切。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并且认真对待他们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秦始皇要统一六国?”这时,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可以引导他们一起查阅资料、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阅读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而且,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家长和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绿野仙踪》等,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实践活动对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
学校和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比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实验结果可能与预期不符,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法。
课堂提问的三种方法
课堂提问的三种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提问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下面就介绍一下课堂提问的三种方法。
一、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它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在开放性提问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2. 集体讨论:在开放性提问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二、封闭性提问封闭性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出明确的答案。
封闭性提问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应用能力有很好的检测作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封闭性提问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1. 快速回答:教师可以采用快速回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迅速做出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促使他们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答题游戏:教师可以通过答题游戏的方式进行封闭性提问,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竞赛:在封闭性提问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和进步。
通过小组竞赛,学生在团队中合作,相互学习,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常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选择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选择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以便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无论何种问题形式,教师都应注意问题的质量,确保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展示疑问除了提问,教师还可以利用展示疑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引用一些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追问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某种奇特生物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种生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殊结构?”,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三、分享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引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分享经验,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例如,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有关国家政治决策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决策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四、开展讨论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研讨,让学生与同伴或者教师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辩论和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问题引导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引导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化的子问题,然后依次提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和界定。
在过去,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而在当今社会,学生更需要具备的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成为了教育界的新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通过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思维。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问题为抓手,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在被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而以问题为抓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一篇文章后,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三、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质疑,是对知识的挑战,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创新的思维活动。
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并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几种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例如,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引人入胜的教具来呈现知识,或者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思考。
二、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授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不同的角度和立场。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有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完整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多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动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或项目,让他们自主选择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教案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教案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想必每一位教师都深知,现代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和启示。
而引导学生思考就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呢?一、有目的地提问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目的地进行提问。
一些富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提问时,需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及多样性。
二、通过案例引导思考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和认识知识点,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推断、分析、总结、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
通过案例让学生进入当今复杂的社会,切身感受一些问题和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灌输问题意识。
同时,在教学中,要遵循“例化、练习、反思”循环的原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利用图表帮助思考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呈现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在教学中,师可以通过制作图表、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图表分析、比较、归纳,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创设情境培养思考能力情境创设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知、体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通过“实践—补充—再实践”的方式,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五、开设专题性课程开设专题性课程是通过专门的课程形式,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某种程度上,这种专题课程可以看作是知识拓展课程,但是他们的差别在于,专题性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结语引导学生思考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启示和启迪,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迎来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引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需求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教师应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方面的困惑和需求。
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基础。
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善于利用资源。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教授学生如何分析、筛选和应用这些资源。
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权。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七、提供反馈和指导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的反馈应具体、明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应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结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
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让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成为了越来越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之一。
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需要听老师讲课、做练习和考试。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产生教育厌恶情绪。
而当学生被鼓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被重视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们在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当学生被鼓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被要求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他们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引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思考引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首要任务。
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更容易投入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引言、故事、实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二、提供问题和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问题和情境需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鼓励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讨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多角度思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讨论或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和碰撞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
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或框架结构,引导学生组织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不仅仅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其中思考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必须在学校的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对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少有所涉及。
