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6) 宗教影响的弱化与泛神论性质的宗教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以人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表现是:①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③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④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这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独断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明显对比。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
中国文化特质范文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特质的简要介绍:1.厚重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特质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但仍然贯穿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2.尊重家庭价值观念: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家庭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和支持系统,被视为人们最亲近的社会单位。
3.爱国主义情怀:中国文化中广泛流传着一种深深热爱国家的情怀。
中国人普遍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4.尊重社会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与团结,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注重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往往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5.文化自豪感:中国人对于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景等有着很高的评价和认同感。
这种文化自豪感常常表现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6.崇尚劳动价值观念: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
劳动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和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中国人刻苦耐劳、勤劳务实的工作态度上。
7.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尊重长者和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年长者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们的话语和建议受到普遍尊重。
传统道德观念如诚信、诚实、谦虚等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8.面子观念:中国文化中有着面子观念的强调,即尽量保持自己或他人的尊严和面子。
人们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社会评价,避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尴尬和失面子的情况。
9.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中国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个人的利益往往会被舍弃以追求集体的利益,团队合作被视为实现共同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10.尊重自然和环境: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尊重,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孔子的“天人合一”和道教的“天人合道”都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界的崇敬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的是“中正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平衡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稳重,不会过于偏激或盲目。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献,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中正”、“礼仪”,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强调的是“道”的概念,即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不要过于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文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特质,它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它具有中庸之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文化自信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献,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的 思想。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就是要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法,在这样一个基本遵循下,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接轨,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通过一种转换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易八卦阴阳五行
• 《易经》也称《周易》或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 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 “五经”之首。《易》事 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 山》、《归藏》和《周 易》,但《连山》和《归 藏》已经失传。《易经》 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 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传统服饰
• 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 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 服饰看,中国汉服有商周 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 , 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 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 , 宋代传统服饰 ,明朝传统 服饰 ,等之别。它们各具 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 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 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 往。
•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 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这 些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深入 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思想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孟子的仁政说
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进一步研究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他 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仁政的社会。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统治 阶级横征暴敛;在政治方面则是一种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 道”,与之相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他倡导“以德服人” 的王道,力劝诸侯“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
儒家学说
宋明理学 朱熹与福建学派
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学派以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 为一体,给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致, 形成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实现了对儒家的“有功于圣门, 又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朱氏一生著述甚丰,并大多保存。主要有《四书集注》、《大学章 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义》等,合称《朱子 大全》。他的语录被黎清德编为《朱子语录》140卷。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孟子的仁政说
荀子的隆礼重法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 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也包括在仁之中。在孔子 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 信、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 孝悌(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 悌”也作“孝弟”)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 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主张按周 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学说
两汉儒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在第三次应诏对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 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借鉴韩非思想,极力宣扬君权神授, 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理论道德披上神秘外衣,建构了一个 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特征。
中华文化诞生于华夏大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历史背景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是使之呈现出独特文化特质的重要基础。
从中华大地的独特风貌来看,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漫长的海岸线,高耸的山脉、奔腾的江河、广袤的草原、沙漠将中华大地勾勒起来。
而西高东低富有层次感的地势、处于中纬度的显著季风气候为古代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独立安全的广阔空间,既奠定了不同地域形成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对其产生发展、相互间交流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中国古代经济形态角度来看,由于气候、土壤、水利等方面的环境差异,逐渐形成了东中部的广大地区适宜农耕生产,西北部地区则适宜游牧生产的人文社会生产景观。
从总体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农”视为“立国之本”,形成了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
中华民族从社会结构角度看,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积淀,中华民族在中原沃土上形成了传统农业模式为主、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并沿袭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严格的主从、嫡庶、长幼宗法等级结构。
另一方面,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物质条件相异,形成了高原区牧畜,林区捕猎,沿海及水乡捕鱼等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发展出货通天下的商业等。
这些经济形态既相对独立,又与农业形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农耕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对“天”的仰赖、敬畏和亲切,由于生活方式的自给自足、多样共存,由于民族对于稳定、统一的国家的期待,因而孕育出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追求和平、崇尚道德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中庸之道、尚农重农思想、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以及乐天安土的生活情趣,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多元化民族分支,使中华文化多彩多姿,呈现出各民族向心力不断增强和多元文化类型持续融合的趋势,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深切的依恋和对祖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
2. 历史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传承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4. 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和信仰,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5. 地域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6. 完整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文化形态。
7. 创新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答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举例: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中华文化有八大显著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借鉴传统文化,推进时代文化建设提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
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
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1、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
2、权威的解释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
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
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
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
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
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
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
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
