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国人熟悉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华盛顿专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外国人熟悉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华盛顿专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

作者:李萍

来源:《对外传播》2012年第01期

2011年11月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在结束对德国和加拿大的访问之后,对美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和考察,就媒体报道与国家形象等议题与美国政府官员、智库专家以及主流媒体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访美结束前,王国庆副主任在华盛顿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独家采访时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总体还比较肤浅,西方主流媒体对一个变革中的中国的报道还常有偏差。中国要学会坦然面对西方的负面评论,同时更要学会用西方公众熟悉的方式和方法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讲好中国的故事。以下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美总站负责人李萍对王国庆副主任进行专访的全文。

记者: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年,但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甚至存在很大的偏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国庆:确实,西方媒体所描述的中国形象与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中国有很大的差距,西方社会对发生在中国的很多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不利,对国际社会同样也不利。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解决认识上的差异,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除了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外,做好国外媒体的工作也很重要,因为绝大多数外国公众是通过他们当地媒体的报道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可以说,当地媒体的“中国观”直接影响当地公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一些媒体的“中国观”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今年春天中东西非发生了所谓的“茉莉花革命”,西方个别媒体便幸灾乐祸,试图祸水东引。当中国国内有个别人也蠢蠢欲动时,中国采取了一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对此,西方一些媒体大肆炒作,对中国横加指责。而最近在美国一些城市发生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警察对一些过激行为采取了措施,抓捕了不少人,我们注意到美国媒体对此却没怎么进行谴责。人们不禁要问,同样是维护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美国的一些媒体就视而不见,而发生在中国,这些媒体就极为敏感,高度亢奋,揪住不放,大炒特炒?

记者:您是说西方,包括一些美国媒体在某些报道中采用了双重标准。那么您如何综合评价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

王国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对中国的报道更加冷静,更趋理性,客观的报道相对多了,为西方公众了解中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他们报道的基调和角度仍然比较负面,这直接影响了西方民众的中国观,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也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抱有偏见和误解的重要原因之

一。目前,国与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媒体,有机会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我在德国时,举了这个例子:如果中德两国人民想通过亲自访问去了解对方的话,那将是一个长期的浩大工程!德国有8千万人口,现在每年到中国来旅游

的人数大约是50万,中国有13多亿人口,每年到德国去旅游的人数大约是40万。如果两国

人民都要亲自互访一下的话,不知要等多少年才能完成。因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同各国政府新闻主管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推动中外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寻求共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去年10月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

德国外交部共同搭台,组织了首届中德媒体对话,两国主要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坐在一起交流、交锋,阐述各自观点,介绍各自立场,讨论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这种方式很好,通过交流、交锋,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深层次了解,即便一时不能说服对方,久而久之总会有积极作用的。

记者:您认为这些积极的努力能从根本上或在短期内改变西方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基调吗?

王国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分歧,我们对西方媒体的期望值不能太高,更不能抱有幻想。我们明确宣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西方所不能认同和容忍的,他们仍在用冷战思维分析、解读中国,用衡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那把尺子测量中国。西方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正确”是毫不含糊的。另外,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西方媒体决不会以正面报道中国为主,更不会按我们的意愿弘扬“主旋律”,能客观报道事实就不错了。在和美国、加拿大一些朋友座谈时,他们说,西方媒体对他们自己的政府批评也很多,也很不客气。所以,中国要有自信,要学会坦然面对,不要过于在意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或评论。朋友们的建议有其道理。因此,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基调将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需要高度智慧、需要付出艰巨努力的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推介一个客观、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媒体发挥主渠道作用。所以,我们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把我们自己的媒体做大做强,通过我们自己的媒体把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形象传播出去。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做这些事情也有条件了。

记者:近年来,中国主要媒体在海外的发展确实很快,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都在积极“走出去”,加速了在海外落地和发行的步伐,已引起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有关方面的关注,西方媒体对此也有不少议论。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王国庆:是的,我们注意到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对中国媒体在海外的发展很敏感,很担忧,认为中国媒体正“大举进攻西方”。我认为,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媒体“走出去”,一不鼓动颠覆别国政府,二不传播宗教、鼓吹暴力,三不可能替代当地媒体。中国媒体“走出去”只是为相关国家公众增加一个获取有关中国信息的权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人民之间的相

互了解,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记者:您提到这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访问时,还对中国媒体在美国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您认为中国媒体如何才能在当地发挥作用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王国庆:中国媒体“走出去”,特别是进入西方社会至少要面对两大挑战:一是如何让所在国公众认可。我们的媒体通常被认为是官方媒体,在媒体被赋予“第四权力”的国度里,人们对官方媒体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二是如何让所在国公众看得懂听得进。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不同,以及历史文化背景、话语体系、思维习惯等有差异,我们媒体报道的内容要让受众看得懂、听明白甚至接受,并非易事。在美国也同样,中国媒体要在美国立住脚,这两关是必须过的。因此,要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式,找到适合美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我们的“走出去”一定要注重传播效果,在大力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要重视软件即报道内容的建设。我们常说,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媒体没有传播渠道,媒体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传播渠道,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差异之间的衔接。面对美国受众,我们要按照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学会用美国人熟悉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全面客观地呈现中国形象,努力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