然而,思考问题是个体主动进行的活动,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因此,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被动思考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自由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和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在孩子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学生展示和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发现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应用,更是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问”促“思”,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以“问”促“思”,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作者:翟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0年第08期[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通过“问题”,引领并促成学生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理解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问题;引领;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61-02“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必须深人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郑毓信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观点)简而言之,深度学习就是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问题引领,以“问”促“思”,使学生从知识、结构、思想等方面深人把握知识本质,理解数学内涵,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一、“问”深理解,抓住数学本质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和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内容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直奔知识的核心内容,削枝强干,去伪存真,引导学习从知识表面深人到知识本质。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表”时,出示例题中的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并展示,再通过层层设疑,引领学生挖掘表格的数学属性,理解列表整理的本质。
[教学片段1]生,:我这样整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师:对于这样的整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2:我感觉和题中的条件差不多。
生3:我这样整理:桃树: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
师:对于这样的整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看起来清楚多了。
生4: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整理。
师:对于这样的整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生:列表格整理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引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角色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一、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尊重和信任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布局和活动安排,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程相关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思考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将问题和解决方法组织起来。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并引导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启发学生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
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可以用开放性、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思维。
五、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来引导学生思考。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或主题出发,产生多个不同的想法或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创意启发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实质和原因,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倡导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来思考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认识能力,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以这样说,学生们过去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个能够挑战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会更容易培养出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出自己的问题意识。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课题,提出问题,进行调研,解决问题,最终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培养出问题意识,并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容易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地去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合理的决策。
然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提供适当引导的方法以及有效思考的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独立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
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次,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
最后,独立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思考的过程,学生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提供适当引导的方法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提问与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2.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需要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和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3. 创设情境与解决问题通过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和评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并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考习惯。
三、有效思考的实践意义具备有效思考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首先,有效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让问题引导学生 用方法引领课堂7篇
让问题引导学生用方法引领课堂7篇第1篇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扮演着“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应该让问题引导学生,用方法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让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探索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获得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更主动和积极。
让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
让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学生可以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让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实验、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有了上述几点,我们可以发现,让问题引导学生,用方法引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实践,敢于犯错误,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一、提供适当挑战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背景提供适当的挑战。
过于简单的任务可能会导致学生流于表面的思考,而过于复杂的任务则可能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挑战下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引入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问题。
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在引入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提出反常现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寻找证据、评估观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一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现实应用等方面,从而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四、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思路、分享答案等,从而拓展思维,增强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五、鼓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寻找和提出新的想法、方法和解决途径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如设立奖励机制、开展创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六、提供反馈和指导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和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问题引领教学促进学生学会思考——以《复数的概念》为例
教学园地 以问题引领教学 促进学生学会思考———以《复数的概念》为例潘瑞娜(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10097) 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可见,问题在数学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次数学的重要进展,甚至连根本性的突破都伴随着新的重要问题.数学所研究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高度抽象之后的符号形式,数学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其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既体现在数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体现在学生内部“从无到有”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师不应只做纯粹的教书匠,不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水平,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应有自己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跳出形式,抓住数学的本质.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学习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材料,实际研究的是抽象符号所代表的思想,如何学思想呢?思想是头脑活动的产物,学习思想自然也是通过头脑的思考.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与问题串具有天然的适配性,问题通过一个个连接点,使得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本质的认识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1 用问题结构推进教学的合理性正因为问题串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具有“问题驱动”、“问题引领”意识,跳出数学的形式主义,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数学教育的作用,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能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如何推进教学呢?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具有思维导向的、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结构,层层推进教学.这一问题结构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为起点.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了知识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教师也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入.