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好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高兴、有泪水,现在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现在才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借鉴别人的文档是非常高效的一条捷径!
——办公室职场感言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
刘道辉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剑桥是英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剑河(即“康河”)之上,英国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就在这里。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由数十个学院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新月派”代表徐志摩于1920年9月从美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成为特别生,随意选课听讲,直到1922年8月回国。在回国之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3月,徐志摩到欧洲漫游,4月到英国。1926年初,写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诗人再次出国旅游,途经日、英、美、法、印度等国。1928年11月6日,他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兴趣,由学政治经济改学文学;二是“康桥”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三是“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篇随笔式散文。徐志摩钟情于康桥的美丽自然景色,传神地描绘它,尽情地赞美它。文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那淡泊悠远、田园情调的康河风光,那两岸散布着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曾给了诗人多少灵感!“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呵,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呵,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呵,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康桥之美在诗人心灵中的融合,使情与景交融。诗人用铺陈的方法展示康桥的风光景物,秀丽的康河、碧绿的拜伦潭、迷人的果园、热闹的赛舟、近村的晚钟声、河畔倦牛的刍草声、皇家学院的建筑群、教堂的尖阁、三清学院的拜伦塑像……诗人用音乐与绘画来衬托,并用我国西湖白堤西泠断桥、庐山栖贤寺的观音桥来对比,使读者与诗人一道去欣赏康河树影婆娑、草长日丽的河岸,去观赏晨风夕月、虫鸣鸟语的风光,感到美不胜收,心驰神往。
徐志摩不仅钟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还深深沉浸在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之中。他在剑桥大学期间,不仅受到优秀剧作家莎士比亚、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人的影响,还结识了著名的作家狄更生、威尔斯、嘉本特、曼殊斐尔、诗人卡因、汉学家魏雷、文艺评论家画家傅来义等,与著名哲学家罗素也频繁地来往。在此接受了以“康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洗礼,笃信英国的民主、自由,从此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所以,他说“康桥是我生命的泉源”、“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徐志摩到英国不久就认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音,爱上了这位天真浪漫、聪慧美丽的才女,后来与结发妻张幼仪离婚。虽然苦苦追求但未能如愿以偿。林徽音在1921年秋随父亲回国后,徐志摩于1922年3月就和张幼仪离婚了,并决定离英回国,去追寻林徽音的足迹。当时,徐志摩已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并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于1922年8月回国,写诗《康桥再会吧》。
在长达一百二十行的《康桥再会吧》中,徐志摩向康桥倾诉离愁别绪: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
……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必常绕汝左右,
任地中海疾风西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亲若问海外交友,
我必首数康桥。
……
康桥!您岂非是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这首诗是徐志摩抒发心灵的自传式的诗篇,抒发他在康桥感受到自由,感受到美,感受到爱;他说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诗中文言旧词、曲调子和白话相互套用,显出早期白话诗中文白相伴的痕迹,在诗歌意向上尚未能娴熟地把外国诗歌技巧和中国诗歌的风格内蕴运用于一炉。这首诗不如后来的名作《再别康桥》那样在意象、形象、情感、词语等方面都达到了优美自如的融合。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诗的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从第二节开始描绘康桥迷人的景色: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看那河畔夕阳照射下的柳条镀上一层金色,随风摇摆着,它的影子倒映在水波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这波光中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诗人看那河底绿油油的水草随着微波的起伏在轻轻地摇摆着,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在这样仙境一般的地方,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两节诗虽只写了金柳和水草,但使读者联想到夕阳的万缕金光、清澈见底的河水、康桥上站着的发痴的诗人……
第四、五节写诗人回忆在康河泛舟“寻梦”的情景: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讲到康河的上游有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过。诗人不说那是清泉,而说是“天上的虹”,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梦。诗人撑着一支长蒿,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的梦。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写他学撑船的情形:“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只小船,划去桥边阴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诗中说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不仅载回了一船星辉,而且载回了诗人的快乐与梦想,情不自禁地要放声歌唱。
但诗人想起今晚要和康桥告别时,情绪又低落了: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