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
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质和独特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
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中。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基础,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2.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体现在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礼仪等方面。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至今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3. 礼仪文化:中国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形象,以及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面子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4.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和长辈,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5. 中华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6. 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学思想强
调仁爱、礼义、忠诚、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只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复杂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特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会展分院酒店111张琦2011年12月7日【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
“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
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
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
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中国文化的特质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
1918年,年仅25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升为教授。
28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14个特征:(1)广土众民;(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
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6大特征:伦理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
下面我将一一讲述。
一、伦理中心(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
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系以取代宗教。
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论述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特质
论述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特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人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
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阔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古代“人文”一词不太用,但“人”、“文”两字却用得极多。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文”字。
相对于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转;相对于尚武的“士”,孔子着重培养尚文的“士”,使“士”阶层“文化”又是一转。
儒家之学也就是人文之学,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与宗教脱离,被理性化,以人为中心,注重历史、文学,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味。
在这种人文学术的笼罩之下,不仅神学、自然科学不发达,乃至社会科学也被包裹在人文学术之中而未有独立长足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学问常被称为“经、史、子、集”,而这四个方面又是相通的,其大要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
古代一位学者对这四个方面都要涉猎。
古代中国的学问主要是一种人文的学问。
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确实是以现在人文学科的基本科目一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和悠久的成文的历史典籍,从远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种地方志乃至家谱;它有非常典雅和精致的文学宝藏,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见的哲学思考,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精品。
甚至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都相当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进人近代社会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识字者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政治的主要职位都由读书人占据,这些读书人所读的书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对于读书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艳羡和尊敬。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主要种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 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 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 重的人文色彩。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中国文化三大精神——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的精神——自强不息 • “地”的精神——厚德载物 • “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人是什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集中体
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西方 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 方面以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 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而东 方人则十分注重整体性与和谐性,他 们强调自然界的统一,强调顺应宇宙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张人与自然的 和谐。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 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仑文化于两千年前 趋于黯淡;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 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 光芒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 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
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 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权利、个人 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 和义务。
个人本位主义在西方近代不仅是人们处理
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非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族本位主义则被引伸发展 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位主义。
在当代,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把个人本 位主义引进来,但西方那种重视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的传统仍值得我们 借鉴。我们应当把这种传统与中国家庭本 位主义中重视个人职责和义务的传统结合 起来,形成新的社会本位主义,用以调节 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2016SJD710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梁华(1978-),男,江西吉安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王梁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南京21008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尤其是面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肆意泛滥和西方文化的挑战,发挥和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弘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与西方偏重于讲究斗争的智性文化、罪感文化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
一、和合文化“和合”有和谐、和平、融合、包容、和而不同等多重含义,“和合”理念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谐性、持续性等特点的主要原因。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就是追求“普遍和谐”,“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包括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
儒家的和谐观念是以“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起点,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自我身心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了,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了,才不会破坏“自然本身的和谐”。
儒家关于“和谐”的路向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推己及人→民胞物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
“合”音同“和”,二者是相通的。
在文学涵义上,“合”是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各肢体间的位置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即“中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时空却具有无限性。
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达到无限。
但在超越的寻求上思路就不同了。
中国文化是重视向内超越,儒释道三家都是这个倾向。
而西方文化是重视向外超越,所以不断地求知识以达到无限或接近无限,以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也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执着心很强。
西方在宗教上崇拜上帝或真主,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仆人,永远成不了上帝。
而中国文化包括印度佛教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佛性或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或佛,也就是说每个都可以成为上帝,从而达到和佛上帝圣人一样的不朽。
从而超越了人自身的有限达到无限,真所谓,朝问道夕死可也。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得道了,超越了自身的有限,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倾向是征服世界,东方文化是征服自己。
西方文化更适合塑造英雄,东方文化更适合造就圣人。
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
英雄未必能成为圣人,但圣人却可以做成英雄。
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人还征服不了世界吗?只要他愿意。
按康德的说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本体世界是物自体,一个是现象界。
康德认为对于那物自体的本体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感知。
而中国的文化却认为可以,即以直觉的方式直接和本体世界打成一片,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所谓天地境界。
东西方文化在求真方面的差异就是:一个直指本体,一个在现象界上作文章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本体。
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中国文化只要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大放彩,大大超越西方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的古代含义主要是指文治教化;近代学术史上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所
积累的人为成果的综合体;19世纪后半叶,文化人类学兴起,西方学者对文化定义有160余种。
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三种范型(或称三大系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炎黄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
炎黄文化主要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学型文化,印度文化是以信仰
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炎黄文化)的总体特质与哲学、宗教文化不同,是倾向于内向发展的、充满入世精神
的文化。
它力求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身心(即灵与肉)等的关系自然地调和起来,达到某种平
衡,以适应外界状态,一种理想状态。
故儒家强调“和为贵,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道家讲“天人
合一”,“顺应自然,与物委化”,《周易》讲“阴阳交感,相反相成”。
这种调和思想表现的心理定势与康德
的二律背反,达尔文的生存竞争,黑格尔强调的否定之否定等不同。
西方文化是外向型的,炎黄文化以内
外、身心的协调为价值取向,以人伦本位为结构体制,以求和合作为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特定内涵。
诸如祖宗们处理人与人间的矛盾冲突的思维方式是:“冤家易解不易结”,“和为贵”,就不像西方人那样愿
意接受“角斗”的解决办法;在家庭结构上,西方也就少了中国那么众多的“四世同堂”;建筑上,中国可
谓宝塔林立,但就不易产生中国的“比萨斜塔”;在伦理型文化氛围中,中国的心理学家就不可能像弗洛伊
德那样去创立和诠释“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