通过问题的推进,学生在教师的一系列启发性提示语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自身思维的漏洞,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对知识的来源、意义、发展等都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当学生一系列问题都得到解决时,学生对教学内容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够在自身的头脑中构建其适宜的框架,知识网络更加严密、更加科学,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提升.2 形成问题结构的基本方法与案例分析2.1 每课问题化数学学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引领既符合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顺应学生内部的逻辑结构,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同化,与头脑内部的知识发生联结,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用问题引领教学的意识,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关键,自然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教师对于所教内容应该抓住其实质,在每堂课中提出相应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课堂内容的关键与重点,将所学内容整合起来,由核心问题辐射出各种子问题,子问题与核心问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核心问题的把握,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本质,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使得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核心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探究这个知识点,明白数学的一切概念、公式、定理、方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所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在生产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独特价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核心问题作为问题解决的目标,能够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整堂课产生一个清晰有效的认识,防止学生在学习下来之后也不清楚自己学习这些内容的重点是什么,不清楚学习的意义何在,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明显,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入,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套模板式的做题,而是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由此,每课问题化的关键就是把握所教内容的本质,并提出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案例:《复数的概念》的“每课问题化”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历史,在复数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的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对其背景和发展过程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到复数概念产生的自然性.在以往复数概念的教学中,通常是向学生呈现方程x2+1=0,而为了使得方程有解,我们引入新数i,并规定i2=-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能深刻了解到x2+1=0有没有解的重要性,对于复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产生的仍然是模糊的,所学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数学变成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学生也发现不了数学的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复数的数学历史演变过程,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史教师向学生展示复数的发展史,意大利数学家Cardan促进了复数的发现.在他所著的《大术》一书中,探讨了这么一个问题“把10分成两部分,使得它们的乘积为40”,由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数.(2)提出问题,确定目标问题1:同学们能根据这段材料,写出相应的方程吗?问题2:这个方程的解有什么特点?问题3:基于这个解,你觉得今天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呢?2.2 每课问题结构化“核心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仍然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核心问题”距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有一定高度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够不着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攀登上新的阶梯,一步一步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向者的作用,而不是手把手拉着学生达到目标,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自身的努力而不断前进的.教师在思考所教内容的本质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结构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反向过来操作,思考从“核心问题”出发,学生缺乏哪方面的知识点,当学生解决这个子问题之后,可能还存在哪些新的缺漏与疑问,由此不断降低思维难度直至达到学生的思维起点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这个思维差距切割出一个个节点,并在节点处设置相应的子问题,让学生由认知起点出发,通过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不断登上思维的台阶,最终达到思维开发与思考能力提升的目标.因此,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基础之上,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问题导向、形成结构、环环相扣、逐个解决、层层推进的过程.案例:《复数的概念》的“每课问题结构化”基于前面的探讨,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了这堂课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围绕着目标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随着课堂的进行,教师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通过问题串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不断前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正是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下,学生对目标的理解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3)设置问题串,深入探究问题4:这个方程解是不是实数呢?与实数具有什么区别?问题5:我们之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例如:负数的引入)问题6: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的解决方法,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新问题呢?(引入建立复数这一新概念)问题7:那我们能够引进什么新数呢?能不能提出自己相应的猜想?问题8:我们这个新数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与槡-15相似的形式简单的新数呢?(引导学生回答槡-1)(下转第5页)·2·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会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在充分考量当前教材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之后,选择一种或同时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则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发展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问题串教学模式可以融合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之中、教学环节之中,合理使用该模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1]李善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5.[2]卓斌.例谈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使用[J].数学通报,2013,52(6):40-43.[3]夏志辉.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2017,36(10):36-4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蔡甜甜,刘国祥,宁连华.数学课堂留白艺术的理论探析与实践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6):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29-32.(上接第2页) 问题9:建立出来的槡-1与槡-15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槡-1可以作为复数的基本单位)问题10:类比圆周率用符号π,对于槡-1我们也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示?问题11:定义槡-1,负数也能开方,请同学们给出复数的相应定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复数的定义,并且帮助学生逐渐完善,同时给出虚数等一系列系统概念)问题12:实数集被扩充为复数集.同学们能够跟老师讲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3 每课解题教学化改变只重视知识讲解的传统现象,将课堂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新的问题,教师通过设置的问题结构,将学习内容步步推进,教师如何运用这些问题结构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确定自身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作为一个导向者,在学生学习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如果课堂上采取直接灌输的模式,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僵化的、表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遇到不知道如何下手,对问题的理解有所偏差等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在学生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提示,但仍然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其思考.总之,教师的教学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概念在学生面前一直是冰冷的存在.在《复数的概念》的教案中,对于复数概念的教授尝试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带领学生亲身经历其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体会各种可贵的思考方式(质疑、类比、逆向思考等),虽然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形式化的单方向的输入还原为概念产生问题情境的探索,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主思考,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自主的探索中、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提高,学生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质疑与提问精神,了解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也能够不断拓宽思路,提升文化素养.参考文献:[1]涂荣豹.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8.6.[2]柯琦.以数学基本思想为核心探寻问题串的设计方法[J].数学通讯,2018,(1):13-16.[3]郑毓信.“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数学教育学报,2017,(10):1-5.[4]顾慧,王华民.借数学史之力,解概念难点之疑———一堂基于数学史的“复数”概念的教学尝试与感悟[J].中学数学,2015,(7):51-55.[5]卓斌.例谈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使用[J].数学通报,2013,52(6):40-4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
8.2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
常见的酸
一、教学背景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通过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自发地认识常见的酸,简单归纳酸的通性、原理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揭示和抓住酸的特征,从而得到酸的通性的原理,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通过对常见酸的梳理能简单归纳酸的通性、原理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探究比较、归纳酸的通性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学会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会学。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说出有关的知识、规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的、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兴趣,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三、教学重点:
1.常见酸的性质。
2.简单归纳酸的通性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
简单归纳酸的通性及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回忆引入]环节一:慧眼识酸。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用问题回忆引入新课。
既温故提升,又流畅引入新课。
设计思想: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延续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引发问题获取新知]
环节二:智力快车。
让学生通过大脑迅速搜寻前面学过有关酸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
通过分组实验、亲身体验、演示实验、分析类比等方法获取新知。
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体验性”,强调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
实验是化学的基本要素,通过演示熟悉的小实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环节三:小试牛刀。
通过讨论交流、抽象概括、延伸拓展去简单归纳酸的通性和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
设计思想: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引导学生归纳酸发生化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学。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环节四: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学会、会学并乐学。
设计思想: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设计课后思考内容,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该练习,以巩固所学,进一步强化理解两种不同变化的本质。
八、板书设计
常见的酸
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酸
酸、碱指示剂
金属氧化物
盐
碱
金属
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